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

文档序号:384849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园林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日益凸现,城市生态安全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人们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和优越化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城市动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由于城市的高度人工化,使得大部分野生动物逃逸到城市郊区,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寥寥无几,而野生哺乳动物更少,主要原因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缺乏适于它们迁移的生物廊道,因此,构建适于哺乳动物迁移的生物廊道,是促进城市生态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朱强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学报,25.9)和车生泉在《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规划,25,11)中都谈到生物廊道在动物迁移中的作用和主要类型,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城市生物和园林植物群落的关系,但研究局限在生物廊道的定性描述上,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生物廊道的构建方法。在进一步的检索中,尚未发现与本发明主题相同或者类似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使得小型野生动物能够从水平结构和垂直层次两个方面在这种生物廊道内迁移,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构建的生物廊道是一条带状绿带,绿带宽度15-20米,绿带结构为“外密内疏”型,植物全部采用乡土植物,满足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在其中迁移的要求。构建的生物廊道为对称结构,两侧为边缘带,最中间为核心带,边缘带与核心带之间为缓冲带,边缘带宽度为5~6米,缓冲带宽度为2~3米,核心带宽度为1~2米,所述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所述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所述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
所述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设计为三层,具体为上层大乔木,高度>5米,郁闭度75~85%,常绿乔木∶落叶乔木=7∶3(数量比)。所述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女贞,杜英、柳杉、广玉兰、深山含笑,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栾树、苦楝、乌桕,麻栎,合欢、臭椿、青桐。
中层耐荫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1.5~3米,郁闭度35~45%,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乔灌木,包括夹竹桃、蚊母树、枇杷、罗汉松、石楠、海桐、珊瑚树,所述落叶乔灌木,包括青枫、结香、棣棠、溲疏。
下层耐荫地被,灌木∶草本=2∶8(数量比),郁闭度90~95%,常绿灌木∶落叶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八角金盘、构骨、黄馨、桃叶珊瑚、小叶女贞,所述落叶灌木,包括金丝桃、棣棠、继木,所述草本植物,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
所述疏透型灌木带,设计为两层,具体为上层郁闭度60~70%,高度0.5~1.2米,常绿灌木∶落叶灌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夹竹桃、石楠、胡颓子,所述落叶灌木包括紫荆、锦带、木槿、木芙蓉。
下层耐荫草本地被,郁闭度90~95%,所述耐荫草本地被,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
所述疏透型小乔木带,设计为两层,具体为上层郁闭度45~55%,高度2~3.5米,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小乔木,包括蚊母树、桂花、棕榈。所述落叶小乔木,包括五角枫、青枫、丁香、合欢。
下层草本地被,郁闭度90~95%,所述草本地被,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葱兰。
本发明通过构建适于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的生物廊道,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用来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城市人群的生存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发明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建造,适于在亚热带城市推广,尤其适用于上海市。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本实施例1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1、在沿上海奉贤区浦南运河一侧,构建一条1000米的生物廊道,廊道宽度15米,生物廊道结构5米边缘带-2米缓冲带-1米核心带-2米缓冲带-5米边缘带2、两侧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绿带上层大乔木,高度>5米,郁闭度75%,常绿乔木∶落叶乔木=7∶3(数量比),所述常绿乔木为香樟、杜英、柳杉、深山含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木为栾树、乌桕,麻栎,臭椿、青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中层耐荫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1.5~3米,郁闭度45%,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乔灌木为夹竹桃、蚊母树、石楠、海桐、珊瑚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灌木为青枫、溲疏,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耐荫地被,灌木∶草本=2∶8(数量比),郁闭度90%,常绿灌木∶落叶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八角金盘、构骨、小叶女贞,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金丝桃、棣棠,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3、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上层郁闭度65%,高度0.5~1.2米,常绿灌木∶落叶灌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海桐、胡颓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紫荆、、锦带、木槿,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耐荫草本地被,郁闭度95%,所述耐荫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4、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上层郁闭度45%,高度2~3.5米,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小乔木为蚊母树、、棕榈,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小乔木为五角枫、丁香、合欢,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草本地被郁闭度95%,所述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葱兰,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调查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在其中迁移的种类和数量是其他相同宽度绿带的1.5~2倍,达到了作为动物迁移廊道的作用。
实施例2本实施例2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1、在沿上海市奉贤区航塘港一侧,构建一条1000米的生物廊道,廊道宽度18米,廊道结构为5米边缘带-3米缓冲带-2米核心带-3米缓冲带-5米边缘带2、两侧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绿带上层大乔木,高度>5米,郁闭度80%,常绿乔木∶落叶乔木=7∶3(数量比),所述常绿乔木为香樟、杜英、柳杉、深山含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木为苦楝、乌桕、合欢、臭椿、青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中层耐荫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1.5~3米,郁闭度40%,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乔灌木为夹竹桃、蚊母树、石楠、珊瑚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灌木为青枫、结香、溲疏,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耐荫地被,灌木∶草本=2∶8,郁闭度90%,常绿灌木∶落叶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八角金盘、构骨、桃叶珊瑚,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金丝桃、继木,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草本植物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3、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
上层郁闭度70%,高度0.5~1.2米,常绿灌木∶落叶灌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海桐、夹竹桃、胡颓子、石楠,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木芙蓉。
下层耐荫草本地被,郁闭度95%,所述耐荫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4、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上层郁闭度55%,高度2~3.5米,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小乔木为蚊母树、桂花、棕榈,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小乔木为五角枫、合欢,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草本地被郁闭度90%,所述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葱兰,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调查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在其中迁移的种类和数量是其他相同宽度绿带的1.5~2倍,达到了作为动物迁移廊道的作用。
实施例3本实施例3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1、在沿上海市松江区油敦港一侧,构建一条1000米的生物廊道,廊道宽度20米,廊道结构为6米边缘带-3米缓冲带-2米核心带-3米缓冲带-6米边缘带2、两侧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绿带上层大乔木,高度>5米,郁闭度85%,常绿乔木∶落叶乔木=7∶3(数量比),所述常绿乔木为香樟,女贞,杜英、深山含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木为栾树、苦楝、乌桕,麻栎,臭椿、青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中层耐荫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1.5~3米,郁闭度35%,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乔灌木为夹竹桃、蚊母树、石楠、海桐、珊瑚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乔灌木为青枫、溲疏、结香,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耐荫地被,灌木∶草本=2∶8,郁闭度95%,常绿灌木∶落叶灌木=9∶1(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八角金盘、构骨、黄馨、小叶女贞,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棣棠、金丝桃,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草本植物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3、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上层郁闭度60%,高度0.5~1.2米,常绿灌木∶落叶灌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灌木为夹竹桃、胡颓子、石楠,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灌木为紫荆、锦带、木槿,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耐荫草本地被,郁闭度90%,所述耐荫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4、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上层郁闭度50%,高度2~3.5米,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5∶5(数量比),所述常绿小乔木为蚊母树、桂花、棕榈,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落叶小乔木为五角枫、丁香,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下层草本地被郁闭度90%,所述草本地被为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葱兰,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调查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在其中迁移的种类和数量是其他相同宽度绿带的2倍,达到了作为动物迁移廊道的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廊道是一条带状绿带,绿带宽度15-20米,绿带结构为外密内疏,其中生物廊道断面结构为对称结构,两侧为边缘带,最中间为核心带,边缘带与核心带之间为缓冲带,边缘带宽度为5~6米,缓冲带宽度为2~3米,核心带宽度为1~2米,所述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所述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所述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设计为三层,具体为上层大乔木,高度>5米,郁闭度75~85%,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7∶3;中层耐荫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1.5~3米,郁闭度35~45%,常绿乔灌木∶落叶乔灌木数量比=9∶1;下层耐荫地被,灌木∶草本数量比=2∶8,郁闭度90~95%,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数量比=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女贞、杜英、柳杉、广玉兰、深山含笑,等比例混植;落叶乔木包括栾树、苦楝、乌桕、麻栎、合欢、臭椿、青桐,等比例混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乔灌木包括夹竹桃、蚊母树、枇杷、罗汉松、石楠、海桐、珊瑚树,等比例混植;落叶乔灌木包括青枫、结香、棣棠、溲疏,等比例混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灌木包括八角金盘、构骨、黄馨、桃叶珊瑚、小叶女贞,等比例混植;落叶灌木包括金丝桃、棣棠、继木,等比例混植;草本植物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疏透型灌木带,设计为两层,具体为上层郁闭度60~70%,高度0.5~1.2米,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数量比=5∶5;下层耐荫草本地被,郁闭度90~9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疏透型灌木带中,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夹竹桃、石楠、胡颓子,等比例混植;落叶灌木包括紫荆、锦带、木槿、木芙蓉,等比例混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疏透型灌木带中,耐荫草本地被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等比例混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疏透型小乔木带,设计为两层,具体为上层郁闭度45~55%,高度2~3.5米,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数量比=5∶5;下层草本地被,郁闭度90~95%。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9所述的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疏透型小乔木带中,常绿小乔木包括蚊母树、桂花、棕榈,等比例混植;落叶小乔木包括五角枫、青枫、丁香、合欢,等比例混植;草本地被包括麦冬、狗牙根、蒲公英、鸢尾、葱兰,等比例混植。
全文摘要
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用生物廊道的方法,属于园林技术领域。本发明构建的生物廊道是一条带状绿带,绿带宽度15-20米,绿带结构为“外密内疏”型,其中生物廊道断面结构为对称结构,两侧为边缘带,最中间为核心带,边缘带与核心带之间为缓冲带,边缘带宽度为5~6米,缓冲带宽度为2~3米,核心带宽度为1~2米,所述边缘带为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所述缓冲带为疏透型灌木带,所述核心带为疏透型小乔木带。本发明可以满足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在其中迁移的要求。本发明通过构建适于亚热带城市小型野生哺乳动物迁移的生物廊道,从而达到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G1/00GK101032214SQ20071003912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5日
发明者车生泉, 马晓星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