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2659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设有接地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公告专利CN201010506577. 1说明书0033段公开了一种屏蔽罩、屏蔽壳及基 板模块,在两个侧壁部的下端的末端部延伸设置有板状的一对接点部。该接点部朝顶板部 折返。该接点部的末端部向内侧弯折成大致V字状。该末端部的顶部之间的距离比金属壳 的壳主体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小。因此,在金属壳的壳主体被插入接点部的末端部之间时, 接点部的末端部的顶部与金属壳的壳主体的两个外侧面弹性接触而被夹在两个外侧面之 间。从而使得接点部与金属壳之间进行接地连通。
[0003] 该专利文件揭露了的这种接点部的结构,容易朝相应的侧壁部变形而影响该接点 部的接地性能;而且该接点部受力后容易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因受力过猛而折断,从而导致 接点部与金属壳的壳主体的两个外侧面的接触不良,使得产品的品质下降,接地性能不好。
[0004]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接地性能好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变形且能够稳定接触,品质高,接地性 能好的电连接器组件。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主体,所述 绝缘主体设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设有两相对的侧壁,所述侧壁设有一缺口; 一接地件, 固持于所述绝缘主体外,绕过所述缺口向所述收容腔内弯折延伸一抵接部;一第一连接器, 设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连接器设有一第一金属壳体;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金属 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侧壁之间。
[0007] 进一步,所述接地件设有一前板体及分别连接所述前板体两侧的侧板体,所述抵 接部从所述侧板体延伸。
[0008] 进一步,所述抵接部由所述侧板体向下延伸并向所述收容腔内反向弯折形成。
[0009] 进一步,所述侧板体向下延伸一接地脚,所述接地脚与所述抵接部之间设有一间 隙。
[0010] 进一步,所述侧板体上设有一第一扣持部和一第二扣持部,所述绝缘主体设有与 所述第一扣持部和第二扣持部相应的第一卡合槽和第二卡合槽。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一扣持部与所述接地脚连接,且所述第一扣持部与所述抵接部位 于同一高度。
[0012] 进一步,所述绝缘主体相对两侧的侧表面分别设有一凹槽,所述侧板体位于所述 凹槽中。
[001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主体,所述绝缘主体设有至少一 第一收容腔和一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分别收容一第一金属壳体 和一第二金属壳体;一接地件,设于所述绝缘主体外侧并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和所述第 二金属壳体,所述接地件设有一前板体和连接所述前板体两侧的侧板体,一抵接部由所述 侧板体延伸并从所述绝缘主体外侧向所述第一收容腔内弯折延伸,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 一金属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主体之间。
[0014] 进一步,所述第一收容腔设有两相对的侧壁,所述侧壁设有一缺口,所述抵接部是 由所述侧板体向下延伸并绕过所述缺口向所述第一收容腔内反向弯折形成。
[0015] 进一步,所述前板体的上侧边缘向所述第二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 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接触。
[0016] 进一步,所述侧板体向下延伸一接地脚,所述接地脚与所述抵接部之间设有一间 隙。
[0017] 进一步,所述侧板体上设有一第一扣持部和一第二扣持部,所述绝缘主体设有与 所述第一扣持部和第二扣持部相应的第一卡合槽和第二卡合槽。
[0018] 进一步,所述第一扣持部与所述接地脚连接,且所述第一扣持部与所述抵接部位 于同一高度。
[0019] 进一步,所述前板体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第二金属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金属 壳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均向前突出于所述前板体。
[0020] 进一步,所述绝缘主体相对两侧的侧表面分别设有一凹槽,所述侧板体位于所述 凹槽中。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所述抵接部是位于所述侧壁与所述 第一金属壳体之间,所述侧壁对所述抵接部起到一限位的作用,使得所述抵接部受力后不 会过度地往所述侧板体的方向靠,不容易变形;并且所述抵接部受力后,所述侧壁抵顶所 述抵接部,使所述抵接部不容易弹性疲乏,使得所述抵接部的接地性能稳定,提升产品的品 质。
[0022]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的部分剖视图;
[002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主视图的平面剖视图;
[0027]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右视图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的附图标号说明:
[0029]
[0030]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2]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用以安装于电路板6上且可供两个对接连接器插入连 接。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主体1,设于所述绝缘主体1内的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 接器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接地件4 ;以及遮蔽所述绝缘主体1后端 的后遮蔽壳体5。
[0033] 所述绝缘主体1设有一第一收容腔11和一第二收容腔12,所述第一收容腔11位 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2的下方。所述第一收容腔11收容所述第一连接器2,且所述第一收容 腔11设有一供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插接口以及所述第一收容腔11下方设有一开口 111 以供所述第一连接器2焊接于所述电路板6上。所述第一收容腔11设有两相对的侧壁112, 所述侧壁112的前缘在靠近所述电路板6的方向上设有一缺口 1121。所述第二收容腔12 收容所述第二连接器3,且所述第二收容腔12前后贯通。所述绝缘主体1后端设有一凹陷 部13以及所述绝缘主体1的相对两侧的侧表面的前端设有一凹槽14,所述凹槽14内设有 一第一扣合槽141和一第二扣合槽142以及一突出部143。所述绝缘主体1下方设有多个 定位柱(未图示)以及多个凸台15,所述定位柱(未图示)插入所述电路板6上以固定所述绝 缘主体1,所述凸台15抵顶于所述电路板6的表面。
[0034] 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一第一本体21、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1内的第一端子22、以 及包覆所述第一本体21与所述第一端子22的第一金属壳体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 连接器2为USB C TYPE,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2可以换成其它的连接器。
[0035] 所述第二连接器3包括一第二本体31、设于所述第二本体31内的第二端子32, 以及包覆所述第二本体31与所述第二端子32的第二金属壳体33。所述第二端子32的尾 部设于所述凹陷部13中以定位所述第二端子32。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3的下方设有两凸 包331,所述凸包331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2的底壁卡合以固定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防止 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因受力而被拔出或松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3为USB C TYPE,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3可以换成其它的连接器。
[0036] 所述接地件4设于所述绝缘主体1外侧并连接导通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与所述 第二金属壳体33。所述接地件4设有一前板体41和分别连接所述前板体41两侧的侧板 体42,所述前板体41设于所述绝缘主体1的前端,所述侧板体42设于所述绝缘主体1的相 对两侧的侧表面的所述凹槽14内。所述前板体41设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与所述第二 金属壳体33之间,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和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3均向前突出于所述前板体 41。所述前板体41的上侧边缘向所述第二收容腔12内延伸一接触部411,所述接触部411 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3接触,所述接触部411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33的下方。
[0037] 所述侧板体42向下延伸并绕过所述缺口 1121向所述第一收容腔11内向上弯折 延伸的一抵接部421,所述抵接部421是反向弯折延伸的。所述抵接部421向彼此靠拢抵接 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的相对两侧,使得所述抵接部421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的接触更 加稳定。而且所述抵接部421是位于所述侧壁112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23之间,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