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文档序号:246243阅读:902来源:国知局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方及其应用,主要是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和反-罗勒烯作为引诱剂组分,外加一种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并按0.5~5.0:10~20:1.0~15:5.0~15:30~40:1.0~15:1.0~10质量比例配成引诱剂,载于硅橡胶皮头上制成诱芯,将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捕器。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可有效的制约叶蝉虫口数量。研究表明,添加本发明引诱剂配方的诱芯可显著增加单一黄色粘虫板的诱杀效果,提高诱捕器对小绿叶蝉的持续诱捕能力,延长诱捕器使用周期,减免茶园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茶园中应用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点,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进而可促进有机茶园的产业发展。
【专利说明】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作物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捕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涉及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假眼小绿叶蝶Vitis Gothe)是我国大陆茶园防控的主要害虫,其若虫、成虫以刺吸的方式为害幼嫩茶梢,致使叶片卷曲、焦枯,叶蝉雌虫还在茶梢嫩茎内产卵,破坏输导组织,致使茶梢萎缩凋谢,严重时芽叶及新叶焦枯脱落,从而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对其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依据多年治虫经验,业内推测每年防治该叶蝉的农药量占茶园总用药量的40 %,还常常因滥施农药防治叶蝉而引发茶叶农残超标,叶蝉抗药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2]。加之叶蝉代数多,世代重叠,个体数量大,为害严重难以防治,这也成为了限制有机茶生产的瓶颈。然而随着我国对茶叶农药残留控制的严格,采用绿色防治手段逐渐成为叶蝉害虫防治的发展趋势和必要方法[3_5,7_9]。
[0003]在绿色植物源农药应用方面,主要有除虫菊素、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和鱼藤酮等[6]。相关研究表明,印楝树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内吸毒杀作用、羽化后的成虫也会出现后翅畸形现象;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拒食、触杀和毒杀作用,其中触杀作用很强。虽然植物源生物杀虫剂具有低毒、广谱、安全环保等特点,对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植物农药成本相对较高,对天敌也有一定杀伤作用。因此,除有机茶园应用外,普及度并不高。在物理诱杀技术应用方面,一般采用特定绿色或黄色粘虫板进行捕杀或利用引诱剂结合粘虫板的方法_,这类方法虽比普通粘虫板引诱效果好,但总体来说,目前假眼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治手段,普遍存在持续稳定释放效果差,释放周期短,需频繁更换等一系列缺点。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茶树本身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诱杀茶树害虫或者吸引天敌来间接防御害虫,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对科学有效的防治茶树害虫,实现茶园的绿色防控意义重大[11_12]。
[0004]参考文献
[1]郭慧芳.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
(1): 132-134.[2]庄家祥,傅建炜,苏庆泉,等.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J].茶叶科学,2009, 29(2): 154-158.[3]邢后银,李松,司徒久宏.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生物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190.[4]唐颢,唐劲驰,黎健龙,等.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 92-9 4.[5]袁争,张亮,孙钦玉,等.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0,(4): 13-18.[6]文兆明,韦静峰,余志强.几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 24(1): 379-382.[7]戈峰,吴孔明,陈学新.植物-害虫-天敌互作机制研究前沿[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 1-6.[8]Baldwin, IT.; Halitschke, R.; Paschold, A.; et al.Volatile signalingin plant-plant inter actions: “talking trees,,in the genomics era [J].Science,2006,311,812-815.[9]Zeyaur, R.K.; David, G.J.; Charles, A.0.M.; et al.Chemical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J].Biological Control, 2008, 45,210-224.[10]Mu, D.; Cui, L.; Ge, J.; et al.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ca vitis [J].1nsect Science, 2012, 19, 229-238.[11]王国昌.三种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D].杭州:中科院茶叶研究所,2010:
[12]穆丹.茶树挥发性信息素调控假眼小绿叶蝉及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功效[D],杭州:中科院茶叶研究所,2011:。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领域存在的缺陷,利用昆虫对气味趋向性的特点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制加工成诱芯,结合粘虫板,提高对叶蝉的持续诱捕能力。
[0006]本发明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是以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为原料,以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抗氧化剂,以正己烷为溶剂,配制加工成诱芯,各成分质量配比如下,
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 BHT =0.5 ~5.0: 10 ~20: 1.0 ~15: 5.0 ~15: 30 ~40: 1.0 ~15: 1.0 ~10。
[0007]各成分优选质量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2.0: 10~15: 5.0~10:
8.0 ~10: 30 ~35: 5.0 ~7.0: 3.0 ~5.0。
[0008]各成分质量最佳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 12: 6.0: 10: 32: 5.0:
5.0。
[0009]本发明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I)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
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_3 g/mL^lO^1 g/mL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
[0010](2)将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按比例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制成小绿叶蝉诱芯,密封,低温储存备用。[0011](3)将小绿叶蝉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在小绿叶蝶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
[0012]所述黄色粘虫板材料选用塑料,粘虫胶为无毒高粘度防水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下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树丛中,粘虫板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或相近。黄色粘虫板的外形是长方形,边长为25*20CM。
[0013]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方及其应用,包括:茶树挥发物组分、硅橡胶诱芯载体及粘虫板。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成诱捕器,可诱捕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诱芯上的引诱剂组分能够持续有效的释放,延长了诱捕器的使用周期。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按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0.5~5.0: 10~20:
1.0~15: 5.0~15: 30~40: 1.0~15: 1.0~10。的质量比例配制成浓度为1(T3 g/mL-KT1 g/mL的味源剂,载于娃橡胶皮头上制成诱芯;
(2)选用黄色粘板,将诱芯嵌在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将诱捕器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将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丛中央位置,粘板的下底边与茶树梢等高,可有效的降低叶蝉虫口数量。
[0014]根据质量比例将茶树挥发物组分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密封,低温贮存备用。所用黄色粘虫板的材料选用为塑料,粘虫胶是采用无毒高粘度的防水胶,外形为长方形,边长25 X 20 cm。诱芯的主要载体为橡胶,橡胶类型为硅橡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小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可有效诱杀茶园叶蝉成虫。
[0015]本发明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配方,具有专一性强、引诱效果好、组分释放持效期长等优点。本发明的实施可以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对我国茶叶种植的危害程度,有效控制害虫的虫口密度,也保证了我国茶叶的绿色品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0016]研究结果表明,诱芯上引诱剂组分可持续释放,延长诱捕装置使用周期,从而达到更好的诱杀效果。在茶园中应用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室内Y形嗅觉仪测试假眼小绿叶蝉行为反应的趋向率差异(“*”表示P <
0.05,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P < 0.01,两者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0019]图3惠水田间试验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0020]图4利用Duncan方差分析第7天惠水田间试验诱捕器捕获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
量及差异。
[0021]图5湄潭田间试验各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0022]图6凤冈田间试验各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0023]图7诱芯有效组分释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0024]图8两种诱芯有效组分总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具体实施方式】
[0025]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0026]实施例1假眼小绿叶蝉室内的行为反应测试
以液体石蜡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组分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均配制成浓度为10_3 g/mL的味源剂,再按不同质量比例配成六种不同的引诱剂,编号:CfC6 (表1),通过Y形嗅觉仪,对假眼绿叶蝉成虫进行室内行为反应测试,筛选出具有较强引诱效果组分的配比。
表1窒内叶_行为.反麴测试味源
【权利要求】
1.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是以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为原料,以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抗氧化剂,以正己烷为溶剂,配制加工成诱芯,各成分质量配比如下, 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 BHT =0.5 ~5.0: 10 ~20: 1.0 ~15: 5.0 ~15: 30 ~40: 1.0 ~15: 1.0 ~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是各成分质量优选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 BHT =1.5 ~2.0: 10 ~15: 5.0 ~10: 8.0 ~10: 30 ~35: 5.0 ~7.0: 3.0 ~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各成分质量最佳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 BHT =1.5: 12: 6.0: 10: 32: 5.0: 5.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_3 g/mL~KT1 g/mL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 (2 )将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按比例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制成小绿叶蝉诱芯,密封,低温储存备用; (3)将小绿叶蝉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在小绿叶蝶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黄色粘虫板材料选用塑料,粘虫胶为无毒高粘度防水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下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树丛中,粘虫板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或相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黄色粘虫板的外形是长方形,边长为25*20CM。
【文档编号】A01M1/02GK103783041SQ201410032066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3日
【发明者】宋宝安, 史庆才, 陈志伟, 薛伟, 胡德禹, 李向阳, 陈卓, 吴剑, 李培, 杨松, 马娟 申请人:贵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