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挂底钓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062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挂底钓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挂底钓具。



背景技术:

在野外钓鱼时,由于不同水域水底情况复杂,垂钓点附近的石头、水草、杂物、树枝等水底障碍物会造成鱼钩挂底,下水取钩一般比较危险,因此只能通过硬拉钓鱼线将鱼钩拉离障碍物,但是往往越拉鱼钩挂得更紧,最后只能是剪线扔漂,并且强力拉扯容易损伤鱼竿,造成渔具损伤损失重大。目前,通常采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改变主线和子线的粗细和材质来加大其拉力,但是,由于子线的承受力小而经常被拉断,因此经常造成鱼钩丢失。并且,市场上常见的各种鱼钩都是裸露在外的,极容易造成鱼钩挂底,为广大钓友带来不少麻烦和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挂底钓具。

一种防挂底钓具,包括鱼竿、8字环、子线和主线,本发明还包括一镂空的饵笼,所述主线的一端连接在鱼竿上,另一端连接在8字环的一端;所述饵笼的前端内壁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饵笼的前壁上形成相连通的的导眼I,所述隔板的下侧与所述饵笼的内壁之间还设有内置的铅块;所述饵笼的后端内壁上对称的设有两个隔段,所述隔板与隔段之间设有可前后活动的饵托,所述饵托与隔板之间通过弹簧进行连接;所述饵托的两端分别对称地设有一导眼II,所述隔段上对称地设有导眼III;所述子线依次沿导眼III、导眼II和导眼I穿出饵笼,然后从8字环的另一端绕回,再依次从导眼I、导眼II和导眼III穿回饵笼,所述子线的两个末端分别连接有一个鱼钩。

进一步,本发明还包括子坠,所述主线的另一端通过子坠与8字环相连。

进一步,所述子坠为橄榄形,所述子坠由卡扣I、卡扣II和转环组成,所述卡扣I上设有凹槽,所述卡扣II上设有凸起的中心轴,通过将所述中心轴插入到凹槽内将卡扣I和卡扣II组装在一起;所述转环的中间设有穿孔,通过穿孔活动穿过中心轴将所述转环套设在卡扣I和卡扣II的中间;所述转环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I和连接孔II,所述连接孔I与主线相连,所述连接孔II通过别针与8字环相连。

进一步,在所述铅块的一侧,所述饵笼的后端向外延伸形成饵底托。

进一步,所述饵托在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对称地设有凸起I,所述隔板在朝向所述饵托的一侧设有凸起II。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在主线上的母坠和浮漂,所述母坠位于鱼竿和浮漂之间。

优选的,所述母坠由螺丝头I和螺母I组成,所述螺丝头I上设有圆孔I,所述螺丝头I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圆孔I相连通的开口I;通过将主线从开口I处勒入到圆孔I内,然后将螺丝头I插入到螺母I中,将所述母坠安装在主线上。

优选的,所述浮漂由螺丝头II和螺母II组成,所述螺丝头II上设有圆孔II,所述螺丝头II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圆孔II相连通的开口II;通过将主线从开口II处勒入到圆孔II内,然后将螺丝头II插入到螺母II中,将所述浮漂安装在主线上。

优选的,所述母坠由中通坠I和中通插栓I组成,所述中通坠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所述中通坠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所述中通插栓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I,所述中通插栓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I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I;所述中通插栓I可插入到中通孔I中与中通坠I组装在一起,通过所述主线从中通孔II中穿过将所述母坠安装在主线上。

优选的,所述浮漂由中通坠II和中通插栓II组成,所述中通坠I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II,所述中通坠I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II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II,所述中通插栓I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V,所述中通插栓I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V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V;所述中通插栓II可插入到中通孔III中与中通坠II组装在一起,通过所述主线从中通孔IV中穿过将所述浮漂安装在主线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在装饵时,通过饵托上的凸起I和隔板上的凸起II的交合作用,使子线压紧后错位不松脱,将饵笼定位在8字环的子线间,避免抛投时饵笼下滑造成鱼钩被收进饵笼中。

(2)当饵笼入水沉底后,钓饵入水雾化,释放对饵托的压力,从而解除了饵托对子线的压力,此时,子线和两个鱼钩成为自由体,在回收时,两个鱼钩都会返回附着在隔段的导眼处,因此,鱼钩不外露,避免出现挂底现象。

(3)饵笼采用镂空设计,可以加快钓饵沉入水底后的雾化分解效率。

(4)饵底托像勺子一样拖着钓饵和钓饵上的双钩,也避免了钓饵入泥被污染。

(5)8字环可以转动,在鱼钩或饵笼挂底时可起到泄力的作用.

(6)本发明还设计了橄榄形的子坠,当饵笼出现挂底情况时,当子坠前行受阻时,受力点发生改变,子坠会向受力点小的一方转动,遇到石头一类的障碍物时,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子坠能够翻过障碍物脱困。

(7)本发明还设计了母坠和浮漂,本发明为母坠和浮漂提供了水滴型和中通型两种设计,这两种设计拆装方便,当饵笼和子坠一旦都卡在石缝和树杈内难以脱困时,此时,将母坠和浮漂安装在主线上,可借助母坠的重量使牵拉过程中挂底的子坠运动方向改变,并且浮漂能够使主线回收时受力,以助于子坠和饵笼的脱困。

综合上述,本发明巧妙地将鱼钩设置在饵笼内,采用双钩内藏的设计,因此鱼钩不容易挂底,同时,配合子坠、母坠和浮漂的使用,帮助鱼钩、子坠或饵笼挂底时成功脱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子坠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转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母坠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母坠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8字环;2、子线;3、主线;4、浮漂;5、母坠;6、子坠;7、卡扣I;8、卡扣II;9、转环;91、连接孔I;92、连接孔II;10、凹槽;11、中心轴;12、穿孔;13、螺丝头I;14、螺母I;15、圆孔I;16、开口I;17、隔板;18、导眼I;19、铅块;20、隔段;21、饵托;22、弹簧;23、导眼II;24、导眼III;25、鱼钩;26、凸起I;27、凸起II;28、饵笼;29、中通坠I;30、中通插栓I;31、中通孔I;32、中通开口I;33、中通孔II;34、中通开口II;35、饵底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防挂底钓具,包括鱼竿、8字环1、子线2、主线3以及安装在主线3上的浮漂4,本发明还包括母坠5、子坠6和一镂空的饵笼28,所述主线3的一端连接在鱼竿上,另一端与子坠6相连。所述饵笼28的前端内壁上设有隔板17,所述隔板17与所述饵笼28的前壁上形成相连通的的导眼I 18,所述隔板17的下侧与所述饵笼28的内壁之间还设有内置的铅块19。本发明仅在饵笼28内部的下侧内置有铅块19,是为了保证饵笼28入水之后正面朝上,铅块19在这当中主要起平衡作用。所述饵笼28的后端内壁上对称的设有两个隔段20,所述隔板17与隔段20之间设有可前后活动的饵托21,所述饵托21与隔板17之间通过弹簧22进行连接。隔段20有限制饵托21位移距离和附着鱼钩的作用。

所述饵托21的两端分别对称地设有一导眼II 23,所述隔段20上对称地设有导眼III 24;所述子线2依次沿导眼III 24、导眼II 23和导眼I 18穿出饵笼28,然后从8字环1的另一端绕回,再从导眼I 18、导眼II 23和导眼III24依次穿回饵笼28,所述子线2的两个末端分别连接有一个鱼钩25。所述饵托21在朝向所述隔板17的一侧对称地设有凸起I 26,所述隔板17在朝向所述饵托21的一侧设有凸起II 27,所述导眼I 18从所述凸起II 27上穿过,当拇指按下饵托21时,饵托21上的凸起I 26可以压在隔板上凸起II 27的两侧,起到压紧子线2不让其滑动的作用。

装饵前,先将两个鱼钩25平齐拉出,将8字环1与饵笼28贴紧,拇指按下饵托21,使凸起I 26压住子线2,填装钓饵,装饵结束后开始抛投,子线2在钓饵和饵托21的双重压力下压紧,因此,抛投时,子线2不会松动移位,以保证饵笼28内的钓饵在开始入水时不会松散,鱼钩25可稳定地勾住钓饵而不会拉饵入笼,因此,可以保证整体入水后鱼钩25裸露在外,方便鱼采食;当饵笼28入水沉底后,钓饵入水雾化,释放对饵托21的压力,解除了饵托21对子线2的压力,此时,子线2和两个鱼钩25成为自由体,在回收时时,两个鱼钩25会回到附着在隔段20的导眼III 24处,因此,鱼钩25不外露,避免出现挂底现象;并且饵笼28的镂空设计,可提升钓饵吸水和雾化散开的效率。当鱼咬住钓饵挂在一个鱼钩25上,鱼由于激烈摆动外窜带动子线2,另一端鱼钩25将顺着隔段20的导眼III 24回缩,卡在导眼III 24上,此时收线,鱼钩25不会挂底。

所述子坠6为橄榄形,所述子坠6由卡扣I 7、卡扣II 8和转环9组成,所述卡扣I 7上设有凹槽10,所述卡扣II 8上设有凸起的中心轴11,通过将所述中心轴11插入到凹槽10内将卡扣I 7和卡扣II 8组装在一起;所述转环9的中间设有穿孔12,通过穿孔12活动穿过中心轴11将所述转环套设在卡扣I 7和卡扣II 8的中间;所述转环9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I 91和连接孔II92,所述连接孔I 91与主线3相连,所述连接孔II 92通过别针连接在8字环1的一端。水底的环境无常,多有乱石和树枝等杂物分布,难免会挂住饵笼28或子坠6,本发明的子坠6设计成橄榄形,子坠6上用于分别与主线3和8字环1相连的转环9,能够活动地套设在卡扣I 7和卡扣II 8的中间,因此,当饵笼或鱼钩出现挂底而造成子坠6前行受阻时,受力点发生改变,子坠6会向受力点小的一方转动,遇到石头一类的障碍物时,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子坠6能够翻过障碍物脱困。

所述母坠5位于鱼竿和浮漂4之间,所述母坠5由螺丝头I 13和螺母I 14组成,所述螺丝头I 13上设有圆孔I 15,所述螺丝头I 13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圆孔I 15相连通的开口I 16;通过将主线3从开口I 16处勒入到圆孔I 15内,然后将螺丝头I 13插入到螺母I 14中,将所述母坠5安装在主线3上。

所述浮漂4由螺丝头II和螺母II组成,所述螺丝头II上设有圆孔II,所述螺丝头II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圆孔II相连通的开口II;通过将主线3从开口II处勒入到圆孔II内,然后将螺丝头II插入到螺母II中,将所述浮漂4安装在主线3上。因为浮漂4与母坠5的造型和结构一致,仅是材料不同,母坠5需选择密度远大于浮漂4的材料,因此,省略浮漂4的结构示意图。正常使用时无需安装浮漂4和母坠5,将浮漂4和母坠5设计成这种水滴型,当子坠6一旦卡在石缝和树杈内就很难实现脱困,此时,可以在本发明的主线3上安装上母坠3和浮漂,安装完成后,松开抡长主线3,将母坠5朝被困子坠6的正前方远投,当超过被挂底的点时,母坠5沉入水底时收线,浮漂4使被挂底的主线3垂直浮起成一线,并且本发明中,母坠5的重量是子坠6的数倍,因此,借助母坠5的重量使牵拉过程中挂底的子坠6运动方向改变从而实现脱困。浮漂4与母坠5的位置不可以更换,浮漂4能够使主线3回收时受力,防止主线3再次缠绕无法脱困。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优选的,所述母坠5由中通坠I 29和中通插栓I 30组成,所述中通坠I 29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 31,所述中通坠I 29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 31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 32,所述中通插栓I 30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I 33,所述中通插栓I 30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I 33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I 34;将中通插栓I 30插入到中通坠I 29的中通孔I 31中,使中通开口I 32与中通开口II 34对齐,将主线3依次穿过中通开口I 32、中通开口II 34勒入到中通孔II 33内,转动中通坠I 29使中通开口I 32和中通开口II 34错开,进一步压平使中通插栓I 30完全压入到中通坠I 29内,使所述母坠5安装在主线3上。

优选的,所述浮漂4由中通坠II和中通插栓II组成,所述中通坠I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II,所述中通坠I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II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II,所述中通插栓II的中间设有中通孔IV,所述中通插栓II的侧壁上设有与中通孔IV相连通的中通开口IV;将中通插栓II插入到中通坠II的中通孔III中,使中通开口III与中通开口IV对齐,将主线3依次穿过中通开口III、中通开口IV勒入到中通孔IV内,转动中通坠II使中通开口III和中通开口IV错开,进一步压平使中通插栓II完全压入到中通坠II内,使所述浮漂4安装在主线3上。因为浮漂4与母坠5的造型和结构一致,仅是材料不同,母坠5需选择密度远大于浮漂4的材料,因此,省略浮漂4的结构示意图。正常使用时无需安装浮漂4和母坠5,仅需在子坠和饵笼均挂底时再安装即可。将浮漂4和母坠5设计成这种中通型,不仅方便浮漂4和母坠5拆装方便,也有助于子坠6一旦卡在石缝和树杈内帮助其实现脱困。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所述铅块19的一侧,所述饵笼28的后端向外延伸形成饵底托35。饵底托35像勺子一样拖着钓饵和钓饵上的双钩,也避免了钓饵入泥被污染。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