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粒状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41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覆粒状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包覆粒状物。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聚氨酯树脂包覆了生物活性物质的包覆粒状物(例如参照日本特开
2007-21096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3101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69068号公报、日本特开
2008-737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8-31034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8-56555号公报)。这样的包覆粒状物通常散布在作物的栽培地来使用。作为包覆粒状物的散布方 法,例如可以举出用手散布包覆粒状物的方法及用散布装置散布包覆粒状物的方法。在 此,作为散布装置,有时使用所谓的机动散布机。该机动散布机为一种具有送出包覆粒状物 的送出部和管状的散布用喷头的装置,所述包覆粒状物由送出部被送出到散布用喷头,再 由设置在散布用喷头上的喷口喷出到外部。作为机动散布机的散布用喷头,例如可以举出在长度方向具有多个喷口并且对 应于所述喷口配置的冲击板的喷头(例如参照日本实公昭59-17400号公报及日本实开昭 64-44060 号公报)。但是,用上述例示的具有散布用喷头的机动散布机散布包覆粒状物时,在散布时 包覆粒状物冲击在冲击板上,其结果,存在包覆粒状物的包覆层破损的情况。而且,包覆层破损时,生物活性物质容易从包覆层破损的部分溶出等,由此,在包 覆粒状物的散布前和散布后,生物活性物质的溶出特性发生变化。另外,为防止包覆层的破损,考虑在包覆层的外侧设置保护层,以保护包覆层。但 是,根据保护层的不同,该保护层会阻碍生物活性物质的溶出,从而使溶出特性发生改变, 根据散布方法的不同不能够得到目标溶出特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与散布方法无关地生物活性物质的溶出特性不 易改变的包覆粒状物。本发明人对这样的状况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 物的表面设置包覆层而成的包覆粒状物中,通过使用具有包含聚氨酯树脂的聚氨酯树脂 层、和设置在该聚氨酯树脂层的外侧并包含植物硬化油的保护层的包覆层,可以解决所述 课题,直至完成本发明,其中,所述聚氨酯树脂是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含有聚酯多元醇的多元 醇成分聚合而得的。本发明如下。(1) 一种包覆粒状物,是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表面设置有包覆层的包 覆粒状物,其特征在于,该包覆层具有包含聚异氰酸酯(polyisocyanate)成分和含有聚酯多元醇(polyester polyol) 的多元醇(polyol)成分聚合而成的聚氨酯(urethane)树脂的聚氨酯树脂层、和
设置在该聚氨酯树脂层的外侧并包含植物硬化油的保护层。(2)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为在分子内具有相对于聚酯多元 醇总量以重量换算为15%以上比例的氧羰基部分结构的聚酯多元醇。(3)如(1)或(2)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为含有芳香族聚异氰 酸酯的聚异氰酸酯成分。(4)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多元醇成 分的重量比为5/95 60/40。(5)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多元醇成 分的重量比为5/95 40/60。(6)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中的异氰酸 酯基和多元醇成分中的羟基的摩尔比为1 0.9 1 1.5。(7)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羟基当量为 200 1250。(8)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为 300 5000。(9)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为选自由聚酯二 元醇(polyester diol)及聚酯三元醇(polyester triol)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10)如⑴ (9)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至少一种为聚 己内酉旨多元酉享(polycaprolactone polyol)。(11)如(10)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己内酯多元醇为聚己内酯二元醇 (polycaprolactone diol)或聚己内酉旨三兀酉享(polycaprolactone triol)。(12)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多元醇成分为含有碳原子 数2 8的聚亚甲基二醇(polymethylene glycol)的多元醇成分。(13)如(12)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碳原子数2 8的聚亚甲基二醇为1,4_ 丁(14)如(12)或(13)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碳原子数2 8的聚亚甲基二醇的 含量相对于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 35重量%的比例。(15)如(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含量相对于 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5 80重量%的比例。(16)如(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中的芳香 族聚异氰酸酯的含量为80 100重量%的比例。(17)如(1)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全部为芳 香族聚异氰酸酯,该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为在分子内具有苯环且全部异氰酸酯基直接与该苯 环键合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18)如(1) (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该芳香族聚异氰酸酯的含 量相对于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0 50重量%的比例。(19)如(16) (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为二苯
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0)如(1) (19)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植物硬化油的含量相对于包覆粒状物总量为0. 1 10重量%的比例。(21)如(1) (20)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植物硬化油为硬化蓖麻油。(22)如(1) (2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为20°C以下。(23)如(1) (21)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为-50°C以上5°C以下。(24)如(1) (23)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层为包含聚氨 酯树脂和沸点为100°c以上的疏水性液状化合物的层。(25)如(24)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疏水性液状化合物为液体石蜡。(26)如(1) (25)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 物为粒状尿素。(27) 一种如(1) (26)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的施用方法,其具有以下工 序使用连接了管状散布用喷头的机动散布机,送出(1) (26)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 物,所述管状散布用喷头在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喷口并在管内设有对应于所述喷口而配置的 冲击板,从该喷口包覆粒状物撒落在水田或旱田中。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包覆粒状物为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表面设置有包覆层的包 覆粒状物,其特征在于,该包覆层具有包含如下聚氨酯树脂的聚氨酯树脂层、和设置在该聚 氨酯树脂层的外侧并包含植物硬化油的保护层,其中,所述聚氨酯树脂是聚异氰酸酯成分 和含有聚酯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聚合而得的。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中包含生物活性物质本身的粒状物及生物活性物 质和载体混合成形所得的粒状物。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中也包含用包覆剂包覆生 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粒状物及用包覆剂包覆生物活性物质和载体混合成形所得的粒状 物的粒状物。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具体可以举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 生长调节剂、驱虫剂等农药的有效成分及肥料的有效成分。作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效成分,例如可以举出杀螟硫 磷(0,0- 二甲基0-(3-甲基-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倍硫磷(0,0- 二甲基0-(3_甲 基-4-(甲硫基)苯基)硫代磷酸酯)、二嗪磷(0,0-二乙基-0-2-异丙基-6-甲基嘧 啶-4-基-硫代磷酸酯)、毒死蜱(0,0- 二乙基-0-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 乙酰甲胺磷(0,S-二甲基乙酰基硫代磷酰胺酯)、杀扑磷(S-2,3-二氢-5-甲氧基-2-氧 代-1,3,4-噻二唑-3-基-甲基0,0- 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乙拌磷(0,0- 二乙基-S-2-乙 硫基乙基二硫代磷酸酯)、敌敌畏(2,2,- 二氯乙烯基二甲基磷酸酯)、硫丙磷(0-乙基 0-4-(甲硫基)苯基S-丙基二硫代磷酸酯)、杀螟腈(0-4-氰苯基0,0- 二甲基硫代磷酸 酯)、蔬果磷(2-甲氧基-4H-1,3,2-苯并二氧杂磷(benzodioxaphosphorine)-2-硫化物)、 乐果(0,0_ 二甲基-S-(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二硫代磷酸酯)、稻丰散(乙基2-二甲氧基 膦基硫基硫代(苯基)乙酸酯)、马拉硫磷[二乙基(二甲氧基膦基硫基硫代)琥珀酸酯]、 敌百虫(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保棉磷(S-3,4-二氢-4-氧代-1,2,3_苯并三嗪-3-基-甲基0,0-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久效磷[二甲基-{(E)-l-甲 基-2_(甲基氨基甲酰基)乙烯基}磷酸酯]、乙硫磷
等有机磷类化合物;8 1 (2-仲丁基苯基甲基氨基甲酸酯)、丙硫克百威[乙基^{2,3-二氢-2,2-二 甲基苯并呋喃-7-基-氧羰基(甲基)氨硫基}-N-异丙基-β-氨基丙酸(alaninate)]、残 杀威(2-异丙氧基苯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丁硫克百威(2,3- 二氢-2,2- 二甲基-7-苯 并(b)呋喃基-N-二丁基氨硫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甲萘威(1-萘基-N-甲基氨基甲 酸酯)、灭多威[S-甲基-N-(甲基氨基甲酰氧基)硫代乙酰亚胺]、乙硫苯威[2-(乙硫基 甲基)苯基甲基氨基甲酸酯]、涕灭威[2-甲基-2-(甲硫基)丙醛-0-甲基氨基甲酰基 肟]、杀线威[N,N- 二甲基-2-甲基氨基甲酰基氧代亚氨基_2-(甲硫基)乙酰胺]、苯硫威 (S-4-苯氧基丁基-N,N- 二甲硫基氨基甲酸酯)等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醚菊酯[2-(4_乙氧基苯基)-2_甲基-l-(3-苯氧基苄基)羟基丙烷]、氰戊菊 酯[(RS)-Ci-氰基-3-苯氧基苄基(R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酯]、S-氰戊菊酯 ((S) - α -氰基-3-苯氧苄基⑶-2- (4-氯苯基)-3-甲基丁酸酯)、甲氰菊酯[(RS) - α -氰 基-3-苯氧基苄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氯氰菊酯[(RS) _ α _氰基_3_苯氧基 苄基(IRS)-顺式,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_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氯菊酯(3-苯 氧基苄基(IRS)-顺式,反式-3- (2,2- 二氯乙烯基)-2,2-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氯氟氰菊 酯[(RS) - α -氰基-3-苯氧基苄基(1RS,3Ζ)-顺式_3_ (2_氯_3,3,3_三氟丙烯基)_2, 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溴氰菊酯[(S)-a-氰基-3-苯氧基苄基(IR)-顺式-3-(2, 2- 二溴乙烯基)-2,2-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乙氰菊酯[(RS) _ α _氰基-3-苯氧基苄基 (RS) -2,2- 二氯-1- (4-乙氧基苯基)环丙烷羧酸酯]、氟胺氰菊酯[α -氰基-3-苯氧基 苄基Ν-(2_氯-α,α, α -三氟-对甲苯基)_D_缬氨酸酯]、联苯菊酯[2_甲基_3_苯基 苄基(1RS,3Z)-顺式-3- (2-氯-3,3,3-三氟-I-丙烯基)-2,2-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苄螨醚[2-(4_溴二氟甲氧基苯基)-2_甲基-l-(3-苯氧基苄基)甲基丙烷]、四溴菊酯 [⑶-α -氰基-3-苯氧基苄基(IR)-顺式-3- (1,2,2,2-四溴乙基)-2,2_ 二甲基环丙烷羧 酸酯]、氟硅菊酯[(4-乙氧基苯基)_ {3- (4-氟-3-苯氧基苯基)丙基} 二甲基硅烷]、d-苯 醚菊酯[3-苯氧基苄基(IR)-顺式,反式-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 酯]、苯醚菊酯(phenothrin) [(RS)-α-氰基-3-苯氧基苄基(IR)-顺式,反式_2,2_ 二甲 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d-灭虫菊[5-苄基-3-呋喃基甲基(IR)-顺 式,反式-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氟丙菊酯[(S)-a-氰 基-3-苯氧苄基(1R,3Z)-顺式-(2,2- 二甲基-3-{3-氧杂-3-(1,1,1,3,3,3-六氟丙氧 基)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氟氯氰菊酯[(RS)-α-氰基-4-氟-3-苯氧基苄基3-(2, 2-二氯乙烯基)-2,2_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七氟菊酯[2,3,5,6_四氟-4-甲基苄基(1RS, 3Ζ)-顺式-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_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四氟苯菊 酯[2,3,5,6_四氟苄基(IR)-反式-3-(2,2-二氯乙烯基)-2,2_ 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胺菊酯[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IRS)-顺式,反式-2,2-二甲基-3-(2-甲 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丙烯菊酯[(RS)-2-甲基-4-氧代-3-(2-丙烯基)-2-环 戊烯-1基(IRS)-顺式,反式-2,2- 二甲基-3- (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炔酮 菊酯[(S) -2-甲基-4-氧代-3- (2-丙烯基)-2-环戊烯-1基(IR)-顺式,反式-2,2- 二甲基-3- (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烯炔菊酯[(RS)-1-乙炔基-2-甲基-2-戊烯 基(IR)-顺式,反式_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咪炔菊酯[2, 5- 二氧代-3- (2-丙炔基)咪唑烷基]-1-基-甲基(IR)-顺式,反式-2,2-二甲基_3_ (2-甲 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d-炔呋菊酯[5-(2_丙炔基)糠基(IR)-顺式,反式_2, 2- 二甲基-3- (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酯]、5_ (2-丙炔基)糠基-2,2,3,3-四甲 基环丙烷羧酸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噻嗪酮(2-叔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_4_酮)等噻二嗪 衍生物、硝基咪唑烷衍生物、杀螟丹[S,S,-(2-二甲基氨基三亚甲基)双(硫代氨基甲酸 酯)]、杀虫环(N,N-二甲基-1,2,3-三噻烷-5-基-胺)、杀虫磺[S,S,-2-二甲基氨基三 亚甲基二(苯硫代磺酸酯)]等沙蚕毒素衍生物、N-氰基-N’ -甲基-N’ -(6-氯-3-吡啶 基甲基)乙脒等N-氰基脒衍生物、硫丹(6,7,8,9,10,10-六氯-1,5,5a,6,9,9a-六氢-6, 9-亚甲基-2,4,3-苯并二氧杂硫杂卓(benzodioxathiepine)氧化物)、Y-BHC (1,2,3,4, 5,6_六氯环己烷)、三氯杀螨醇(1,1_双(4-氯苯基)-2,2,2_三氯乙醇)等氯化烃化合 物、氟啶脲[1_{3,5- 二氯-4-(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氧)苯基}-3-(2,6- 二氟苯 甲酰基)脲]、伏虫隆[1-(3,5_ 二氯-2,4-二氟苯基)-3-(2,6_ 二氟苯甲酰基)脲]、氟虫 脲[1-{4-(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氟苯基}-3-(2,6-二氟苯甲酰)脲]等苯甲酰 基苯基脲类化合物、双甲脒[N,N’-{(甲基亚氨基} 二次甲基]-二-2,4-二甲代苯胺]、杀 虫脒[N’ -(4-氯-2-甲苯基)-N,N-二甲基甲脒]等甲脒衍生物、杀螨隆[N-(2,6-二异丙 基-4-苯氧基苯基)-N’ -叔丁基碳化二亚胺]等硫脲类衍生物、N-苯基吡唑类化合物;噁虫酮[5-甲氧基-3-(2_甲氧基苯基)-l,3,4-噁二唑-2_(3H)酮]、溴螨酯(异 丙基-4,4’ - 二溴二苯乙醇酸酯)、三氯杀螨砜(4-氯苯基-2,4,5-三氯苯基砜)、灭螨猛 [S,S-6-甲基喹喔啉-2,3-二基-二硫代碳酸酯]、炔螨特[2-(4_叔丁基苯氧基)环己 基丙-2-炔基亚硫酸酯]、苯丁锡[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氧化物]、噻螨酮 [(4RS,5RS) -5- (4-氯苯基)-N-环己基-4-甲基-2-氧代-1,3-噻唑烷-3-羧酰胺]、四螨 嗪[3,6_双(2-氯苯基)-1,2,4,5_四嗪]、哒螨灵[2-叔丁基-5-(4-叔丁基苄硫基)-4-氯 哒嗪-3-(2H)-酮]、唑螨酯[(E)-4-[(l,3-二甲基-5-苯氧基吡唑-4-基)亚甲基氨基 羟基甲基]苯甲酸叔丁酯]、吡螨胺[N-4-叔丁基苄基-4-氯-3-乙基-1-甲基-5-吡 唑羧酰胺]、素酯混剂(Polynactin complex)(四抗菌素、二抗菌素、三抗菌素)、嘧螨醚 [5-氯-N- [2- {4- (2-乙氧基乙基)-2,3- 二甲基苯氧基}乙基]-6-乙基嘧啶_4_胺]、弥拜 菌素、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印楝素(AZAD)、5_甲基_(1,2,4)_三唑并[3,4_b]苯并噻唑、甲 基-1- (丁基氨基甲酰基)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酯、6- (3,5- 二氯-4-甲基苯基)-3 (2H)哒 嗪酮、1- (4-氯苯氧基)-3,3- 二甲基-1- (1H-1,2,4-三唑-1-基)丁酮、(E) -4-氯_2_ (三 氟甲基)-N-[1-(咪唑-1-基)-2-丙氧基亚乙基]苯胺、1-[N-丙基-N-[2-(2,4,6-三氯 苯氧基)乙基]氨基甲酰基]咪唑、(E)-l-(4-氯苯基)-4,4_ 二甲基-2-(1Η-1,2,4-三 唑-1-基)-1_戊烯-3醇、1-(4_氯苯基)-4,4_ 二甲基-2-(1Η-1,2,4-三唑-1-基)戊烷_3 醇、(E) -1- (2,4- 二氯苯基)-4,4- 二甲基-2- (1H-1,2,4-三唑-1-基)戊烯-3-醇、 1-(2,4- 二氯苯基)-4,4- 二甲基-2- (1H-1,2,4-三唑-1-基)戊烷-3-醇、4- [3- (4-叔丁 基苯基)-2-甲基丙基]-2,6- 二甲基吗啉、2- (2,4- 二氯苯基)-1- (1H-1,2,4-三唑-1-基) 己烷-2-醇、0,0- 二乙基0-2-喹喔啉基硫代磷酸酯、0-(6-乙氧基-2-乙基-4-嘧啶基)0,0-二甲基硫代磷酸酯、2-二乙基氨基-5,6_ 二甲基嘧啶-4-基二甲基氨基甲酸酯、 4- (2,4- 二氯苯甲酰基)-1,3- 二甲基-5-吡唑基-对甲苯磺酸酯、4-氨基-6- (1,1- 二甲 基乙基)-3_甲硫基-1,2,4-三嗪-5(4H)酮、2-氯-N-[(4-甲氧基-6-甲基_1,3,5_三 嗪-2-基)氨基羰基]苯磺酰胺、2-甲氧基羰基-N-[(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羰 基]苯磺酰胺、2-甲氧基羰基-N-[(4,6-二甲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苯磺酰胺、2-甲氧 基羰基-N_[(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氨基羰基]苯磺酰胺、2-乙氧基羰 基-N_[(4-氯-6-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苯磺酰胺、2-(2-氯乙氧基)-N-[(4-甲 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氨基羰基]苯磺酰胺、2-甲氧基羰基-N-[(4,6-二 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苯基甲烷磺酰胺、2-甲氧基羰基-N-[(4-甲氧基-6-甲 基-1,3,5-三嗪-2-基)氨基羰基]噻吩-3-磺酰胺、4-乙氧基羰基-N-[ (4,6- 二甲氧 基嘧啶-2-基)氨基羰基]-1-甲基吡唑-5-磺酰胺、2-[4,5-二氢-4-甲基-4-(l-甲基 乙基)-5_氧代-IH-咪唑-2-基]-3-喹啉羧酸、2-[4,5_ 二氢-4-甲基_4-(1_甲基乙 基)-5_氧代-IH-咪唑-2-基]-5-乙基-3-吡啶羧酸、6-(4-异丙基-4-甲基-5-氧代咪 唑啉-2-基)间甲苯酸甲酯、2- (4-异丙基-4-甲基-5-氧代咪唑啉-2-基)-对甲苯酸 甲酯、2-(4-异丙基-4-甲基-5-氧代咪唑啉-2-基)烟酸、N-(4-氯苯基)甲基-N-环戊 基-N’-苯基脲、(RS)-2-氰基-N-[ (R)-1(2,4-二氯苯基)乙基]_3,3-二甲基丁基酰胺、 N-(1,3-二氢_1,1,3-三甲基异苯并呋喃-4-基)-5-氯-1,3-二甲基吡唑-4-羧基酰胺、 N-[2,6- 二溴-4-(三氟甲氧基)苯基]-2-甲基-4-(三氟甲基]-5-噻唑羧基酰胺、2,2- 二 氯-N-[l-(4-氯苯基)乙基]-3-甲基环丙烷羧基酰胺、(E)-2-2-6-(2-氰基苯氧基)嘧 啶-4-基-氧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5-甲基-1,2,4-三唑(3,4-b)苯并噻唑、 3-烯丙氧基-1,2-苯并异噻唑-1,1- 二氧化物、二异丙基-1,3- 二四氢噻吩-2-亚基丙二 酸酯、0,0- 二丙基-0-4-甲硫基苯基磷酸酯等。作为肥料的有效成分,可以举出在植物栽培中为了赋予养分而施入土壤中的含 有氮、磷、钾、硅、镁、钙、锰、硼、铁等各种元素的物质。作为这种肥料的有效成分,例如可以 举出尿素、硝酸铵、硝酸铵镁、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石灰氮、甲 醛加工尿素(UF)、乙醛加工尿素(CDU)、异丁醛加工尿素(IBDU)、脒基脲(GU)等氮质肥料成 分;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熔融磷、腐殖酸磷、烧制磷、重烧磷、过磷酸镁、聚磷酸铵、偏磷酸 钾、偏磷酸钙、磷酸镁、硫磷铵、磷硝铵钾、氯磷铵等磷酸质肥料成分;氯化钾、硫酸钾、硫酸 钠钾、硫酸镁钾、碳酸氢钾、磷酸钾等钾质肥料成分;硅酸钙等硅酸质肥料成分;硫酸镁、氯 化镁等镁质肥料成分;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钙质肥料成分;硫酸锰、硫酸锰镁、锰渣等 锰质肥料成分;硼酸、硼酸盐等硼质肥料成分及钢铁渣等含铁肥料成分。作为保持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例如可以举出高岭土等高岭土矿物质、蒙脱石 (montmorillonite)、蒙脱石(Smectite)、滑石、寿山石、硅石、含水硅酸钙、碳酸钙、沸石、 酸性白土等矿物质载体;及纤维素、稻壳、淀粉、大豆粉等植物质载体;乳糖、蔗糖、糊精、食 盐、三聚磷酸钠等水溶性载体。这些载体可以适宜组合使用。本发明中使用的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大小通常为0. Imm 15mm。含有生 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球状及圆柱状。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树脂层为包含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含有聚酯多元醇的多元 醇成分聚合而成的聚氨酯树脂的层。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异氰酸酯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具体 可以举出4,4'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 ‘ -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 (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olylene diisocyanate) (TDI)、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xylylene diisocyanate) (XDI)、联甲苯胺二异氰酸酯(tolidine diisocyanate) (TODI)、萘-1, 5_ 二异氰酸酯(naphthalenel,5-diisocyanate) (NDI)、四亚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 酯(tetramethylenexylylene diisocyanate) (TMXDI)、聚亚甲基聚苯基聚异氰酸酯 (polymethylenepolyphenyl polyisocyanate)(聚合 MDI)及其衍生物(异氰脲酸酯 (isocyanurate)体、缩二脲(biuyet)体、脲二酮体等改性物)。作为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例 如可以举出芳香族聚异氰酸酯在分子内具有苯环且所有异氰酸酯基直接键合在该苯环上 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优选异氰酸酯基以1个的 比例直接键合在苯环上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作为这样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例如可以举 出MDI、T0DI 及聚合 MDI。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多元醇为以氧羰基(_0_C( = 0)-)部分结构具有的多元醇, 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聚酯多元醇。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分子的任意末端为以下通式 (1)或(2)的结构的聚酯多元醇。-
m_0H式(1)[式中,R表示氢原子或甲基,ρ表示0 9的整数,m表示1以上的整数。]-
作为分子的任意末端为通式(1)的结构的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通过使低 分子多元醇与交酯(Iactide)单体或内酯(lactone)单体开环聚合得到的内酯类聚酯多元作为这种内酯类聚酯多元醇,具体可以举出通过使低分子多元醇与β-丙内酯 (β -propiolactone) > Y —丁内酉旨(Y—butyrolactone)、δ-戊内酉旨(δ-valerolactone)、 ε -己内酯(ε -caprolactone)等开环聚合得到的内酯类聚酯多元醇。作为分子的任意末端为通式(2)的结构的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通过使低 分子二元醇和二元羧酸缩聚得到的缩合类聚酯多元醇。作为这种缩合类聚酯多元醇,具体可以举出通过使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1,3-丙二醇(l,3-propanediol)、l,4-丁二醇(1,4-butanediol)等低分子多元醇和 乙二酸(oxalic acid)、琥拍酸(succinic acid)、戊二酸(glutaric acid)、己二酸 (adipic acid)、庚 二酸(pimelic acid)、辛 二酸(subeyic acid)、壬 二酸(azelaic acid)、癸二酸(sebacic acid)、癸烧 二羧酸(decanedicarboxylic acid)、环己烧二 羧酸(cyclohexanedicarboxylic acid)等脂肪族二元羧酸或邻苯二甲酸(phthalic acid)、对苯二甲酸(ter 印 hthalic acid)、间苯二甲酸(isophthalic acid)、萘二羧酸 (naphthalenedicarboxylic acid)等芳香族二元羧酸缩聚得到的缩合类聚酯多元醇。作为含在多元醇成分中的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在1分子内具有2 3个通 式(1)或(2)所示的末端结构的聚酯多元醇。
含在多元醇成分中的聚酯多元醇优选为分子量300 5000的聚酯多元醇。另外, 本发明中包含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中的分子量是指数均分子量。另外,所谓聚酯多元醇的羟基当量,是指每1个羟基的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本发明中,作为含在多元醇成分中的聚酯多元醇,优选为使低分子多元醇和 ε“己内酯反应得到的聚己内酯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根据作为初始原料使用的低分子多元醇的种类及ε -己内酯的 聚合度的不同,得到的聚己内酯多元醇的种类也不同。以下,将1个分子中的羟基数为2或 3个的聚己内酯多元醇(聚己内酯二元醇或聚己内酯三元醇)的典型的结构示于以下。该 聚己内酯多元醇为在1个分子中具有1以上的(1-氧代己烷-1,6-二基)羟基结构(_C( = 0) -CH2-CH2-CH2-CH2-CH2-O-)的多元醇。
权利要求
一种包覆粒状物,其是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表面设置有包覆层的包覆粒状物,其特征在于,该包覆层具有包含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含有聚酯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聚合而成的聚氨酯树脂的聚氨酯树脂层、和设置在该聚氨酯树脂层的外侧并包含植物硬化油的保护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为在分子内具有相对于聚酯多 元醇总量以重量换算为15%以上比例的氧羰基部分结构的聚酯多元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为含有芳香族聚异氰酸酯 的聚异氰酸酯成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多元醇成分的重量比为 5/95 60/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多元醇成分的重量比为 5/95 40/6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中的异氰酸酯基和多元醇 成分中的羟基的摩尔比为1 0.9 1 1.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羟基当量为200 125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为300 500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为选自由聚酯二元醇及聚酯三 元醇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至少一种为聚己内酯多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己内酯多元醇为聚己内酯二元醇或聚己内酯三元醇。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多元醇成分为含有碳原子数2 8的聚亚 甲基二醇的多元醇成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碳原子数2 8的聚亚甲基二醇为1,4_丁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碳原子数2 8的聚亚甲基二醇的含量相 对于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 35重量%的比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酯多元醇的含量相对于聚异氰酸酯成分 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5 80重量%的比例。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中的芳香族聚异氰酸酯的 含量为80 100重量%的比例。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异氰酸酯成分全部为芳香族聚异氰酸 酯,该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为在分子内具有苯环且全部异氰酸酯基直接键合在该苯环上的芳 香族聚异氰酸酯。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该芳香族聚异氰酸酯的含量相对于聚异氰 酸酯成分和多元醇成分的合计量为10 50重量%的比例。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芳香族聚异氰酸酯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植物硬化油的含量相对于包覆粒状物总量 为0. 1 10重量%的比例。
21.如权利要求1 20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植物硬化油为硬化蓖麻油。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为20°C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的玻璃化温度为-50°C以上5°C 以下。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聚氨酯树脂层为包含聚氨酯树脂和沸点为 IOO0C以上的疏水性液状化合物的层。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疏水性液状化合物为液体石蜡。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为粒状尿素。
27.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的施用方法,其具有以下工序使用连接了下述管状 散布用喷头的机动散布机,送出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并使其冲击该散布用喷头 内的下述冲击板,从下述喷口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粒状物撒落在水田或旱田中,其中 所述管状散布用喷头在长度方向上在管内设有多个喷口和对应于所述喷口配置的冲击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覆粒状物,所述包覆粒状物是在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粒状物的表面设置有包覆层的包覆粒状物,其特征在于,该包覆层具有包含聚异氰酸酯成分和含有聚酯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聚合而成的聚氨酯树脂的聚氨酯树脂层、和设置在该聚氨酯树脂层的外侧并包含植物硬化油的保护层。所述包覆粒状物与散布方法无关,溶出特性一定,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缓释方式是优良的方式。
文档编号A01C15/06GK101948348SQ20101022780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
发明者植田展仁, 笹川满弘 申请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