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竹蛏催产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697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竹蛏催产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贝类生物培养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竹蛏催产池。
背景技术
大竹蛏个体大,出肉率高,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肉嫩味鲜,是重要的海 产珍稀贝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自然资源很少。目前大竹蛏商品均依靠采捕自然资 源,市场体格为60 100元/kg,是传统养殖贝类价格的5 10倍。由于市场利益的驱使, 高强度捕捞已使其资源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所以开展大竹蛏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的研 究,向市场供应更多的大竹蛏商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众所周知,成功获得受精卵是开启整个育苗过程的第一步。关于大竹蛏人工育苗 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机构也仅有两家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日照 市水产研究所。大竹蛏为穴居型贝类,而传统的经济贝类如文蛤、青蛤、泥蚶、杂色蛤等都为 埋栖型贝类。其他贝类的催产方法一般采用亲贝性腺成熟后起捕,经阴干刺激,悬挑挂于 催产池内进行催产。当池内受精卵达到一定量后要及时把亲贝移出,再另放一池进行排放。 这样的催产方式一是要求起捕亲贝;二是要求长时间阴干刺激对亲本成活率的影响不大, 如文蛤在气温以上的条件下经阴干48小时后成活率达到95%以上。而大竹蛏壳薄易 碎,多次起捕亲贝死亡率高,加之大竹蛏起捕时进出水管受刺激就会发生自切现象,对其生 长有影响。另外大竹蛏外套膜具开放型特点,两壳不能完全闭合,离水后易失水,长时间对 其阴干刺激后导致成活率极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竹蛏催产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大 竹蛏亲本培育与催产装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包括 插管、隔离网、池壁充气导管、气管、进水阀门、气泵、催产池、排水管及排水阀门,所述的催 产池底部倾斜,并铺设有沙层,所述的气管一端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上,一端连接散气石, 并设置在催产池水底,所述的隔离网固定在催产池中,所述的插管与催产池池底排水管相 连通。所述的催产池外轮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沙层(9)均勻平铺在催产池(8)底部, 厚度15cm左右,沙砾直径为0. 5mm < Φ < 1. 0mm。所述的池壁充气导管固定在催产池的边沿上,一端与气泵连接,另一端封闭,所述 的气管等距离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上,数量至少为催产池面积的一半。所述的插管表面带有刻度,并置于排水管处,所述的隔离网固定在催产池的低处、 插管的上方。所述的进水阀门设置在催产池后上方,所述的排水阀门设置在排水管上,排水管 设置在催产池的最低处。[001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用于培养大竹蛏,具有亲本利用率高、催产效果好、受精卵孵化率高达 72%、育苗成活率高等优点,只需较少数量的亲贝即可获得当年人工育苗所需的受精卵数 量,便于整个育苗管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大竹蛏培育池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 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 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 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包括插管1、隔离网2、池壁充气导管3、气管4、进 水阀门6、气泵7、催产池8、排水管10及排水阀门11,并铺设有沙层9,且蓄有沙滤水5,所 述的气管4 一端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3上,一端连接散气石,并设置在催产池8水底,所述 的隔离网2固定在催产池8中,所述的插管1置于催产池最低处的排水管10处。如图2所示,所述的催产池8底部倾斜,与水平面呈15°,所述的催产池8外轮廓 为长方体形状,池面积为12m2,池深1. 3m,所述的沙层9厚度15cm,沙砾直径为0. 5mm < Φ < 1. 0mm。所述的池壁充气导管3固定在催产池8的边沿上,一端与气泵7连接,另一端封 闭,所述的气管4等距离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3上,数量至少为催产池面积的一半。所述的插管1表面带有刻度,并置于排水管中,所述的隔离网2固定在催产池8的 低处、插管1的前方。所述的进水阀门6设置在催产池8后上方,所述的排水阀门11设置在排水管10 上,排水管10设置在催产池8的最低处。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催产池8通过导出管13与培育池12相连,其中,催产池 8位于高地,培育池12位于低地,培育池12的池底比催产池8池底向下深60cm,每只培育 池面积为23. 8m2,池深1. :3m。大竹蛏受精卵需从催产池8转移到培育池12继续培育,转移 时利用虹吸原理迅速将受精卵移入到培育池12。催产池8中的受精卵能全部移入到培育池 12中。
权利要求1.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包括插管(1)、隔离网O)、池壁充气导管(3)、气管0)、进水阀 门(6)、气泵(7)、催产池⑶、排水管(10)及排水阀门(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产池⑶ 底部倾斜,与水平呈15°,并铺设有沙层(9),且池内蓄有沙滤水(5),所述的气管(4) 一端 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C3)上,一端连接散气石,并均勻设置在催产池(8)沙层表面,所述的 隔离网O)固定在催产池(8)中,所述的插管(1)与催产池(8)池底排水管(10)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产池(8)外轮廓 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沙层(9)均勻平铺在催产池(8)底部,厚度15cm左右,沙砾直径为 0. 5mm < Φ < 1. 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壁充气导管(3) 固定在催产池(8)的边沿上,一端与气泵(7)连接,另一端封闭,所述的气管(4)等距离连 接在池壁充气导管C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1)表面 带有刻度,并设置在催产池⑶的最低处,所述的隔离网⑵固定在催产池⑶的低处、插 管⑴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竹蛏催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阀门(6)设置 在催产池(8)后上方,所述的排水阀门(11)设置在排水管(10)上,排水管(10)设置在催 产池(8)后方的最低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竹蛏产卵催产池,所述的催产池底部倾斜,池底与水平面成15°角,并铺设有沙层,所述的气管一端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上,另一端连接散气石,并均匀设置在催产池沙层表面,所述的隔离网固定在催产池中,所述的插管与催产池池底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的催产池外轮廓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的沙层均匀平铺在催产池底部,厚度15cm左右,沙砾直径为0.5mm<Φ<1.0mm。所述的池壁充气导管固定在催产池的边沿上,一端与气泵连接,另一端封闭,所述的气管等距离连接在池壁充气导管上,数量至少为催产池面积的一半。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大竹蛏亲本培养与催产装置的问题。
文档编号A01K61/00GK201854603SQ201020524750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0日
发明者吴建平, 吴杨平, 姚国兴, 张志伟, 陈爱华 申请人: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