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

文档序号:28218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长白山林蛙养殖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林娃(Rana chensinensis)的四个亚种,即:中国林娃指名亚种(Ranachensinensis chensinensis)、中国林娃康定亚种(Rana chensinensis kangdingensis)、中国林娃兰州亚种(Rana chensinensis Ianzhouensis)和中国林娃长白山亚种(Rana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ensis)中,长白山亚种(通常称长白山林娃)体型最大且肥壮,是我国经济价值最大的野生经济蛙类,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区。长期的过度捕捉,使得野生资源锐减,目前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受其较高的经济利益驱动,20世纪80年 代以来,长白山地区群众性养蛙产业发展迅速,据初步统计,仅吉林省东部山区、半山区建立“两山夹一河”的野外生态养殖模式的农户达1731户,养殖面积为37万hm2。实践表明,养殖长白山林蛙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较显著,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都具有积极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产量普遍偏低,2龄以上的商品蛙年平均产量为13.8只/hm2,产量最高的养殖户也只有19只/hm2,最低的仅3只/hm2,有67.3%的养殖户低于10只/hm2。导致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精卵的孵化率较低,一般为20 % 40 %,部分养殖户低于10 %; 二是蝌蚪的养殖成活率较低,平均在40 % 60 %,部分养殖户在20% 30%左右;三是蝌蚪的变态率较低,普遍在20% 40% ;四是I龄幼蛙的成活率较低,均在10%以下;五是林蛙越冬种群的成活率较低,大都低于50%甚至全部死亡;六是商品蛙的回捕率较低,一般在1%以下。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产量长期偏低,进而也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高。未来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解决上述“六低”是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尚缺少一种操作性强、效果稳定的方法来指导长白山林蛙野外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低的问题,提供了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本发明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受精卵孵化方法:a、孵化筐的制作与布设方法:孵化筐用木条编织而成,形状为圆柱形,孵化筐的高度为40 50cm,直径为80 IOOcm ;孵化筐放置在孵化池的中央,孵化筐底部垫高10 15cm,孵化筐外部固定;孵化筐的设置密度为每10 12m2孵化水面放置6 8个孵化筐;b、放卵:当孵化池的水温达到5 6°C时,投放蛙卵,每个孵化筐内投放5 7个蛙卵团,蛙卵粒总数为6000 9000粒;c、孵化水质调控:在孵化期间,2天换水一次,孵化筐内的水深为20 25cm ;d、撤掉孵化筐:卵裂5 I天后将孵化筐撤掉;二、蝌蚪养殖方法:e生石灰清塘消毒;f、放养蝌蚪:在蝌蚪放养前5 7天,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然后投放蝌蚪,投放蝌蚪时间为卵裂开始后11 13天,蝌蚪身体全长达到8 10mm,蝌蚪的放养密度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3000 4000只/m2,15 2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800 1000只/m2,30 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500 700只/m2,大于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200 300只/m2 ;g、投饲:饲料由精饲料和青饲料按质量比3: 2的比例混合后蒸煮而成;投喂方法为采取边缘分散投喂的方法;投喂量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每天9 10点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20 60g ;大于25日龄的蝌蚪每天7点、12点和19点各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80 100g,其中19点的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60% ;h、灌水:采用单灌法进行灌水,蝌蚪30日龄以前,白天灌水水深为5 10cm,夜间或阴天灌水水深20 30cm ;蝌蚪30日龄以后,灌水水深30 40cm ;1、管理:饲养期间,每隔10 15天全池遍洒生石灰浆,施加量为30 40g/m3,池水pH值为7.5 8.5 ;当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2.0mg/L时,注入新水;三、变态蝌蚪养殖方法:j、变态蝌蚪养殖池修建位置为河流沿岸、树林边缘或地势低洼的地带修建,单池规格为长5m、宽2m ;池底部修建成斜坡形,比降为5% 8%,变态蝌蚪养殖池深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水深在30 40cm ;浅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水深在I 5cm ;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水温为19 22°C ;k、变态蝌蚪的合理放养:当有5% 10%的蝌蚪开始变态时,即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变态蝌蚪养殖池的养殖密度为350 500只/m2 ;1、调节水位:白天降低变态蝌蚪养殖池水位,使浅水区水深为3cm,而在夜间要将变态蝌蚪养殖池注满水;注水时,池内外水的温差为2 3°C;m、补投饲料: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的投喂50 75g饲料;四、I龄幼蛙培育方法:n、变态后期适时补投饲料:当变态蝌蚪养殖池中的蝌蚪有80% 90%完成 变态时,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喂50 75g,所投饲料中,精饲料占总重量的比列为80%,青饲料所占的比例为20% ;0、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收集变态成的幼蛙运往山林中,然后向山林草地中喷水,10月中旬将幼蛙转移至越冬水体;五、林蛙种群越冬方法为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种蛙中的一种或几种;六、商品蛙回捕方法为陆地回捕、水体捕捞、初冬进山回捕和冬季冰下捕捞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受精卵孵化率较低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受精卵孵化筐孵化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受精卵孵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显著地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采用本发明的受精卵孵化筐孵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受精卵孵化筐的孵化率平均为91.8% (87.4% 96.2%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孵化方法的孵化率即20% 40%。二、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蝌蚪养殖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养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使蝌蚪的养殖成活率明显提高。采用本发明的蝌蚪养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的蝌虫斗养殖成活率平均为86.7% (77.6% 93.6%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养殖的成活率即40% 60%。
三、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蝌蚪变态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多种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养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可明显提高蝌蚪的变态率。采用本发明的变态蝌蚪养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的蝌蚪变态率平均为80.3% (71.8% 89.4%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养殖的变态率即20% 40%。四、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的I龄幼娃培育方法,变态幼娃规格较小和I龄幼娃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将I龄幼蛙的培育期前伸至蝌蚪变态后期,改变蝌蚪变态期不投喂饲料的传统方法等多种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培育方法所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变态幼蛙规格和I龄幼蛙成活率。采用本发明的I龄幼蛙培育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变态幼蛙的平均规格为3.74g(l.71 4.57g),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培育方法的规格即1.5g, I龄幼蛙的成活率平均为31.7% (24.2% 43.6% ),也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培育方法的成活率即10%。五、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越冬种群(包括I龄幼蛙、2龄以上的商品蛙和3龄以上的种种)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对传统越冬场所的改造并辅以实施科学的越冬管理措施,使林蛙越冬种群的成活率明显提高。采用本发明的林蛙越冬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林蛙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的总体成活率平均为73.7% (63.7% 87.2% ),其中,人工塘坝越冬的成活率平均为88.3%(82.6% 92.7%);小水库种蛙的越冬成活率,散放法平均为95.2% (94.6% 98.3% ),笼子投放法平均为98.6% (96.4% 100% )。总体越冬成活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的越冬成活率即50%。六、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商品蛙回捕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改进传统回捕方法,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水体与陆地、山上与山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回捕方法,其效果大大增加。采用本发明的商品蛙回捕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总体回捕率为3.834% ;年平均回捕商品蛙11043只,年平均回捕率为3.522%。总体回捕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回捕率即1%。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在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养殖基地建立了野外生态养殖试验示范区450hm2,开展试验示范的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平均每年回捕11043只,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24.54只Am2,比目前养殖户的平均产量13.8只/hm2提高77.83%,也比养殖户的最高产量19只/hm2提高29.16%。因此,本发明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科学的和可行的。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本实施方式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受精卵孵化方法:a、孵化筐的制作与布设方法:孵化筐用木条编织而成,形状为圆柱形,孵化筐的高度为40 50cm,直径为80 IOOcm ;孵化筐放置在孵化池的中央,孵化筐底部垫高10 15cm,孵化筐外部固定;孵化筐的设置密度为每10 12m2孵化水面放置6 8个孵化筐;b、放卵:当孵化池的水温达到5 6°C时,投放蛙卵,每个孵化筐内投放5 7个蛙卵团,蛙卵粒总数为6000 9000粒;c、孵化水质调控:在孵化期间,2天换水一次,孵化筐内的水深为20 25cm ;d、撤掉孵化筐:卵裂5 I天后将孵化筐撤掉;二、蝌蚪养殖方法:e生石灰清塘消毒;f、放养蝌蚪:在蝌蚪放养前5 7天,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然后投放蝌蚪,投放蝌蚪时间为卵裂开始后11 13天,蝌蚪身体全长达到8 10mm,蝌蚪的放养密度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3000 4000只/m2,15 2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800 1000只/m2,30 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500 700只/m2,大于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200 300只/m2 ;g、投饲:饲料由精饲料和青饲料按质量比3: 2的比例混合后蒸煮而成;投喂方法为采取边缘分散投喂的方法;投喂量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每天9 10点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20 60g ;大于25日龄的蝌蚪每天7点、12点和19点各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80 100g,其中19点的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60% ;h、灌水:采用单灌法进行灌水,蝌蚪30日龄以前,白天灌水水深为5 10cm,夜间或阴天灌水水深20 30cm ;蝌蚪30日龄以后,灌水水深30 40cm ;1、管理:饲养期间,每隔10 15天全池遍洒生石灰浆,施加量为30 40g/m3,池水pH值为7.5 8.5 ;当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2.0mg/L时,注入新水;三、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变态蝌蚪养殖方法:j、变态蝌蚪养殖池修建位置为河流沿岸、树林边缘或地势低洼的地带修建,单池规格为长5m、宽2m ;池底部修建成斜坡形,比降为5% 8%,变态蝌蚪养殖池深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水深在30 40cm ;浅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水深在I 5cm ;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水温为19 22°C;k、变态蝌蚪的合理放养:当有5% 10%的蝌蚪开始变态时,即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变态蝌蚪养殖池的养殖密度为350 500只/m2 ;1、调节水位:白天降低变态蝌蚪养殖池水位,使浅水区水深为3cm,而在夜间要将变态蝌蚪养殖池注满水;注水时,池内外水的温差为2 3°C ;m、补投饲料: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的投喂50 75g饲料;四、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I龄幼蛙培育方法:n、变态后期适时补投饲料:当变态蝌蚪养殖池中的蝌蚪有80% 90%完成变态时,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喂50 75g,所投饲料中,精饲料占总重量的比列为80%,青饲料所占的比例为20% ;0、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收集变态成的幼蛙运往山林中,然后向山林草地中喷水,10月中旬将幼蛙转移至越冬水体;五、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林蛙种群越冬方法为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种蛙中的一种或几种;

六、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商品蛙回捕方法为陆地回捕、水体捕捞、初冬进山回捕和冬季冰下捕捞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一、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受精卵孵化率较低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受精卵孵化筐孵化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受精卵孵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显著地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受精卵孵化筐孵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受精卵孵化筐的孵化率平均为91.8% (87.4% 96.2%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孵化方法的孵化率即20% 40%。二、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蝌蚪养殖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养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使蝌蚪的养殖成活率明显提高。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蝌抖养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的蝌蚪养殖成活率平均为86.7% (77.6% 93.6%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养殖的成活率即40% 60%。三、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蝌蚪变态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多种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养殖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可明显提高蝌蚪的变态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态蝌蚪养殖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的蝌虫斗变态率平均为80.3% (71.8% 89.4% ),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养殖的变态率即20% 40%。四、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的I龄幼娃培育方法,变态幼娃规格较小和I龄幼娃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将I龄幼蛙的培育期前伸至蝌蚪变态后期,改变蝌蚪变态期不投喂饲料的传统方法等多种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培育方法所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变态幼娃规格和I龄幼娃成活 率。米用本实施方式的I龄幼娃培育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变态幼蛙的平均规格为3.74g(l.71
4.57g),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培育方法的规格即1.5g,I龄幼蛙的成活率平均为31.7%(24.2% 43.6% ),也明显高于采用传统培育方法的成活率即10%。五、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越冬种群(包括I龄幼蛙、2龄以上的商品蛙和3龄以上的种种)成活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对传统越冬场所的改造并辅以实施科学的越冬管理措施,使林蛙越冬种群的成活率明显提高。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林蛙越冬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林蛙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的总体成活率平均为73.7% (63.7% 87.2%),其中,人工塘坝越冬的成活率平均为88.3% (82.6% 92.7% );小水库种蛙的越冬成活率,散放法平均为95.2% (94.6% 98.3% ),笼子投放法平均为98.6% (96.4% 100% )。总体越冬成活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的越冬成活率即50%。六、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针对以往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的商品蛙回捕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改进传统回捕方法,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水体与陆地、山上与山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回捕方法,其效果大大增加。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商品娃回捕方法,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娃野外生态养殖试验区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总体回捕率为3.834% ;年平均回捕商品蛙11043只,年平均回捕率为3.522%。总体回捕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回捕率即1%。采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在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蛙养殖基地建立了野外生态养殖试验示范区450hm2,开展试验示范的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平均每年回捕11043只,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24.54只/hm2,比目前养殖户的平均产量13.8只/hm2提高77.83%,也比养殖户的最高产量19只/hm2提高29.16%。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是科学的和可行的。
具体实施方式
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所述的木条为紫穗槐条、胡枝子条或柳树条。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一所述的投放蛙卵时根据林蛙的产卵时间,把2天内所产的蛙卵同池孵化,以确保林蛙胚胎发育整齐。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所述的生石灰清塘消毒为干法清塘消毒或带水清塘消毒;其中干法清塘消毒方法为在蝌蚪放养前10 15天,施块状生石灰,施加量为1.5 2.0kg/m2,进行干法清塘消毒;带水清塘消毒方法为在蝌蚪放养前10 15天,施块状生石灰,施加量为200 300g/m3。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所述的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的施加量为1.2 1.5kg/m2。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六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所述的精饲料由豆饼、玉米面、麦麸和高粱面按质量比为8: 6: 5: I的比例混合而成,青饲料为切碎的青草。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的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捞取时间为每天清晨或傍晚。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骤五所述的小水库越冬种蛙的方法为:一、浅水暂养:暂养池设置对角线式进、出水口,并加拦网;暂养池的边墙壁高50 60cm,长5m,宽3m,保持暂养池水深10 20cm ;暂养池中种蛙的投放密度为600 700只/m2,暂养至水温至5°C以下时,转移至小水库越冬;种蛙暂养期间,每天的17点和22点各投喂人工培养的黄粉虫一次,投喂量为每次每100只种蛙投喂15 30g ;二、种蛙投放:采用散放法或笼子投放法投放种蛙;散放法为首先将作物秸杆、蒿草或树枝捆扎成草把,内放石块沉入到小水库底部,然后将种蛙以400 500只/m2的密度投放到小水库中;笼子投放法为先将种蛙投放进笼子里,然后再把笼子投放到水库中,笼子的长、宽、高分别为70cm、60cm和30cm,每个笼子装越冬林蛙500只。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骤五所述的天然河道越冬的方法为:一、创造适合林蛙越冬所需的必要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二、确保进入河水中的林蛙浸润越冬场所。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骤五所述的人工塘坝越冬的方法为:一、修建人工塘坝:选择养殖区域内林蛙分集中的区域修建若干小塘坝,确保塘坝以上500m范围内的林蛙都能进入塘坝水体越冬,而且全部小塘坝都要建在河道的同一侧;二、人工塘坝的规格和数量:每个塘坝水面在200 300m2,塘坝的深度以冬季最大冰层厚度时,冰下不冻水层保持在I 1.2m即可;三、解决林蛙越冬种群的入水问题的方法为林蛙入水之初的3 5天,每天使用抽水机24h ;或将越冬林蛙种群临时围圈在人工塘坝边缘事的沙石地面上;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之一不同的是骤六所述的陆地回捕的方法为:挖沟设障法或挖坑设袋法,其中挖沟设障法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林蛙下山前,在养殖区内林蛙下山途中,每隔1.5 2m埋设一根木桩,将塑料布牢固地系在木杆上,形成栅栏,栅栏高度为 80 100cm,与地面垂直,底部入土 20 30cm,然后在林蛙的来向且距塑料布30 50cm远的地方挖一条与栅栏平行的沟,沟宽80 100cm,深40 50cm,即可捕获商品蛙;挖坑设袋法为在林蛙下山途中,挖若干个直径和深度均在40 50cm的土坑,坑内放麻袋,麻袋口张开与坑的大小一致,然后次日清晨收捕。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一之一不同的是骤六所述的水体捕捞的方法为瓮捕法、翻石法、网捕、电捕、掏窝法、草把诱捕或截流法。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i^一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二之一不同的是骤六所述的初冬进山回捕的方法为11月上旬到中旬期间,上山翻树叶、搬石头、移走枯木和削去疏松的土包,捕捉潜伏在里面的商品蛙。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二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三之一不同的是骤六所述的冬季冰下捕捞的方法为将越冬水体的冰盖揭开,用手抄网或小拉网捕捞群居的林蛙,将其中的I龄幼蛙放回到越冬水体,只挑出商品蛙。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三之一相同。通过以下试验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试验1、本试验在吉林省柳河县大泉眼长白山林娃养殖基地建立了野外生态养殖试验示范区450hm2,本试验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受精卵孵化方法:a、孵化筐的制作与布设方法:孵化筐用柳树条编织而成,形状为圆柱形,孵化筐的高度为45cm,直径为90cm ;孵化筐放置在孵化池的中央,孵化筐底部垫高10 15cm,孵化筐外部固定;孵化筐的设置密度为每Ilm2孵化水面放置7个孵化筐;
b、放卵:当孵化池的水温达到5 6°C时,投放蛙卵,每个孵化筐内投放6个蛙卵团,蛙卵粒总数为6000 9000粒;c、孵化水质调控:在孵化期间,2天换水一次,孵化筐内的水深为20 25cm ;d、撤掉孵化筐:卵裂5 7天后将孵化筐撤掉;二、蝌蚪养殖方法:e生石灰清塘消毒;f、放养蝌蚪:在蝌蚪放养前5 7天,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施加量为1.2 1.5kg/m2 ;然后投放蝌蚪,投放蝌蚪时间为卵裂开始后11 13天,蝌蚪身体全长达到8 10mm,蝌蚪的放养密度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3000 4000只/m2,15 2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800 1000只/m2,30 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500 700只/m2,大于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200 300只/m2 ;g、投饲:饲料由精饲料和青饲料按质量比3: 2的比例混合后蒸煮而成;投喂方法为采取边缘分散投喂的方法,即水边多投,中间少投或不投。投喂时,将饲料捏成团状,分若干小堆投放到池子的四周浅水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每天9 10点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20 60g ;大于25日龄的蝌蚪每天7点、12点和19点各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80 100g,其中19点的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60%;h、灌水:采用单灌法进行灌水,蝌蚪30日龄以前,白天灌水水深为5 10cm,夜间或阴天灌水水深20 30cm ;蝌蚪30日龄以后,灌水水深30 40cm ;1、管理:饲养期间,每隔10 15天全池遍洒生石灰浆,施加量为30 40g/m3,池水pH值为7.5 8.5 ;当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
2.0mg/L时,注入新水;其中精饲料由豆饼、玉米面、麦麸和高粱面按质量比为8:6:5:1的比例混合而成,青饲料为切碎的青草。三、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变态蝌蚪养殖方法:j、变态蝌蚪养殖池修建位置为河流沿岸、树林边缘或地势低洼的地带修建,单池规格为长5m、宽2m ;池底部修建成斜坡形,比降为5% 8%,变态蝌蚪养殖池深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水深在30 40cm ;浅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水深在I 5cm ;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水温为19 22°C;k、变态蝌蚪的合理放养:当有5% 10%的蝌蚪开始变态时,即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变态蝌蚪养殖池的养殖密度为350 500只/m2 ;1、调节水位:白天降低变态蝌蚪养殖池水位,使浅水区水·深为3cm,而在夜间要将变态蝌蚪养殖池注满水;注水时,池内外水的温差为2 3°C ;m、补投饲料: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的投喂50 75g饲料;所投饲料的组成成分与蝌蚪养殖期的饲料一样;四、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I龄幼蛙培育方法:n、变态后期适时补投饲料:当变态蝌蚪养殖池中的蝌蚪有80% 90%完成变态时,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喂50 75g,所投饲料中,精饲料占总重量的比列为80%,青饲料所占的比例为20% ;0、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收集变态成的幼蛙运往山林中,然后向山林草地中喷水,10月中旬将幼蛙转移至越冬水体;五、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林蛙种群越冬方法为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种蛙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方法如下:(I)天然河道越冬: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可以利用养殖区域内的天然河道就地越冬。自然条件下,最适合林蛙越冬的地方,是在河道中水流较缓地段的深水湾、树根下面、石头缝里、泥沙中等场所。利用养殖区域内的天然河道越冬,其方法如下:a、创造适合林蛙越冬所需的必要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如在缺少天然隐蔽物的河道内,应人工投放一些草捆、树枝、石头瓦片等杂物,但人工放置的隐蔽物数量以不堵塞河道为宜,防止河水滞流,形成连片的冰面,冻死林蛙;b、天然河道底部凹凸不平,刚进入河水中的林蛙,因急于找到越冬场所而经常误入河道底部的小坑内,结冰时都被冻死,所以当面结成一层薄冰时,把小坑中的林蛙适时捕捞出水,转移到真正的越冬场所,这样可减少损失;(2)人工塘坝越冬:这种越冬方法是在养殖区域内,利用人工修建的小塘坝越冬,其方法如下:a、人工塘坝的修建方法:选择养殖区域内林蛙分布相对较集中的区域修建小塘坝,确保塘坝以上500m范围内的林蛙都能进入塘坝水体越冬,而且小塘坝都要建在河道的同一侧,这样可防止春季“桃花水”的破坏;b、人工塘坝的规格和数量:一般在河流长度为1000 2000m、森林面积为50 150hm2、种蛙放养数量为800 1200对的养殖区域内,人工塘坝的数量在2 3个即可,每个塘坝水面在200 300m2,塘坝的深度以冬季最大冰层厚度时,冰下不冻水层保持在I
1.2m即可;C、解决林蛙越冬种群的入水问题:由于人工塘坝大都为不流动的死水环境,而林蛙只进入流动的水环境中越冬,因而需要解决越冬林蛙种群的入水问题,其方法如下:野外条件下进入越冬水体的林蛙种群一般都很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林蛙入水之初的3 5天内,借助小型抽水机,实行昼夜连续不间断的开机,以营造一个微循环的流水环境,刺激林蛙种群集中入水,当绝大多数林蛙入水后,抽水机的开机时间改为19点 23点;将越冬林蛙种群临时围圈在人工塘坝边缘事先特意准备好的沙石地面上,林蛙在不能挖洞潜入土中越冬的情况下,也会进入人工塘坝水体越冬;(3)小水库越冬种蛙: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区域内往往建有部分小水库,大多数农户也常常利用这些小水库进行种蛙的越冬,本发明在种蛙的传统越冬方法基础上,筛选出浅水暂养和合理投放两个新步骤,进行种蛙的小水库越冬,从而形成一种野外条件下提高长白山林蛙种蛙越冬成活率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浅水暂养:一般越冬的林蛙种群进入越冬水体后,在水温回升时可能再次出水,当水温再次下降时,即便不用微循环水流,林蛙也会自己返回越冬水体,这样反复多次后,林蛙体质消耗较大,影响越冬成活率,对于种蛙,还会严重影响到下一年的产卵繁殖能力。所以浅水暂养是种蛙越冬的过渡阶段,也是必须经过的步骤,其方法为:暂养池的建造方法:暂养池以水泥底的效果最佳,围墙用塑料布制作,设置对角线式进、出水口,并加拦网防逃;暂养池的边墙壁高50 60cm,长5m,宽3m,保持水深10 20cm ;池底部投放一些树枝、石块、砖头瓦片等杂物,作为种蛙的越冬隐蔽物,供种蛙栖息;暂养池中种蛙的投放方法:将秋季回捕到的种蛙,以600 700只/m2的密度放入暂养池中,暂养至水温下降到5°C以下时,再转移至小水库正式越冬;补充饲料:种蛙暂养期间,要及时投喂饲料,以免其体质因消耗过多的能量而得不到补充;每天的17点和22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次每100只种蛙投喂人工培养的黄粉虫15 30g ;b、小水库种蛙越冬的合理投放:本发明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出下面的两种小水库种蛙越冬的合理投放方法:散放法:首先将作物秸杆、蒿草、树枝等捆扎成草把,内放石块沉入到小水库底部,作为种蛙越冬的隐蔽物;然后将种蛙以400 500只/m2的密度分散地投放到小水库中,让其自由寻找越冬场所;笼子投放法:先将种蛙投放进笼子里,然后再把笼子投放到水库中。这种笼子用铁丝线、柳树枝、胡枝子条等编织而成,其长、宽、高分别为70cm、60cm和30cm,每个笼子投放隐蔽物后,可越冬林蛙500只左右(折合成密度为1000 1300 只 /m2);(4)越冬期的管理:a、天然河道越冬的管理方法:主要是防止河水断流,一旦发现断流,要立即破冰,将分散在不同场所越冬的林蛙集中到人工塘坝或小水库内继续越冬;确实需要破冰捕捞林蛙时,其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冻伤或冻死林蛙;b、人工塘坝越冬的管理方法:经常查看塘坝内的水位情况,防止渗漏,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保持水质清洁,发现水质变绿或变黑,应及时加注新鲜河水,并排出底层污水,严重时要全部换水;C、小水库种蛙越冬的管理方法:利用小水库越冬种蛙时,主要应控制不同时间段的入库水量,具体方法是:11 12月份,养殖区域内的河面尚未结成厚冰,河水流量仍然较大,应适当控制入库水量,防止发生溢流;次年的I 2月份,养殖区域内的河水流量较小,河水处在枯水期,应使河水全部入库,以补充水量,防止水库内因缺水而造成冰面塌陷,或者冻干;d、三种越冬方法,在越冬期内都要确保冰下的林蛙始终处在深度冬眠状态,否则林蛙因不能进入深度冬眠而使其耗氧量增加,造成体能消耗过大,体质瘦弱,甚至窒息死亡,而对于种蛙,即便是能够渡过越冬期,翌年春季结束冬眠出河时,也因体质过于消瘦而无能力进行正常繁殖。其具体管理法为:越冬期间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如冰面上不得有任何震动;下雪时应及时清除,确保冰下水体有足够的光照度,促进水层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冰下水环境中的溶解氧含量;(5)越冬末期的管理方法:a、自然入水越冬的林蛙当水温达到3 4°C、气温达到5 7°C以上时,会自然出水而结束冬眠,不再需要人为干预;b、采用笼子投放法而进行小水库越冬的种蛙,一定要在冬眠结束,自然出水之前,从笼子中捕捞出水,防止因出水不及时而造成窒息死亡;六、提高长 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商品蛙回捕方法为在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林蛙下山入河的高峰期,在林蛙下山入河的途中,采用陆地回捕法;林蛙入河后,采用水体捕捞法,并以掏窝法“清场”;入冬前采用进山回捕法;冬季进行冰下回捕。(I)陆地回捕:本发明所述的陆地回捕,是指在秋季林蛙下山进入越冬水体之前的这段距离中,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中途拦截捕捉,特别是有较大水库和河流的养殖区域,寒露至霜降期间采用陆地回捕法的效果尤为显著,其方法如下:a、挖沟设障法: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林蛙下山前,在养殖区域内的树林边、水库边、河岸草地等林蛙下山相对较集中地段和必经之地,每隔1.5 2m远埋设一根木桩,将塑料布牢固地系在木杆上,形成栅栏,高度以80 IOOcm为宜,与地面垂直或向林蛙迁移来的方向稍倾斜一些均可,底部入土 20 30cm。在林娃的来向且距塑料布30 50cm远的地方挖一条与栅栏平行的沟,其宽80 100cm,深40 50cm。当林蛙遇到沟和栅栏的阻挡时,便掉进沟中或爬到栅栏底部而被捕获;b、挖坑设袋法:在林蛙下山途中,开挖若干个直径和深度均在40 50cm的土坑,坑内放一条麻袋,麻袋口张开且与坑的大小一致,夜间在坑口上方架设一盏诱虫灯,林蛙因急于觅食而掉进坑中,第二天早晨便可收捕。(2)水体捕捞:水体捕捞是指秋季林蛙进入河流之后的回捕过程,其方法如下:a、瓮捕法:根据林蛙顺着水流游动寻找越冬场所的生物学特性,在水面宽度为3m以下、深度50cm以下、流速为0.1mVs以下的河流中,均适合使用瓮捕法,其方法是:瓮子采用以柳树条、紫穗槐树条或胡枝子树条为材料编织成,这种瓮子透水性能好,回捕效率较高;9月上旬开始对养殖区域内的河流进行清理,并在选好的河面上钉上木桩,用蒿草和树枝编织成墙,再用砂砾及草皮土埋好,形成“八”字形瓮子口 ;将“八”字形瓮子口附近的杂物清理干净,留好出水口,然后将瓮子下到口门上,瓮子内部事先投放一些树枝、石块、砖头瓦片等杂物,林蛙顺水漂流游进瓮子而被捕获;b、翻石法:秋季林蛙进入河流后,白天栖息在石头缝下,一般不活动,入河高峰期过后,再用瓮子等工具也难以捕捉,这时可用翻石法回捕,效果较好;C、网捕:这种回捕方法通常与瓮捕联合进行,所使用的网具很多,其中以抬网的效果最佳,其方法是:抬网有2根长1.2 1.5m的柄,网片长I 1.2m,宽60 80cm,设有沉子和底纲;捕捞时,一人顶水操网,另一个人在上游用耙子翻动石块、草墩等隐蔽物,驱赶林蛙,使其顺水漂流游进网内;d、电捕:这种方法适宜捕捉除种蛙以外的商品娃,被击昏后的林蛙经过30 40分钟后即可苏醒,其方法是:10月中旬前后,大部分结束了陆地生活的林蛙进入河流后,先进入石板下、树根里面、细沙堆中等暂时的越冬场所,霜降前后达到高峰,这时可用磁电机对准林蛙栖息处进行电击,将其击昏而被捕获;e、掏窝法:掏窝法捕捉林蛙通常是在回捕后期“清场”时采用,其方法是:河边洞穴捕捉:河边的树根及草墩下易被河水冲刷成空洞,这里往往是林蛙越冬的良好场所,I个洞里有时可捕捉到上百只林蛙。捕捉前,先用手摸或用长杆在洞里搅动,以此来判断洞内是否有林蛙栖息,然后再捕捉;河底砂窝捕捉:林蛙具有栖息于河底砂砾中的习性,这时的林蛙身体经常埋在砂堆里而形成小圆窝,窝内的砂砾新鲜 而疏松,中央凸出,很容易被发现,一旦发现河底出现这种小砂包,伸手即可捕捉到林蛙;泥窝捕捉:林蛙还经常在河湾处打洞,做成面盆形状的泥窝,可用手抄网捕捞;f、草把诱捕:在林蛙下山初期河水较大时,适于采用该法捕捉,其方法是:用树枝、蒿草、秸杆等扎成草把,放入河水底部,引诱林蛙进入里面越冬,取出草把,便可捕捉到潜伏在里面的林蛙;g、截流法:在林蛙回捕后期至河水结冰前的这段时间,适合采用该法回捕,其方法是:在河流中间垒一小拦水坝,改变水流方向而截断此段河水,翻开河底部较大的石块,即可捕捉到栖息在石块下面的林蛙;(3)初冬进山回捕:在一些山间沟岔条件较好的养殖区域内,一般都具有沟深林密,水量丰富的自然特点,林间枯枝落叶层较厚,多达50cm以上,树枝下潮湿,温度适宜,部分林蛙并不下山,而是选择就地越冬。还有的年份秋季气候干旱,气温突然下降而迅速进入冬季,有些林蛙为了适应突发性环境变化,来不及下山也就地越冬。这些就地越冬的林蛙,绝大多数为2龄以上的商品蛙,隐藏的地点多为树叶里面、石头底下、枯树下面、松软的山皮土层中等场所。每当遇到上述情况,也可以回捕到一定数量的商品蛙,其方法是:初冬时节的11月上旬到中旬期间,上山翻树叶、搬石头、移走枯木、削去疏松的土包等,便可捕捉到潜伏在里面的商品蛙;(4)冬季冰下捕捞:冬季冰下水体中的林蛙,通常群居冬眠,林蛙个体之间相互拥挤在一起,往往形成一个数量达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林蛙堆,大都集中在河流的转湾处、深水区、泥沙淤积处、暖水泉及人工越冬水体等场所。利用这一生物学特性,在冬季冰下也可回捕到部分商品蛙,其方法是:将越冬水体的冰盖揭开,用手抄网或小拉网捕捞群居的林蛙,将其中的I龄幼蛙放回到原来的越冬水体,只挑选出商品蛙。采用本试验的方法,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总体回捕率为
3.834% ;年平均回捕商品蛙11043只,年平均回捕率为3.522%。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的野外生态养殖的受精卵孵化率、蝌蚪养殖成活率、蝌蚪变态率、I龄幼蛙成活率、越冬种群的成活率和商品蛙回捕率平均分别为91.8%、86.7%、80.3%、86.7%、73.7%和3.834%,均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方法,本试验在2001 2012年共回捕商品蛙132518只,平均每年回捕11043只,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24.54只Am2,比现有养殖户的平均产量13.8只/hm2提高77.83%,也比养殖户的最高产量19只/hm2提高29.16%。因此,本试验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效果上是十分明显的。 ·
权利要求
1.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受精卵孵化方法:a、孵化筐的制作与布设方法:孵化筐用木条编织而成,形状为圆柱形,孵化筐的高度为40 50cm,直径为80 IOOcm ;孵化筐放置在孵化池的中央,孵化筐底部垫高10 15cm,孵化筐外部固定;孵化筐的设置密度为每10 12m2孵化水面放置6 8个孵化筐;b、放卵:当孵化池的水温达到5 6°C时,投放蛙卵,每个孵化筐内投放5 7个蛙卵团,蛙卵粒总数为6000 9000粒;c、孵化水质调控:在孵化期间,2天换水一次,孵化筐内的水深为20 25cm ;d、撤掉孵化筐:卵裂5 7天后将孵化筐撤掉; 二、蝌抖养殖方法:e生石灰清塘消毒;f、放养蝌抖:在蝌抖放养前5 7天,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然后投放蝌蚪,投放蝌蚪时间为卵裂开始后11 13天,蝌蚪身体全长达到8 10mm,蝌蚪的放养密度为:小于1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3000 4000只/m2,15 2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800 1000只/m2,30 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500 700只/m2,大于40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200 300只/m2 ;g、投饲:饲料由精饲料和青饲料按质量比3: 2的比例混合后蒸煮而成;投喂方法为采取边缘分散投喂的方法;小于15日龄的蝌蚪每天9 10点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20 60g ;大于25日龄的蝌蚪每天7点、12点和19点各投喂一次,一天总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饲80 100g,其中19点的投喂量为总投喂量的60%;h、灌水:采用单灌法进行灌水,蝌蚪30日龄以前,白天灌水水深为5 IOcm,夜间或阴天灌水水深20 30cm ;蝌蚪30日龄以后,灌水水深30 40cm ;1、管理:饲养期间,每隔10 15天全池遍洒生石灰浆,施加量为30 40g/m3,池水pH值为7.5 8.5 ;当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2.0mg/L时,注入新水; 三、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变态蝌蚪养殖方法:j、变态蝌蚪养殖池修建位置为河流沿岸、树林边缘或地势低洼的地带修建,单池规格为长5m、宽2m ;池底部修建成斜坡形,比降为5% 8%,变态蝌蚪养殖池深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水深在30 40cm ;浅水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水深在I 5cm ;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水温为19 22°C;k、变态蝌蚪的合理 放养:当有5% 10%的蝌蚪开始变态时,即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变态蝌蚪养殖池的养殖密度为350 500只/m2 ;1、调节水位:白天降低变态蝌蚪养殖池水位,使浅水区水深为3cm,而在夜间要将变态蝌蚪养殖池注满水;注水时,池内外水的温差为2 3°C ;m、补投饲料: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的投喂50 75g饲料; 四、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I龄幼蛙培育方法:n、变态后期适时补投饲料:当变态蝌蚪养殖池中的蝌蚪有80% 90%完成变态时,每天9 10点、15 16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每100只蝌蚪投喂50 75g,所投饲料中,精饲料占总重量的比列为80%,青饲料所占的比例为20% ;0、实施科学的饲养管理:收集变态成的幼蛙运往山林中,然后向山林草地中喷水,10月中旬将幼蛙转移至越冬水体; 五、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林蛙种群越冬方法为天然河道越冬、人工塘坝越冬和小水库越冬种蛙中的一种或几种; 六、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商品蛙回捕方法为陆地回捕、水体捕捞、初冬进山回捕和冬季冰下捕捞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木条为紫穗槐条、胡枝子条或柳树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的投放蛙卵时根据林蛙的产卵时间,把2天内所产的蛙卵同池孵化,以确保林蛙胚胎发育整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的生石灰清塘消毒为干法清塘消毒或带水清塘消毒;其中干法清塘消毒方法为在蝌蚪放养前10 15天,施块状生石灰,施加量为1.5 2.0kg/m2,进行干法清塘消毒;带水清塘消毒方法为在蝌蚪放养前10 15天,施块状生石灰,施加量为200 300g/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的向池塘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的施加量为1.2 1.5kg/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的精饲料由豆饼、玉米面、麦麸和高粱面按质量比为8: 6: 5: I的比例混合而成,青饲料为切碎的青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将蝌蚪捞出放置在变态蝌蚪养殖池的捞取时间为每天清晨或傍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所述的小水库越冬种蛙的方法为:一、浅水暂养:暂养池设置对角线式进、出水口,并加拦网;暂养池的边墙壁高50 60cm,长5m,宽3m,保持暂养池水深10 20cm ;暂养池中种蛙的投放密度为600 700只/m2,暂养至水温至5°C以下时,转移至小水库越冬;种蛙暂养期间,每天的17点和22点各投喂人工培养的黄粉虫一次,投喂量为每次每100只种蛙投喂15 30g ;二、种蛙投放:采用散放法或笼子投放法投`放种蛙;散放法为首先将作物秸杆、蒿草或树枝捆扎成草把,内放石块沉入到小水库底部,然后将种蛙以400 500只/m2的密度投放到小水库中;笼子投放法为先将种蛙投放进笼子里,然后再把笼子投放到水库中,笼子的长、宽、高分别为70cm、60cm和30cm,每个笼子装越冬林蛙500只。
全文摘要
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长白山林蛙养殖产量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为一、受精卵孵化;二、蝌蚪养殖法;三、变态蝌蚪养殖;四、1龄幼蛙培育;五、林蛙种群越冬;六、商品蛙回捕。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开展试验示范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24.54只/hm2,比目前养殖户的平均产量13.8只/hm2提高77.83%,也比养殖户的最高产量19只/hm2提高29.16%。本发明应用于长白山林蛙养殖领域。
文档编号A01K67/02GK103202266SQ20131011932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杨富亿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