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的减震发电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61968阅读:来源:国知局
元进气孔和储气罐进气孔均为单向进气,储气罐单向出气孔开通与否受储气罐内部压力控制,储气罐的使用为了防止主压缩单元和副压缩单元间断压缩气体使空气马达低效率工作,增加了储气罐将压缩单元的间断空气储存起来,当达到一定的压力和质量后,再带动空气马达,这样能够高效的利用压缩空气发电,进而充分完成震动能量的转化。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压缩活塞杆包括压缩活塞杆细段、压缩活塞杆粗段,压缩活塞杆细段一端与压缩活塞杆粗段一端连接,将活塞杆设计成两个粗细不同的杆连接而成,目的在于:当压缩副缸在活塞的带动下全部进入到主缸凹槽中时,活塞与压缩副缸脱离,活塞运动到主缸内部,此时压缩空间为活塞与主缸内部和主缸底盖组成的空间,压缩副缸与活塞背面的空间将不是工作空间,但之前压缩副缸在进入到主缸过程中,压缩副缸与活塞背面之间的空间是含有压缩介质的,当活塞与压缩副缸脱离后,很可能压缩副缸受原先压缩的介质压力作用下,重新从压缩主缸中出来,那么压缩副缸盖将会干涉压缩活塞杆的运动,造成结构的损坏,所以当压缩副缸未完全进入到主缸中时,活塞杆的粗段穿过压缩副缸盖上的孔,并且刚好密封配合,当压缩副缸完全进入到主缸中时,活塞与副缸脱离,活塞相对副缸盖向下移动,粗段跟着活塞向下,细段代替了粗段穿过副缸盖孔,因为细段与孔存在间隙,此时原先压缩的气体冒出,防止了压缩副缸被压缩的介质从压缩主缸中顶出来。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卡块滑槽上安装有卡块滑槽圆环盖,卡块滑槽圆环盖由圆环和卡块滑槽盖片组成,卡块滑槽盖片与卡块滑槽上端槽口配合。卡块在卡块滑槽中滑动,为了防止卡块滑出,在卡块滑槽口安装盖片用来挡住卡块。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主缸内壁上端面为斜面,斜面上任意一点到主缸底面的距离沿径向向内的方向线性降低,斜面的设计目的在于:斜面的上端首先卡锁的钝端接触,能够对钝端产生压力,卡锁的将会围绕转动副转动,进而将卡锁尖端与活塞上的卡端钩孔脱尚。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压缩活塞粗杆上安装有防碰弹簧,且防碰弹簧一端与压缩活塞端面连接,当活塞压缩完成后,活塞复位时需要带动压缩副缸重新开始伸出主缸凹槽,在未带动到带动可能发生活塞与压缩副缸盖的碰撞,设计的弹簧目的在于缓冲。
[002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压缩活塞外圆柱面直径与主缸内壁内圆柱面的直径相同,在活塞与副缸盖脱离之前,压缩空间为压缩副缸和主缸之间的空间,活塞不起任何压缩的作用,当活塞与副缸脱离后,活塞进入主缸内部,对之前压缩的介质继续进行压缩,此时需要活塞与主缸密封配合。
[002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卡锁较钝的一端带有磁性,当活塞复位时,带动副缸盖向介质拉伸的方向运动,但是活塞与副缸盖并未锁死,如未锁死,那么下一个压缩循环,活塞无法带动副缸运动,所以,设计的卡锁钝端有磁性,这样在卡锁脱离斜面时,靠对斜面的磁力,卡锁自身围绕卡锁转动副转动一个角度,进而将活塞与副缸盖锁死。
[0026]相对于传统的汽车减震节能技术,本实用新型中减震运动转化装置将车身的上下震动转化为往复齿条的横向往复移动,通过连接杆带动主压缩单元和副压缩单元对空气进行压缩,之后储存到储气罐中,当储气罐储存的空气达到一定的压力后,通过空气马达带动发电机发电,对减震能量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使用了齿轮和齿条的传动将车身的上下震动转化为水平往复运动,为汽车震动能量的多方式利用提供了基础,另外将压缩缸设计成压缩副缸和压缩主缸能够内嵌的结构,能够明显的缩短活塞杆的长度,起到了紧凑节约空间的有意效果,具有有益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减震传动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导柱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导柱及顶板俯视图。
[0030]图4是底座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底座结构仰视图。
[0032]图6是底座结构透视图。
[0033]图7是底板结构示意图。
[0034]图8是减震传动剖面图。
[0035]图9是减震传动结构剖视图。
[0036]图10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0037]图11是压缩活塞杆安装示意图。
[0038]图12是压缩副缸盖安装示意图。
[0039]图13是压缩副缸卡块安装示意图。
[0040]图14是卡块滑槽圆环盖安装示意图。
[0041]图15是压缩主缸结构示意图。
[0042]图16是卡块滑槽壳安装示意图。
[0043]图17是卡块滑槽圆环盖结构示意图。
[0044]图18是压缩活塞安装示意图。
[0045]图19是卡锁安装示意图。
[0046]图20是卡锁结构示意图。
[0047]图21是活塞与卡锁配合关系实例示意图。
[0048]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压缩缸与传统压缩缸的占用空间对比示意图。
[0049]图23是空气压缩减震发电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0]图24是装夹板安装示意图。
[0051]图25是总固定板安装示意图。
[0052]图26是空气压缩结构安装示意图。
[0053]图27是发电机固定板安装示意图。
[0054]图28是发电机及空气马达安装示意图。
[0055]图29是空气马达与储气罐连接示意图。
[0056]图30副压缩单元安装示意图。
[0057]图31是卡片安装示意图。
[0058]图32是卡片、拉杆及副压缩单元剖面图。
[0059]图33是各个出气进气孔安装示意图。
[0060]图中标号名称:1、压缩活塞杆细段,2、压缩副缸盖,3、压缩活塞杆粗段,4、压缩副缸,5、卡块滑槽圆环盖,6、压缩主缸,7、卡块滑槽壳,8、压缩主缸底盖,9、压缩活塞,10、压缩副缸卡块,11、主缸外壁,12、主缸内壁,13、卡块滑槽,14、卡块滑槽盖片,15、主缸底面,16、防碰弹簧,17、活塞卡锁柱,18、卡锁支耳,19、卡锁,20、卡锁钩孔,21、减震弹簧,22、底板,23、导柱,24、顶板,25、导柱齿型,26、底座盖板,27、底座,28、第一齿轮,29、第二齿轮,30、第三齿轮,31、往复齿条,32、导柱卡块,33、卡块槽,34、导柱槽,35、齿轮槽,36、底座齿条槽,37、底板齿条槽,38、主压缩单元,39、储气罐,40、装夹板,42、储气罐进气孔,43、第一连接杆,44、副压缩单元拉杆,45、副压缩单元,46、总固定板,47、第二连接杆,48、储气罐出气孔,49、空气马达,50、发电机固定板,51、空气马达进气孔,52、空气马达出气孔,53、空气马达支柱,54、发电机,55、副压缩单元拉杆卡片,56、副压缩单元出气孔,57、副压缩单元进气孔,58、副压缩单元活塞,59、主压缩单元第一进气孔,60、主压缩单元出气孔,61、主压缩单元第二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61]如图23所示,它包括压缩活塞杆、减震弹簧、底板、导柱、顶板、导柱齿型、底座、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往复齿条、导柱卡块、卡块槽、导柱槽、齿轮槽、底座齿条槽、底板齿条槽、主压缩单元、储气罐、装夹板、储气罐进气孔、第一连接杆、副压缩单元拉杆、副压缩单元、总固定板、第二连接杆、储气罐出气孔、空气马达、发电机固定板、空气马达进气孔、空气马达出气孔、空气马达支柱、发电机、副压缩单元拉杆卡片、副压缩单元出气孔、副压缩单元进气孔、副压缩单元活塞、主压缩单元第一进气孔、主压缩单元出气孔、主压缩单元第二进气孔,其中如图1、2所示,顶板安装在导柱一端,导柱齿型为多个并列的圆柱齿,导柱齿型安装在导柱面上,如图2、3所示,导柱卡块安装在导柱底端一侧,如图4、5、6所示,底座为中心开有导柱槽的空心圆柱体,在导柱槽上开有卡块槽,导柱卡块在卡块槽中滑动,导柱在导柱槽中滑动,底座下侧一段的外圆柱面上开有齿轮槽,齿轮槽从外圆柱面延伸到导柱槽中,并且向下延伸到底座底端面,底座底端面开有底座齿条槽,底座底端上底座齿条槽槽壁与齿轮槽槽壁共面,如图1、7所示,底板安装在底座底端上,底板上开有底板齿条槽,往复齿条安装在底板齿条槽、底座齿条槽和齿轮槽组成的槽道内,并且可以自由滑动;如图8、9所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通过齿轮轴上下依次安装在底座齿轮槽中,并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往复齿条啮合,导柱齿型与第一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且不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三齿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