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2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蒜栽植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蒜头加工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我国的大蒜,其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且种植面积还在逐年扩大。目前,大蒜的播种作业还依赖于人工插播来完成。人工栽植的方式必然突显出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劣势。近年来,大蒜机械播种技术的研发进度较为缓慢,这成为制约我国大蒜生产的主要因素。可见,实现大蒜播种的机械化,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增加蒜农的收入以及实现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在2009年第10期的《农业装配与车辆工程》中,“大蒜播种机蒜瓣自动芽向控制装置的试验研究”一文,涉及对蒜瓣外形尺寸的测量与分析同一大蒜品种,经过分级挑选的蒜瓣,大小均匀,特别是蒜瓣的长度,上下波动范围最小;蒜瓣的形状,上尖下粗;蒜背呈弧形,其重心位于下半部最厚处。可见,针对各级别的蒜瓣规格而设计对应的大蒜播种机械,具有可行性。根据我国大蒜播种的农艺要求,蒜瓣在被插播于土中时,应做到芽向朝上呈立姿状态。因此,在设计大蒜播种机时,便引入在蒜瓣送种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芽向朝上的装置。这是大蒜机械种植技术的关键之一。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ZL200820077208. 3的实用新型专利“大蒜自动播种机”以及申请公布号为CN102057780A的发明专利申请“全自动大蒜播种机”采用了相同的芽向控制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连接孔道的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的桥道。辅助以送种装置,顶推蒜瓣由桥道的受种端通向孔道,利用桥道和孔道交汇处的孔结构实现对蒜瓣的芽向控制。当蒜瓣以蒂端在前通过孔道时,如图I所示(Q :桥道;K :孔道;S :蒜瓣)。①蒜瓣S由桥道Q的受种端通向孔道K ;②蒜瓣S的蒂端最终倾倒;③蒜瓣S翻落进孔道K中。由于现实中的蒜瓣是如图2所示的形状(S :蒜瓣;y :芽部),其芽部y并非理想中的呈坚挺的直线状,而是坚硬但呈略微的波浪状。当蒜瓣以芽端在前通过孔道时,结合图3和图4所示(Q :桥道;K :孔道;S :蒜瓣;y :芽部;b :孔壁)。①蒜瓣S由桥道Q的受种端通向孔道K ■级:蒜瓣S的芽部y抵顶孔道K的孔壁b :蒜瓣S受送种装置(图未显示)的推送力,同时受到来自孔道K孔壁b的阻力,尾部抬起;(!)蒜瓣S的芽端倾倒,以芽向朝下的立姿通过孔道K。综述,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存在的弊端是当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孔道时,会出现芽端倾倒的情形。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避免当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孔道时,出现芽端倾倒的情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连接所述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所述授种位置通向所述孔道的桥道;蒜瓣蒂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
中,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孔道顶端异于所述桥道末端一侧的承托体;此外,该装置还具有逾越结构,通过该结构,蒜瓣芽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中,其芽端最终倾倒,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继而由所述承托体和所述桥道共同支撑跨于所述孔道之上;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所述桥道的支撑、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作为所述逾越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所述桥道斜置且是自末端下倾或/和在其末端具有向所述孔道渐高延伸的凸部。蒜瓣在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的过程中处于芽端翘起的状态。作为所述逾越结构的另一种实现形式,在所述孔道处,所述桥道同所述承托体之间具有“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承托体柔性支撑蒜瓣,缓和对蒜瓣的运动阻碍。通过这样的改进,能够更好地保护蒜瓣,进而降低蒜瓣刮损的风险性。所述柔性支撑可以这样实现,所述承托体具有弹性或/和由缓冲结构支持。针对所述承托体质硬的情形,其是以光滑的外扬面托住蒜瓣。

图I是现有技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蒂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2是现实中蒜瓣的形状示意。图3是现有技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4是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辅以的送种装置其送种件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引向管功能剖析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B-B剖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C-C剖视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D-D剖视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19是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所具有的逾越结构变形形式之一。图20是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所具有的逾越结构变形形式之二。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E-E剖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5是图24中F-F剖视图。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承托板的主视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侧视简图。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因采用该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平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I和纵向布置且呈圆筒状的引向管2。平台I的一端连接授种位置sz,另一端连接引向管2。为叙述方便,在下文中,平台I连接授种位置sz的一端简称为“受种端a”,连接引向管2的一端简称为“控制端b”。平台I的控制端b,在其下方处衔接引向管2的顶端而搭配成“「”形的构造关系,进而与引向管2的内腔在水平方向上顺次衔接。本实用新型装置需辅以送种装置实现芽向控制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主题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并不涉及送种装置的相关技术内容,这里之所以引入送种装置,仅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配合关系,意在通过对这种配合关系的表述,使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基于送种装置和本实用新型装置之间的配合关系,还可以有很多实现形式,但这不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故仅举一例,以示原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结合图5和图7所示,送种装置例如是由执行机构支持而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送种件3。送种件3呈“U”形结构,包括在两侧的保持壁3-1和连于两保持壁3-1底端之间的抵顶壁3-2。两保持壁3-1同抵顶壁3-2围成的狭长形凹腔,使蒜瓣只能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容置其中。两保持壁3-1的下表面和抵顶壁3-2的下表面连接而成整体的“U”形底面同平台I的上表面贴合,意在避免蒜瓣的芽部因嵌于送种件3的底面和平台I的上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而导致装置不能实现芽向控制。蒜瓣由送种件3的抵顶壁3-2推送,从平台I的受种端a沿直线路径通入引向管2,(如图8所示)以蒜瓣芽端在前为例①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2的内腔;②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引向管2的顶缘前侧支撑,配合以平台I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2的内腔之上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④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I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2中。至此,送种件3到达极限位置,之后便返回平台I的受种端a进行取种。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引向管2的内腔是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A-1”;平台I上具有连接“孔道A-1”顶端和“授种位置sz”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sz”通向“孔道A-1”的“桥道B-1”。参考图9所示,引向管2在结构上可分解为两个部分,即设置在“孔道A-1”顶端异于“桥道B-1”末端一侧用于支撑蒜瓣的“承托体C-1”以及与“承托体C-1”具有互补关系的管体2-3。 桥道B-I高出承托体C-I的顶端面,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形成“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从而构成供蒜瓣芽尖逾越过孔道A-I的结构,简称为“逾越结构”。此外,由于蒜瓣的蒂部粗糙,易以图8④中所示的姿势堵于孔道A-I之上,因此,该装置可以再辅以一个压入装置,例如图中所示的由执行机构支持的而作往复直线运动的压针4,利用压针4顶按蒜瓣的蒂端而使蒂端倾倒。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平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5和纵向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6。平台5在受种端a居中位置处设有矩形的落种凹口 5-1 ;落种凹口 5-1同引向管6的内腔上下正对齐。在平台5和引向管6之间,还间接有过渡管7 ;过渡管7呈直角梯形的结构,包括在两侧并对称布置且呈直角梯形板状的侧壁7-1、连于两侧壁7-1直角边之间且呈矩形板状的内壁7-2以及连于两侧壁7-1斜边之间的外壁7-3。过渡管7的下端口呈方形,其轮廓适配引向管6的内腔轮廓且与之上下正对齐;过渡管7的上端口呈矩形,落种凹口 5-1的轮廓重合于其轮廓。平台5、过渡管7和引向管6上下顺次衔接而搭配成“「”形的构造关系。图12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6的情形①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6的内腔;②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过渡管7的外壁7-3支撑,配合以平台5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6的内腔之上;③由于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④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5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6中。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引向管6的内腔同过渡管7的内腔组合形成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A-2”;平台5上具有连接“孔道A-2”顶端和“授种位置sz”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sz”通向“孔道A-2”的“桥道B-2”。过渡管7的外壁7-3是用于支撑蒜瓣的“承托体C-2”。桥道B-2高出承托体C-2的顶端面并且承托体C-2是以外斜面托住蒜瓣,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形成“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从而构成逾越结构。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平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8和纵向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9。平台8在控制端b附近居中设置方形且贯通的落种孔8-1,而与引向管9上下正对齐;落种孔8-1的轮廓适配引向管9的内腔轮廓。引向管9的顶端面衔接平台8的下表面而搭配成“τ”形的构造关系。落种孔8-1邻于平台8控制端b的一边是光滑且外斜的凸面C-3-1 ;落种孔8-1与凸面C-3-1相对的另一侧,平台8的上表面对中设置有向落种孔8-1渐高延伸的凸部8-2。需做一点说明的是,与本装置配合的送种装置,其送种件10的抵顶壁10-1在中部需凹入而让出空间,避免平台8的凸部8-2对保持件的运动所构成的阻遏。图15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9的情形①蒜瓣的芽端翘起,其芽尖悬空逾越落种孔8-1 ;②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凸面C-3-1支撑,配合以凸部8-2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9的内腔之上;③由于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④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凸部8-2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9中。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落种孔8-1同引向管9的内腔组合形成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A-3”;平台8上具有连接“孔道A-3”顶端和“授种位 置sz”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sz”通向“孔道A-3”的“桥道B-3”。参考图13所示,平台8即可以落种孔8-1分界,分成在落种孔8-1前后两侧的“承托体C-3”、“桥道B-3”所依附的桥道体8-3以及落种孔8-1左右两侧起衔接“承托体C-3”和桥道体8-3作用的媒介体8-5。桥道B-3上设置凸部8-2并且承托体C_3是以光滑外斜的凸面C_3_l托住蒜瓣,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形成“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从而构成逾越结构。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平台11和纵向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12。平台11的结构可以这样理解,其呈矩形的板状,在控制端b附近居中设置一处方形且贯通的落种孔11-1 ;平台11的上表面在控制端b铣削出矩形的上平坑11-2,并在落种孔11-1的中部形成台阶状;平台11的下表面在受种端a保留落种孔11-1的孔缘11-1-1而铣削出矩形的下平坑11-3。平台11侧向呈“S”形(图17中示出)。落种孔11-1与引向管12上下正对齐。引向管12的顶端面衔接平台11的下表面而搭配成“τ”形的构造关系。落种孔11-1的轮廓适配引向管12的内腔轮廓。落种孔11-1邻于平台11控制端b的一边是呈光滑并向外侧倾斜的凸面C-4-1。图18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12的情形①蒜瓣的芽端翘起,其芽尖悬空逾越落种孔11-1 ;②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凸面C-4-1支撑,配合以落种孔11-1另一侧孔缘11-1-1顶端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12的内腔之上;③由于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④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落种孔11-1另一侧孔缘11-1-1顶端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12中。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落种孔11-1同引向管12的内腔组合形成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A-4”;平台11上具有连接“孔道A-4”顶端和“授种位置sz ”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sz ”通向“孔道A-4”的“桥道B-4”。参考图16所示,平台11即可以落种孔11-1分界,分成在落种孔11-1前后两侧的“承托体C-4”、“桥道B-4”所依附的桥道B-4体11-4以及落种孔11_1左右两侧起衔接“承托体C-4”和桥道B-4体11-4作用的媒介体11-6。桥道B-4高出承托体C-4并且承托体C-4是以光滑外斜的凸面C_4_l托住蒜瓣,实际上是在桥道B-4和承托体C-4之间形成“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从而构成逾越结构。实施方式一至四都是通过在桥道和承托体之间形成“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来实现逾越结构。事实上不存在这种配合关系也可实现逾越结构例如图19所示,桥道B斜置且是自衔接孔道A的一端(下文简称为“末端”)下倾,这时蒜瓣在其芽尖悬空越过孔道A的过程中便是处于芽端翘起的状态;例如图20所示,在桥道B的末端具有向孔道A渐高延伸的凸部B’,同样可以达到使蒜瓣的芽端翘起的效果;桥道B斜置同时在其末端具有向孔道A渐高延伸的凸部B’,也是等同的。此外,在实施方式二至四中,承托体用以支撑蒜瓣的面均为光滑的外扬面形式例如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外壁7-3倾斜的内壁面;第三种和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落种孔8-1/11-1的凸面C-3-1/C-4-1。承托体以光滑的外扬面托住蒜瓣,较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承托体的支撑部位,能够较好地保护蒜瓣,进而降低蒜瓣刮损的风险性。结合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改进。改进之处在于拆去构成引向管14的承托体而形成缺口 14-1,换而为皮筋15,皮筋15在平台13的对侧。皮筋15的两端分别固定于“U”形机架16的两端之间而绷直;纵向上,皮筋15矮于平台13的上表面,形成“高-低”配合的过度关系;横向上,弓丨 向管14、皮筋15沿蒜瓣的路径方向衔接。图23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14的情形①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14的内腔;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皮筋15支撑,配合以平台13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14的内腔之上;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②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13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14中。在此过程中,皮筋15发生弹性形变,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区别于前述实施方式的刚性支撑形式(承托体不能改变形状、位置或通融蒜瓣的抵顶),该实施方式中承托体,即皮筋15,对蒜瓣的支撑则是以柔性(可以改变或通融)形式,如此能够更好的保护蒜瓣。这里的皮筋15可以改用柱形弹簧或弹力绳等。将皮筋15换做自身本不具弹性的各种绳线,支持绳线两端的是“U”形弹簧片,同样也可以达到皮筋15的效果;虽然绳线自身不具弹性,但是由弹簧片支持,也便具有了“弹性”的特质。故做一点申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托体具有弹性”的概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承托体自身具有弹性;另一个是承托体本身柔软、不具有弹性,但通过由弹性结构支持而具备“弹性”全部的内涵。此外,该实施方式中的承托体也可以是由机架支持的软质橡胶块(空心的尤佳)或海绵块等块状体。结合图24和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五种实施方式的变形,变形在于将皮筋15换而为承托板19,并在外侧由缓冲结构支持。纵向上,承托板19矮于平台17的上表面,形成“高-低”配合的过度关系;横向上,引向管18、承托板19沿蒜瓣的路径方向衔接。结合图24、图25和图26所示,承托板19包括矩形板状的主体19-1和连于主体19-1左右两端圆柱状连接体19-2 ;在连接体19-2上,与缓冲结构连接的一侧在具有螺孔19-2-1。缓冲结构这样实现两导杆20分别穿过设于机架上的支承21,依靠末端的小段螺纹与螺孔19-2-1配合而与承托板19连接,在导杆20上并在承托板19和支承21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22 ;并以导杆20的端头20-1同支承21的抵顶实现承托板19的止位。图27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18的情形①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18的内腔;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承托板19的主体19-1支撑,配合以平台17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18的内腔之上;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②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17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18中。在此过程中,承托板19受力沿支承21的导向远离开引向管18,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如图2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优化,优化之处在于构成引向管23的承托体23-1和管体23-2是独立的两个零件。承托体23-1由缓冲结构支持,缓冲结构这样实现承托体23-1的下端外侧与机架或管体23-2铰接,铰接处24存在一个起复位功能的扭转弹簧(图中只是简图,未画出)。图29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23的情形①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23的内腔;②在逾越的过程中,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继而由承托体23-1支撑,配合以平台25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23的内腔之上,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③最终,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25的支撑、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23中。在此过程中,在此 过程中,承托体23-1围绕枢轴24-1向外侧倾斜,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本实用新型中引向管的功能,一是与桥道配合成孔结构,二是将蒜瓣以立姿引出;基于这样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引向管只需具备上下贯通、供蒜瓣以立姿通过即可,其身段例如还可以是曲线等;其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必须是纵向布置且是柱状。至于桥道,其延伸方向完全取决于蒜瓣的路径,例如送种件是由摆杆支持,其所做的运动便是往复形式的摆动,则桥道此时应为圆弧线型,而非直线型。综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必要技术特征①组成孔道、桥道、承托体配置关系(以孔道做参照物)A.孔道、桥道之间-孔道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桥道连接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B.孔道、承托体之间-承托体设置在孔道顶端异于桥道末端一侧;③衔接形式A.孔道、桥道之间-蒜瓣蒂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孔道;B.桥道、承托体之间-通过逾越结构联系,蒜瓣芽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其芽端最终倾倒,其芽尖悬空越过孔道继而由承托体和桥道共同支撑跨于孔道之上;C.承托体、孔道之间-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桥道的支撑、倾倒而翻落进孔道。孔道依附孔道体存在,桥道依附桥道体存在;孔道体、桥道体和承托体可以是三个独立的零件形式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为一个零件形式,还可以是三个组合成一个零件形式。它们的衔接关系众多,作为三个零件或两个零件时其衔接处的紧密程度,这些并不适用结构特征来限定;因而,这里用功能或效果特征来限定衔接形式应被允许。此外,加以强调的是,孔道同桥道、承托体可以是动态配合的关系,只有在实现芽向控制时,才运动到一起组合成本实用新型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例如ZL200820077208. 3的现有技术中,设置漏蒜孔的平台和取种点播器的动态配合关系。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连接所述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所述授种位置通向所述孔道的桥道;蒜瓣蒂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中,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 其特征是 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孔道顶端异于所述桥道末端一侧的承托体; 此外,该装置还具有逾越结构,通过该结构,蒜瓣芽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中,其芽端最终倾倒,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继而由所述承托体和所述桥道共同支撑跨于所述孔道之上; 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所述桥道的支撑、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逾越结构这样实现,所述桥道斜置且是自末端下倾或/和在其末端具有向所述孔道渐高延伸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逾越结构这样实现,在所述孔道处,所述桥道同所述承托体之间具有“高-低”配合的过渡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承托体柔性支撑蒜瓣,缓和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支撑这样实现,所述承托体具有弹性或/和由缓冲结构支持。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承托体质硬但是以光滑的外扬面托住蒜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承托体柔性支撑蒜瓣,缓和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柔性支撑这样实现,所述承托体由缓冲结构支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连接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的桥道;蒜瓣蒂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孔道;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孔道顶端异于桥道末端一侧的承托体;此外,该装置还具有逾越结构,通过该结构,蒜瓣芽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其芽端最终倾倒,其芽尖悬空越过孔道继而由承托体和桥道共同支撑跨于孔道之上;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桥道的支撑、倾倒而翻落进孔道。通过逾越结构的设置,避免当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孔道时,出现芽端倾倒的情形。
文档编号A01C7/20GK202435820SQ201220063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6日
发明者李刚, 李安山 申请人:李刚, 李安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