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芽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8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浸芽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浸芽盘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单倍体加倍过程中使用到的浸芽盘,适用于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浸泡玉米单倍体的幼芽顶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玉米中采用双单倍体育种可以缩短自交系选育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获得足够单倍体和加倍获得DH系是DH育种的基本环节。据研究,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比较困难,许多材料的自然加倍率低于5%,有些材料甚至不发生自然加倍,因此采取人工处理提高加倍率来满足育种与相关研究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0003]人工处理加倍的方法和试剂较为多样,其中秋水仙素是常用的加倍试剂,且多采用浸芽法进行处理。因为浸芽法简单易行,而且具有较高的加倍效率。但是,前人所用的浸芽法都是使用烧杯或类似大容量的工具,将整个幼苗都浸泡在秋水仙素溶液中,不仅幼芽吸收秋水仙素,而且幼苗根部也吸收了大量的秋水仙素溶液,从而影响了根系的生长,造成大量幼苗死亡。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既能减少幼苗死亡又能提高玉米单倍体加倍率的加倍方法。而浸芽过程中使用的浸芽工具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0004]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玉米单倍体加倍过程中使用到的浸芽工具。实用新型内容[000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单倍体加倍过程中由于浸芽不当而造成的成活率低和结实率低的问题。[0007](二)技术方案[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浸芽盘,该浸芽盘包括本体及离心管放置孔,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所述本体上。[0009]其中,所述相邻离心管放置孔的间距为15mm-30mm。[0010]其中,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为阶梯状,靠近所述本体上端的第一孔径大于远离本体上端的第二孔径。[0011]其中,所述第一孔径的直径为8mm-12mm。[0012]其中,所述第二孔径的直径为2mm-4mm。[0013]其中,所述第一孔径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孔径的深度。[0014]其中,在第一孔径到第二孔径的连接处设有一锥度。[0015]其中,所述锥度与离心管的锥度相匹配。[0016]其中,所述浸芽盘的材质为树脂。[0017](三)有益效果[00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浸芽盘本体上,然后通过将切除了胚芽鞘顶端的玉米幼芽的根部朝上而幼芽顶端朝下的方式放置于离心管中,然后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再将所述离心管放置于离心管放置孔中,这样可以进行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处理,提高了成活率和结实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倍体加倍效率,实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工程化。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图1的剖视图;[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图3的剖视图。[0023]图中:1:本体;2:离心管放置孔;21:第一孔径;22:第二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0025]实施例一[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浸芽盘,该浸芽盘包括本体I及离心管放置孔2,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所述浸芽盘本体I上,所述相邻离心管放置孔2的间距为15mm-30mm。[0027]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为阶梯状,靠近所述本体I上端的第一孔径21大于远离本体I上端的第二孔径22。将离心管放置于离心管放置孔2中,离心管的底部放于第二孔径22上,起到固定离心管的作用,然后通过将切除了胚芽鞘顶端的玉米幼芽的根部朝上而幼芽顶端朝下的方式放置于离心管中,然后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这样可以进行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处理,提高了成活率和结实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倍体加倍效率,实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工程化。[0028]所述第一孔径21的直径为8mm-12mm ;所述第二孔径22的直径为第一孔径21的深度大于第二孔径22的深度。[0029]所述浸芽盘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塑料、树脂或者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任何一种物质,出于操作方便及重量方面的考虑,优选地,所述浸芽盘的材质为树脂。[0030]实施例二[0031]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浸芽盘,该浸芽盘包括本体I及离心管放置孔2,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所述浸芽盘本体I上,所述相邻离心管放置孔2的间距为15mm-30mm。[0032]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为阶梯状,靠近所述本体I上端的第一孔径21大于远离本体I上端的第二孔径22。在第一孔径21到第二孔径22的连接处设有一锥度,所述锥度与离心管的锥度相匹配。[0033]将离心管放置于离心管放置孔2中,第一孔径21到第二孔径22的连接处的锥度与离心管的锥度相匹配,这样离心管放置的更加稳固,起到固定离心管的作用,然后通过将切除了胚芽鞘顶端的玉米幼芽的根部朝上而幼芽顶端朝下的方式放置于离心管中,然后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这样可以进行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处理,提高了成活率和结实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倍体加倍效率,实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工程化。[0034]所述第一孔径21的直径为8mm-12mm ;所述第二孔径22的直径为第一孔径21的深度大于第二孔径22的深度。[0035]所述浸芽盘的材质可以为金属、塑料、树脂或者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任何一种物质,出于操作方便及重量方面的考虑,优选地,所述浸芽盘的材质为树脂。[0036]使用时,将离心管摆放在浸芽盘的离心管放置孔2中备用;将单倍体种子清洗干净,均匀地摆放在铺有湿毛巾的发芽盘中,放置在22-28 V的培养箱中暗光培养3天左右,并及时补充水分;待玉米单倍体幼芽长至l_3cm时,切除玉米单倍体幼芽的胚芽鞘尖端且不损伤真叶和生长点,得到切除胚芽鞘尖端的玉米单倍体幼芽;在每个离心管中加入500ml浓度为0.6mg/ml的秋水仙素溶液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配以2.0% 二甲基亚砜),紧接着将已经切除胚芽鞘顶端的幼芽倒着放进离心管中,使幼芽的胚芽部分浸泡在秋水仙素溶液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中,而幼芽根部露在外面。为了防止幼芽根部脱水,用湿纸巾或湿毛巾覆盖幼苗根部。整个操作过程要求在22-25°C之间进行,浸泡8-lOh ;将幼芽从浸芽盘中取出,放进合适的发芽盒中,并立即用清水冲洗,随后将废弃的秋水仙素溶液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倒进固定的废液桶中并处理。清水冲洗时间10_15h ;将幼芽移栽在育苗钵中,并放置在阴凉通风处进行缓苗,缓苗期间注意适时适量浇水,缓苗期间温度22-30°C ;待幼苗长至2-3叶期的时候,及时将其移栽在试验田中,移栽前,向育苗钵中浇足量的水分,使营养土能够凝成一团,不至于从幼苗上脱落。然后将其移栽在条穴中,移栽后,及时大量浇水,确保成活。待苗情稳定之后,田间管理与大田基本相同。[0037]综上所述,通过将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浸芽盘本体上,通过所述浸芽盘配以相应的方法可以提高玉米单倍体的成活率和结实率,成活率高达70%以上,远远高于作为对照的成活率(一般50%以下),结实率10%以上,远远高于对照的结实率(一般5%左右),而且减少秋水仙素的使用量5-6倍。可以进行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处理,提高了成活率和结实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倍体加倍效率,实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工程化。[00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种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浸芽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I)及离心管放置孔(2),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所述本体(I)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离心管放置孔(2)的间距为15mm-30mmo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管放置孔(2)为阶梯状,靠近所述本体(I)上端的第一孔径(21)大于远离本体(I)上端的第二孔径(22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径(21)的直径为8mm_I2mm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径(22)的直径为2mm-4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径(2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孔径(22)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孔径(21)到第二孔径(22)的连接处设有一锥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度与离心管的锥度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浸芽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浸芽盘的材质为树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单倍体加倍过程中使用到的浸芽盘,适用于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浸泡玉米单倍体的幼芽顶端。该浸芽盘包括本体及离心管放置孔,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浸芽盘本体上。通过将所述离心管放置孔以阵列的方式排列于浸芽盘本体上,然后通过将切除了胚芽鞘顶端的玉米幼芽的根部朝上而幼芽顶端朝下的方式放置于离心管中,然后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或者其他有丝分裂抑制剂溶液,这样可以进行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处理,提高了成活率和结实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倍体加倍效率,实现了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和工程化。
文档编号A01H1/08GK203015577SQ201320007349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
发明者段民孝, 赵久然, 刘新香, 王元东 申请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