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诱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782阅读:1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探照灯诱虫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用昆虫诱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对近地面及高空中的 昆虫进行诱集的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昆虫的成虫都具有翅,这使得昆虫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地面,而且向上可达 几千米的高空。近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迁飞性害虫猖獗频率的不断增加正是因为滥用农 药、破坏生物多样性所致,而空中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将直接影响农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长 期以来对空中昆虫的研究集中在少数几种能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的迁飞性害虫上,虽 然对天敌的伴迁也早有认识,但对整个空中昆虫群落的结构缺乏了解。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明设计了许多方法来研究高空中的昆虫,如飞机携带的捕虫 网、风筝或气球携带的捕虫网、高山网和高塔网以及空中诱捕器。飞机捕虫造价昂贵、高山 网和高塔网固定之后难以移动,空中诱捕器高度有限,风筝或气球携带的捕虫网可用于各 个地区,但对于大中型昆虫来说捕获量非常小,只适用于蚜虫、飞虱等小型昆虫的捕获。而目前常见的诱虫器是由普通黑光灯、挡虫板、防雨罩、集虫盆等部件构成,如说 明书附图2所示;公开号为CN 2539399Y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一种多功能探照灯诱虫器,它是 在已知的由黑光灯与网笼组成的探照灯诱虫器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一个白光灯和网笼而实 现的。但这些探照灯诱虫器均属于地面诱虫灯,只能对地面附近的昆虫进行诱集,而无法实 现对高空昆虫的诱集。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对近地面及高空中的昆虫进行诱集 的探照灯诱虫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探照灯诱虫器,包括探照灯式光源、集虫漏斗、集虫容器及支架,所述探照灯 式光源设置于所述集虫漏斗内,该集虫漏斗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底部为出虫口,所述集虫 容器设置在该出虫口的下方,使集虫容器的开口与出虫口相对应。在所述集虫容器开口与出虫口相对应的结合部外围设置有网笼。所述集虫容器为盛有水的水盆。本发明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1.可同时对近地面及高空中的各种昆虫进行诱集,可用于区域内的昆虫群落的结 构和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等方面的研究;2.既可以与一般地面诱虫灯(如图2所示)联合使用来鉴定某一地区各种昆虫的 来源性质,也可以用作昆虫雷达观测的一种补充方法,辅助判别雷达目标;3.该装置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推广普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黑光灯诱虫器。图中1为集虫盆,2为出虫口,3为支架,4为集虫漏斗,5为铁丝,6为探照灯,7为 电缆,8为光柱,9为支撑台,10为水盆,11为集虫口,12为漏斗,13为框架,14为挡虫板,15 电线,16光照区域,17为灯泡,18防雨罩,19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局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 一种探照灯诱虫器,参见图1,包括探照灯式光源6、集虫漏斗4、集虫盆1 及支架3,探照灯式光源6为GT75型探照灯(探照灯内装备的是ZJD1000W金属卤化物灯 泡,灯泡安装在抛物面型反光面的焦点上,灯泡发出的光经反射后平行射出,形成一个巨大 的光柱8),将其用铁丝5固定在集虫漏斗4内,集虫漏斗4安装在所述支架3上,其底部为 出虫口 2,集虫盆1设置在该出虫口 2的下方,使集虫盆1的开口与出虫口 2相对应。集虫 漏斗4用白铁制成(其上口直径为100cm,下口直径为15cm,高为80cm),其下端接以塑料接 口使出虫口直径为5cm,用以收集被灯光诱集的昆虫。使用时,探照灯6垂直向上照射,用以诱集高空中飞行的昆虫。2002年5月26 日-10月16日在山东省长岛县北隍城岛试验使用,共诱到11目53科114种昆虫。实施例2 —种探照灯诱虫器,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集虫盆 开口与出虫口相对应的结合部外围设置有网笼。
权利要求一种探照灯诱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探照灯式光源、集虫漏斗、集虫容器及支架,所述探照灯式光源设置于所述集虫漏斗内,该集虫漏斗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底部为出虫口,所述集虫容器设置在该出虫口的下方,使集虫容器的开口与出虫口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照灯诱虫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虫容器开口与出虫口 相对应的结合部外围设置有网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照灯诱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容器为盛有水的水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对近地面及高空中的昆虫进行诱集的探照灯诱虫器。它包括探照灯式光源、集虫漏斗、集虫容器及支架,所述探照灯式光源设置于所述集虫漏斗内,该集虫漏斗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其底部为出虫口,所述集虫容器设置在该出虫口的下方,使集虫容器的开口与出虫口相对应。本发明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1.可同时对近地面及高空中的各种昆虫进行诱集,可用于区域内的昆虫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等方面的研究;2.既可以与普通地面诱虫灯联合使用来鉴定某一地区各种昆虫的来源性质,也可以用作昆虫雷达观测的一种补充方法,辅助判别雷达目标;3.该装置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易于推广普及。
文档编号A01M1/04GK201690925SQ20102022977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吴孔明, 封洪强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