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文档序号:280155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依据城市污水标准选用对标准城市污水去除率大于50%的1-2年苗红树植物物种;在离岸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构建宽15~20米环形无瓣海桑1年生或拉关木2年生幼苗林带;待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林种植2~3年后在离岸宽15~20米环形带内空地种植红树植物物种;无瓣海桑或拉关木种植的株距为1~2m、行距为1~2m;乡土红树林种植的株距为0.5~1m、行距为0.5~1m。本发明在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营造红树林,不但可以种植外来种同时也营造了乡土种红树林,景观生态协调、物种多样丰富,且红树林成活率高,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抗风浪性能。
【专利说明】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属于在近海河口、海湾等污染较为严重(无机氮、重金属污染)、风浪大且面积大的非宜林滩涂上造林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

【背景技术】
:
[0002]红树林湿地一般位于海陆交错带,主要集中于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的海岸潮间带滩涂上,是由大气系统、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处于海陆边缘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功能。红树林是世界上四大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口压力及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世界范围近海海海域人为破坏、污染加剧,全球红树林面积呈现持续萎缩的趋势,分布红树林的海岸分布减少,湿地资源状况及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我国华南沿海各省都也在大力营造人工红树林,恢复红树林湿地,构建沿海海岸防护林体系,保障近海生态安全。由于红树林宜林地大多已被填为陆地或围垦用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经济产业,恢复红树林湿地则需要在非宜林的中、低潮带滩涂上进行;同时,由于近海污染加剧,这给非宜林区红树林营造带来更大的技术挑战和困难。
[0003]在滨海红树林湿地的人工恢复过程中,一般乡土红树植物适宜生长在中、高潮带的滩涂上,且水体环境良好,生长速度较慢,对滩涂的高程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尤其在风浪大中、低潮带和有污染滩涂上,乡土红树植物及其它植物无法生长;并且海岸带中、低滩带滩涂一般为裸滩或光滩。如果在风浪大、非宜林的中、低潮带滩涂上营造乡土种红树林,首先要将非宜林地的中、低潮带滩涂改造为适宜乡土种红树林生长的宜林地,传统的改造方法是通过人工堆填土的方式将滩涂高程抬高,外围使用木粧或沙袋等工程措施进行加固最为防风浪墙,用以抗击风浪、维持滩涂高度和稳定性,从而达到乡土红树林生长要求。此种方法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且成本较高,并且在台风季节容易受到严重影响,并不适宜大规模营造乡土红树林;污染严重的水体将影响红树林成活率。
[0004]无辧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红树林海桑科植物,天然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等,树高一般为15?20m,胸径25?30cm,3年以上树龄可以繁殖后代。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我国科技人员成功地从孟加拉国西南部的申达本(Sundarban)引种,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种,三年后开花结果,现已经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广泛种植。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又称假红树或白红树,为使君子科(Combretaceae)真红树植物,天然分布于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的沿海滩涂,1999年从墨西哥拉巴斯市引入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3年后开始开花结果,并成功培育大量苗木引种于广东电白、福建莆田等地。无瓣海桑、拉关木均为高大乔木,其速生性、抗逆性、防风御浪等方面均优于我国本土红树林物种,对防风固岸、促淤造陆方面均有显著效果,适宜种植在滨海湿地中、低潮带上,人工种植成活率一般可达70%以上。由于无瓣海桑、拉关木的适应性和繁殖力特别强,具有一定抗污染性能,与生长缓慢、对滩涂条件要求较高的乡土树种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和扩散能力,其存在生态风险,因此,种植乡土种红树林要求较大株高,且形成一定规模,以保证无瓣海桑、拉关木人工种植不会对乡土红树林生长造成威胁,并且利于浪大、非宜林滩涂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维持外来种和乡土种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既不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扰动也避免了生态风险并且红树林成活率高的在风浪大非宜林滩涂上合理营造抗污染红树林的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在乡土红树林植物无法自然生长、以及受无机氮和重金属污染的非宜林的高、中潮带滩涂上营造乡土种红树林。
[0006]本发明所指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非宜林滩涂是指不适宜乡土种红树林生长的中、低潮带滩涂。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依据城市污水标准,选用对污染物去除率大于50%的I?2年苗红树植物物种,使用无瓣海桑或拉关木作为造林先锋树种,在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营造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林带,利用其防风浪固岸和促淤造陆的功能适当提高待恢复滩涂的高程和环境,显著改善中、低潮带滩涂的造林环境,从而达到乡土种红树林的生长要求,为乡土种红树林在非宜林的滩涂上造林提供有利生境。
[0007]本发明的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8]A、依据城市污水标准,选用对标准城市污水去除率大于50%的1-2年苗红树植物物种;
[0009]B、在离岸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构建宽15?20米环形无瓣海桑I年生或拉关木2年生幼苗林带;
[0010]C、待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林种植2?3年后,在离岸宽15?20米环形带内空地种植步骤A中的红树植物物种;所述无瓣海桑或拉关木种植的株距为I?2m、行距为I?2m ;所述乡土红树林种植的株距为0.5?lm、行距为0.5?lm。
[0011]步骤A中所述的红树植物物种,优选为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红海榄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优选,步骤B中的无瓣海桑或拉关木用绳子将幼苗绑扶在竹杆上将其固定,防止无瓣海桑或拉关木幼苗被风浪冲走,从而提高成活率。
[0013]所述的标准城市污水为铅lmg/L、锌5mg/L、铜2mg/L、总氮2mg/L、总磷0.4mg/L。
[0014]外来种和乡土种合理搭配、两者种植密度有差别,能够保证外来种不影响乡土种正常生长。
[0015]不同红树植物物种对污染物(标准城市污水)的去除率如图1所示。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7]1、本发明筛选出抗污染物红树植物物种抗污性能好,利用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抗风浪、促淤固滩的生态学特点营造乡土种红树宜林地和生境,打破了通过人工堆填土抬高滩涂高程、建抗风浪墙来营造宜林地的传统,避免了人为施工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等,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造林方法。
[0018]2、本发明在形成生态宜林地后种植乡土种红树林树种,造林的乡土种红树林的成活率较高、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抗污染、抗风浪能力。
[0019]3、本发明在近海河口、海湾等面积较大的非宜林滩涂上营造外来种和乡土种红树林具有抗污染、抗风浪性能好,恢复后的红树林湿地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性、良好的生态功能以及滨海景观方面较传统造林方法均有显著提升,维持外来种与乡土种各自的良性生长环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
[0020]图1是不同红树植物物种对污染物(标准城市污水)的去除率;
[0021]图2是湛江府城镇构建和营造具有和抗污染、抗风浪作用的红树林。

【具体实施方式】
:
[0022]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依据城市污水标准(铅lmg/L、锌5mg/L、铜2mg/L、总氮2mg/L、总磷0.4mg/L),选用对标准城市污水去除率大于50%的1-2年苗秋茄、木榄幼苗。
[0025]在湛江府城镇先来村非宜林地低滩带光滩上,选取沿海岸线长2000m、最大宽度800m的弧形范围,首先在此区域外边在离岸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构建宽15?20米环形无瓣海桑I年生或拉关木2年生幼苗17300株,苗高40?70cm,用绳子将幼苗绑扶在竹杆(深插土壤下60?70cm)上,株、行距约为1.5mX 1.5m,待树苗(成活)种植2?3年后。在离岸宽15?20米环形带内空地配置乡土种2年生秋茄、木榄幼苗共643400株,株、行距约为0.75mX0.75m,人工养护一年。养护期后,计算林地上成活的乡土种红树植物为546980株,成活率为85.01 %,也可在养护期补苗,增加造林率。乡土种红树林成林效果良好,2年后在宽20米环形带以内范围未见有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植株的分布。
【权利要求】
1.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依据城市污水标准,选用对标准城市污水去除率大于50%的1-2年苗红树植物物种; B、在离岸污染较为严重、风浪大的非宜林滩涂上种植构建宽15?20米环形无瓣海桑I年生或拉关木2年生幼苗林带; C、待无瓣海桑或拉关木林种植2?3年后,在离岸宽15?20米环形带内空地种植步骤A中的红树植物物种;所述无瓣海桑或拉关木种植的株距为I?2m、行距为I?2m ;所述乡土红树林种植的株距为0.5?lm、行距为0.5?l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树植物物种为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红海榄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污染红树林防护林的构建和营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无瓣海桑或拉关木用绳子将幼苗绑扶在竹杆上将其固定。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4488656SQ20141084143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30日
【发明者】王友绍, 程皓, 王玉图, 许方宏, 陈粤超, 吴晓东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