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水虻繁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虻的养殖装置,尤其是水虻繁殖器。
背景技术:
水虻幼虫老熟后,需要离开粪肥去找相对干燥的地方化蛹。目前,人工养殖水虻通常是将水虻幼虫放入装有粪肥的饲养盆,水虻幼虫老熟后沿盆壁四处爬出,掉落饲养盆下方的收集箱。如果将饲养盆多层架放,虫子出来时容易掉落到下层饲养盆中,不利于收集。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引导老熟水虻幼虫按指定设计线路爬出的水虻繁殖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底板2、后围4、前板I和两块侧板3合围成高度为16 — 24cm的船形容器;后围4及两块侧板3与底板2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倾斜布置,前板I与底板2的夹角为100度——130度;后围4为弧形结构,在后围4上设有把手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观察水虻幼虫的特性,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后围4及两块侧板3与底板2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倾斜布置,老熟水虻幼虫往往从倾斜布置前板I爬出,解决了饲养盆多层架放时不易收集老熟水虻幼虫的难题,为实现水虻的工厂 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可行。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图中1.前板,2.底板,3.侧板,4.后围,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 :底板2、后围4、前板I和两块侧板3合围成高度为16cm的船形容器;后围4及两块侧板3与底板2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倾斜布置,前板I与底板2的夹角为130度;后围4为弧形结构,在后围4上设有把手5。实施例2 :底板2、后围4、前板I和两块侧板3合围成高度为20cm的船形容器;后围4及两块侧板3与底板2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倾斜布置,前板I与底板2的夹角为120度;后围4为弧形结构,在后围4上设有把手5。实施例3 :底板2、后围4、前板I和两块侧板3合围成高度为24cm的船形容器;后围4及两块侧板3与底板2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倾斜布置,前板I与底板2的夹角为100度;后围4为弧形结构,在后围4上设有把手5。[0013]工厂化生产时,将水虻繁殖器多层架放,上层水虻繁殖器的前板位置稍微突出下 层水虻繁殖器的前板位置,水虻幼虫老熟后,从层叠放置的水虻繁殖器的前板爬出,落入地面的收集装置中。
权利要求1.一种水虻繁殖器,其特征在于底板(2)、后围(4)、前板(I)和两块侧板(3)合围成船形容器,后围(4 )及两块侧板(3 )与底板(2 )垂直布置,前板(I)与底板(2 )倾斜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虻繁殖器,其特征在于前板(I)与底板(2)的夹角为100度——130度。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虻繁殖器,其特征在于船形容器的高度为16— 24c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虻繁殖器,其特征在于后围(4)为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虻繁殖器,其特征在于后围(4)上设有把手(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虻的养殖装置,尤其是水虻繁殖器。其底板、后围、前板和两块侧板合围成高度为船形容器;后围及两块侧板与底板垂直布置。本实用新型针对水虻幼虫的特性,将前板与底板设计成倾斜布置,老熟水虻幼虫往往从倾斜布置前板爬出,解决了饲养盆多层架放时不易收集老熟水虻幼虫的难题,为实现水虻的工厂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可行。
文档编号A01K67/033GK202406842SQ20122002000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7日
发明者李爱华, 李龙, 谭土发 申请人:全南厚朴生态林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