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

文档序号:24880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为改进方法,其改进点为: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水平台面,台面宽0.5-1m,台面高30-50cm,土深15cm,沿坡度形成集水保肥的层层水平截流台面;在翻挖台面时保持台间距20~30cm,保留台面间缓坡灌草带;沿台面按株行距2×2米移栽株高1.0~1.5米的旱冬瓜或杉木;选择滇龙胆或丹参种植3年,再选择滇重楼或黄精套种3~5年,或继续选择耐阴耐湿的珠子参或半夏套种3~5年,品种循环种植,根据人工林种植周期长短及形成的遮荫度状况。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保护环境的优点,为林下药材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专利说明】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属植物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在冷凉山区的的实施,山区林木面积增加,出现了林下土地资源荒芜,林木单一生长,周期长、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以及生态效益无法发挥等难题。部分区域毁林复垦,造成水土流失;同时林下作物套、间种技术要求高,既要考虑植树造林成果,又要选择适应的林下作物。因此,优化山区荒坡作物种植模式已迫在眉睫。
[0003]因此,本发明利用不同植物栽培周期互补和空间光热资源需求互补的原理,利用新造幼林林下土地资源,走以药养林、以短补长、多层次收益的新路子,不仅破解林下土地资源荒芜、林下作物套种和集水保肥,防治水土流失等难题,又为解决造林后山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发展思路。
[0004]经文献检索,未见与本发明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方法。 [0006]本发明的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种植方法,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改进。该方法包括选地整地,人工林种植及滇龙胆套种、中耕管理及采收,人工林修理及滇重楼套种、种植管理及采收步骤;其改进点在于:
[0007](I)集水保肥台面设计: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自然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水平台面,台面宽宽0.5或0.7或I米,台面高30或40或50厘米,土深15厘米,沿坡度形成集水保肥的层层水平截流台面;
[0008](2)台间灌草带设置及水土保持措施:在翻挖台面时保持台间距20或30厘米,保留台面之间缓坡生长灌草,形成具有水土保持效应的灌草带;
[0009](3)人工林种植:选择株高1.0或1.5米的旱冬瓜或杉木,沿等高线台面按株行距2X2米移栽;
[0010](4)林灌气候资源与林药套种配置:利用人工林和台间灌草生长周期中形成的不同遮荫度和集水保肥效果,选择对光照要求较高的药材滇龙胆或丹参种植3年,采挖后对人工林和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65~75% ;选择滇重楼或黄精套种3~5年,采挖后对人工林和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70~80% ;或继续选择耐阴耐湿的珠子参或半夏套种3~5年,保持林灌遮阴度为80~85% ;上述药材品种循环种植,避免重茬和连作障碍,形成长短效益结合机制。
[0011]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保护环境的优点,为林下药材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
[0012]本实施例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种植方法,与
【发明内容】
部分描述相同。具体如下:
[0013]实施例一:
[0014]1、选地与整地:
[0015]a选地:选择海拔1700~2200米,年降水在土 1000毫米,气候湿润,大气、灌溉用水及土壤无污染的山区,栽种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坡度为5度以上的各种小灌木、杂草植物的荒坡地。
[0016]b整地:遵循“及早,精细”原则,在每年秋冬季,用镰刀割去地上植株,清理杂草及植株残体。生荒地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自然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台面,要求土深15厘米,水平台面宽0.5或0.7或I米,依据坡度而定,台面高30或40或50厘米,依据坡度而定。翻挖过程中除去灌木、杂草、及石块杂物,用敌克松和生石灰进行土壤杀菌消毒,按照1500千克/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翻出的土垡经阳光充分暴晒。于当年开春季,水平台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亩的钙镁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碎细,整平。
[0017]2、人工林种植:
[0018]选择株高为1.0米或1.5米的旱冬瓜或杉木,以2X2米株行距在水平台面上种植。
[0019]3、滇龙胆套种
[0020]a播种:在雨季来临之后播种,种子在播前经催芽处理后与20倍湿细沙混合均匀,并拌入50克/亩多菌灵可湿粉剂和10千克/亩钙镁磷肥,均匀撒播经雨水打湿压实的台面土壤,种子播量为100克/亩。保持林灌遮阴度为65或75%。
[0021]b中耕管理:播种后20~30天出苗,出苗期防止牲畜踩踏,第一年幼苗生长期不宜翻土、除草,如果杂草过密,用镰刀将草割去。在滇龙胆植株枯萎期,用镰刀割去地上植株。第二、三年雨季来临前,对水平台种植区进行除草、培土,注意除草、培土时不要伤及根部。第二、三年滇龙胆生长旺盛期进行追肥,施肥种类为1:2:2的复合肥,撒施用肥量为25千克/亩。为了促进滇龙胆的根部生长,保证药材产量,第二年滇龙胆初生花蕾时进行打顶除蕾,以防开花造成营养流失。
[0022]c留种:选择第三年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留种,待花冠凋谢,种子基本成熟时连花冠一起采摘,晾干后搓揉,去除杂质。
[0023]d采收:第三年12月初,待地上部分植株枯萎时采挖,注意尽量减少根部的损伤,采挖后,剪除地上部分,将根茎晾至半干时用手搓揉,将表皮及泥土搓去,分级整形后晾干后得到滇龙胆。
[0024]4.、滇重楼套种
[0025]a人工林修理及整地:
[0026]对人工林和台间距生长的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70%或80%,用100千克/亩生石灰和2千克/亩多菌灵可湿粉剂对台面翻挖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0027]b移栽:选择2或3年生的滇重楼种苗,按1:1的重量比用多菌灵可湿粉剂和赋活301粉剂拌匀,按照株行距10X10厘米移栽于台面上。
[0028]c.种植管理:滇重楼第2~3年开始每年在生长旺盛期时每亩施硫酸钾10千克、磷酸二铵7~8千克;第4年每年冬季每亩需施腐熟农家肥1500千克和施硫酸钾15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每年刀抚除草2~3次,种植第3~4年4~5月打顶摘蕾,以防开花造成营养流失。
[0029]d留种及采收:种植第5年开始滇重楼现蕾期对其进行人工授粉,在重楼花开后花粉囊打开散粉时,选择晴天,先用洁净的毛笔把雄蕊上的花粉轻轻刷落,收集到培养皿上进行集中混合,然后用毛笔蘸上混合后的花粉轻轻涂抹到雌蕊的柱头上。于9~11月对滇重楼成熟种子进行采摘,去除表皮,并用消毒后的湿砂保存。种植第7年后的11~12月,待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注意尽量减少根部损伤,采挖后从顶端带芽部分芽痕下2~3厘米剪除,将收获的带芽部分与草木灰混合后播入地中,3年后采收。将不带芽部分的根茎晾至半干时用手搓揉,将表皮及泥土搓去,整形后晾干。
[0030]实施例二:
[0031]1、选地与整地:
[0032]a选地:选择海拔1700~2200米,年降水在土 1000毫米,气候湿润,大气、灌溉用水及土壤无污染的山区,栽种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坡度为5度以上的各种小灌木、杂草植物的荒坡地。
[0033]b整地:遵循“及早,精细”原则,在每年秋冬季,用镰刀割去地上植株,清理杂草及植株残体。生荒地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自然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台面,要求土深15厘米,水平台面宽0.5或0.7或I米,依据坡度而定,台面高30或40或50厘米,依据坡度而定。翻挖过程中除去灌木、杂草、及石块杂物,用敌克松和生石灰进行土壤杀菌消毒,按照1500千克/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翻出的土垡经阳光充分暴晒。于当年开春季,水平台土垡表面施入50千克/亩的钙镁磷肥,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碎细,整平。
[0034]2、人工林种植:
[0035]选择株高为1.0米或1.5米的旱冬瓜或杉木,以2X2米株行距在水平台面上种植。
[0036]3、丹参套种
[0037]a移苗:选择健壮、无病害的丹参种苗,采用开沟定植的方法,于雨季来临前,按照株行距20X20厘米移栽于台面上。
[0038]b田间管理:当苗高1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然后在七八月份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时不要伤根;同时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用粪肥1000千克/亩,过磷酸钙15~20千克。为促进丹参根部生长,花期5~6月,应及早摘掉花絮,防治开花造成营养流失。
[0039]c分根繁殖:于种植后第2年立春后将根茎挖出,选择粗壮、无病害的侧根,剪成6厘米长的节段,放入草木灰中,使剪口与草木灰混均匀,按行距5厘米、深8厘米开沟,将根种按间距3厘米排在沟内,要求根大头向上,覆土至平沟后浇足水,覆盖2厘米厚的细土,搭盖塑料薄膜并压实,20天后即生根出苗。 [0040]d采收与加工:种植第三年采收药材,于11月中旬采挖,将地上茎叶除去,顺沟向前挖出完整根条,剪去残茎,顺条理齐,实时翻动暴晒至干,扎成小把,成形装箱。
[0041]4、黄精套种
[0042]a人工林修理及整地:对人工林和台间距生长的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70或80%,用100千克/亩生石灰和2千克/亩多菌灵可湿粉剂对台面翻挖土壤进行消
毒处理。
[0043]b移栽:雨季来临前,按行距20厘米、深10厘米顺着台面开沟,选择无病害、生长性状好的黄精种根,按间距25厘米排在沟内,要求种根芽眼向上,覆土至平沟。
[0044]c种植管理
[0045]勤除杂草,注意不要伤及根,当苗高15厘米时追施30千克/亩复合肥,生长旺盛期追施植株开始40千克/亩过磷酸钙,秋冬倒苗后用1000千克/亩的农家肥进行覆盖保肥。为防治开花造成营养流失,种植第I年花蕾形成前及时将花芽摘除。
[0046]d留种及根状茎繁殖: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二年生植株,秋季浆果变黑时采集,将种子经催芽处理后播于苗床内。于早春前挖取二至三年生健壮、无病害植株,根状茎截取8至10厘米长小段,芽段2至3节,浸泡于0.5%的多菌灵溶液30分钟,晾去水分,用草木灰处理伤口后栽种。
[0047]e采收:黄精种植3年后采收,于秋季10月植株倒苗后采挖,削掉须根,用清水洗净,
[0048]蒸至透心后,取出边晒边揉至全干。
[0049]4、珠子参或半夏套种
[0050]a人工林修理及整地:对人工林和台间距生长的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80或85%,用100千克/亩生石灰和2千克/亩多菌灵可湿粉剂对台面翻挖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经晒垡后施腐熟厩肥1500千克/亩,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30千克/亩,人工翻耙地使土垡充分碎细,整平。
[0051]b移栽:于10月起挖2年生种苗,去掉伤及的种苗和地上部分茎,用150克/亩多菌灵可湿粉剂拌匀种苗,按照株行距15 X 15厘米移栽于台面上,覆土 2厘米厚,表面盖上松毛。
[0052]c种植管理:全年除草4至5次,保持参园清洁,结合中耕除草,于生长旺盛期追施30千克/亩复合肥2至3次,秋冬倒苗后用1000千克/亩的农家肥进行覆盖保肥。叶部病害用7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倍液喷雾,每隔5至7天一次,连续3次可控制,根部病害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病穴或浇灌地面,及时拔除病株,空穴用生石灰消毒;用乐果1600倍液或敌百虫800液喷雾茎杆防治虫害。
[0053] d留种:种植2~3年植株多数抽苔开花,结实率低,在出土展叶而未抽苔时摘除整个花序,以减少养分消耗;4~5年生以上植株及时摘除多余的侧花序,以保证主花序种子的有效性,待种子表面呈红字时采收。
[0054]e采收:种植第5年,于10月地上部茎叶枯萎时采收,将全株挖出土,除去泥沙,剪去茎杆,留根茎,除去须根及芽孢,用清水刷洗干净,晾干表面水分后,烘干。
[0055]发明人按照上述的方法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内实施。通过该方法能提高利用新造幼林林下土地资源40%,解决造林周期长和农户短期增收的矛盾,同时荒坡林药套种方法具有集水、保肥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有利于节水抗旱和减少水土流失。
【权利要求】
1.一种山区荒坡集水保肥林药生态复合种植方法,包括选地整地,人工林种植及滇龙胆套种、中耕管理及采收,人工林修理及滇重楼套种、种植管理及采收步骤;其特征在于: ((1)集水保肥台面设计: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在自然坡面上翻挖成里切外垫的等距水平台面,台面宽0.5-lm,台面高30-50cm, 土深15cm,沿坡度形成集水保肥的层层水平截流台面; (2)台间灌草带设置及水土保持措施:在翻挖台面时保持台间距20~30cm,保留台面之间缓坡生长灌草,形成具有水土保持效应的灌草带; (3)人工林种植:选择株高1.0~1.5米的旱冬瓜或杉木,沿等高线台面按株行距.2 X 2m进行移栽; (4)林灌气候资源与林药套种配置:利用人工林和台间灌草生长周期中形成的不同遮荫度和集水保肥效果,选择对光照要求较高的药材滇龙胆或丹参种植3年,采挖后对人工林和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65~75% ;选择滇重楼或黄精套种3~5年,采挖后对人工林和灌草进行修剪,保持林灌遮阴度为70~80% ;或继续选择耐阴耐湿的珠子参或半夏套种3-5年, 保持林灌遮阴度为80~85% ;上述药材品种循环种植,避免重茬和连作障碍。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875403SQ201410100029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8日
【发明者】杨绍兵, 张金渝, 金航, 杨维泽, 杨美权, 左智天, 许宗亮, 左应梅, 杨天梅, 张智慧, 王元忠, 张, 赵艳丽, 赵振玲 申请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