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78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具之渔线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 抛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业余生活也不断丰富,钓鱼成为了时 下受到许多人青睐的一项业余休闲活动。渔线轮抛线系统作为绕线轮的辅助装置,其可辅 助放线或收线,使得放线及收线过程变得顺利,可是,现有技术仍存在有许多不足,譬如,见 图ι所示,其为习有之渔线轮抛线系统之结构示图,其包括有弯座10、抛线螺帽20、抛线轮 30,其中,该抛线轮30之外周面内凹形成有一用于收纳钓线的线槽100,较之更早前的外周 面整体为圆弧面的抛线轮而言,确实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仍未能根本性地解决钓线于 抛线轮内自转进而产生钓线卷曲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钓线卷曲式渔线 轮抛线系统,其能防止钓线自转,从而有效地避免钓线卷曲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包括有弯座、抛线螺帽、抛线轮以及抛线,其 中,该抛线螺帽与弯座彼此固接,抛线轮位于该弯座与抛线螺帽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抛线 轮包括有彼此分体设置的一主抛线轮和一副抛线轮,于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之间保持有 一夹线空间;以及,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中至少一抛线轮为可轴向滑动之结构,且针对该 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设置有夹线驱动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线驱动装置为磁体,对应的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上带 有可被磁体吸附的材料。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线驱动装置为磁体,对应的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带有 可被该磁体推动的材料。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线驱动装置为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抵推于对应之可 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外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线驱动装置为板型弹簧,该板型弹簧的一弹臂抵推于 对应之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外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抛线轮为轴向固定结构,该副抛线轮为可相对轴向滑 动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副抛线轮为轴向固定结构,该主抛线轮为可相对轴向滑 动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抛线轮和副抛线轮均为可相对轴向滑动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副抛线轮套于主抛线轮外,以及,该主抛线轮之端部设置有沿径向向外延伸而成的延伸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夹线空间系由前述主抛线轮之外周表面下凹形成的第一环 形槽、以及前述副抛线轮上设置的朝向主抛线轮的第二环形槽围合而成。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通过将抛线轮设计为一副抛线轮和一主抛线轮,且于该副抛线轮与主抛线轮之 间设置一用于收纳钓线的夹线空间,以及,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中至少一抛线轮为可轴 向滑动之结构,且针对该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设置有夹线驱动装置,从而保证前述主、副抛 线轮对夹线空间内之钓线的抵靠力,使得夹线空间之内表面很好地接触钓线并使钓线受到 足够的摩擦力以限制其自转,藉此,有效地避免了钓线卷曲现象。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习有之抛线轮的结构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种状态局部放大示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第二种状态的局部放大示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第三种状态的局部放大示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四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五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六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七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八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九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十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弯座 20、抛线螺帽 21、外抛线螺帽 22、内抛线螺帽23、嵌槽 30、抛线轮 31、副抛线轮 311、第一环形槽32、主抛线轮 321、第二环形槽322、延伸部 33、夹线空间40、抛线 50、磁体 60、压缩弹簧 61、第一压缩弹簧62、第二压缩弹簧 70、板型弹簧71、第一板型弹簧 72、第二板型弹簧[0043]81、第一华司82、第二华司90、轴承100、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 弯座10、抛线螺帽20、抛线轮30以及一抛线40,其中,该弯座10与抛线螺帽20相固接,前 述抛线轮30置于弯座10与抛线螺帽20之间,前述抛线40连接于抛线螺帽20上。具体而言,前述抛线螺帽20包括有外抛线螺帽21和内抛线螺帽22,该外抛线螺帽 21系铝质挤压成型,该内抛线螺帽22系ABS材料,且该外抛线螺帽21与内抛线螺帽22均 开设有嵌槽23,且其位置相对应形成一连通槽。该抛线40插设于前述嵌槽23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抛线系铝质抛线。该抛线轮30包括有彼此分体设置的一副抛线轮31和一主抛线轮32,且该副抛 线轮31套接于该主抛线轮32外周表面并可相对主抛线轮32轴向滑动,该副抛线轮31系 SUS416表面镀钛之材质;该主抛线轮32系表面镀钛之铜材质,其端部设置有沿径向向外延 伸而成的延伸部322,该主抛线轮32通过一轴承90套接于弯座10上,且其可随轴承转动; 以及,该主抛线轮32之外周表面下凹形成有第二环形槽321,该副抛线轮31之内环表面设 置有朝向前述主抛线轮32之外周表面的第一环形槽311,该第二环形槽321与第一环形槽 311围合形成一夹线空间33,用于收纳钓线。以及于前述抛线轮30与弯座10之间夹设有第一华司81和针对该可轴向滑动的 副抛线轮31设置的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磁体50,前述抛线轮30与抛线螺帽 20之间夹设有第二华司82,该第一华司81系POM材质,该第二华司82系铜材质。具体工作原理或使用方法详细叙述如下当钓线处于未拉紧状态时(如图4所示),前述夹线驱动装置,即磁体50具有对副 抛线轮31的吸力,使得副抛线轮31相对主抛线轮32朝向磁体50滑动,从而使得前述副抛 线轮31、主抛线轮32将钓线夹紧定位于夹线空间33中,防止钓线从抛线轮30中滑出;当钓线处于拉紧状态时(如图5a和图5b所示),其有两种可能状态,其一,钓线抵 靠于副抛线轮31并使得副抛线轮31朝向第二华司82滑动,直至副抛线轮31抵靠于第二 华司82上并保持静止,该副抛线轮31对拉紧的钓线产生抵靠力,增加了摩擦力,从而防止 钓线发生钓线卷曲现象;其二,钓线进入前述夹线空间33时对副抛线轮31的抵推力相对较 小时,副抛线轮31将不会抵靠于前述第二华司82上,其于磁石50的吸力(或是其它驱动 装置)作用之下朝向主抛线轮32滑动并最终抵靠于钓线上,并对拉紧的钓线产生抵靠力, 由此,增加钓线所受到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钓线卷曲现象。请参阅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即磁体50设置于抛线轮30与抛 线螺帽20之间,且该主抛线轮32系铁质材质或是带磁性材质,该主抛线轮32在磁体的吸 力作用之下相对副抛线轮31朝向磁体50滑动。请参阅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三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即磁体50设置于抛线轮30与抛 线螺帽20之间,该副抛线轮31具有与该磁体50相同极性的磁性,由此,该磁体50对该副
5抛线轮31具有一朝向弯座10方向的轴向斥力,该副抛线轮31在该斥力作用下相对主抛线 轮32朝向弯座10方向滑动。请参阅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四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即磁体50设置于抛线轮30与弯 座10之间,该主抛线轮32具有与该磁体50相同极性的磁性,由此,该磁体50对该主抛线 轮32具有一朝向抛线螺帽20方向的轴向斥力,该主抛线轮32在该斥力作用下相对副抛线 轮31朝向抛线螺帽20方向滑动。请参阅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五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压缩弹簧60, 设置于抛线螺帽20与抛线轮30之间,,该压缩弹簧60两端分别抵于第二华司82之右端面 与副抛线轮之左端面上,且该压缩弹簧60始终保持有一朝向副抛线轮31方向的推力,该副 抛线轮31在该推力作用下,相对于主抛线轮32朝向弯座10方向轴向滑动。请参阅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六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压缩弹簧60, 设置于抛线轮30与弯座10之间,该压缩弹簧60两端分别抵于第一华司81之右端面与弯 座10之左侧面上,且该压缩弹簧60始终保持有一朝向主抛线轮32方向的推力,该主抛线 轮32在该推力作用下,相对于副抛线轮31朝向抛线螺帽20方向轴向滑动。请参阅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七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两压缩弹簧 60,即第一压缩弹簧61和第二压缩弹簧62,其分别设置于抛线轮30与弯座10之间、抛线轮 30与抛线螺帽20之间,该第一压缩弹簧61对主抛线轮32始终保持有一朝向抛线螺帽20 方向的推力,该第二压缩弹簧62对副抛线轮31始终保持有一朝向弯座10方向的推力,在 第一压缩弹簧61与第二压缩弹簧62的推力作用下,该副抛线轮31与主抛线轮32于轴向 相向滑动。请参阅图1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八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板型弹簧70, 设置于抛线螺帽20与抛线轮30之间,该板型弹簧70两端分别抵推于第二华司82之右端面 与副抛线轮31之左端面上,且该板型弹簧70始终保持有一朝向副抛线轮31方向的弹力, 该副抛线轮31在该弹力作用下,相对于主抛线轮32朝向弯座10方向轴向滑动。请参阅图1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九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板型弹簧70, 设置于抛线轮30与弯座10之间,该板型弹簧70两端分别抵推于第一华司81之右端面与 弯座10之左侧面上,且该板型弹簧70始终保持有一朝向主抛线轮32方向的弹力,该主抛 线轮32在该弹力作用下,相对于副抛线轮31朝向抛线螺帽20方向轴向滑动。请参阅图1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十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较第一种 实施例之结构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述夹线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板型弹簧70, 即第一板型弹簧71和第二板型弹簧72,其分别设置于抛线轮30与弯座10之间、抛线轮30 与抛线螺帽20之间,该第一板型弹簧71对主抛线轮32始终保持有一朝向抛线螺帽20方 向的弹力,该第二板型弹簧72对副抛线轮31始终保持有一朝向弯座10方向的弹力,在第一板型弹簧71与第二板型弹簧72的弹力作用下,该副抛线轮31与主抛线轮32于轴向相
向滑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抛线轮设计为一副抛线轮和一主 抛线轮,且于该副抛线轮与主抛线轮之间设置一用于收纳钓线的夹线空间,以及,该主抛线 轮与副抛线轮中至少一抛线轮为可轴向滑动之结构,且针对该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设置有 夹线驱动装置,从而保证前述主、副抛线轮对夹线空间内之钓线的抵靠力,使得夹线空间内 的钓线受到足够的摩擦力以限制其自转,藉此,有效地避免了钓线卷曲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 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 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包括有弯座、抛线螺帽、抛线轮以及抛线,其中,该抛线螺帽与弯座彼此固接,抛线轮位于该弯座与抛线螺帽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抛线轮包括有彼此分体设置的一主抛线轮和一副抛线轮,于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之间保持有一夹线空间;以及,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中至少一抛线轮为可轴向滑动之结构,且针对该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设置有夹线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驱动 装置为磁体,对应的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上带有可被磁体吸附的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驱动 装置为磁体,对应的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带有可被该磁体推动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驱动 装置为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抵推于对应之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驱动 装置为板型弹簧,该板型弹簧的一弹臂抵推于对应之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抛线轮为轴向固定结构,该副抛线轮为可相对轴向滑动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抛线轮为轴向固定结构,该主抛线轮为可相对轴向滑动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抛线轮和副抛线轮均为可相对轴向滑动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副抛线轮套 于主抛线轮外,以及,该主抛线轮之端部设置有沿径向向外延伸而成的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夹线空间系 由前述主抛线轮之外周表面下凹形成的第一环形槽、以及前述副抛线轮上设置的朝向主抛 线轮的第二环形槽围合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钓线卷曲式渔线轮抛线系统,包括有弯座、抛线螺帽、抛线轮以及抛线,其中,该弯座与抛线螺帽相固接,且前述抛线轮设置于该弯座与抛线螺帽之间,前述抛线连接于抛线螺帽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抛线轮设计为一副抛线轮和一主抛线轮,且于该副抛线轮与主抛线轮之间设置一用于收纳钓线的夹线空间,以及,该主抛线轮与副抛线轮中至少一抛线轮为可轴向滑动之结构,且针对该可轴向滑动的抛线轮设置有夹线驱动装置,从而保证前述主、副抛线轮对夹线空间内之钓线的抵靠力,使得夹线空间之内表面很好地接触钓线并使钓线受到足够的摩擦力以限制其自转,藉此,有效地避免了钓线卷曲现象。
文档编号A01K89/00GK201766956SQ201020263220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9日
发明者张良任 申请人:东莞宝熊渔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