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

文档序号:38222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业技术领域的水产养殖,是一种苏打盐碱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途径,尤其涉及建立鱼-苇-稻开发模式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现有盐碱化土地资源近1亿hm2,包括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和碳酸盐型3种盐碱土类型。其中氯化物型和硫酸盐型盐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华北和西北地区,而碳酸盐型盐碱地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碳酸盐型盐碱湿地约3000万hm2,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面积占70%以上,其中靠近水源且可以渔业开发利用的约有200万hm2。这在目前可养鱼水面不多,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的情况下,盐碱湿地作为渔业生产的辅助资源,为发展淡水渔业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
盐碱地利用一直是中国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内容和技术攻关难点。中国从“六五”开始,曾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在黄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沿黄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了一批高效利用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按照“顺应性”治碱的生态原则,根据盐碱化芦苇湿地中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特点和理化性质,合理设计并引入不同生物种群,通过农业系统工程措施,将各物种种植与养殖的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较完整的、操作性较强的配套技术体系,使开发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并将其较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使荒芜、废弃的盐碱地为人类创造价值。
本发明主要包括如下技术措施。
1、田间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稻田养鱼工程和苇塘养鱼工程。在界定的开发区域内,将苇塘周边的盐碱荒地沿等高线全部开发成梯级稻田,同时打机井作为水源,开挖并完善各种输水渠道,所有排水都进入苇塘。单块田面积0.1~0.3hm2,均实行单排单灌,防止造成次生盐渍化。各田块内根据面积大小,分别开挖“田”、“日”、“目”字形的鱼沟,其中,在“日”、“目”字形鱼沟的中央再增挖一条串心沟。鱼沟规格为上口宽70~80cm,下底宽30~40cm,深40~50cm。这种鱼沟可以较好地适应碳酸盐型盐碱土的理化性质,养鱼效果较传统鱼沟明显增强。此外,分别在鱼沟交点处、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各挖一个长2m、宽1.5m、深1.0~1.2m的鱼坑。各田块养鱼明水面可占到本田面积的10%~15%,较传统方式的5%~8%明显增加,有利于水稻密植和用药防治病虫害。
苇塘养鱼工程包括在苇塘周围开挖宽8~10m、深1.0~1.2m的环沟,挖出的土在外围筑坝。坝基内侧与环沟外缘之间留出5m宽的消浪带,防止风浪毁坏堤坝。苇塘内部沿苇棵密度相对较小处开挖宽1.5~2.0、深1.0的明水沟,并与环沟相通,其布局基本呈“井”字形,以便提高苇塘的通气透光能力,改善苇塘的生态环境。挖出的苇根(芽)以土墩的形式移栽到别处,以增加芦苇密度。苇塘的进水渠与稻田的排水渠相通,这样可使苇塘水源除全部接纳稻田排水外,还可直接利用稻田井补水,确保苇塘养鱼用水。苇塘养鱼废水排入一个专用蓄水草塘,在那里得到水生植物的净化处理,下一年开春作为苇塘放鱼的暂养水源。从而使整个生产系统实现无污染排放。
2、养殖鱼类与放养方法。稻田养鱼的种类为鲤鱼、鲫鱼和草鱼。苇塘养殖种类除上述3种鱼外,还增放鲢鱼、鳙鱼和团头鲂,同时搭配少量鲇鱼和乌鳢。苇塘和稻田均按鱼种规格、回捕率、计划产量等确定放养量,并根据每年的实际产量与起捕规格进行调整。一般在稻田养鱼中,鲤鱼放养量为30~75kg/hm2,规格70~90g/尾;鲫鱼放养量10~40kg/hm2,规格25~40g/尾;草鱼放养量30~90kg/hm2,规格110~130g/尾。在苇塘养鱼中,上述3种鱼类的放养量分别为220~300kg/hm2、5~30kg/hm2和30~60kg/hm2,规格分别为70~75g/尾、20~30g/尾和90~150g/尾。另外,鲢鱼放养量为20~40kg/hm2,规格70g/尾左右;鳙鱼放养量为15~60kg/hm2,规格75g/尾左右;团头鲂10~20kg/hm2,规格30~40g/尾。
3、水量管理。东北地区西部,鱼、稻共生对水量的需求是同步的,只要保证鱼沟满水,不出现棕色水质(此现象为积盐返碱的标志水色)即可。苇塘养鱼的水量管理方法,主要坚持鱼、苇兼顾的原则,采取“春浅夏满秋落干”的三灌三排措施,实施苇塘水量调控。具体方法是5月上旬灌水5~10cm,6月上旬排水至塘面水深3cm以下;6月中旬灌水20~30cm,7月下旬排水至塘面水深5cm以下;8月初灌水30~40cm,9月中旬开始排水,到10月初左右干塘。
4、合理施肥。为改善盐碱地水、土生态环境,无论稻田还是苇塘,都必须采取施肥措施。稻田的施肥方法是作为基肥,施农家肥12~18t/hm2,尿素450~600kg/hm2,过磷酸钙120~150kg/hm2,硫酸锌15~30kg/hm2;作为追肥,施尿素150~180kg/hm2,硫酸钾120~150kg/hm2。6~8月,每隔10~15天向鱼沟、鱼坑内水体泼洒一次有机肥粪水,浓度为50%~60%,用量50~100g/(m3水体)。每月施2~3次。苇塘施肥方法是放鱼前5~7天施农家肥4500~7500kg/hm2,6~8月每隔10~15天施一次,数量1200~1500kg/hm2,每月施2~3次。当苇塘水温达到20℃以上时,每隔7~10天增施一次尿素2~5g/(m3水体),过磷酸钙4~8g/(m3水体),每月施3~4次。为满足芦苇生长需要,还应补充水体钾的含量,其方法是增施硫酸钾10~15g/(m3水体)。在上述1个生长期内的总施肥量中,施基肥的数量占60%~70%,追肥用量控制在30%~40%左右。尤其是化肥,追肥用量过多,会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
5、改良苇塘生态环境。每年开春化冻前,将冬季收割后剩余的芦苇、蒿草等植物放火烧掉,化冻后再浅翻或重耙一次(动土深度5~10cm)。这样处理后,可使春季苇塘地面5~10cm土壤温度提高3~7℃,水温增加1.7~3.2℃,同时,又可增加水层和土壤中芦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钾元素含量,并提高水体有机质含量,促进浮游生物及悬细菌等鱼类天然饵料的繁殖。另外,在养鱼期间,当芦苇和蒿草长出水面50cm以上时,要及时将明水沟两旁2m远以内的苇草全部割掉,有利于透光增氧。据实测,割草后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原始状态下可增加10%~20%,保持在6~10mg/L以上。
6、补充饲料。自然状态下,由天然饵料提供的鱼产量,稻田一般在120~180kg/hm2,苇塘在900~1200kg/hm2。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鱼产量,必须另外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其方法是在鱼类生长期间,根据天气、水温状况和鱼类活动与摄食情况等因素,苇塘每天按45~150kg/hm2的数量,定点投喂颗粒饲料(或混合饲料),一个生长期的投喂数量在2500~3200kg/hm2。稻田放鱼5~7天后,每隔1~2天在鱼沟或鱼坑水体内定点投喂一次;水稻封行后,每天下午2~3点钟投喂一次。一个生长期的投喂数量在1000~1500kg/hm2左右。
7、病害防治。所有鱼种在放养前,均用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7分钟。放鱼前5~7天用1.5g/(m3水体)的漂白粉对苇塘明水沟内的水体消毒。6~8月,每半月左右向苇塘水体中鱼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泼洒一次漂白粉,稻田向鱼沟或鱼坑水体中泼洒,浓度均为1.5g/(m3水体)。对水稻田和芦苇的害虫,以人工驱赶为主,使之落入水体而被鱼类取食。稻田采用细喷雾法使用少量农药。采用上述方法,稻田和苇塘一般均不会发生较严重的鱼病和水稻病虫害。
8、适时捕鱼。由于稻田在9月上旬开始秋季排水晒田,所以,此时应将田里的鱼类捕出,放到苇塘明水沟内的栅栏里,人工投饲,继续养到9月底,与苇塘鱼类同时捕出,这样可增加鱼产量5%~10%。9月中旬,苇塘开始排水,但排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苇、草丛中的鱼类来不及游出而搁浅。水位以每天下降3cm左右为宜,预计到9月底或10月初干塘即可。
9、苇塘淤泥返田改土。由于大量施肥和淤积,使苇塘底泥每年增加10~15cm,其中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充分利用肥沃的塘泥资源,每年开春化冻前,将苇塘塘泥清除5~10cm施入稻田,起到改良盐碱土和培肥地力的作用。
鱼-苇-稻综合开发即是针对东北松嫩平原碳酸盐型盐碱湿地的高效利用模式。它是以低洼闭流区芦苇湿地为开发对象,以苇塘为中心,周边开发成稻田,实行苇塘养鱼和稻田养鱼,并通过稻田水排入苇塘而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该系统通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将2种生态渔业模式结合起来,不仅使苇塘养鱼每年可节水1.1~1.3万m3/hm2,减少成本260~300元/hm2,而且系统工程措施与稻田养鱼、苇塘养鱼等2种养殖、种植的生物措施集成组装,形成配套技术体系,使鱼类、芦苇、水稻等3种农产品均获丰收,其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实践表明,该模式较为合理,符合低洼盐碱湿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渔业),尤其对盐碱化芦苇湿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实践表明,开发盐碱地建立鱼-苇-稻生产系统,不仅可增加鱼、水稻和芦苇等经济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如在苇塘养鱼生态系统中,芦苇可以吸收各类盐碱成分和富集有毒物质,并吸附水中悬浮物,使进入苇塘的稻田水得到净化,给养殖鱼类创造一个无毒少病害的水生生态环境,促进鱼类栖息与生长。同时,鱼类可取食对芦苇有害的杂草及昆虫,鱼类粪便还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能耕耘水体,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由于鱼类的摄食作用,使稻田有害昆虫、水稻发病率及杂草产量均较未养鱼稻田明显下降,化肥和农药用量也大大减少。另外,由于水稻秸秆、芦苇等植物的吸收富集与排水淋洗的作用,以及塘泥与有机肥的综合利用,使鱼-苇-稻模式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脱盐降碱,土壤理化性状趋于改良。另据实测,在5~9月生长季节,模式系统内近地面层空气相对湿度较周围旷野高14%~22%,因而具有调节与改善小气候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应用实例在吉林西部的松嫩平原半干旱盐碱地区进行了试验。试验区年均气温4.3℃,辐射量5214MJ/m2,日照时数2800~3100h,降雨量410~420mm,蒸发量1750mm,无霜期130~140天。鱼类生长期(5~9月)平均水温16.3℃,年均≥10℃的水温日数140~150天。开发前,试验地是一处以4.7hm2苇塘湿地为中心的低洼闭流小区,周边面积12.4hm2,地面比降1/1000。苇塘中芦苇平均密度94株/m2,覆盖率95%以上。土壤为淤泥质碳酸盐型碱化沼泽土,含盐量4.63g/kg,pH值9.31。明水期平均水深20~30cm,水体含盐量4.07g/L,总碱度8.92mmol/L,总硬度25.37mmol/L,pH值为8.92。苇塘周边土壤为粉砂质的碳酸盐型碱化草甸土,含盐量4.68g/kg,pH值为9.44。
在上述试验地内,通过工程措施,将苇塘周边的盐碱荒地全部改造成梯级稻田,打水源井8眼,修输水渠道1720m。按照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建立完善的稻田养鱼和苇塘养鱼工程。每年5月10日前投放鱼种。试验期间,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养殖管理。经过3年的试验,苇塘年均单产成鱼3022.3kg/hm2,其中鲤、鲫、草鱼和团头鲂等优质鱼占84.2%(见表1)。稻田养鱼平均年产成鱼786.9kg/hm2(见表2)。水稻3年平均单产6978.8kg/hm2,芦苇平均单产2418.4kg/hm2。鱼-苇-稻生产系统年均纯收入7404元/hm2,经济产投比为2.147。另据实测,1个生长期内,每100kg芦苇可以吸收各类盐碱成分3.69kg,根据芦苇产量,3年共吸收盐分89.3kg,并通过芦苇的收割而排出系统外部,使土壤盐分下降。根据排水量还可以计算出1个生长期内,随稻田排水进入苇塘的有效氮约53.7kg/hm2,有效磷18.9kg/hm2;由苇塘淤泥进入稻田的全氮数量年平均达77.3kg/hm2,全量磷40.9kg/hm2。因此,该开发模式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见表3)。
表1苇塘养鱼试验

表2稻田鱼类放养与起捕

表3试验区土壤养分的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以苇塘湿地为中心的低洼盐碱闭流区内,将苇塘周边的盐碱荒地沿等高线开发成梯级稻田,打水源井,开挖输水渠道;单块稻田面积以为0.1~0.3hm2,实行单排单灌;稻田内开挖“田”、“日”、“目”字形的鱼沟,其中在“日”、“目”字形鱼沟的中央再增挖一条串心沟;鱼沟规格为上口宽70~80cm,下底宽30~40cm,深40~50cm,在鱼沟交点处、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各挖一个长2m、宽1.5m、深1.0~1.2m的鱼坑;在苇塘周围开挖宽8~10m、深1.0~1.2m的环沟,挖出的土在外围筑坝,坝基内侧与环沟外缘之间留出5m宽的消浪带;苇塘内部沿苇棵密度相对较小处开挖宽1.5~2.0、深1.0的明水沟,并与环沟相通,其布局基本呈“井”字形;在苇塘与稻田之间开挖一条渠道,使稻田排水全部进入苇塘;稻田养殖鱼类为鲤鱼、鲫鱼和草鱼,鱼种放养量分别为30~75kg/hm2、10~40kg/hm2和30~90kg/hm2;苇塘养殖鱼类为鲤、鲫、草鱼、鲢、鳙和团头鲂,鱼种放养量分别为220~300kg/hm2、5~30kg/hm2、30~60kg/hm2、20~40kg/hm2、15~60kg/hm2及10~20kg/hm2;饲养期间,稻田水量按一般常规种稻管理即可,但要防止出现棕色水质;苇塘水量管理按照鱼、苇兼顾的原则,采取“春浅夏满秋落干”的三灌三排措施;同时还要补投部分人工饲料,苇塘每天投喂45~150kg/hm2,稻田每天或隔1~2天投喂一次,1个生长期的投喂量在1000~1500kg/hm2;每年春季化冻前,烧掉苇塘收割后残存的芦苇、蒿草等植物,化冻后再重耙或浅翻一次;饲养期间,当苇、草长出水面50cm以上时,要及时将明水沟旁2m远以内的苇、草全部割掉;9月上旬稻田排水时,将鱼类捕出放到苇塘明水沟内的栅栏中,继续饲养;9月中旬苇塘开始排水,到9月底、10月初左右干塘捕鱼;在春季化冻前,将苇塘塘泥清除5~10cm放入稻田;采用人工驱赶、细喷雾法使用农药的方法防治水稻和芦苇的病虫害;采用鱼种放养前浸洗消毒和水体消毒的方法防治鱼类病害;对稻田和苇塘以基肥和追肥的形式,增施有机肥和化肥,以改善盐碱地土壤及水体的理化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打盐碱湿地鱼-稻-苇综合开发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秋季苇塘排水的方法是排水的速度以水位每天下降3cm为宜,至10月初干塘即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苏打盐碱湿地鱼-稻-苇综合开发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施肥方法是在全年的总施肥量中,施基肥的数量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用量控制在30%~4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农业技术领域的水产养殖,是一种苏打盐碱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是一种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本发明内容包括田间工程措施;养殖鱼的种类及其放养方法;水量管理;合理施有机肥和化肥;改善苇塘生态环境;人工投喂饲料;科学防治病虫害;适时捕鱼;苇塘淤泥返稻田改土。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开发盐碱湿地,可以实现苇塘成鱼产量2500~3500kg/hm
文档编号A01G16/00GK1857069SQ200510016760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30日
发明者杨富亿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