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241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二元复配。其中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质量比为1~50∶50~1,制剂中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质量份数比1%~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接受的辅助成分,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微胶囊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的霜霉病和疫霉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
【专利说明】-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 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唑嘧菌胺(ametoctradin ;CAS号:865318-97-4)是一个三唑嘧啶类杀菌剂,属于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霜霉和疫霉类卵菌纲真菌有控制作用,具有极强的残留活性和耐雨 性,对各种作物的霜霉病和疫霉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0003]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 ;CAS 号:178928-70-6 ;化学名:(RS)-2-(2-(1-氯环 丙基)-3- (2-氯苯基)-2-羟丙基-1-2-二氢-3-1,2, 4-三唑-3-硫酮)是拜耳公司研制的 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花生、水稻 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几乎对所有麦类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小麦和大麦的白粉 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网斑病、云纹病等。还能防治油莱和花生的土传 病害,如菌核病,以及主要叶面病害,如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胫病、菌核病和锈病等。
[0004]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单一 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药剂的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抗药性真菌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化学 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 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积极特点,杀菌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 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不断攀升,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 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少、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重视,纷纷加大开发研制 力度。我们在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进行复配,具有明 显的增效作用。且关于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复配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目前尚无人报道 过。


【发明内容】

[0005]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 防治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荔枝疫霉病以及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小麦和大麦的白 粉病、纹枯病等。
[0006]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 硫菌唑两元复配,其余为辅助成分。其中所述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 的质量比为1?50 : 50?1,所述的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经毒力测定实验验证,唑嘧菌胺与 丙硫菌唑的质量比为1?10 : 10?1时,增效效果较好。
[0007] 所述的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配制的农药剂型为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 齐IJ、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微胶囊剂。其中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在 制剂中的总质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80%,其中占10%?60%时,毒性和残留达到较 好的平衡,成本也较低。
[0008]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配制成的农药剂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乳油制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常规乳化剂10?30份;常规溶剂20?50份;常规增效剂1?5份。该乳油 制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加入溶剂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 乳化剂、增效剂搅拌均匀后成均一透明的油状液体,灌装,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乳油制 剂。
[0009]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分散剂5?20份;防冻剂1?5份;增稠剂0. 1?2份;消泡剂0. 1?0. 8份; 促渗剂〇?10份;pH值调节剂0. 1?5份;水,余量。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 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在磨球机中磨球2? 3小时,使粒直径均在5mm以下,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
[001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是可湿性粉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 菌唑1?50份;分散剂3?10份;湿润剂1?5份;填料,余量。该可湿性粉剂的具体生 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 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
[0011]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 菌唑1?50份;分散剂3?10份;湿润剂1?10份;崩解剂1?5份;填料,余量。该 水分散粒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和分散剂、润 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 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
[0012]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乳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乳化剂3?30份;溶剂5?15份;稳定剂2?15份;防冻剂1?5份;消泡剂 〇. 1?8份;增稠剂0. 2?2份;水,余量。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首先将唑嘧菌胺与 丙硫菌唑、溶剂和乳化剂、助溶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将部分水,抗冻剂,抗微 生物剂等其他的农药助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 入水相,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水,剪切约半 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乳剂。
[0013]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乳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乳化剂10?30份,防冻剂1?8份,稳定剂0. 5?10份,常规溶剂助溶剂20? 50份。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用助溶剂完全溶解,再加入乳化剂、防冻剂稳定剂等其他成 分,均匀混合,最后加入水,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微乳剂。
[0014]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颗粒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润湿分散剂1?10份;增稠剂0. 1?5份;消泡剂0. 1?5份;菌麻油,余量补 足。将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分散剂、稳定剂、消泡剂和溶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 例混合,放入砂磨釜内研磨后,送入均质混合器内混匀即得成品。
[0015]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水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润湿分散剂0. 1?30份;防冻剂2?8份;消泡剂0. 1?1份;增稠剂0. 1? 3份;展着剂5?15份;水,余量补足。将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用助溶剂完全溶 解,再加入分散剂、防冻剂、消泡剂等其他成分,均匀混合,最后加入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得 成品。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微胶囊剂,组分的质量份数为:唑嘧菌胺1?50份;丙硫菌唑 1?50份;尿素5?20份;甲醛5?20份;乳化分散剂5?20份;防冻剂1?5份;增稠 剂0. 1?2份;消泡剂0. 1?0. 8份;水,余量。在装有搅拌装置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尿素和 甲醛(物质的量比约为1 :1. 5?2.0),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到8?9左右,然 后升温至70?80°C,反应得到稳定的脲醛树脂预聚体。取一定量的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 溶于环己烷中,并在溶液中加入乳化分散剂,伴随剧烈搅拌,配成以含乳化分散剂的水溶液 为水相的0/W型稳定乳液。将上述的脲醛树脂预聚体加入乳液中,调节pH值,在酸催化条 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胶囊颗粒。缓慢升温,固化,温度控制在 40?50°C,固化时间lh。选择加入适量的助剂,即可得稳定的微囊剂。
[0016] 其中以上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 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任意比组成的混合物。
[0017] 所述的溶剂为二甲苯或生物柴油,甲苯,柴油,甲醇,乙醇,正丁醇,异丙醇,松脂基 植物油代号为ND-45,溶剂油,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水等溶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任意比组成的混合物。
[0018]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代号为LG-3、GY-D1252、GY-D1256、SNWGF-01,木质素 磺酸盐代号为201107、20110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烷基磺酸盐钙盐,萘 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 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9] 所述的湿润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BX,湿润渗透剂 F,烷基苯磺酸盐聚氧乙烯三苯依稀苯基磷酸盐,皂角粉,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0]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碳酸氢钠中的 一种或多种。
[0021]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 聚乙烯醇中一种或多种。
[0022]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柠檬酸钠,间苯二酚中的一种。
[0023]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4] 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l_2(l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 8_1(l脂肪醇的 一种或多种。
[0025] 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轻质碳酸钙中 的一种或多种。
[0026] 本发明以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为有效成分的复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延 缓要害抗药性的产生,并降低了成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主要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 病、荔枝疫霉病以及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小麦和大麦的白粉病、纹枯病等。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些例子。本发明的效果实验采用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 结合的方式,如无特别说明,以下提及的比例都为质量份数比。
[0028] 实施例: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不同配比联合毒力实验。
[0029] 1. 1供试药剂 95%丙硫菌唑原药,95%唑嘧菌胺原药,上述原药均由海利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 提供。
[0030] 1. 2试验靶标 从山东寿光从未施过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以及同类型的黄瓜盆栽地采集分离,供试黄 瓜品种:长春密刺。
[0031] 1.3试验方法 1. 3. 1药剂配制 先用丙酮溶解原药,根据预备实验的结果将适量的两原药配成若干个不同配比,再用 丙酮将各处理分别稀释成若干个浓度梯度待用。
[0032] 将感病黄瓜品种长春密刺栽培在育苗钵中,置于温室中培养,植株长到三至四叶 期后,采集相同叶龄的叶片,用于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培养及测定。
[0033] 1. 3. 2黄瓜霜霉病病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黄瓜霜霉病病菌采用活体植株法在20°C、1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每30 d转代培 养1次。接种时用无菌水洗脱发病叶片上的分生孢子,配制成孢子浓度为IX 1〇6个/mL的 悬浮液。 1. 3. 3供试菌株敏感性测定 采用叶碟保湿法进行毒力测定。先将采集的叶片制备成直径为1.5cm的叶盘,随机混 匀,分别置于配置好的系列浓度药液中浸泡lh,每个浓度50个叶盘,试验以不加药剂的处 理为空白对照,浸泡结束后,叶子正面朝上摆放于相同药液浓度润湿的吸水纸上,把叶盘上 的药液吸干,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10L接种于叶盘中央,室温放置5 min后,置于20°C、1 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10d后测量叶盘上的发病面积,计算EC5Q。
[0034] 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 〇级:无病; 1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_20%以下; 7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50%以下; 9级:孢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0035] 1. 3. 4混剂毒力测定及结果分析 用单剂毒力测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进行混剂的毒力测定。
[0036] 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_20%之间,按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 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0037] 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 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EC 5(I按照孙云沛方法计算共 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唑嘧菌胺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丙硫菌唑的毒力指数(ΤΙ)=唑嘧菌胺的EC5(/丙硫菌唑的EC5(IX 100 Μ的真实毒力指数(ATI)=唑嘧菌胺的EC5Q/M的EC5QX 100 Μ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唑嘧菌胺的ΤΙ XP唑嘧菌胺+丙硫菌唑的ΤΙ XP丙硫菌唑 Μ的共毒系数(CTC) =Μ的ATI/Μ的ΤΤΙ X 100 式中: Μ为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Ρ唑嘧菌胺为唑嘧菌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Ρ丙硫菌唑为丙硫菌唑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0038] 2. 1毒力测定结果 表1丙硫菌唑与唑嘧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

【权利要求】
1. 一种含有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 分为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二元复配,其余为辅助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 的质量比为1?50 : 50?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在制剂中的 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8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唑嘧菌胺与丙硫菌唑在制剂中的 总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5%?60%。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 乳油、悬浮剂、水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微胶囊剂。
【文档编号】A01N43/653GK104137838SQ201410371978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葛尧伦, 陈鹏, 司国栋 申请人: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