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70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植物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尤其是经过内部改造加强通气透水性能的植物栽容器。
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普通植物栽培容器所用材料多为PVC或普通塑材,在结构和造型上则沿袭传统瓦制花盆的特点,与传统瓦制花盆相比,这类容器改换了材料,从而达到重量减轻,制造成本降低以及强度提高等效果。但是,由于材料改为塑胶材料,其造型和内部结构并未作出改进,故与传统瓦制花盆相比,现行的普通植物栽培容器的通气。透水性能大为降低,不利于苗木根系及根部器官的发育,特别在需要高温透气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充分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栽培容器,通过对植树栽培容器内部的改造,增加其内部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和透水透气通道,加强其通气透水方面的性能,以更好的满足植物对空气、水的特殊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在栽培容器的底部设有数只足,将容器架空后形成一个容器底部空间;在容器内部,设置一个中心柱,中心柱内部为空腔,在中心柱与容器壁之间均匀分布数个中空的扇形柱状体或楔体,中心柱与扇形柱状体或楔体除去它们相交的部分就构成容器的内芯,在内芯壁上分布有小孔。除去内芯与容器底部相交部分,就在容器内部形成一个多足鼎状的栽培基质承栽空间。由于在栽培容器的内芯壁上分布有通气透水的小孔,使得容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通过这些小孔,经由内芯的空腔部分、容器底部空间与外界相通,并与外界形成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加强通气透水的效果。
本发明在保留普通栽培容器优点的同时,提高了容器内部通气、透水性能,使之更好的适用于植物地下器官的生长和发育。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
图1所示植物栽培容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植物栽培容器的俯视图。

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里,在栽培容器1的底部设置数只足6,将栽培容器1架空,形成一个与外界相通的栽培容器1的底部空间。在栽培容器1内部沿纵轴方向设置一个圆台形中心柱4,中心柱4的内部为空腔;在中心柱4与栽培容器1的侧壁之间、在中心柱4的上底面2的圆周上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数个扇形上底面3,中心柱4的上底面2与扇形上底面3也可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扇形上底面3的两条直线边分别沿铅垂线方向向下延伸至栽培容器1的底部,形成中空的扇形柱状体5。将扇形柱状体5与中心柱4的侧壁相交的部分除去,就形成栽培容器1的内芯,内芯壁上分布有小孔9。除去内芯与栽培容器1的底部相交的部分,就形一个多足鼎状的容器内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容器内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通过小孔9。经由内芯的空腔部分、容器的底部空间与外界相通,并与外界形成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强化通气透水效果的目的。
还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出另一个具体结构的实施例,其结构如图4所示。在这种结构中,中心柱为中空的圆锥形中心柱7,在中心柱7与栽培器1之间均匀分布有数个中空的楔体8,将楔体8与中心柱7的侧壁相交的部分除去,就形成栽培容器1的内芯,内芯壁上分布有小孔9。除去内芯与栽培容器1的底部的相交部分,就形成一个多足鼎状的容器内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的及一个栽培容器1的底部空间。通过在内芯壁上分布的小孔9,容器内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经过容器的内芯空腔和底部空间与外界相通,并形成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强化通气透水性能的效果。
当然,栽培容器1的内芯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形式,还可以有其它形式。
权利要求1.一种植物栽培容器,它在栽培容器[1]的底部设有数只足[6],将栽培容器[1]架空,形成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容器底部空间,其特征是栽培容器[1]内部设有中空的内芯,内芯壁上分布有小孔[9];除去内芯与栽培容器[1]底部相交的部分,使得内芯空腔与外界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是栽培容器[1]的内芯是由圆台形中心柱[4]以及在圆台形中心柱[4]与容器壁之间均匀分布的数个扇形柱状体[5]构成;圆台形中心柱[4]、扇形柱状体[5]的内部均匀为空腔,二者相交部分已除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是栽培容器[1]的内芯是由圆锥形中心柱[7]以及在圆锥形中心柱[7]与容器壁之间均匀分布的数个楔体[8]构成;圆锥形中心柱[7]、楔体[8]的内部均为空腔,二者相交部分已除去。
专利摘要一种强化通气、透水性能的植物栽培容器。它在普通栽培容器的底部设有数只足6,在栽培容器内部设有中空的中心柱4以及中空的扇形柱状体5,构成容器的内芯。在容器内芯壁上分布有小孔9。除去容器内芯与容器底部相交的部分,即得栽培容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以及容器的底部空间。通过分布在容器内芯壁上的小孔9,容器内部的栽培基质承载空间经过内芯空腔部分,容器底部空间与外界相通,并与外部空间形成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达到强化通气透水效果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G9/02GK2540752SQ02234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8日
发明者王志伟 申请人:王志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