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插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203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插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插秧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插秧器。
现有技术中,曾出现过一些插秧机械,但都因不具备实用价值而未能真正投入使用。其原因是1、上述插秧机械插秧时是夹住秧苗苗杆而将其插入稻田中,为保证工效,插入时的速度不宜太慢,而插入速度稍快时,在秧苗根部进入泥土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致使秧苗受损。2、上述插秧机械采用了发动机之类的动力装置驱动,结构复杂、造价高且太笨重。3、插秧机械每插完数棵秧苗便须在稻田中移动相应距离,而稻田的上层泥土极为柔软,因此,很难使笨重的插秧机械在稻田中顺利地快速运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插秧时不损伤秧苗的、结构简单的、经济实用的自动插秧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插秧器,它包括可以夹住多棵秧苗、以便于输送秧苗的夹秧件;用于控制上述夹秧件的运行轨迹、使其能将所夹秧苗输送至预定处且使到达预定处的秧苗脱离其夹秧件的控制的抛秧轨道,用于带动被输送至预定处的秧苗加速下落、使其达到预定的速度,从而能够自行落于并插入稻田中的加速装置;用于带动上述夹秧件及上述加速装置运行的传动机构;以及使该自动插秧器便于在稻田中前进的装载盘。
根据以上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中,每条上述夹秧件包括一条板体和多个均匀地分布在该板体上的、可相对于该板体活动的活动块;在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连接有一条复位弹簧,以使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能夹一棵秧苗;相邻的上述活动块间的距离与相配的育秧盘上的相邻苗穴间的距离相应,以便于同时夹起育秧盘上的多棵秧苗。
根据以上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中,上述加速装置由用于控制秧苗的加速体和用于控制该加速体的运行轨迹、使其只能在预定轨迹上作上、下往复式运动的滑轨以及连接于上述加速体与上述滑轨或其它固定体间的、用于带动上述加速体加速下落的复位弹簧构成;由此当向上提升上述加速体、使其沿着由上述滑轨所确定的轨迹上升时,便能使上述复位弹簧储存能量;当停止对已上升至预定高度的上述加速体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已储存了预定能量的上述复位弹簧便带动上述加速体沿着由上述滑轨所确定的轨迹加速下落。
本发明自动插秧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它可不采用任何发动机、电动机之类的动力装置驱动,而仅用人力驱动(只需推或拉动其在稻田中大致呈直线式前进),结构简单、轻巧。因此,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型机械。
2、工作中,只需使装有秧苗的本发明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大致呈直线式前进,所经路线上便插上了数行秧苗,工效高。且所插秧苗的株距不受其在稻田中的前进速度的影响,而都按预定株距均匀分布。
3、本发明自动插秧器插秧时主要以向下推动秧苗底泥而使秧苗加速,使其达到预定的下落速度,然后,秧苗以此预定的速度自行落于并插入稻田中(与手工抛秧相类似)。因此,插秧过程中,不会对秧苗造成损伤。
4、采用育秧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亩产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略去了部分结构的示意透视图。
图2是该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装载盘的示意透视图。
图3是加速装置的略去了部分结构的示意透视图。
图4是加速装置中的加速体的示意透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部分结构的换一个方位观看的示意透视图。
图6是略去了部分结构的传动机构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7是连接块24的示意透视图。
图8是略去了部分结构的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环形滑轨23的径向剖面图。
图10和11是各略去了部分结构的一对夹秧件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12是夹秧件的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13是挤压装置中的滑管43及挤压块44的示意透视图。
图14是一种齿轮式摇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一种助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略去了大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7和18是该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一对各略去了部分结构的夹秧件的示意透视图。
图19是滑轨70的A-A剖面图。
图20是滑轨71的B-B剖面图。
图21是滑轨71及弹性钩72的示意透视图。
图22是夹秧件的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加速体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另一种装载盘的示意透视图。
下面,首先,参照
图1~14描述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图1是该实施方式的略去了部分结构的总体示意透视图。该图被截断线分割后绘在了第1和2页图纸上。
该自动插秧器是采用由相互平行的左、右纵梁1、1,相互平行的前、后横梁2、3,前脚4、4及后脚5、5(阅图时请各脚由底部向下延伸120毫米)所构成的框架式机座而将其加速装置、传动机构、抛秧轨道等连成一体并定位于如图2所示的装载盘中的(注
图1和图2未按相同比例绘制)。装载盘可采用硬质塑料等轻型材料制造,不漏水。如图2所示,在该装载盘底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阻止放置在该装载盘上的前、后脚4、5相对于该装载盘移动的限位块6、7。工作时,可用螺栓将前、后脚4、5与相应的限位块6、7固定。不用时,可将装载盘从机座上取下。装载盘侧壁的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0毫米,以使稻田中的水不能够涌入装载盘中。为使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运行时容易直线前进,可使前侧壁8的横向中部向前凸起,而使该前侧壁8呈八字型;还可在该装载盘的底面设置数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布置的条状凸起,那么,当其在稻田中运行时,该数条陷入泥中的条状凸起便使装载盘不易左、右摆动,而呈直线式前进。另外,还需在上述机座上设置扶手,以便于推(或拉)动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运行。
在如
图1所示的自动插秧器上,具有位于相同纵向位置的、相互对称的左、右两件加速装置。图3和图4表示左侧的加速装置。该加速装置中的加速体如图4所示,它主要包括滑杆10和用于控制秧苗的夹秧钳9。其中,9c是一条板弹簧,它使钳嘴9a、9a′处于如图4所示的相互合拢状。当使钳嘴9a、9a′相互张开时,板弹簧9c便随之产生弹性形变。设置在钳柄9b上的弹性钩9e也一条板弹簧,它可以产生使其自由端向下(或上)弯曲的弹性形变。该弹性钩9e的后侧表面与板弹簧9c的后侧表面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钳柄9b与处于自然状态的弹性钩9e间的夹角大于90°。弹性钩9e的自由端具有用于钩住钳柄9b′的钩部。当钳嘴9a、9a′相互张开至约相隔21毫米时,弹性钩9e自由端的钩部便自动钩住钳柄9b′下部,以维持板弹簧9c所产生的弹性形变,从而使钳嘴9a、9a′保持该张开状态。另外,在钳嘴9a、9a′上还分别设置有可沿纵向轴线转动的小滑轮9d、9d′。夹秧钳9通过连接块11与滑杆10连成一体。连接块11的上端焊接在板弹簧9c下表面的横向中部位置。在滑杆10的后侧面下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拉伸型复位弹簧13的凸块12,该凸块12和连接块11都位于滑杆10的后侧面的横向中部位置。
上述加速体中,除板弹簧9c及弹性钩9e外,其余部分应选用超硬铝合金等轻型材料,以减轻该加速体的重量(最好使该加速体的重量不超过12克)。
图3示出了该加速装置中的滑轨14的大致结构(
图1中仅画出了该滑轨14的上部)。滑轨14具有槽部14a,槽部14a与滑杆10相适配,使滑杆10可在其中上、下运动但不可转动。滑轨14的后侧中部开中,开口宽度稍大于连接块11及凸块12的宽度。连接块11及凸块12便正好在该开口处运行。在滑轨14下部的后侧表面上,有一凸块15。凸块15和凸块12相对应,拉伸型复位弹簧13就用于连接该凸块15与设置在滑杆10上的凸块12。复位弹簧13的上端固定在凸块12下表面的中部位置,其下端则固定在凸块15上表面的相应位置上。
在滑轨14的左、右侧面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一对用于使小滑轮9d、9d′在从该处下落的同时也向左、右两侧分开的倾斜式滑板16、16′。在滑轨14上部的后侧表面上,设置有一用于阻止设置在弹性钩9e上的凸块9eb从该处上升的止块17。
采用上述结构的加速装置,在工作中,当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将在后面详述)带动保持张开状态的夹秧钳9(此时弹性钩9e的自由端的钩部钩住了钳柄9b′的下部,而使钳嘴9a、9a′相隔约21毫米)沿着由滑轨14所确定的轨迹上升至其钳嘴9a、9a′位于被夹在夹秧件(该夹秧件将在后面详述)上的秧苗的底泥的稍上方时(钳嘴9a、9a′分别由秧苗底泥的左、右侧上升至其稍上方),设置在弹性钩9e自由端上的凸块9eb将与设置在滑轨14上部的止块17发生碰撞,而致使弹性钩9e自由端的钩部向下脱离钳柄9b′。那么,板弹簧9c将随之迅速回弹,使钳嘴9a、9a′快速合拢,从而正好夹住被输送至该处的一棵秧苗的近底泥处的苗杆(此时该秧苗刚税离夹秧件的控制)。当钳嘴9a、9a′已经(或正在)合拢时,传动机构突然停止对该加速体施加作用力。该加速体将在已储存了预定能量的复位弹簧13的拉力作用下,带动所夹秧苗一起加速下落(在加速下落的过程中,板弹簧9c仅通过钳嘴9a、9a′对被夹处的秧苗苗杆施加极微小的作用力,而主要以钳嘴9a、9a′向下推动秧苗底泥带动秧苗加速)。当该加速体加速下落至预定位置而变加速运动为均匀运动时,钳嘴9a、9a′将适时地相互张开。当该加速体开始减速时,钳嘴9a、9a′已张开了一定距离;从而使已达到预定速度的秧苗能够顺利超越将停止下落的钳嘴9a、9a′而自行落下并插入稻田中。下面,再详细描述该加速体的下落过程当该加速体加速下落至其小滑轮9d(9d′)接触到设置在滑轨14上的倾斜式滑板16(16′)时,小滑轮9d(9d′)将须沿滑板16(16′)的左(右)侧倾斜状表面16a(16a′)下滑。下滑过程中,因倾斜状表面16a(16a′)是由上至下而逐渐向左(右)倾斜的,因此,小滑轮9d(9d′)在向下发生位移的同时也向左(右)发生位移。从而使钳嘴9a、9a′相互张开、板弹簧9c产生弹性形变、钳柄9b′的下端与弹性钩9e的自由端相互靠拢。并致使钳柄9b′下端沿弹性钩9e钩部的斜状表面9ea滑向该钩部的左侧 (在该过程,钳柄9b′的下端致使弹性钩9e产生使其自由端向下弯曲的弹性形变)。当钳柄9b′的下端完全滑至该钩部的左侧时,产生了弹性形变的弹性钩9e将立即回弹,而使其钩部钩住钳柄9b′的下端(此时钳嘴9a、9a′相隔约21毫米),从而使夹秧钳9能维持该张开状态。稍后,该加速体停止下落。
上述加速体的下落行程一般为100~150毫米。秧苗的下落行程可在300毫米左右(加速体开始减速后,秧苗再下落约150~200毫米才插入稻田中)。其下落轨迹可向前倾斜15°左右。因为在该加速体带动秧苗加速下落的同时,该秧苗也随之在稻田中前进,使其下落轨迹稍向前倾斜,可使秧苗在插入稻田时立得更正、更稳。
图6~9表示该自动插秧器中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包括一条横向设置的轴20和用于支承轴20的轴承21、21,轴承21、21分别固定在梁纵1、1中部的槽部1a、1a上。
用于带动轴20旋转的传动丝22缠绕于轴承21、22之间的轴20上。那么,当拉动已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且其前端固定在轴20上的传动丝22的末端时,便可带动轴20旋转。在工作中,是要将已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的传动丝22的末端固定在该自动插秧器后侧的田梗上,而使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直线前进。前进中,传动丝22便自然带动轴20旋转,且其转速与其在稻田中的前进速度成正比。而缠绕传动丝22部分的轴20的直径便决定着所插秧苗的株距(秧苗株距将等于相应的一圈缠绕在该部分的轴20上的传动丝的长度)。工作中,当需改变秧苗株距时,便须改变缠绕传动丝22部分的轴20的直径。为此,可在一条直径约为20毫米的轴20a上套一条适当外径的空心缠绕件20b而组成轴20。当需改变秧苗株距时,只需更换一条适当外径的缠绕件20b。为防止传动丝22缠绕在缠绕件20b上时从缠绕件20b的左(或右)端滑出,在缠绕件20b的左(或右)端设置有一圈限位沿20ba(或20bc)。限位沿20ba(或20bc)的高度等于或稍小于传动丝22的直径。传动丝22的前端固定在缠绕件20b左(或右)端的紧靠限位沿20ba(或20bc)处。当将传动丝22的前端固定在缠绕件20b的左(右)端时,则删除图6和8中所示的右(左)侧的限位沿20bc(或20ba)。传动丝22可选用钢丝、不锈钢丝等材料。其直径一般可在0.4~0.8毫米之间。传动丝22缠绕在缠绕件20b上时,只宜缠绕一层。
在轴20的左(右)端,设置有环形滑轨23(23)。在环形滑轨23的环形槽部23a(该槽部23a的周长可约为250毫米)中,有一块与其相适配的、可绕其移动的小连接块24。图7即是从环形槽部23a中分解出的连接块24的局部放大图。设置在连接块24首端的圆柱形凸块24a便正好位于滑轨23(槽部开口处)的槽部侧面23b与23c之间。凸块24a的直径等于或稍小于槽部侧面23b、23c之间的距离,其高度稍小于槽部侧面23b、23c的高度。在左(右)侧的连接块24与左(右)侧的加速体之间,连接有一条微型钢丝软线。该微型钢丝软线的下端固定在加速体的连接块11上,其上端则固定在连接块24的尾端。因连接块11(横向位置)位于环形槽部23a(槽向位置)的外侧,所以,须在其间设置内、外两个定滑轮。微型钢丝软线绕此两个定滑轮连接于加速体与连接块24之间。以使左(右)侧的连接块24能通过微型钢丝软线对左(右)侧的加速体施加竖直向上(或约向后倾斜15°左右)而不是向右(左)倾斜的作用力;左(右)侧的加速体则对接近、但尚未缠绕在左(右)侧的滑轨23上的微型钢丝软线施加竖直向下而不是向左(右)倾斜的反作用力。其中,位于外侧的定滑轮设置在滑轨14的槽部14a顶端的稍上方处,该定滑轮的外径可约为12毫米。
在环形滑轨23上,固定有一对支承板23c、23c。板块28的左、右两个圆柱形凸块28b、28b分别位于支承板23c、23c的小圆孔中,使板块28可绕由支承板23c、23c的小圆孔所确定的横向轴线转动。在板块28首端的横向中部位置,有一小凸块28a。该凸块28a的横向宽度稍小于滑轨23的槽部侧面23b与23c之间的距离。当板块28转动至其首端紧贴环形滑轨23时,该凸块28a正好伸入滑轨23的槽部侧面23b、23c之间(伸入深度稍小于槽部侧面23b、23c的高度)。另外,在板块28与滑轨23之间,连接有一微型复位弹簧,该弹簧使板块28的首端靠紧滑轨23,从而使其凸块28a伸入滑轨23的槽部侧面23b、23c之间。显然,此时,板块28的转动轴线与轴20的轴线间的距离远小于其尾端与轴20的轴线间的距离。止块29就设置在该板块28的尾部的旋转轨迹上的预定点上(注图6中未画出设置在左侧的滑轨23上的支承板23c、23c,板块28及止块29,它们与右侧的相对称)。
采用上述结构后,在工作后,当传动丝22带动轴20及滑轨23沿图6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时,已伸入滑轨23的槽部侧面23b、23c间的凸块28a将推动连接块24之凸块24a,使该连接块24随其一起旋转。那么,钢丝软丝的上部将被依次缠绕在滑轨23的槽部23a上,加速体将随之被提升。当板块28随滑轨23旋转至止块29处时,该板块28的首端及中部都能顺利由止块29处通过,而不与接触。但板块28的尾部在通过止块29处时,将被压低,并致使凸块28a向槽部23a处翘起,从而脱离连接块24的首端凸块24a。那么,已储存了足够能量的复位弹簧13(加速体上升时使复位弹簧13储存能量)便立即开始带动加速体加速下落,加速体下落时通过钢丝软丝带动连接块24在环形滑轨23的槽部23a中沿轴20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当加速体下落至预定点而停止下落时(或自此时再稍过片刻),在板块28的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而重新伸入滑轨23的槽部侧面23b、23c间的凸块28a又重新与连接块24的首端凸块24a相遇。该凸块28a又使连接块24随其一起旋转,加速体又将被提升。如此循环往复。轴20每旋转一周,加速体被提升一次。
在轴20的两端,还各固定有一个小齿轮30,小齿轮30随轴20同轴线旋转。小齿轮30每旋转一周,便刚好带动与其啮合的夹秧件后移该夹秧件上的相邻活动块33的轴线间的距离(如20毫米)。

图10、11所示,该实施方式中每条夹秧件主要由一条长条形板体32和均匀分布在板体32上的多个活动块33构成。其中,在板体32的夹秧边32e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方形孔32a(
图10、11中所示的板体32仅具有10个方形孔32a,实际中可使每条板体32具有20个以上的孔32a),在每一个孔32a中,都安装有一个由L形的夹板33a和T形的夹柄33b所构成的活动块33(
图10、11中所示的活动块33与板体32未按相同比例绘制)。分别设置在夹板33a上、下表面的相应位置上的同轴线的圆柱形(或锥形等)凸块33c、33d分别被定位在孔32a的上、下侧面的中部处,使活动块33只能绕预定的竖向轴线转动。这可由以下方案达到1、在凸块33c、33d上,各套上一个与其相适配的小圆环,然后将该上、下两个小圆环分别焊接在孔32a的上、下侧面的中部位置。
2、可使上述套在凸块33c(33d)上的小圆环还具有一块向上(下)延伸的带有两个小圆孔或螺纹孔的小型连接板。那么,将可采用铆接、螺接等方式将上述连接板固定于板体32上,以达到将上述上、下两个小圆环分别固定在32a的上、下侧面的中部处的目的。
3、可使孔32a的上(或下)侧的中部位置具有一个与凸块33c(或33d)相配的小圆孔。那么,可将凸块33c(或33d)直接伸入该小圆孔中,再将套在凸块33d(或33c)上的小圆环固定在32a的下(或上)侧面的中部位置。
另外,上述板体32及活动块33的形状还可作其它各种相应改变,以更便于安装。
在每一个活动块33与板体32间,都连接有一条复位弹簧34。以使活动板33的夹秧面33e能够靠紧板体32的夹秧边32e,从而使其间可以夹住一棵秧苗。复位弹簧34最好采用橡胶拉伸弹簧,其一端连接在活动块33的近轴线处的夹秧面33e上,另一端则连接在板体32的相应位置上。另外,为防止活动块33夹伤秧苗,可在其夹秧面33e上粘贴一层软橡胶之类的柔性材料。为防止板体32的上表面与板体夹秧边32e的外侧表面的相交之转角处刮伤处于加速下落状态中的秧苗,可使该转角处略呈弧形(或将其倒圆)。按相同方式整齐排列的整条夹秧件上的各活动块33,在各自的复位弹簧34的拉力的作用下,而使其夹秧面33e靠向板体32的夹秧边32e时,各活动块33的L形夹板33a的末端(远离其轴线的一端)都指向板体32的前侧。整条夹秧件上的各活动块33的轴线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相邻活动块33的轴线间的距离等于相配的育秧盘上的相邻苗穴间的中心距离(如20毫米)。
板体32上还具有齿部32f(
图11中未画出该部32f,
图10中所示的齿部32f也未按比例绘制),齿宽约2~3毫米。每20毫米(当其相邻活动块33的轴线间的距离为20毫米时)的齿数正好等于传动机构中的小齿轮30的齿数。那么,小齿轮30每旋转一周,便刚好带动与其啮合的夹秧件移动20毫米。但当采用磨擦轮等代替小齿轮30时,便不需设置齿部32f。

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控制夹秧件的运行轨迹的左、右两条抛秧轨道呈左、右对称状。其中,左侧的抛秧轨道仅画出了部分结构,下面,仅描述右侧的抛秧轨道。
该抛秧轨道由U槽36、滑轨37、止块41及U形槽38组成。其中,U形槽36的槽部、滑轨37的槽部37b和U形槽38的槽部位于同一条纵向直线上,用于容纳夹秧件的下滑边32m。滑轨37的槽部37a则用于容纳夹秧件的上滑边32n。U形槽36与U形槽38间的距离约为所配夹秧件的板体32长度的4/5。在滑轨37的竖向板块37d的右侧表面的约竖向中部位置处,固定有一块厚约3毫米的、用于使夹秧件活动块33在经过该处时张开的止块41,该止块41的右侧表面41a为长约20毫米的纵向竖直面。该纵向竖直面的前端大致位于轴20的轴线所在竖直平面的前侧约2毫米处。(注
图1中未画出该止块41,可参照
图12)。
采用上述结构的抛秧轨道及夹秧件,在工作中,当传动机构中的小齿轮30带动与其啮合的夹秧件在抛秧轨道中后移时,一方面,滑轨37始终控制着夹秧件的上滑边32n和下滑边32m(夹秧件刚放入该抛秧轨道时控制着夹秧件的后端,当夹秧件后移至将移出该抛秧轨道时则控制着其前端),U形槽36及U形槽38则轮流控制着夹秧件的下滑边32m,从而使夹秧件只能在预定轨迹上后移。另一方面,如
图12所示止块41正挡在夹秧件的活动块夹柄33b的柄端的运行轨迹上。因此,每当活动块夹柄33b后移至接触到止块41的前侧面41b时,活动块33便被迫开始转动,从而使活动块夹板33a随之张开。活动块夹板33a张开至预定角度后,活动块夹柄33b末端开始沿止块41的纵向竖直面41a滑行,直至其后移至完全脱离该止块41时,活动块夹板33a才能在其复位弹簧34的拉力作用下重新闭合。
由以上可知,整条夹秧件上的每一个活动块33都在经过上块41处时张开。而轴20每旋转一周,便有一个活动块33经过止块41处(小齿轮30每旋转一周,便刚好带动与其啮合的夹秧件后移相邻的活动块33的轴线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轴20每旋转一周,便有一棵秧苗被输送至预定处,且到达该预定处时便脱离其夹秧件的控制。
因此,同由轴20带动的、轴20每旋转一周便加速下落一次的加速体开始下落的时刻及方位便总能与秧苗脱离夹秧件控制的时刻及方位相吻合。每当加速体的钳嘴9a、9a′闭合时,便刚好夹住刚脱离夹秧件控制的秧苗的近底泥处的苗杆,从而带动该秧苗加速,使其能够顺利插入稻田中。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该自动插秧器进行插秧时,可按以下步骤操作1、确定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的前进路线后将其按正确方向置于所定路线的起点处。
2、将至少一对夹秧件夹满秧苗。
为免于逐棵地将秧苗夹在各活动块33与板体32之间,下面简述一种辅助工具——助拉件。
图15是该助拉件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它包括长条形板体45、均匀分布在板体45同一侧的T形止条46和设置在板体45另一侧的把手47。止条46的数量等于一条夹秧件上的活动块33的数量。各止条46相互平行且基本与板体45相垂直。相邻止条46间的距离等于夹秧件上的相邻活动块33轴线间的距离。采用上述助拉件,用其止条46向前推动夹秧件上的各活动块夹柄33b,使各活动块夹板33a张开约90°后再将各夹板33a伸入已平摊于一平面上的育秧盘上的一排秧苗间,便可同时夹住并拨起该排秧苗。若秧苗底泥与育秧盘之间粘得较紧,连接于各活动块33与板体32间的复位弹簧34对被夹秧苗施加的作用力不足以夹紧并拨起秧苗,可再用助拉件上的止条46向后推压各活动块夹柄33b,以增加其夹板33a对被夹秧苗的压力,将被夹秧苗同时拨起后再松开并取下该助拉件。为防止被夹秧苗中的较幼小的秧苗分配不到增施的压力或者使较粗壮的秧苗受力太多而被夹伤,可使止条46具有较大弹性(如各止条46皆为一板弹簧)。
3、将一对夹满秧苗的夹秧件分别放入左、右抛秧轨道中(
图10、(11)所示方位的夹秧件放入右(左)侧抛秧轨道中),即使其板体上滑边32n的后端、下滑边32m的后端(中前部处)分别伸入滑轨37的槽部37a、37 b(U形槽36的槽部)中。并使其齿部32f的后端齿与小齿轮30的一个预定的齿啮合(此时夹秧件上的最后端的活动块夹柄33b已靠近止块41)。
4、将已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的传动丝22的尾部剩余部分拉直并固定于该自动插秧器后侧的田梗上。
5、推(或拉)动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按预定路线前进(前进中,当抛秧轨道中的夹秧件上的秧苗全被插完时,应重新装入夹满秧苗的夹秧件于抛秧轨道中)。
6、当使该自动插秧器按预定路线从稻田的一端运行至稻田的另一端时(所经路线上已均匀地插上两行秧苗了),应将传动丝22的末端从田梗上松开,并重新将传动丝22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
缠绕时,只需使轴20沿其工作时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快速旋转,同时控制好传动丝22,便能使传动丝22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可采用以下方法使轴20快速反向旋转将一条夹秧件板体32(未安装活动块33)放入左(或右)侧抛秧轨道的后半部分,即使该夹秧件板体32的最前端齿与小齿轮30啮合;然后,向前推动该板体32,使其在该抛秧轨道中前移。前移中,将带动小齿轮30及轴20快速反向旋转。
为进一步提高工效,下面再描述一种专用的齿轮式摇把。如
图14所示,该摇把包括一个其齿部与小齿轮30相配的大齿轮50、轴51及摇柄52。在轴51的另一端,设置有一小轴承53。小轴承53的外形为正六边形,与固定在纵梁1上的轴承套54相适配。当将该齿轮式摇把的小轴承53完全插入轴承套54中后,大齿轮50便与小齿轮30相啮合。那么,只需摇动摇柄52,便可带动小齿轮30及轴20旋转。大齿轮50的齿数可为小齿轮30齿数的15倍左右。那么,一般,只需摇动八秒钟左右的时间,便可将一条长约30米的传动丝22缠绕在轴20的缠绕件20b上。
为免于在缠绕时手工控制传动丝22,在该自动插秧器上,还设置有用于自动挤压传动丝22的挤压装置。如
图1所示,该挤压装置由滑轨42、滑管43和挤压块44构成,
图13是该滑管43及挤压块44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滑轨42横向设置,与轴20相平行。滑管43与滑轨42相适配,可沿滑轨42左、右移动。挤压块44具有一轴向挤压面44a和一径向挤压面44b,其轴向挤压面44a的轴向宽度约等于传动丝22的直径。
采用上述挤压装置,缠绕前,只需将挤压块44及滑管43沿滑轨42移至正待缠绕在缠绕件20b上的传动丝处,并使挤压块44的轴向挤压面44a压住该处的传动丝22。再使轴20快速反向旋转时,挤压块44的轴向挤压面44a将迫使传动丝22紧贴缠绕件20b,而缠绕中的传动丝22则将推动挤压块44的径向挤压面44b,使挤压块44随之右移(注图8中所示的传动丝22是由缠绕件20b的右端向左端缠绕,而
图1和13中的所示方位的挤压块44是用于挤压由缠绕件20b的左端向右端缠绕的传动丝22)。显然,在传动丝22推动挤压块44的径向挤压面44b时,挤压块44也对传动丝22施加一反作用力,从而使各圈传动丝22相互靠紧。
上述挤压块44可改为具有轴向挤压面44a和径向挤压面44b的微型滑轮(其轴线与轴20相平行),而使该挤压块44与传动丝22间的滑动磨擦变为滚动磨擦,以减小磨损及阻力。
图16~22是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加速装置和传动机构都和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实施方式已将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只能控制一条处于供应秧苗状态的夹秧件的抛秧抛道换成了一种不但能控制一条处于供应秧苗状态的夹秧件,而且能同时容纳并控制多条备用的夹秧件的抛秧轨道(同时对夹秧件的板体32的形状作了相应改变),以免于在插秧途中多次更换夹秧件。
该实施方式中的夹秧件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夹秧件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删除了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夹秧件板体32中的上、下滑边32n、32m,同时增加了以下附件小滑轮60、L形杆61、球形块62、凸块63、64′、横杆65和66。

图17、18(该二图中未画出的活动块33及齿部32f可参照
图10、11)所示,小滑轮60设置在板体上横边32b上表面的后部。L形杆61固定在板体上横边32b上表面的前部。其中,L形杆61的下表面稍高于板体上横边32b的上表面,L形杆61的上表面61b高于小滑轮60的顶部,L形杆62后侧面61a与板体32的前侧面间的距离等于或稍大于小滑轮60的直径。凸块64位于板体后部的第二个孔32a的纵向中部位置的上方,长(横向)约9毫米。横杆65、66的后侧面与板体32后侧面齐平。横杆65、66端头的圆柱形凸块65a、66a与板体夹秧边32e间相隔约18毫米。
该实施方式中的抛秧轨道的结构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抛秧轨道的结构的相同之处仅在于保留了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用于阻止活动块33之夹33b自该预定处顺利通过,从而使活动块夹板33a张开、且张开后继续后移约20毫米才重新闭合的止块41。该止块41和用于控制夹秧件前部球形块62的滑轨70、用于控制夹秧件后部凸块65a及66a的滑轨71、设置在滑轨71上的弹性钩72即组成该实施方式中的抛秧轨道。如
图16和19所示,滑轨70具有一条开口向下的槽部70a,夹秧件前部球形块62与该槽部70a相适配,可由其一端移至另一端。如
图16、20、21所示,滑轨71具有槽部71a、71b,夹秧件后部凸块65a(66a)与槽部71a(71b)相适配。其中,滑轨70、71的纵向槽部确定着正处于供应秧苗状态的夹秧件的运行轨迹,而滑轨70、71的斜向槽部则用于停放及控制备用的夹秧件。如图21所示,弹性钩72由一端焊接在滑轨71上的板弹簧72a、设置在板弹簧72a的自由端的钩部72b和钩部前沿72c构成。板弹簧72a处于自然状态时,其钩部72b正好能钩住必由该处经过的备用夹秧件上的小滑轮60。
采用上述结构的抛秧轨道及夹秧件,操作中,在将已夹满秧苗的各夹秧件放入抛秧轨道中时,只需将夹秧件的前部球形块62(后部凸块65a、66a)从滑轨70(71)的斜向槽部的入口处伸入,并往里侧推进。然后,对最后放入的一条夹秧件施加一股向后的作用力(这可由以下方案达到将一条橡胶型拉伸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滑轨71的后端,在该弹簧的另一端安装一小钩。那么,只需拉伸该弹簧,并钩住最后放入的夹秧件的后部)。其中,最先放入的第一条夹秧件的前部球形块62(后部凸块65a、66a)应移至滑轨70(71)的斜向槽部与纵向槽部之相交处(此时该夹秧件的最后端齿已自动与传动机构中的小齿轮30啮合——在啮合前应注意小齿轮30的方位,而使其预定的齿与该夹秧件的最后端齿啮合)。
在工作中,如图22(该图中所示的是左侧的抛秧轨道及其夹秧件)所示一方面,正处于供应秧苗状态夹秧件E由小齿轮30带动、沿着由滑轨70、71的纵向槽部所确定轨迹后移(后移中,所夹秧苗将被逐棵地插入稻田中)。另一方面,在橡胶拉伸弹簧向后的拉力及弹性钩72和滑轨70、71的共同作用下,各备用夹秧件都已被定位(后一条备用夹秧件的凸块63的后侧表面紧压前一条备用夹秧件的凸块64,第一备用夹秧件F的后部小滑轮60紧贴弹性钩72的钩部72b)。
当处于供应秧苗状态的夹秧件E后移至其L形杆61接触到弹性钩72的自由端时,便带动该弹性钩72的自由端随之一起后移。当夹秧件E后移至其L形杆61接触到第一备用夹秧件F的小滑轮60时,弹性钩钩部72b已后移至完全脱离了夹秧件F的小滑轮60(注弹性钩72的钩部前沿72c的下表面稍高于小滑轮60的顶面,而不与小滑轮60接触)。因此,一方面,夹秧件E的L形杆61接触到挡在其后侧的夹秧件F的小滑轮60后便可推动其一起后移,从而使夹秧件F的后部凸块65a、66a(前部球形块62)沿着由滑轨71(70)的斜向槽部所确定的轨迹向其纵向槽部的前端移动。那么,夹秧件F的小滑轮60在随夹秧件E的L形杆61一起后移的同时,还将相对于该L形杆61右移(小滑轮60沿着该L形杆61的后侧表面61a由左向右滚动),直至该夹秧件F的后部凸块65a、66a(前部球形块62)移至滑轨71(70)的斜向槽部与纵向槽之相交处(滑轨70的斜向槽部与滑轨71的斜向槽部相平行,当夹秧件的后部凸块65a、66a移至滑轨71的斜向槽部与纵向槽部之相交处时,其前部球形块62便也正好移至滑轨70斜向槽部与纵向槽部之相交处)。显然,当夹秧件F的后部凸块65a、66a(前部球形块62)移至滑轨71(70)的斜向槽部与纵向槽部之相交处时,其后端齿已自动与小齿轮30的预定的齿啮合,而将由小齿轮30带动、沿着滑轨70、71的纵向槽部所确定的轨迹后移,以继续供应秧苗。而此时位于其正后侧的夹秧件E将移出该抛秧轨道(将其取下)。另一方面,当第一备用夹秧件F摆脱弹性钩72的止挡而向着滑轨70、71的纵向槽的前端处移动时,其余各备用夹种件也都将在橡胶拉伸弹簧向后的拉力作用下而一起向着滑轨70、71的纵向槽部的前端处移动(橡胶拉伸弹簧向后拉动夹秧件H,夹秧件H的凸块63则向后推动夹秧件G的凸块64),直至夹秧件G的小滑轮靠紧已恢复自然状态的弹性钩72的钩部72b。
图22中仅画出了F、G、H三条备用夹秧件,实际中,可使该抛秧件轨道能容纳8条以上的备用夹秧件。换言之,可有9条以上的夹秧件首尾相连地连续供应秧苗,并且,该9条以上的夹秧件在供应时就好比是一整条夹秧件。
上述第一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左、右加速装置,左右抛秧轨道,以及传动机构中的除缠绕件20b及传动丝22外的其余结构都呈左、右对称状;左侧的和右侧的总是同步运行。作为对上述两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变更,也可使其传动机构中的除缠绕件20b及传动丝22外的其余结构以及左、右加速装置中的加速体不完全对称、不同步运行。即当左侧的加速装置中的加速体处于加速下落状态时,右侧的加速装置中的加速体则正处于被提升状态;当左(右)侧的抛秧轨道中的夹秧件移出抛秧轨道时,右(左)侧的抛秧轨道中的夹秧件再后移约10毫米才移出抛秧轨道。
图23示出了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的第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加速装置中的夹秧钳9换成了该实施方式中的夹秧钳90;并且,删除了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在滑轨14上的倾斜式滑板16、16′及止块17。该实施方式中的其余结构都和第一种(或第二种)实施方式相同。
该实施方式中的夹秧钳90如图23所示固定在板块90a(90a′)上的轴90b(90b′)的两端分别位于支承板90c、90d(90c′、90d′)的小圆孔中,使板块90a(90a′)可绕轴线转动;但其只能在由限位块90e和限位沿90f(限位块90e′和限位沿90f′)所确定的范围内转动。板块90a的轴线与板块90a′的轴线间的距离约为40毫米。当板块90a(90a′)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至接触到限位沿90f(90f′)时,其上表面90ab(90ab′)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约为60°、120°;此时板块90a与板块90a′间相隔约21毫米,稍大于秧苗底泥的最大直径。当使板块90a(90a′)向上转动至其上表面90ab(90ab′)大致呈图中所示的水平状时,限位块90e(90e′)阻止其继续向上转动;此时板块90a与板块90a′间相隔约7毫米,与秧苗苗杆的直径相适配。由此该板块90a(90a′)的重心便始终位于其轴线所在竖直平面的右(左)侧。那么,每当该加速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板块90a(90a′)便作出相应转动。
采用上述结构的夹秧钳90,在工作中,当其处于被提升状态时,板块90a、90a′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呈自然下垂式的张开状。因为此时板块90a、90a′间所隔之距离稍大于秧苗底泥的最大直径。所以板块90a、90a′可分别从被夹在夹秧件上的秧苗的左、右侧上升至秧苗底泥的稍上方。此时,夹秧钳90将突然变上升运动为加速下落运动;与此同时,受惯性力的作用,板块90a和90a′也将同时迅速向上转动至水平状。而该处的刚脱离夹秧件控制的一棵秧苗的近底泥处的苗杆便正好位于已呈水平状(合拢状)的板块90a与90a′之间。由此,该夹秧钳90加速下落时便推动该秧苗一起加速下落(板块90a、90a′完全不对秧苗苗杆施加作用力,而以向下推动秧苗底泥带动秧苗加速。由于该夹秧钳90是自开始下落时逐渐加速,所以当板块90a、90a′接触到秧苗底泥时对秧苗底泥所造成的冲击力极小,一般不会破坏秧苗底泥。为进一步减小其冲击力,可在板块90a、90a′的下表面上粘贴一层软橡胶之类的弹性材料)。当夹秧钳90下落至预定处而开始减速时,板块90a、90a′又将在其惯性力的作用下迅速向下转动至张开状,而不至于防碍已达到恰当速度的秧苗顺利落下并插入稻田中。
需要指出的是该实施方式的适用范围小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它只适合栽插底泥相对结实的较幼小的秧苗。
作为对本发明自动插秧器前面所述的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的结构变型,还可采用小型电动机之类的动力装置带动其轴20a旋转,而取代其传动丝22及缠绕件20b。并删除用于挤压传动丝22的挤压装置及用于摇动轴20a反向旋转的齿轮式摇把。那么,在工作中将须搭配好轴20a的转速与其在稻田中的前进速度间的比例关系,否则,所插秧苗将不能按预定株距分布。
本发明自动插秧器的上述各实施方式工作时都只能在所经路线上同时插上两行秧苗,为进一步提高工效,作为对本发明自动插秧器前面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的进一步改进,可以将两台(或两台以上)的上述任一种自动插秧器融为一体,而成为一台可同时在所经路线上插上四行(或多行)秧苗的中(大)型自动插秧器。如作为对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自动插秧器的进一步改进,可将两台都已取下其装载盘的自动插秧器并排放置在如图24所示的能同时容纳两台相隔预定距离的上述已取下其装载盘的自动插秧器的中型装载盘中,即成为一台可拆卸式的中型自动插秧器。当然,还可使该中型自动插秧器的左半部分的机座与右半部分的机座也融为一整体,并共用一个扶手,而成为一整台不可拆卸式的中型自动插秧器,以使其运行更为平稳。当该中型自动插秧器的左半部分的传动丝22是由左至右地缠绕在其轴20上时,右半部分的传动丝22就应由右至左地缠绕在其轴20上。以使其左半部分的传动丝22与右半部分的传动丝22始终保持对称状,从而更容易在稻田中直线前进。
本发明属开拓性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插秧器,它包括可以夹住多棵秧苗、以便于输送秧苗的夹秧件;用于控制上述夹秧件的运行轨迹、使其能将所夹秧苗输送至预定处,且使到达预定处的秧苗脱离其夹秧件的控制的抛秧轨道;用于带动被输送至预定处的秧苗加速下落、使其达到预定的速度,从而能够自行插入稻田中的加速装置;用于带动上述夹秧件及上述加速装置运行的传动机构;以及使该自动插秧器便于在稻田中前进的装载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每条上述夹秧件包括一条板体和多个均匀地分布在该板体上的、可相对于该板体活动的活动块;在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连接有一条复位弹簧;以使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能夹一棵秧苗;相邻的上述活动块间的距离与相配的育秧盘上的相邻苗穴间的距离相应,以便于同时夹起育秧盘上的多棵秧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加速装置由用于控制秧苗的加速体和用于控制该加速体的运行轨迹、使其只能在预定的轨迹上作上、下往复式运动的滑轨以及连接于上述加速体与上述滑轨或其它固定体间的、用于带动上述加速体加速下落的复位弹簧构成;由此当向上提升上述加速体、使其沿着由上述滑轨所确定的轨迹上升时,便能使上述复位弹簧储存能量;当停止对已上升至预定高度的上述加速体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已储存了预定能量的上述复位弹簧便带动上述加速体沿着由上述滑轨所确定的轨迹加速下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传动机构包括一条横向设置的轴(20)和用于缠绕轴(20),以带动其旋转的传动丝(22),由此当将已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且其前端固定在轴(20)上的传动丝(22)的末端固定于该自动插秧器后侧的地面上,并使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大致呈直线前进时,传动丝(22)便自然带动轴(20)旋转,且轴(20)的转速与该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的前进速度成正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在该轴(20)的两端,各设置有一环形滑轨(23),在环形滑轨(23)的环形槽部(23a)中,有一块与其相适配的、可绕其移动的连接块(24);在连接块(24)与相应的上述加速体之间,连接有一条微型钢丝软线;由此当使连接块(24)随环形滑轨(23)一起旋转时,将可通过上述微型钢丝软线带动上述加速体上升;当连接块(24)已恢复自由状态而可沿环形槽部(23a)自由移动时,上述加速体将可在其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加速下落。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为该传动机构设置了用于挤压正处于缠绕状态中的传动丝(22)、以使其能够紧密地缠绕在轴(20)上的挤压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插秧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装置由横向设置的、与轴(20)相平行的滑轨(42)和可沿滑轨(42)所确定的轨迹左、右移动的滑管(43)以及设置在滑管(43)上的、用于挤传动丝(22)的挤压块(44)构成。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插秧器中的夹秧件,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一条板体和多个均匀地分布在该板体上的、能相对于该板体活动的活动板,在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连接有一条复位弹簧,以使每个上述活动块与上述板体间都能夹一棵秧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秧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块可绕预定轴线相对于上述板体转动,整条夹秧件上的各活动块的转动轴线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相互平行;相邻的上述活动块的轴线间的距离与相配的育秧盘上的相邻苗穴间的距离相应,以便于同时夹起育秧盘上的多棵秧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秧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块由用于夹住秧苗的夹板和用于使该活动块转动的夹柄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自动插(抛)秧器,它包括:用于同时夹起并控制育秧盘中的一排秧苗的夹秧件;用于控制夹秧件的运行轨迹、使并排停放的各夹秧件能首尾相连地依次将所夹秧苗逐棵地输送至预定处,且使到达预定处的秧苗脱离其夹秧件的控制的抛秧轨道;用于带动被输送至预定处的秧苗加速下落、使其达到预定的速度,以使其自行插入稻田中的加速装置;用于将由人力提供的、使自动插秧器在稻田中前进的动力的一部分转化为其工作动力、以带动夹秧件及加速装置运行的传动机构;以及平底船式装载盘。
文档编号A01C11/02GK1354971SQ0211470
公开日2002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7日
发明者杨志峰 申请人:杨志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