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文档序号:259852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勃氏甜龙竹按3m~6m×4m~6m的株距和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抚育勃氏甜龙竹2~3年,即可逐步替代薇甘菊生长蔓延,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本发明提供的控制薇甘菊的方法,除了能够完全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还能收获勃氏甜龙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
【专利说明】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属于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薇甘菊Η· Β· K.)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2004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其为世界上危害严重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13 年1月9日再次被中国政府公告确定为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目前主要采取的 化学防治、天敌资源利用防治、人工拔除防控薇甘菊的措施,虽然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 治标不治本,薇甘菊极易复发、扩散蔓延。
[0003] 尽管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201210533086),选用红薯Aaiaias结合除草剂"灭草松"防控薇甘菊,毕竟红薯适 宜种植区域多为农地,且为相对肥沃的熟地,而山地、生地不易种植,再有红薯适宜范围窄, 且对薇甘菊持续控制能力有限,冬季藤蔓会枯萎,需要不断更新种植,这给薇甘菊的防治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有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完全遏制恶性杂草薇甘菊新个体生长的方法" (200510033305),其中也涉及薇甘菊替代控制,选用的是幌伞枫/ragra/75·替 代控制薇甘菊,幌伞枫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控制薇甘菊,毕竟其最大的价值是观赏价值,属于 风景园林植物,规模化应用于替代控制薇甘菊,其成本投入相对较大,难以推广应用。
[0004] 本申请的发明人早从2008年开始调研,试验、尝试筛选薇甘菊发生区的各种经济 植物替代控制薇甘菊,结果发现利用勃氏甜龙竹(ifefli/roca/afiMAs 抚育2~3年, 即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而且在持续控制薇甘菊的同时,还能收获勃氏甜 龙竹的竹材、竹笋及其加工的制品、产品;具有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 行,易学习掌握、易推广的特点,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 率。可见,研制出本发明,对持续防控薇甘菊而言,意义深远、贡献较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即将勃氏甜 龙竹株行距按照3nT6mX4nT6m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抚育勃 氏甜龙竹2~3年,逐步实现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06] 本发明提供的是这样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勃氏 甜龙竹按3nT6mX4nT6m的株距和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 抚育勃氏甜龙竹2~3年,即可逐步替代薇甘菊生长蔓延,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07] 所述勃氏甜龙竹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即在已有薇甘 菊发生危害的区域,并且要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种植勃氏甜龙竹。
[0008] 所述薇甘菊发生区域,即已有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区域。
[0009] 所述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即满足勃氏甜龙竹生长的下列自然地理条件的 区域:适生气候为:年均气温16°C以上,不低于10°C的有效积温在5500°C以上,极端最低温 度-4°C,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无重霜;适生土壤为:砂岩、砂页岩、页岩、花岗岩、紫色砂 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土厚60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适生 地形为:低山、浅丘、山谷和缓坡地为佳,忌风口和贫瘦山地。
[0010] 所述勃氏甜龙竹种苗为一年生的优质种苗,种植的株距为3nT6m,行距为4nT6m, 在每年2~4月竹子处于休眠的状态下种植。
[0011] 所述抚育须持续抚育勃氏甜龙竹2~3年,才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0012]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通过上述方案,利用勃氏甜龙竹株行距按照 3nT6mX4nT6m种植在薇甘菊发生,而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抚育勃氏甜龙竹2~3 年,就能够有效遏制薇甘菊生长,控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彻底替代灭除薇甘菊。另,本发 明提供的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还具有能收获勃氏甜龙竹的竹材、竹笋及其 加工的制品、产品;且对环境友好,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简单、易行,易学习掌握、易推 广,生态效益、观赏价值显著,能促进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薇甘菊盖度及勃氏甜龙竹郁闭度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15] 实施例1 2008年4月,选取一年生优质勃氏甜龙竹苗,按照5mX 6m株行距种植在下列区域:位 于陇瑞公路旁(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薇甘菊课题试验示范地)的一块面积20亩的废弃撂荒坡 地,优势植物为薇甘菊,其平均盖度达90%,海拔800m,坡度30°,属印度洋季风控制的南亚 热带季风区,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21°C,年平均降雨量1402. 1_ ;土壤疏松,多为红 壤,完全适宜薇甘菊生长;种植当年下底肥,以后每年年底最肥1次。种植后前三年对龙竹 幼苗进行人工抚育,清除竹苗周围杂草,使其不被覆盖;每年3月按常规抚育一次,此后6~9 月每月除草一次,直至11月再除草一次。逐年在薇甘菊的盛花期的11月,调查勃氏甜龙竹 郁闭度,以及薇甘菊盖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竹笋生产情况;勃氏甜龙竹种植二年后,开始有 竹笋产出,第三年产量陡增,第四年后逐步趋于稳定。薇甘菊盖度及勃氏甜龙竹郁闭度变化 情况见图1。
[0016] 由图1可知,随着勃氏甜龙竹的逐年抚育、生长,一年后,龙竹郁闭度达到30% ; 2年 后,龙竹郁闭度达到60% ;3年后,郁闭度为90%。薇甘菊则相反,初始盖度为90%, 1年后盖 度为60%,2年后,盖度为30%,3年后,盖度为0%,仅在该区域地边缘能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 经不构成危害,该区域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
[0017] 实施例2 选取一年生优质勃氏甜龙竹苗,按照3mX4m株行距种植在下列区域:年均气温17°C, 不低于10°C的有效积温在5600°C,极端最低温度_4°C,无霜期320, 土厚70cm,土质疏松、 肥沃的赤红壤土地,地形为山谷,生长有薇甘菊。随着勃氏甜龙竹的逐年抚育、生长,一年 后,龙竹郁闭度达到30% ;二年后,龙竹郁闭度达到60% ;三年后,郁闭度为90%。薇甘菊则相 反,初始盖度为80%,-年后盖度为50%,二年后,盖度为28%,三年后,盖度为0%,该区域内彻 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同时勃氏甜龙竹种植二年后,开始有竹笋产出,第三年产量陡增,第 四年后逐步趋于稳定。
[0018] 本发明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抚育勃氏甜龙竹三年,即便是薇甘菊盖度为 90%的地块,三年后,薇甘菊的盖度也降到0%,试验地内彻底没有薇甘菊的存在,仅能在试 验地块边缘发现零星薇甘菊,但已经不构成危害;勃氏甜龙竹种植在遏制薇甘菊危害的同 时,龙竹种植二年后,开始有竹笋产出,第三年产量陡增,第四年后逐步趋于稳定。据此,勃 氏甜龙竹可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持续遏制薇甘菊。
【权利要求】
1. 一种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勃氏甜龙竹按 3nT6mX4nT6m的株距和行距,种植在薇甘菊发生且适宜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抚育勃氏 甜龙竹2~3年,即可逐步替代薇甘菊生长蔓延,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宜 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区域,是指下列区域:适生气候为:年均气温16°C以上,不低于10°C的有 效积温在5500°C以上,极端最低温度-4°C,无霜期300天以上,无重霜;适生土壤为:砂岩、 砂页岩、页岩、花岗岩、紫色砂岩发育而成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紫色土,土厚60cm 以上,土质疏松、肥沃;适生地形为:低山、浅丘、山谷和缓坡地。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勃氏甜 龙竹种苗为一年生的优质种苗,种植的株距为3nT6m,行距为4nT6m,在每年的2~4月,竹子 处于休眠的状态下种植。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勃氏甜龙竹控制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的 勃氏甜龙竹需要抚育2~3年,才能逐步替代并直至完全遏制薇甘菊。
【文档编号】A01G1/00GK104082013SQ201410343674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8日
【发明者】泽桑梓, 季梅, 杨斌, 朱家颖, 周平阳, 赵宁, 王大伟, 户连容, 王海帆 申请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泽桑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