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

文档序号:275454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
背景技术
田螺为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的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足底紧贴着的膜片,叫做厣,它像一个圆盖子,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贝壳里,并通过足的肌肉收缩,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田螺分批产卵,每年4 9月是产仔繁殖季节,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成熟;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 150只仔螺。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饵料丰富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和有机碎屑等,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 27摄氏度,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田螺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据测定:田螺可食部分中每100克含蛋白质10.7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
3.3克,又含钙1357毫克、磷191毫克、铁19.8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维生素A130国际单位。田螺具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多种症状。由于田螺具有多种功能,提高了田螺的商品价格,也给田螺带来了厄运,大肆无序的捕捞使田螺资源日渐减少,田螺资源供应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量,湿地水域增殖田螺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湿地水域水生植物丰富,有机质含量多,水温适宜,尤其夏季炎热天气,水生植物为田螺形成一层天然覆盖物,避免田螺在高水温条件下生活,延长了田螺在湿地水域的生长时间,为田螺繁殖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生态条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湿地水域利用率,本发明设计了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其特征是:湿地水域内播撒田螺亲体,依靠田螺在水域中的繁殖扩展进行田螺增殖,具体步骤是:在春季水温12°C以上时,在湿地水域设置田螺繁殖区,繁殖区位于湿地水域靠近岸边地带,或湿地水域中间交通方便地带,要求水深50— 80厘米,面积2-5亩,水生植物分布较稀,有适当面积的明水区;湿地面积大时可以多设置田螺繁殖区,田螺繁殖区设置呈满天星状均匀分布湿地水域内,繁殖区总面积为湿地水域十分之一,繁殖区水域与湿地的其他水域采用0.5厘米网目的网片间隔;田螺繁殖区按每平方米20— 30个的数量,投放人工起捕收集并经过选择的田螺亲体,田螺亲体选择标准:色泽淡褐、体圆顶钝、个体较大、活泼无病、螺壳完整无损、年龄2龄以上,这种亲螺能保证较高的产卵量和孵化率,选择时应注意雄雌螺的配比,一般雌雄比率以3:1或4:1为宜,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在水温20°C以上时,田螺自行交配产仔,发现田螺繁殖区有幼螺活动时,在繁殖区适当泼洒豆饼浆、鱼粉浆,为幼螺补充饲料,当幼螺能够自主摄食幼嫩植物时,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青菜、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拌匀投喂,菜饼、豆饼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当幼螺规格达到2—3克时,拆除间隔网片,使幼螺自主爬行,自主分布湿地水域内,任其摄食生长,到秋末田螺生长至体重10克时,进行捡拾起捕,留足部分大规格田螺作为来年繁殖幼螺的亲体;经过I一2年的田螺繁殖与增殖,使田螺逐渐形成规模优势,能够自行扩大繁殖种群、扩展田螺繁殖与生长空间,使湿地水域田螺数量明显增多,这时可以进行有计划的间捕,留足能够参与繁殖的亲本,形成田螺有效繁殖、生长、供应市场的良性循环,使湿地水域田螺资源得到有序有效的持续增殖。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人工收集田螺亲体,进行田螺的繁殖与增殖,提高湿地水域田螺的存有量,增殖湿地水域田螺资源,对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提高田螺的自然产出率,提高田螺的市场供应率。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南四湖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南四湖湿地水域面积500亩,春季水温12°C以上时,在湿地水域设置10个田螺繁殖区,繁殖区位于湿地水域靠近岸边地带5个,位于湿地水域中间交通方便地带繁殖区5个,每个繁殖区水深60厘米,面积5亩,水生植物分布较稀,有2亩的明水区;田螺繁殖区设置呈满天星状均匀分布湿地水域内,繁殖区总面积为湿地水域十分之一,繁殖区水域 与湿地的其他水域采用0.5厘米网目的网片间隔;田螺繁殖区按每平方米30个的数量,投放人工起捕收集并经过选择的田螺亲体,田螺亲体选择标准:色泽淡褐、体圆顶钝、个体较大、活泼无病、螺壳完整无损、年龄2龄以上,雌雄比率以3:1 ;在水温20°C以上时,田螺自行交配产仔,发现田螺繁殖区有幼螺活动时,在繁殖区适当泼洒豆饼浆、鱼粉浆,为幼螺补充饲料,当幼螺能够自主摄食幼嫩植物时,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菜、鱼内脏切碎与米糠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当幼螺规格达到3克时,拆除间隔网片,使幼螺自主爬行,自主分布湿地水域内,任其摄食生长,到秋末田螺生长至体重10克时,进行捡拾起捕,留足部分大规格田螺作为来年繁殖幼螺的亲体;经过I一2年的田螺繁殖与增殖,使田螺逐渐形成规模优势,能够自行扩大繁殖种群、扩展田螺繁殖与生长空间,使湿地水域田螺数量明显增多,这时可以进行有计划的间捕,留足能够参与繁殖的亲本,形成田螺有效繁殖、生长、供应市场的良性循环,使湿地水域田螺资源得到有序有效的持续增殖。
权利要求
1.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其特征是:湿地水域内播撒田螺亲体,依靠田螺在水域中的繁殖扩展进行田螺增殖,具体步骤是:在春季水温12°c以上时,在湿地水域设置田螺繁殖区,繁殖区位于湿地水域靠近岸边地带,或湿地水域中间交通方便地带,要求水深50—80厘米,面积2-5亩,水生植物分布较稀,有适当面积的明水区;湿地面积大时可以多设置田螺繁殖区,田螺繁殖区设置呈满天星状均匀分布湿地水域内,繁殖区总面积为湿地水域十分之一,繁殖区水域与湿地的其他水域采用0.5厘米网目的网片间隔;田螺繁殖区按每平方米20— 30个的数量,投放人工起捕收集并经过选择的田螺亲体,田螺亲体选择标准:色泽淡褐、体圆顶钝、个体较大、活泼无病、螺壳完整无损、年龄2龄以上,这种亲螺能保证较高的产卵量和孵化率,选择时应注意雄雌螺的配比,一般雌雄比率以3:1或4:1为宜,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在水温20°C以上时,田螺自行交配产仔,发现田螺繁殖区有幼螺活动时,在繁殖区适当泼洒豆饼浆、鱼粉浆,为幼螺补充饲料,当幼螺能够自主摄食幼嫩植物时,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青菜、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拌匀投喂,菜饼、豆饼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当幼螺规格达到2— 3克时,拆除间隔网片,使幼螺自主爬行,自主分布湿地水域内,任其摄食生长,到秋末田螺生长至体重10克时,进行捡拾起捕,留足部分大规格田螺作为来年繁殖幼螺的亲体;经过I一2年的田螺繁殖与增殖,使田螺逐渐形成规模优势,能够自行扩大繁殖种群、扩展田螺繁殖与生长空间,使湿地水域田螺数量明显增多,这时可以进行有计划的间捕,留足能够参与繁殖的亲本,形成田螺有效繁殖、生 长、供应市场的良性循环,使湿地水域田螺资源得到有序有效的持续增殖。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湿地水域田螺增殖方法,其特征是湿地水域内播撒田螺亲体,依靠田螺在水域中的繁殖扩展进行田螺增殖,具体步骤是在春季水温12℃以上时,在湿地水域设置田螺繁殖区,通过人工收集田螺亲体,进行田螺的繁殖与增殖,提高湿地水域田螺的存有量,增殖湿地水域田螺资源,对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提高田螺的自然产出率,提高田螺的市场供应率。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141419SQ20131007623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1日
发明者杨成胜 申请人:杨成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