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揉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83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揉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饲料加工机械,即一种多功能揉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农用饲料加工机械正向着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有一种既能铡草、铡切秸秆,又能粉颗粒饲料的揉碎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机械由一机架支撑一个圆桶形的揉碎室,圆桶的一端和上方分设两个喂料口,下边有一出料口。圆桶中间串过一支转轴,在转轴伸出揉碎室的一段上,装有与动力机配套的传动轮,在揉碎室内,转轴上装有刀架、锤片架、风机,圆桶内壁上装有齿板,下部装有筛网,更换筛网,即可完成多种不同的作业。可是,这种的机械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揉碎室上方的进料口在圆桶的正中间垂直进入,物料进入后易堆积反料;二是其出料口向下,加工出来的物料堆积空间太小,需要由人工不断地清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喂入性能好,成品的清理工作量较小的多功能揉碎机。这种多功能揉碎机,也是由机架支撑一个圆桶形揉碎室,揉碎室一端设有轴向进料口,上方设有径向进料口,下方设有出料口,圆桶内串有转轴,轴上装有刀架、锤片架和风机,桶壁上设有齿板,下方出料口上端设有筛片,转轴外侧也有与动力机相配套的动力轮,所不同的是所说的揉碎室上方的径向进料口与圆桶相接处有一个向转轴转动方向倾斜的倾斜管;在圆桶的风机一端,设有一个向上延伸的抛料管。
所说的径向进料口的倾斜管,其下口位于揉碎室正上方,其管壁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48~52°。
所说的上抛料管内设有可开可关的挡板。
所说的上进料口下设有可开可关的插板。
所说的轴向进料口上设有可开可关的插板。
所说的下出料口上设有可更换的齿板。
采用上述方案制成的多功能揉碎机,由于上进料口采用了倾斜的角度,改善了喂入性能,由于加装了上抛料管,可将加工的成品饲料上抛到较远处,从而避免了下出料口物料堆积的弊端。
附图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其左视图;图3是局部结构原理图。
图中可见,机架1、揉碎室2、转轴3、倾斜管4、径向进料口5、上抛料管6、下出料口7、轴向进料口8、刀架9、锤片架10、风机11、动力轮12。
实施方式如
图1和图2所示,这种揉碎机也有一个机架1,上边支撑着一个圆桶形揉碎室2,揉碎室2的中心串过一支转轴3,转轴3外端装有动力轮12,另一端止于轴向喂入口8,从轴向喂入口8的一端开始,在圆桶的转轴上依次装有刀架9,锤片架10,风机11。在圆桶上方设有一个径向进料口5,径向进料口5与圆桶相接处,有一段倾斜管4,在圆桶的风机一端,设有一支向上延伸的上抛料管6,在圆桶内壁上装有齿板。
一般来说,轴向进料口8适用于草、秸秆等物料的喂入,而径向进料口5则适合粮食等颗粒物料的喂入。在加工草、秸秆时,应首先用齿板挡住下出料口7,再开始工作。当物料进入后,经刀架上的刀片铡切,再经锤片击打,以及桶壁齿板的揉搓,再被风机送入上抛料管6抛出。在加工颗粒饲料时,应将上抛料管、风机及刀架用挡板隔开,再把适合的筛片装在下出料口7上,就可以工作了。
如图3所示的圆是锤片末端轨迹T,进料口的倾斜管中线的延长线为L,与延长线L相平行的T的切线S在L的上方,即L与T相交,L与水平线P的夹角α在48~52°之间,这样可以明显改善喂入性能。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揉碎机,也是由一个机架(1)支撑一个圆桶形揉碎室(2),揉碎室(2)的中心串过一支转轴(3),转轴(3)外端装有动力轮(12),另一端止于轴向喂入口(8),从轴向喂入口(8)一端开始,在揉碎室内的转轴(3)上依次装有刀架(9),锤片架(10),风机(11),在圆桶上方设有一个径向进料口(5),在圆桶内壁上,装有齿板,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圆桶形揉碎室(2)上方的径向进料口(5)与圆桶相接处有一个向转轴(3)转动方向倾斜的倾斜管(4);在圆桶的风机(11)一端,设有一个向上延伸的抛料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径向进料口(5)的倾斜管(6),其下口位于揉碎室正上方,其管壁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48°~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上抛料管(6)内设有可开可关的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径向进料口(5)下设有可开可关的插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轴向进料口(8)上设有可开关可开的插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下出料口(7)上设有可更换的齿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适用于加工饲草饲料的多功能揉碎机,以往的揉碎机,也有一个机架1,机架1上面支撑着一个圆桶形揉碎室2,圆桶中心串一转轴3,转轴上挂有刀架9、锤片架10、风机11。圆桶上方设有径向进料口5,圆桶一端设有轴向进料口8,下边设有下出料口7。本实用新型在径向进料口5下边增设一个倾斜管4,改善了喂入性能,避免了堆积反料的现象。另外还增加了向上的上抛料管6,增加了抛料功能,解决了下出料口7空间太小,需要不断清理物料的问题。
文档编号A01F29/02GK2610634SQ0321259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0日
发明者胡三河, 王占林, 巴特尔, 柳彪, 柳彦丰, 柳彦阳 申请人:柳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