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8446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属于家用炉具领域,该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包括炉体、面板、炉座,在炉座、的上方设有灰箱,灰箱的上方依次设有进风口、炉箅子;炉膛位于炉体的中央;炉口位于炉膛的上端,面板的中央;炉口一侧设置有出烟孔,出烟孔一端与烟囱连接;在炉膛的两个侧面和上部有一整体水套,水套有若干个返火孔和出烟孔,水套下部与进水管相连,上部与出水管相连,水流在水套内被加热,最终水流经过出水管流出。通过本实用新型水套的设置,水流在水套内增加循环次数,有效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能耗,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的。
【专利说明】
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两用炉,具体来说,是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
【背景技术】
[0002]家用炉具主要包括煮饭用的煤炉或是烧水用的水炉。
[0003]目前市场上的煤炉主要由钢制炉壳以及其中通过砖砌的炉膛组成,底部或侧壁开设进氧窗口,炉膛均采用光壁管的结构;水炉则包括炉体和内胆结构,炉内和内胆之间用于盛放水,内胆内壁也采用光壁管结构。
[0004]这种结构存在的缺点是:功能单一,加热效率低,热能损耗大,燃料燃尽率低,烟尘排放浓度大,环保措施欠缺,排放不达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效率高,节能减排,结构合理的双循环炊事两用取暖炉。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炉体1、面板2、炉座16,在炉座16的上方设有灰箱9,灰箱9的上方依次设有进风口 5、炉箅子21,炉膛4位于炉体I的中央,炉口 22位于炉膛4的上端,面板2的中央,炉口 22—侧设置有出烟孔20,出烟孔20—端与烟囱15连接,其特点是:在炉膛4的两个侧面和上部有一整体水套24,水套24有若干个返火孔19和出烟孔20,水套24下部与进水管17相连,上部与出水管18相连。
[0007]具体的,水流通过进水管17进入水套24,水流在水套24内被加热,水流经过出水管18流出。
[0008]进一步的,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高温烟气从炉口22出来后,经返火孔19向下运动,到炉体下部后再经出烟孔20向上运动,最后经烟囱15排出。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的进风口5—侧设有进风口手柄8,在进风口 5处设有闭风板6,进风口手柄8靠近炉膛4一端与闭风板6相连,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内侧运动时,闭风板6打开,新鲜空气经由进风口5进入炉膛4,达到助燃目的,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外侧运动时,闭风板6闭合,阻止新鲜空气进入,达到阻燃目的。
[0010]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出烟孔20处设置有翻板13,翻板手柄12—端与翻板13相连,转动翻板手柄12,可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或闭合状态。
[0011]进一步的,生火时,所述的翻板13处于关闭状态,炉膛4内的烟气直接从烟囱15排出炉外;随炉温上升后,转动翻板手柄12,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状态,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产生的烟气,从炉口 22出来,经返火孔19,下降至炉体I底部,通过出烟孔20,最终经烟囱15排出炉外。
[0012]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炉箅子21下方一侧设有鼓风通道7,鼓风通道7的一侧与外接鼓风机相连;在所述的炉座16的上方设有杂物箱10,杂物箱10上方设置有烤箱3,在所述的炉体I侧面设置有排灰门23。[0013 ]具体的,进水管17和出水管18分别与暖气片连接,烤箱3外接烤箱门14。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实用新型水套的设置,高温烟气在水套内增加循环次数,有效提高了热效率,降低了能耗,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水套示意图。
[0019]附图中,I是炉体、2是面板、3是烤箱门、4是炉膛、5是进风口、6是闭风板、7是鼓风通道、8是进风口手柄、9是灰箱、1是杂物箱、11是捣灰手柄、12是翻板手柄、13是翻板、14是烤箱门、15是烟囱、16是炉座、17是进水管、18是出水管、19是返火孔、20是出烟孔、21是炉箅子、22是炉口、23是排灰门,24是水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另外,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1]参看图1、图2、图3和图4,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2]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包括炉体1、面板2、炉座16,在炉座16的上方设有灰箱9,灰箱9的上方依次设有进风口 5、炉箅子21,炉膛4位于炉体I的中央,炉口 22位于炉膛4的上端,面板2的中央,炉口 22—侧设置有出烟孔20,出烟孔20—端与烟囱15连接,在炉膛4的两个侧面和上部有一整体水套24,水套24有若干个返火孔19和出烟孔20,水套24下部与进水管17相连,上部与出水管18相连。
[0023]具体的,水流通过进水管17进入水套24,水流在水套24内被加热,水流经过出水管18流出。
[0024]进一步的,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高温烟气从炉口22出来后,经返火孔19向下运动,到炉体下部后再经出烟孔20向上运动,最后经烟囱15排出。
[0025]进一步的,在所述的进风口5—侧设有进风口手柄8,在进风口 5处设有闭风板6,进风口手柄8靠近炉膛4一端与闭风板6相连,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内侧运动时,闭风板6打开,新鲜空气经由进风口5进入炉膛4,达到助燃目的,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外侧运动时,闭风板6闭合,阻止新鲜空气进入,达到阻燃目的。
[0026]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出烟孔20处设置有翻板13,翻板手柄12—端与翻板13相连,转动翻板手柄12,可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或闭合状态。
[0027]进一步的,生火时,所述的翻板13处于关闭状态,炉膛4内的烟气直接从烟囱15排出炉外;随炉温上升后,转动翻板手柄12,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状态,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产生的烟气,从炉口 22出来,经返火孔19,下降至炉体I底部,通过出烟孔20,最终经烟囱15排出炉外。
[0028]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炉箅子21下方一侧设有鼓风通道7,鼓风通道7的一侧与外接鼓风机相连;在所述的炉座16的上方设有杂物箱10,杂物箱10上方设置有烤箱3,在所述的炉体I侧面设置有排灰门23。
[0029]具体的,进水管17和出水管18经管道与暖气片连接,可以用来取暖。烤箱3外接烤箱门14。
[0030]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包括炉体(I)、面板(2)、炉座(16),在炉座(16)的上方设有灰箱(9),灰箱(9)的上方依次设有进风口(5)、炉箅子(21);炉膛(4)位于炉体(I)的中央;炉口(22)位于炉膛(4)的上端,面板(2)的中央;炉口(22)—侧设置有出烟孔(20),出烟孔(20)一端与烟囱(1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炉膛(4)的两个侧面和上部有一整体水套(24),水套(24)有若干个返火孔(19)和出烟孔(20),水套(24)下部与进水管(17)相连,上部与出水管(18)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水流通过进水管(17)进入水套(24),水流在水套(24)内被加热,水流经过出水管(18 )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高温烟气从炉口(22)出来后,经返火孔(19)向下运动,到炉体下部后再经出烟孔(20)向上运动,最后经烟囱(15)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进风口(5)—侧设有进风口手柄(8),在进风口(5)处设有闭风板(6),进风口手柄(8)靠近炉膛(4)一端与闭风板(6)相连;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内侧运动时,闭风板(6)打开,新鲜空气经由进风口(5)进入炉膛(4),达到助燃目的,进风口手柄(8)向炉体(I)外侧运动时,闭风板(6)闭合,阻止新鲜空气进入,达到阻燃目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出烟孔(20)处设置有翻板(13),翻板手柄(12)—端与翻板(13)相连;转动翻板手柄(12),可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或闭合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生火时,所述的翻板(13)处于关闭状态,炉膛(4)内的烟气直接从烟囱(15)排出炉外;随炉温上升后,转动翻板手柄(12),使出烟孔(20)处于打开状态,燃料在炉膛(4)内燃烧产生的烟气,从炉口(22)出来,经返火孔(19),下降至炉体(I)底部,通过出烟孔(20),最终经烟囱(15)排出炉外。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双循环炊事取暖两用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炉箅子(21)下方一侧设有鼓风通道(7),鼓风通道(7)的一侧与外接鼓风机相连;在所述的炉座(16 )的上方设有杂物箱(1 ),杂物箱(1 )上方设置有烤箱(3 );在所述的炉体(I)侧面设置有排灰门(23)。
【文档编号】F24B1/183GK205481136SQ20162002599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2日
【发明人】王生英
【申请人】王生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