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08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物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另外, 这种动物诱捕器用来活捉啮齿动物,尤其是老鼠或其它小动物。
背景技术
已经有许多熟悉和常用的捕鼠器。比如说,DE20 2004 016 935 U1中 描述的是同类型的捕鼠器。这种捕鼠器主要是由两部分箱形外壳组成,这 两部分外壳大致在中间可旋转地相连。同时,下部外壳向上突起, 一端敞 开。上部外壳的后端有一个通过弯曲而产生的诱饵装料槽。如果老鼠从装 料槽中取走诱辨,那么由于上部外壳的不平衡性,诱捕器就会旋转关闭(重 力原理)。由于只能通过放置诱斜让捕鼠器保持开启状态,因此在诱捕器 使用方面存在缺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可能经常出现误触发 的情况,比如当动物爬到外壳顶端时。发明内容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避免已知的缺点,特别是能造出上述类型的 动物诱捕器,即不会出现因动物而引起的误触发。此外,这种动物诱捕器 应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然后,它也应能以简单的方式制造。这些目的可 依照本发明的、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特征的动物诱捕器来实现。底部壳体可包括一个底部、两块侧板、 一块后板以及一个与后板相对 的进口。盖式外壳最好可旋转地装在底部外壳上,其旋转轴垂直于底部外 壳的侧板延伸。通过使用带机械支撑块的锁紧机构来确保在顶盖部由于动 物移动时可防止意外触发。当然,动物诱捕器可这样设计,即使用者能将 其转换到关闭状态。通过在外壳内部安装机械触发装置就可以准确预定所 希望的触发过程。因此,尤其可考虑接触灵敏的触发装置,但是也可考虑 其它解决方法。在第一结构形式中,盖式外壳在取消锁定时以往返运动的形式在其自 重下旋转到关闭状态。另夕卜,开口状态下的盖式外壳这样装在底部外壳中, 以便其在重力作用下在经历触发过程后而转换到关闭状态。比如说,盖式外壳可偏心安放在底部外壳中。重力原理的优点在于动物诱捕器在制造和 操作方面都很简单。附加地或作为一种选择,在弹簧预张力下的摆动件可保持在开口状 态。由于弹力可以有利的方式关闭动物诱捕器。因此,比如在关闭过程中, 可通过提高闭合力来阻止动物可能从箱子内逃跑。为了能触发绕轴旋转运动,触发装置可一个踏板或一个碰撞板。这个 踏板或碰撞板可以位于最好是后半区内。通过动物踏上踏板就可准确进行 触发过程,并大大增加捕获量。此结构形式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诱饰可仅作 为引诱手段来使用,与触发装置无关。有利的是,触发装置可有一个踏板,两条沿着侧板侧向延伸的平行臂 与之相连,所述臂可旋转地安放在底部外壳中。借助如此设计的杠杆,可 在遇到较轻的踏入重量时就可触发动物诱捕器。将触发装置可摆动地安放在底部外壳中可能尤为有利。平衡杆可有两 条沿着侧板侧向延伸的平行臂,在这两条臂的一端安排一个踏板,另一端 安排一个进入部。这个进入部可以是一个横截面近似U型、与让动物通过 的底部相对的开口部。比如,进入部可有一个带两个侧面和一个连接板的u型剖面,因此当较大的动物进入时可能通过碰撞连接板就可触发动物诱捕器。在触发装置臂的侧面,可安装一些铰接凸块,这些铰接凸块插入底部 外壳侧板中相应的铰链孔。铰链孔尤其是优选为圆形的开口或孔构成。具有优点的是触发装置臂上的支座构成了支撑块,开口状态下盖式外 壳的锁定件分别支撑在这个触发装置臂上。比如,支座可以是一个锯齿型 凸起,其带有对准上部的锁定面,作为支撑锁定件的止挡。而且,支座可 成形在面向上部的臂表面上。顶盖部可有一个前顶面和一个相对于前顶面弯曲了一个倾角的后顶 面,以便在关闭状态下的前顶面和开口状态下的后顶面大致与底部平行。 因此,转角就与倾角相当。这样的安排突出了良好的可操作性和人机学工 程的架构。盖式外壳的侧面分别安装一些可插入相应的,尤其是在侧板中的开口 构成的铰链孔中的铰接凸块。在盖式壳体的顶盖部上,安排一个至少带一个止动爪的联锁装置,在 关闭状态下该止动爪可接合到外壳的相应支座上。比如,固定在侧板上的凸起可当作支座。联锁装置可在捕捉到动物时用简单的方式防止动物诱捕 器的打开。如果联锁装置有一个用来恢复盖式外壳开口状态的去联锁按钮,那么 这对使用者来说是有利的。这样就可以用筒单的方式操作动物诱捕器了 。在另一个结构形式中,联锁装置可以是一个独立安装在盖式外壳上、 最好是一个带止动爪和用来恢复开口状态的去联锁按钮的构件。联锁装置 是可通过作用,比如通过按压去联锁按钮来旋转的,这样就可从支座中释 放止动爪。利用这种设计,就可得到一个制造合算且有效的联锁装置。在一个特别有利的结构形式中,联锁装置可与触发装置共同作用,以 便通过按压操纵按钮就可将盖式外壳转换到关闭状态下。这样,必要时使 用者可再次关闭已开启的动物诱捕器。对此,特别优选的是所需的压力要 高于动物的体重。通过一个最好是位于盖部的后板区上的去联锁按钮,可以简单的方式 再次释放捕到的动物。特别是可大大降低使用者的受伤风险,因为在释放 动物时动物可以不与使用者接触。可这样设计联锁装置的止动爪,使得通过按压操纵按钮就可开始进行 触发过程。为此,所述止动爪就构成了特别是在踏板区内触发装置的止挡。 利用这种方式,使用者就可将盖式外壳非常简单地转换到关闭状态。所述底部外壳、盖式外壳、触发装置,最好还有联锁装置都可以是塑料构件,这些构件可通过速动连接而组合在一起。这种设计具有制造筒单又合算的优点。而且,可以完全不需要金属件。在底部外壳的后板上可配一个开口,带一个诱饵装料器的滑阀元件可 插入其中。比如说,滑阀元件可通过导槽结构^v—侧推入开口中。当然,滑阀元件也可以其它方式装到后板上,比如可通过速动连接的方式。


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和优点可从如下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中获悉。附图为图1 依照本发明所述动物诱捕器的透视分解图;图2根据图1的动物诱捕器在开口状态下的透视图;图3 根据图1的动物诱捕器在关闭状态下的透视图;图4 稍作修改的在开口状态下的动物诱捕器的截面图;以及图5 依照图4的动物诱捕器在关闭状态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基本构件包括 一个底部外壳2、 一个盖式外壳7、 一个触发装置10 以及一个联锁装置23。这些构件主要由塑料制成并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注 塑成型法来制造。为将这些构件组合在一起,配备铰接凸块14、 21、 33 和与此相应的4交链孔,这些4交链孔以空隙15、 22、 34的形式存在。这些 固定装置可通过速动连接结构而组合。从图l进一步得知,底部外壳2的上面是敞开的。它由两块侧板4、 一块后板5和一个与后板相对的进口 6组成。在后4反5中,i殳计了一个开 口 29,滑阀元件30可通过导槽结构从一侧推入其中。这个滑阀元件30包 含一个诱铒装料器31。作为诱饰一视用途而定一可使用不同的植物或者动 物类物质。在侧板4中配有几个圆形孔。通过铰接凸块14可将触发装置IO装到 孔15中,通过铰接凸块21将盖式外壳7可旋转地装到孔22中。联锁装 置23可通过铰接凸块33可旋转地装到盖式外壳7中相应的孔34中。当 然,也可考虑借助独立的轴件的一种安装结构。盖式外壳通常由一个顶盖部8和一个与其前端相连、大致垂直的端板 部9。端^1部9在关闭状态下封锁进口 6。顶盖部8由一个前顶面19和一 个后顶面20组成。在后顶面区内配有用来容纳寸喿纵4姿4丑25和去联锁3姿4丑 27的两孔。此外,顶盖部8上有个锁定件17朝底部3的方向突出。触发装置IO设计成带两条臂13的平衡杆,此时,臂的一端连接一个 踏板12,另一端连接一个与底部3相对、敞开的进口部18。平衡杆的旋 转轴(S2)通过铰接凸块14来确定。原则上,当动物踏上踏板时触发动 物诱捕器。但是,也可考虑由于碰触横截面为U型的进口区连接板35而 引发触发过程。比如,因一个过大的动物(试着)进入时。在两臂13上,为盖式外壳7的锁定件17配备了支撑块11。根据本实 施例,联锁装置同样是由一个构件构成。联锁装置23有一些止动爪24, 在关闭状态下这些止动爪或更确切地说其卡槽部37接合到固定在侧板4 内侧的支座26上。动物诱捕器的确切的作用原理,尤其是触发装置10和 联锁装置23的功能都会根据图4和5在下文详细描述。图2和3为以l表示的动物诱捕器的外视图。很明显,开口状态下的 动物诱捕器l依照图2是让动物通过进口 6进入的。在这种状态下,顶盖 部8的后顶面20与外壳底部3平行。盖式外壳7围绕着底部外壳2中标 Sl的旋转轴而支承(其它旋转轴用S2和S3标出;参看图4/5)。通过触 发过程可关闭动物诱捕器1。图3为关闭状态下的动物诱捕器1。很明显, 在这种状态下前顶面19与底部3平行。从图4中清楚得知,盖式外壳7通过锁定件17经由支撑块11来锁定。 支撑块11由臂13上一个近乎锯齿型的凸起构成,这个凸起具有一个用于 锁定件17止挡的止动面36和一个斜面构成。通过向e方向摆动,锁定件 17就可从支撑块11中释放,这样,盖式外壳在重力作用下以摆动的方式 转换成关闭状态。为了让使用者能以简单的方式关闭动物诱捕器,就要配 备按图1容易调节的联锁装置23的操作按钮25。如图4所示,止动爪24 成了踏板12的止挡。因此,通过按压止动爪24上的操纵按钮25同样可 以得到触发所要求的摆动。由此这样设计动物诱捕器1即以特定的压力来 实现触发过程。因而避免因动物作用在操纵按钮25上而可能引起的关闭。图5示出了由联锁装置23来确保盖式外壳处于关闭位置之状态。止 动爪24通过卡槽部37接合在相应的支座26上。去联锁按钮27专为松开 卡槽连接而准备的。通过按压去联锁按钮,去联锁装置23可围绕旋转轴 S3转动,以便止动爪24可从支座26上释放出来。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箱形壳体、尤其是用来捕捉老鼠或其它小动物的动物诱捕器(1),其包括一个带一个进口(6)且朝其上面敞开的底部外壳(2)和一个可在开口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摆动、装在该底部外壳上的盖式外壳(7),所述盖式外壳具有一个用来盖住底部外壳(2)上面的顶盖部(8)和一个在关闭状态下用来挡住进口(6)的端板部(9),其特征在于,借助于机械支撑块(11)将盖式外壳(7)锁定在开口状态,而且为取消锁定,在所述壳体内部布置了与盖式外壳(7)有效连接的机械触发装置,特别是该触发装置可通过动物的自重而触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开口状态下的 盖式外壳(7)是这样安放在底部外壳中的,即其在重力作用下,在经历 触发过程之后能转换到关闭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盖式外壳 (7)在弹簧预张力下保持在开口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触 发装置(10)包含一个踏板(12)或一个碰撞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触 发装置(10)有一个踏板(12),两个沿着底部外壳(2)的侧板(4)侧 向延伸的平行臂(13)与此相连,所述两个平行臂可旋转地安装在底部外 壳(2)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铰接凸块(14) 侧向布置在触发装置(10)的两臂(13)上,这些铰接凸块插入相应的、 尤其是由底部外壳(2)侧板(4)内的孔构成的铰链孔(15)中。
7. 根据权利要求5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支撑块(11)由触发装置(10)的支座构成,在所述开口状态下盖式外 壳(7)的锁定件(17)分别支撑在所述支座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摆 动型触发装置(10)安置在底部外壳(2)中,其中平衡杆有两条沿着侧 板(4)侧向延伸的平行臂(13),在这两条臂的一端安排一个踏板(12), 另 一端布置一个进入部(18 ),所述进入部横截面近似U型且相对底部(3 ) 为敞开的。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顶 盖部(8)有一个前顶面(19)和一个弯曲了一个倾角(a )的后顶面(20), 在关闭状态下的前顶面(19)和开口状态下的后顶面(20)大致与底部平 行。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铰接凸块(21)分别从侧面设在盖式外壳(7)上,这些铰接凸块插入相 应的、尤其是由在侧板(4)中的开口构成的铰链孔中。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在盖式外壳(7)的顶盖部(8)上安装一个至少带一个止动爪(24)的联 锁装置(23),在关闭状态下所述止动爪接合到外壳的相应支座(26)上。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联锁装置(23) 有一个去联锁按钮(27)用来恢复盖式外壳(7)的开口状态。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联锁装 置(23)是一个独立安装在盖式外壳(7)上、优选是一个带止动爪(24) 和用来恢复开口状态的去联锁按钮(27)的构件,其中,通过按压去联锁 按钮(27)来旋转联锁装置,以便可从支座(26)中释放止动爪(24)。
14.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联锁装置(23 )与触发装置(10 )共同作用,以便通过按压操纵按钮(25 ) 就可将盖式外壳(7 )转换到关闭状态。
15.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这样设计联锁 装置(23),即在按压盖式外壳(7)的操纵按钮(25)时所用的压力高于 动物的体重。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通过按 压操纵按钮(25),联锁装置(23)的止动爪(24)就构成了特别是触发 装置(10)在踏板(12)区内的止挡。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底部外壳(2)、盖式外壳(7)、触发装置(10),最好还有联锁装置(") 都可以是塑料构件,这些构件可通过速动连接而组合在一起。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物诱捕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进口 (6)相对的后板(5)上配一个开口 (29),带一个诱餌装料器(31)的滑阀元件(30)可插入其中。
全文摘要
用来捕捉老鼠的动物诱捕器(1)有一个箱形壳体,其带有一个底部外壳(2)和一个可旋转装在其上的盖式外壳(7)。在外壳内安装一个具有踏板(12)的摆动型触发装置(10)。借助机械支撑块(11)可将盖式外壳保持在开口状态。安装在盖式外壳上的联锁装置(23)包含一个用来恢复开口状态的去联锁按钮(27)以及一个由使用者将盖式外壳(7)转换成关闭状态的操纵按钮(25)。
文档编号A01M23/22GK101252833SQ200580051449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日
发明者D·沃尔斯泰德, G·勒雷蒂尔, S·詹希克 申请人:瑞士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