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截水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66阅读:2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截水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生态截水沟,属于治理山坡水土流失【技术领域】,包括山体,所述山体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山体斜坡的竖向引流槽道,所述山体还开设有横向引流槽道,所述竖向引流槽道和所述横向引流槽道相交连接,所述横向引流槽道包括上挡边和下挡边,所述下挡边上铺设有可降解固定薄膜,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上设置有植被层。本实用新型提供低成本的,设置生物蓄水层,产生防止山体斜坡水土流失效果的方法。
【专利说明】一种生态截水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治理山坡水土流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截水沟。
【背景技术】
[0002]山体斜坡经常会因为雨水冲刷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而且也会因为下雨过后迅速干涸,不利于植被生长和留存,严重时会形成会山体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都导致山体斜坡水土流失严重。现有的主要技术主要有铺设混泥土“U”型浆切片石截水沟和土沟,上述现有技术有很多缺陷,比如成本高,很硬,不生态,径流都截流,不能补充地面水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土沟易冲刷,冲毁,不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低成本的,设置生物蓄水层,防止山坡水土流失的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包括山体,所述山体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山体斜坡的竖向引流槽道,所述山体还开设有横向引流槽道,所述竖向引流槽道和所述横向引流槽道相交连接,所述横向引流槽道包括上挡边和下挡边,所述下挡边上铺设有可降解固定薄膜,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上设置有植被层。
[0005]作为优选,所述竖向引流槽道呈“U”型,其深度在20-30cm之间,宽度在15-25cm之间。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上挡边为竖直向下,所述下挡边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下挡边的底边宽为30-40cm,其高度为25_30cm。
[0008]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引流槽道深度为20-25cm,所述横向引流槽道的底面与所述竖向弓I流槽道的侧面连接。使得所述横向弓I流槽道内的水进入所述竖向引流槽道而防止所述竖向引流槽道内的水进入所述横向引流槽道。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下挡边内搅拌促进草本植物生长剂颗粒。
[0010]一种制作上述防止山坡上水土流失结构的方法,
[0011]I)在所述山体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山体斜坡的所述竖向弓I流槽道,将所述竖向引流槽道从山顶一直开设到山脚,并且所述竖向引流槽道设置有若干条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山体斜坡面上;
[0012]2 )在所述山体上开设有平行于水平面的所述横向弓I流槽道,并且所述横向引流槽道设置有若干且竖直方向上均匀分布在所述山体斜坡表面;
[0013]3)在所述横向引流槽道的所述下挡边上铺设有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并在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设有小孔;
[0014]4)在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上播撒草籽形成所述植被层,使得所述植被层通过1-2年的培养后能固定所述横向引流槽道侧边并降解所述固定薄膜使所述下挡边成为一个生物蓄水带;[0015]5)在所述竖向引流槽道的内壁铺设水泥混泥土层对内壁进行加固处理。
[0016]作为上述方法的优选,所述下挡边被人为堆砌而成,并且垂直所述山体斜坡的坡度。
[0017]作为上述方法的优选,在播撒草籽的15天之内对所述植被层用花洒喷管洒水,等到种子发芽,草叶已经长出,根部已经牢固的扎入土层,用较大的水流浇水。
[0018]作为上述方法的优选,将所述下挡边始终保持湿润,并培养草籽顺利长成使得所述下挡边固化。
[00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雨水自然形成的聚水沟的基础上设置有竖向引流槽道,能保证雨水自然的进入竖向引流槽道,省去了将雨水汇集起来的过程;在山体上开设横向引流槽道能截断水流在山体的流速,防止流速太大带走大量土壤。在横向引流槽道的一侧边上设置可降解固定薄膜,并在该可降解固定薄膜上播撒草籽,培养草籽长成,使得具有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且能减缓流速,并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蓄水带,而且草在秋天的时候可以为土壤提供生物有机肥料。横向引流槽道内多余的水可以汇聚到竖向引流槽道内防止横向引流槽道积水过多导致土壤固化,不利于根须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在竖向引流槽道内壁加固处理防止因大量的雨水冲刷后深度越来越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降解固定薄膜覆盖一半的剖面示意图;
[0022]在图1和图2中,1-山体,2-竖向引流槽道,3-横向引流槽道,31-上挡边,32-下挡边,4-可降解固定薄膜,5-植被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如图1所示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包括山体1,山体I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山体I斜坡的竖向引流槽道2,竖向引流槽道2呈“U”型,其深度为25cm,宽度为30cm。山体I还开设有横向引流槽道3,横向引流槽道3深度为25cm,竖向引流槽道2和横向引流槽道3相交连接,横向引流槽道3的底面与竖向引流槽道2的侧面连接。使得横向引流槽道3内的水进入竖向引流槽道2而防止竖向引流槽道2内的水进入横向引流槽道3。横向引流槽道3包括上挡边31和下挡边32,上挡边31为竖直向下,下挡边3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下挡边32的底边宽为30cm,其高度为25cm。下挡边32上铺设有可降解固定薄膜4,并且在下挡边32内搅拌促进草本植物生长剂颗粒,可降解固定薄膜4上设置有植被层5。
[0025]如图2所示横向引流槽道3内还可以使得可降解固定薄膜4铺设占整个横向引流槽道3底面的一半,然后还占满整个横向引流槽道3下游处的表面,使得水流在进入横向引流槽道3后不会对下游处表面进行侵蚀,而且在可降解固定薄膜4上铺设有草籽之后可以成为一个生物蓄水带,在降雨的时候有部分的水还可以通过另一半未覆盖可降解固定薄膜4的土壤进地底保持土壤的湿润。
[0026]一种制作上述防止山坡上水土流失结构的方法,
[0027]I)在所述山I上开设有配合山体I斜坡的竖向引流槽道2,将竖向引流槽道2从山顶一直开设到山脚,并且竖向引流槽道2设置有若干条且均匀的分布在山体I斜坡面上;
[0028]2)在山体I上开设有平行于水平面的横向引流槽道3,并且横向引流槽道3设置有若干且均勻分布在山体I斜坡表面;
[0029]3)在横向引流槽道3的下挡边32被人为堆砌而成,并且垂直山体I斜坡的坡度,下挡边32上铺设有可降解固定薄膜4,并在可降解固定薄膜4设有小孔;
[0030]4)在可降解固定薄膜4上播撒草籽形成植被层5,使得植被层5通过1-2年的培养后能固定横向引流槽道3侧边并降解固定薄膜4使下挡边32成为一个生物蓄水带;在播撒草籽的15天之内对所述植被层5用花洒喷管洒水,等到种子发芽,草叶已经长出,根部已经牢固的扎入土层,用较大的水流浇水。在整个培植过程中将下挡边32始终保持湿润,并培养草籽顺利长成使得所述下挡边32固化。
[0031 ] 5)在竖向引流槽道2的内壁铺设水泥混泥土层对内壁进行加固处理。
[0032]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截水沟,包括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I)上开设有配合所述山体(1)斜坡的竖向引流槽道(2),所述山体(I)还开设有横向引流槽道(3 ),所述竖向引流槽道(2)和所述横向引流槽道(3)相交连接,所述横向引流槽道(3)包括上挡边(31)和下挡边(32),所述下挡边(32)上铺设有可降解固定薄膜(4),所述可降解固定薄膜(4)上设置有植被层(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引流槽道(2)呈“U”型,其深度在20-30cm之间,宽度在25-30c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挡边(31)为竖直向下,所述下挡边(3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挡边(32)的底边宽为30_40cm,其高度为 25_3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引流槽道(3)深度为20-25cm,所述横向引流槽道(3)的底面与所述竖向引流槽道(2)的侧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截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挡边(32)内搅拌促进草本植物生长剂颗粒。
【文档编号】A01G1/00GK203569573SQ201320657145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梅道亮 申请人:安吉绿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