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135547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
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随着我国对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增强,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等水域的主要污染源。如云南省的滇池流域近年来随着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而农田地表径流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已成为影响滇池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已成为全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的湖泊之ο
作物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种植模式能有效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营养物质的流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因此,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滇池流域农田地表径流量与径流中氮、磷等营养物流失量的影响,筛选有效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种植模式,能为滇池等湖泊治理提供科学的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方法。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滇池流域农田种植模式引起的农田地表径流量大与径流中氮、磷等营养物流失量高,施肥量过高,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等缺陷和不足, 提供了一种简便、易掌握、低投入的有效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所提供的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玉米(Zea mays L.)与青花菜CSrassica oleracea L. var. varitalica Planch)或马铃薯QSolanum tuberosm L.)间作,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2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2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2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2500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 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洲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60 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200株/亩;或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3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3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3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21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875 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0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 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350株/亩;或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4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4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4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500株/亩。
所述的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①玉米的底肥为有机肥和磷酸一铵,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所述的有机肥为猪粪,有机肥的用量为IOOkg/亩,所述的磷酸一铵中的I32O5的含量>45%,磷酸一铵中的总氮(N)的含量> 9. 0%,磷酸一铵的用量为Mkg/亩;在玉米的苗期和穗期施追肥,所述的追肥为尿素,所述的尿素的总氮(N)的含量>46.0%,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为10 kg/ 亩,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为20kg/亩;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②青花菜的底肥为有机肥和磷酸一铵,所述的有机肥和磷酸一铵与玉米的底肥所用的有机肥和磷酸一铵相同,其有机肥用量为200kg/亩,磷酸一铵的用量为IO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用复合肥追肥4次,所述的复合肥为三元复合肥,其N P2O5 K2O为15 15 15,在青花菜移栽后第7天施IOkg/亩;之后3次每隔15天分别追施20kg/亩;③马铃薯的底肥为有机肥和过磷酸钙,所述的有机肥与玉米的底肥所用的有机肥相同,过磷酸钙中的P2O5的含量> 16. 0%,有机肥的用量为200kg/亩,过磷酸钙的用量为 20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马铃薯的追肥为复合肥,所述的复合肥与青花菜所用的复合肥相同,追肥施2次,第1次追肥是出苗后第10天施用复合肥Ukg/亩, 第2次追肥是出苗后第25天施用复合肥Mkg/亩;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方法通过玉米/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模式的合理搭配和合理的种植规格,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土壤覆盖率和作物边际效应,促进了玉米、青花菜、马铃薯对水肥的吸收利用,在达到增产和稳产目的的同时,削减了农田地表径流量和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其机理主要基于合理间作能对农田土壤及水热资源做到充分的利用,玉米与蔬菜间作模式保证了在蔬菜收获后,仍有玉米地上部分覆盖地表,起到遮挡降雨,避免或削弱雨滴对地面的溅击,减少了径流的作用。
2、本发明方法使农田地表径流量消减率(%)达到73. 42^82. 11%,地表径流总氮的流失量消减率(%)达到79.7616. 86%,地表径流总磷的流失量消减率(%)达到 78. 24^84. 31,地表径流SS流失量消减率(%)达到79. 2θ3. 35,同时保证产值达7019 7049 元/亩,效果特别显著,表明本发明方法既能保证产值,保障农民的收入,又能特别显著地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本发明方法巧妙,技术应用方便、容易掌握,适合于农村实际情况,便于农民在田间使用,容易得到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作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处理2和处理3,两个对照对照1和对照2。
处理1为实验材料玉米品种为海禾观号,生育期为5个月,播种时间为5月下旬;青花菜品种为优秀,生育期为2个半月,播种时间为5月下旬;马铃薯品种为合作88,8月上旬种植,11 月上旬收获。
实验地点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上蒜乡段七村。
施用肥料①有机肥腐熟的猪粪。
②磷酸一铵磷酸一铵中的P2O5的的含量彡45. 0%,总氮(以N计)的含量彡9. 0%。
③尿素尿素中的总氮(N)的含量彡46. 0 %。
④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中的P2O5的含量彡16. 0%。
⑤复合肥复合肥为三元复合肥,其N P2O5 K2O为15 15 15。
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
1. 1种植方法为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①玉米与青花菜间作,1行玉米间作2行青花菜,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2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②青花菜收获后间作2行马铃薯,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2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 1. 2种植规格为①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2500株/亩;②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洲00株/亩;③马铃薯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200株/亩;1.3施肥①玉米底肥为有机肥IOOkg/亩和磷酸一铵15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用尿素追肥2次,苗期10 kg/亩,穗期20 kg/亩;②青花菜底肥为有机肥200kg/亩和磷酸一铵IO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用复合肥追肥4次,移栽7天后IOkg/亩;之后3次每隔15天分别追施20 kg/亩。
③马铃薯底肥为有机肥200kg/亩和过磷酸钙20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第1次追肥出苗后第10天用复合肥Ukg/亩,第2次追肥出苗后第25天用复合肥15kg/亩。
玉米、青花菜、马铃薯的日常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玉米的产量为454kg/亩,以2. 5元/kg计,玉米的产值为1135元/亩;青花菜的产量为77 /亩,以3. 5元/kg计,青花菜的产值为2716元/亩;马铃薯的产量为1 / 亩,以2. 5元/kg计,马铃薯的产值为3170元/亩;三项合计,处理1的产值为7021元/亩。
处理2除以下措施不同外,其余措施与处理1相同2.1种植方法为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①玉米与青花菜间作,1行玉米间作4行青花菜,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4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②青花菜收获后间作4行马铃薯,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4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 2. 2种植规格为①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亩;②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亩;③马铃薯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500株/亩。
玉米的产量为^4kg/亩,以2. 5元/kg计,玉米的产值为710元/亩;青花菜的产量为SWkg/亩,以3. 5元/kg计,青花菜的产值为观56元/亩;马铃薯的产量为1393kg/ 亩,以2. 5元/kg计,马铃薯的产值为3483元/亩;三项合计,处理2的产值为7049元/亩。
、处理3除以下措施不同外,其余措施与处理1相同 3. 1种植方法为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①玉米与青花菜间作,1行玉米间作3行青花菜,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3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②青花菜收获后间作3行马铃薯,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3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
3. 2种植规格为①玉米行距21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875株/亩;②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000株/亩;③马铃薯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350株/亩。
玉米的产量为350kg/亩,以2. 5元/kg计,玉米的产值为875元/亩;青花菜的产量为794kg/亩,以3. 5元/kg计,青花菜的产值为2779元/亩;马铃薯的产量为134 / 亩,以2. 5元/kg计,马铃薯的产值为3365元/亩;三项合计,处理3的产值为7019元/亩。
对照1为①青花菜等行距单作,规格为行距8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观00株/亩;②青花菜收获后再单作马铃薯,马铃薯等行距单作,规格为行距70cm, 株距27cm,栽培密度3500株/亩;③青花菜和马铃薯的施肥和日常管理同处理1。
青花菜的产量为SMkg/亩,以3. 5元/kg计,青花菜的产值为3104元/亩;马铃薯的产量为152 /亩,以2. 5元/kg计,马铃薯的产值为3805元/亩;两项合计,对照1 的产值为6909元/亩。
对照2为玉米等行距单作,规格为行距8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3900株/亩。施肥和日常管理同处理1。
玉米的产量为642. 4kg/亩,以2. 5元/kg计,对照2的产值为1606元/亩。
以上各处理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影响效果详见表1。
权利要求
1.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2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2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2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2500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 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观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60 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200株/亩;或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3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3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3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21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875 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0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 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350株/亩;或所述的玉米与青花菜或马铃薯间作按1行玉米一畦与4行青花菜一畦的田间布局种植,青花菜收获后,按1行玉米一畦与4行马铃薯一畦的田间布局,间作4行马铃薯,种植规格为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亩,青花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亩;马铃薯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25cm,栽培密度3500株/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①玉米的底肥为有机肥和磷酸一铵,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所述的有机肥为猪粪,有机肥的用量为IOOkg/亩,所述的磷酸一铵中的I32O5的含量>45%,磷酸一铵中的总氮(N)的含量> 9. 0%,磷酸一铵的用量为Mkg/亩;在玉米的苗期和穗期施追肥,所述的追肥为尿素,所述的尿素的总氮(N)的含量>46.0%,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为10 kg/ 亩,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为20kg/亩;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②青花菜的底肥为有机肥和磷酸一铵,所述的有机肥和磷酸一铵与玉米的底肥所用的有机肥和磷酸一铵相同,其有机肥用量为200kg/亩,磷酸一铵的用量为IO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用复合肥追肥4次,所述的复合肥为三元复合肥,其N P2O5 K2O为15 15 15,在青花菜移栽后第7天施IOkg/亩;之后3次每隔15天分别追施20kg/亩;③马铃薯的底肥为有机肥和过磷酸钙,所述的有机肥与玉米的底肥所用的有机肥相同,过磷酸钙中的P2O5的含量> 16. 0%,有机肥的用量为200kg/亩, 过磷酸钙的用量为20kg/亩,底肥的施肥时间为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马铃薯的追肥为复合肥,所述的复合肥与青花菜所用的复合肥相同,追肥施2次,第1次追肥是出苗后第10天施用复合肥Ukg/亩,第2次追肥是出苗后第25天施用复合肥Mkg/亩;所述的百分数为质量分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利用玉米与青花菜、马铃薯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包括种植1行玉米间作2行青花菜,青花菜收获后间作2行马铃薯,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或1行玉米间作3行青花菜,青花菜收获后间作3行马铃薯,玉米行距210cm,株距20cm;或1行玉米间作4行青花菜,青花菜收获后间作4行马铃薯,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三种种植模式的青花菜和马铃薯设宽窄行距。该方法使农田地表径流量消减率达73~82%,总氮流失量消减率达80~87%,总磷流失量消减率达78~84%,SS流失量消减率达79~83%,同时产值可达7019~7049元/亩,既保证产值又能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文档编号A01C21/00GK102498896SQ20111035563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1日
发明者何永美, 吴伯志, 安瞳昕, 李元, 湛方栋, 祖艳群, 陈建军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