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文档序号:249558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它包括a、在离岸15~20米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无瓣海桑1年生幼苗林,构筑一道抗风浪的红树林防护墙,所述无瓣海桑种植的株距为1~2m、行距为1~2m;b、待无瓣海桑林种植2~3年后,在无瓣海桑林种植地的空地上种植2年生乡土红树林树种,所述乡土红树林树种种植的株距为0.5~1m、行距为0.5~1m。本发明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营造外来种和乡土种红树林,恢复后的红树林湿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性、良好的生态功能以及滨海景观方面较传统造林方法均有显著提升,维持外来种与乡土种各自的良性生长环境,不影响乡土种正常生长;同时,还具有良好抗风浪性能、护坝和促淤等功能。
【专利说明】一种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造林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乡土红树林植物无法自然生长的非宜林的中、低潮带滩涂上营造乡土种红树林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红树林湿地一般位于海陆交错带,主要集中于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海岸潮间带滩涂上,是由大气系统、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处于海陆边缘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功能。红树林是世界上四大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口压力及经济发展等原因,全球红树林面积呈现持续萎缩的趋势,分布红树林的海岸分布减少,湿地资源状况及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近年来,我国华南沿海各省都在大力营造人工红树林,恢复红树林湿地,构建沿海海岸防护林体系,保障近海生态安全。由于红树林宜林地大多已被填为陆地或围垦用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经济产业,恢复红树林湿地则需要在非宜林的中、低潮带滩涂上进行。
[0003]在滨海红树林湿地的人工恢复过程中,一般乡土红树植物适宜生长在中、高潮带的滩涂上,生长速度较慢,对滩涂的高程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尤其在风浪大的中、低潮带滩涂上,乡土红树植物及其它植物无法生长,因此,海岸带中、低滩带滩涂一般为裸滩或光滩。如果要在风浪大、非宜林的中、低潮带滩涂上营造乡土种红树林,首先要将非宜林地的中、低潮带滩涂改造为适宜乡土种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传统的改造方法是通过人工堆填土的方式将滩涂高程抬高,外围使用木桩或沙袋等工程措施进行加固为防风浪墙,用以抗击风浪、维持滩涂高度和稳定性,从而达到乡土红树林生长要求。此种方法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且成本较高,并且在台风季节容易受到严重影响,并不适宜大规模营造乡土红树林。
[0004]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红树林海桑科植物,天然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等,树高一般为15~20m,胸径25~30cm,3年以上树龄可以繁殖后代。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我国科技人员成功地从孟加拉国西南部的申达本(Sundarban)引种,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种,三年后开花结果,现已经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广泛种植。无瓣海桑为高大乔木,其速生性、抗逆性、防风御浪等方面均优于我国本土红树林物种。由于无瓣海桑的适应性和繁殖力特别强,与生长缓慢、对滩涂条件要求较高的乡土树种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和扩散能力,但其存在生态风险。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既不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扰动也避免了生态风险,并且红树林成活率高,能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合理营造乡土种红树林的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0006]本发明所指的风浪大非宜林滩涂是指不适宜乡土种红树林生长风浪大的中、低潮带滩涂。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使用无瓣海桑作为造林先锋树种,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先营造无瓣海桑林,构筑一道红树林生态防护墙,进行防风浪固岸和促淤造陆,适当提高待恢复滩涂的高程,有效地防风、消浪,显著改善中、低潮带滩涂的造林环境,从而达到乡土种红树林的生长要求,为乡土种红树林在非宜林滩涂上造林提供有利生境。
[0007]本发明的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a、在离岸15~20米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无瓣海桑I年生幼苗林,构筑一道抗风浪的红树林防护墙,所述无瓣海桑种植的株距为I~2m、行距为I~2m ;
[0009]b、待无瓣海桑林种植2~3年后,在无瓣海桑林种植地的空地上种植2年生乡土红树林树种,所述乡土红树林树种种植的株距为0.5~lm、行距为0.5~lm。
[0010]外来种和乡土种两者种植密度有差别,能够确保外来种不影响乡土种正常生长。
[0011]所述的乡土红树林树种可以为木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红海榄中的一种或几种。[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3]1、本发明利用无瓣海桑抗风浪、促淤固滩的生态学特点营造乡土种红树宜林地,打破了通过人工堆填土抬高滩涂高程、建抗风浪墙来营造宜林地的传统,避免了人为施工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有效造林方法。
[0014]2、本发明在形成生态宜林地后种植较大株高的乡土种红树林树种,并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不仅保证无瓣海桑人工种植不会对乡土红树林生长造成威胁,而且造林的乡土种红树林的成活率较高、成本较低,有利于风浪大非宜林滩涂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使乡土红树林树种在非宜林滩涂上营造红树林得到成功实施。
[0015]3、本发明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营造外来种和乡土种红树林,恢复后的红树林湿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性、良好的生态功能以及滨海景观方面较传统造林方法均有显著提升,维持外来种与乡土种各自的良性生长环境,不影响乡土种正常生长;同时,还具有良好抗风浪性能、护坝和促淤等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7]实施例1:
[0018]在湛江府城镇韶山村风浪大非宜林地低滩带光滩上,选取沿海岸线长1500m、宽30m的范围,首先在此区域内,离岸15-20m种植I年生无瓣海桑幼苗20000株,苗高40~70cm,用绳子将幼苗绑扶在竹杆(深插土壤下60~70cm)上,株、行距约为1.5mX 1.5m (即控制株距为I~2m、行距为I~2m内),待树苗(成活)种植2年后。在离岸15~20米内,即种植了无瓣海桑的空地内种植乡土种2年生秋茄、木榄幼苗共36000株,株、行距约为
0.75mX0.75m (即控制株距为0.5~lm、行距为0.5~Im内),人工养护一年。养护期后,计算林地上成活的乡土种红树植物为30679株,成活率为85.22%,也可在养护期补苗,增加造林率。乡土种红树林成林效果良好,2年后在离岸20米以内范围未见有无瓣海桑植株的分布,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性、良好的生态功能以及滨海景观。该红树林已成功抵御了一起特大风暴潮。
【权利要求】
1.一种非宜林滩涂乡土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离岸15~20米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无瓣海桑1年生幼苗林,构筑一道抗风浪的红树林防护墙,所述无瓣海桑种植的株距为1~2m、行距为1~2m ; b、待无瓣海桑林种植2~3年后,在无瓣海桑林种植地的空地上种植2年生乡土红树林树种,所述乡土红树林树种种植的株距为0.5~lm、行距为0.5~l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乡土红树林树种为木榄、白骨壤、秋爺、桐花树、红海榄中的一种或几种。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3891578SQ20141011802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6日
【发明者】王友绍, 程皓, 王玉图, 许方宏, 陈粤超, 吴晓东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