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73821阅读:669来源:国知局
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行李箱。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社会的节奏加快、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日常出行越来越多,旅游、出国休假、公务出差、外出访友、求学、返乡等现象十分常见。出行的需求增多,收纳物品的行李箱成为了人们的必备物品。
[0003]由于出行所需的行李物品较多,行李箱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当装入的物品较多时,需要对内部的物品进行压紧固定。目前的通用做法是在行李箱的内部腔体内添加隔板,将储物腔分为多个空间,可以起到收纳的作用。
[0004]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隔板采用三点固定模式,隔板沿着箱体的底部到箱体的顶部的方向翻开,这种打开方式会使得隔板在展开的过程中受不到支撑,只能完全翻出使得隔板与地面接触,导致隔板不卫生,且这种打开方式不利于使用者操作,隔板的打开和隔板的闭合都需要使用者不断改变自己的相对于箱体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以提高现有技术中的行李箱的收纳能力。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7]—种行李箱,包括箱体和隔板;
[0008]所述箱体包括转动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能够围成储物腔,所述隔板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设置在所述上箱体内,所述下隔板设置在所述下箱体内;
[0009]所述箱体在展开状态下,所述上隔板能够朝所述下箱体的方向转动,所述下隔板能够向所述上箱体转动。
[0010]通过添加的上隔板和下隔板,将箱体的储物腔分割为若干个空间,分割后的空间体积更加紧凑,便于固定行李。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转动开闭,上隔板和下隔板分别转动连接在上箱体和下箱体内,两个隔板均能够朝中间转动,便于支撑和控制,方便使用者向储物腔取出或放入行李。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和所述箱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带组连接,所述连接带组为两组且分别连接在所述下箱体和所述上箱体内;
[0012]所述箱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之间的转动中心线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每个所述连接带组均包括一号带组和二号带组,所述隔板通过所述一号带组与所述第一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隔板通过所述二号带组与所述第二侧壁转动连接;
[0013]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为第一侧边,所述隔板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为第二侧边;
[0014]当所述一号带组与所述隔板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能够转动,所述上隔板的第一侧边和所述下隔板的第一侧边在转动中相互抵住。
[0015]通过连接带组连接隔板,便于隔板转动,一号带组和二号带组分别将隔板的两侧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第二侧壁是上箱体和下箱体的转动轴所属的区域,第一侧壁是箱体上的与第二侧壁正对的侧壁,上隔板和下隔板均通过与第二侧壁和第一侧壁连接来固定在箱体上,便于取下或安装隔板。上隔板和下隔板均可以与一号带组断开,通过二号带组与箱体活动连接,上隔板和下隔板在与一号带组断开连接时,上隔板和下隔板的第一侧边可以进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上隔板和下隔板的第一侧边相互抵住,使得两个隔板可以保持立起,第二侧壁处在两个隔板之间。两个隔板立起时,储物腔完全露出,便于使用者向上箱体和下箱体中放入行李。这种连接方式使用者无需改变自己与行李箱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可立起或放下隔板,便于操作。同时,隔板不会翻出储物腔,或是与地面接触。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均与所述二号带组可拆卸连接。
[0017]隔板与二号带组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便于使用者拆下隔板,清理行李箱。
[0018]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为魔术贴连接或纽扣连接。
[0019]魔术贴和纽扣是常见的可拆卸连接方式。魔术贴使用方式简单,可以反复使用,便于调节连接位置;纽扣定位精准,使用简单。
[0020]进一步地,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上分别设置有魔术贴的圆毛面和刺毛面,所述上隔板的第一侧边和所述下隔板的第一侧边相互抵住时,所述圆毛面和所述刺毛面相互接触。
[0021]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上设置对应的魔术贴,当两个隔板相互抵住而立起的时候,通过魔术贴的圆毛面和刺毛面粘附固定,便于使两个隔板保持在立起的状态。
[0022]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带组还包括连接段,所述一号带组和所述二号带组均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段用于固定或挤压行李。
[0023]连接段用于将行李缚在行李箱内,行李先通过连接段预压在储物腔内,再通过隔板对行李进一步压紧,避免小物品在储物腔内自由移动,同时可以提高储物腔的利用率,压缩松软行李的体积,使箱体能容纳更多的行李物品。
[002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两个端点落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另一个端点落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一号带组和所述二号带组分别固定在所述端点处。
[0025]连接段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能够对行李进行可靠的限位,且三角形的三个端点均落在第二侧壁和第一侧壁上,使得连接段所需的长度较短。
[002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带组在所述三角形的三个端点处与所述箱体固定。
[0027]连接带组仅通过三处端点区域与箱体固定连接,使得连接带组的中间区域能够塞入并固定行李。
[0028]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连接带组的连接段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隔板与所述上箱体之间的间隙和所述下隔板与所述下箱体之间间隙。
[0029]隔板与行李分别位于连接段的两侧,在放入行李时互不干扰。
[0030]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呈四边形,所述隔板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缺口。
[0031]隔板的四角设置缺口,便于将隔板设置在上箱体和下箱体内。由于箱体的侧壁连接处可能设置有倒角或者圆角,以及箱体底部设置万向轮时会占用箱体内部的空间,因此在隔板的四角均设置缺口,便于适应空间尺寸。
[003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箱体内设置连接带组,并通过连接带组来限制隔板,便于调整隔板的位置,在装行李或是取出行李时不需要取下隔板,更方便。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转动开闭,上隔板和下隔板分别通过连接带组连接在在上箱体和下箱体内,方便使用者向储物腔取出或放入行李。更进一步可以使两个隔板在打开时相互抵住并立起,使用者能够更轻松地调整隔板的状态。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行李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图1中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箱体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连接带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图1中隔板立起时的结构不意图;
[0039]图6为图1中的魔术贴的连接示意图;
[004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行李箱的纽扣连接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汇总:
[0042]上箱体101;下箱体102;上隔板103;下隔板104; —号带组105; 二号带组106;连接段107;第一侧壁108;第二侧壁109;第二侧边110 ;第一侧边111;缺口 112;魔术贴113;纽扣114。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8]实施例一
[0049]请参阅图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