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及专用孵化池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9088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淡水鱼类人工繁育过程中的人工催产技术,属于水产养殖应用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到一种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及专用孵化池。
背景技术
:多鳞铲颌鱼(largescaleshoveljawfish)为鲤科突吻鱼属鱼类,又名多鳞白甲鱼、赤鳞鱼、钱鱼。该鱼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和山东泰山及北京拒马河流域;因其独特的地理分布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被称为鱼类的“活化石”。陕西、山东、甘肃等地已将多鳞铲颌鱼列为省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已有一些水产工作者对多鳞铲颌鱼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工人繁殖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从全国近来多鳞铲颌鱼养殖生产的产量情况来看,均没有达到人为可控的规模化生产,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真正突破多鳞铲颌鱼人工催产的技术瓶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及专用孵化池,为多鳞铲颌鱼生产上获得发育整齐批量的受精卵。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1)选择亲鱼:每年的4—6月在成熟亲鱼中选择:雌性亲鱼的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并向外突;雄性亲鱼的头部吻端及殿鳍上有明显的珠星,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2)催产:催产的条件:水温在18—20℃;水中溶解氧7.0㎎/l以上;水体ph值7.9—8.1;催产药物及剂量:催产剂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释放激素(lh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使用;雌鱼催产剂量控制在lhrh-a2:1o—20ug/kg,hcg:800—1500iu/kg,dom:5—10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催产部位及方法:催产部位选择胸鳍基部肩带窝处;催产方法为进针0.3㎝并与鱼体成30度角;催产后的管理:催产完成12小时后,每隔1小时检查雌、雄鱼一次,直到效应时期;(3)孵化:将催产后亲鱼按照放入雌雄鱼的比例为5:1专用的孵化池的储水容器中,储水容器水保持在100㎝深左右,微微进水,保持水温在20℃,根据授精卵确定放置网箱的数量,每个网箱放入10万粒授精卵,每个孵化容器中可一次性放置三个网箱,将授精卵均匀地放入孵化容器的网箱中,开启增氧机,根据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调整孵化水温,至出膜时可将水温调至22℃,利用比重原理,即时清理坏死鱼卵,这种条件下孵化大约在70—72小时仔鱼出膜;所述孵化池由储水容器构成,在储水容器的上面设置有总进水管,总进水管出口连接上位进水管和下位进水管,上位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的上半部,下位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的下半部;在上位进水管上设置有上位进水闸伐,在下位进水管上设置有下位进水闸伐;在储水容器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管一端与出水口连接,一端连接可转动的弯头向上的水管弯头,水位控制排水管上端出水口向上,水位控制排水管的下端与水管弯头连接。本发明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专用孵化池,由储水容器构成,其要点是,在储水容器的上面设置有总进水管,总进水管出口连接上位进水管和下位进水管,上位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的上半部,下位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的下半部;在上位进水管上设置有上位进水闸伐,在下位进水管上设置有下位进水闸伐;在储水容器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出水管一端与出水口连接,一端连接可转动的弯头向上的水管弯头,水位控制排水管上端出水口向上,水位控制排水管的下端与水管弯头连接。本发明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专用孵化池,所述水位控制排水管的长度大于储水容器高度的三分之二。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由于选择的亲鱼的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并向外突的雌性亲鱼及头部吻端及殿鳍上有明显的珠星,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的雄性亲鱼;在催产时保持水温在20℃,催情药物及剂量为:雌鱼催产剂量lhrh-a2:15ug/kg,hcg:1000iu/kg,dom:5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并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选择胸鳍基部肩带窝处,进针0.3㎝并与鱼体成30度角。催产后,将本发明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专用的孵化池用网片盖上,防止鱼跳出,12小时后,每间隔1小时检查一次雌鱼。采用人工授精,将授精卵均匀地放入孵化容器的网箱中,开启增氧机,根据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调整孵化水温,至出膜时可将水温调至22℃。还由于本发明的孵化池由于结构上设置上、下位进水,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方式进水能有效地保证在孵化过程中容器中下层水与上层水的交换,从而保证了容器内温度的均衡和溶氧的保证。孵化池的排水采用活动弯头连接排水管,可方便控制孵化池中的水位,该项结构能保证孵化过程中的溶氧需求,同时还节省水量、保证了多鳞铲颌鱼授精卵的正常发育。因此,本孵化池完全克服了现在孵化过程存的溶氧问题、温度随气候异常对多鳞铲颌鱼授精卵发育的不利影响,达到孵化的数量多,幼苗出膜时间短,成活率高,实现高效生产、全人工可控,特别适合多鳞铲颌鱼授精卵的孵化,为批量获得多鳞铲颌鱼鱼苗提供保障。由此,本发明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育方法,产生的技术效果有:亲鱼催产效应时间精准,受精率达95%以上、孵化率达90%以上;亲鱼损伤率较小,约为5%。以雌鱼为例其结果见下表:年度雌鱼数量(尾)效应时间(小时)受精率(%)孵化率(%)亲鱼损伤率(%)201312414959152014260129794320153181295925获得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亲鱼选择、催产方法、人工授精方法正确,催产条件、孵化条件均可控制。本发明的各项技术的指标,容易掌握,操作方便,生产上便于推广。可实现多鳞铲颌鱼的一次性排卵,克服了该鱼在自然状态下的多次排卵;另一方面也利于人工授精要求,可获得批量规模化的受精卵,进而得到批量的仔鱼。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为:储水容器1,总进水管2;上位进水管3;下位进水管4;下位进水闸伐5;上位进水闸伐6;水位控制排水管7;水管湾头8;出水管9;储水容器出水口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在每年的4—6月间,选择晴朗的天气,将多鳞铲颌鱼亲鱼培育池水放浅易于网捕操作。将要选择的亲鱼捕于网中,选择雌性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并向外突。雄性头部吻端及殿鳍上有明显的珠星,腹部松软,生殖孔略呈红色,轻压鱼体腹部有精液流出。将选出的雌雄亲鱼按雌雄鱼的比例为5:1放入工厂化的孵化池中,保持水温在20℃,并充氧。按常规的方法配制催产溶液。催情药物及剂量为:雌鱼催产剂量lhrh-a2:15ug/kg,hcg:1000iu/kg,dom:5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并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催产部位:选择胸鳍基部肩带窝处,进针0.3㎝并与鱼体成30度角。催产后,将孵化池用网片盖上,防止鱼跳出,12小时后,每间隔1小时检查一次雌鱼。催产后雌鱼的效应时间一般在12—16小时之间。检查时,轻压雌鱼体腹部,鱼卵即流出,便可即时人工授精。参照图1,上述方法中所述的孵化池由储水容器1构成,在储水容器1的上面设置有总进水管2,总进水管2出口连接上位进水管3和下位进水管4,上位进水管3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1的上半部,下位进水管4的出水口位于储水容器1的下半部;在上位进水管3上设置有上位进水闸伐6,在下位进水管4上设置有下位进水闸伐5;在储水容器1的下端设置有出水口10,出水管9一端与出水口连接,一端连接可转动的弯头向上的水管弯头8,水位控制排水管7上端出水口向上,水位控制排水管7的下端与水管弯头8连接;水位控制排水管7的长度大于储水容器1高度的三分之二。实施例22013年5月12日至14日,按上述方法共选亲鱼149尾,其中雌鱼124尾、雄鱼25尾。水温控制在20℃,分三批催产,雌鱼催产剂量lhrh-a2:15ug/kg,hcg:1000iu/kg,dom:10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并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平均效应时间为13小时,共收集到受精卵372000粒;孵化水温为21℃,平均受精率95%、平均孵化率91%、70小时稚鱼出膜,产后亲鱼死亡7尾。实施例32014年5月15日至18日,共选亲鱼312尾,其中雌鱼260尾、雄鱼52尾。催产水温控制在20℃,分四批催产,雌鱼催产剂量lhrh-a2:20ug/kg,hcg:1200iu/kg,dom:5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并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平均效应时间为14小时,共收集到受精卵832000粒;孵化水温为21℃,平均受精率97%、平均孵化率94%、71小时稚鱼出膜,产后亲鱼死亡9尾。实施例42015年5月13日至20日,共选亲鱼382尾,其中雌鱼318尾、雄鱼52尾。催产水温控制在20℃,分六批催产,雌鱼催产剂量lhrh-a2:15ug/kg,hcg:1200iu/kg,dom:10mg/kg进行混合使用,一次性注射,雄鱼减半注射。并使用2ml医用注射器,每次每尾亲鱼注射溶液总量为0.5ml。平均效应时间为13小时,共收集到受精卵954000粒;孵化水温为21℃,平均受精率95%、平均孵化率92%、平均71小时稚鱼出膜,产后亲鱼死亡15尾。上述实施例2——4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控制的技术参数不同。虽然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文字性说明及具体案例的详尽描述,但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本领导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核心内容及技术指标的基础上所作的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