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5018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铲、锹等手动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中国专利,名称为转换快速的挖掘工具,专利号201510904545.X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转换快速的挖掘工具,包括有设置在工具头上的两个挡板,所述的两个挡板之间形成一个夹槽,所述的两个挡板上固设有固定轴,所述的固定轴上设有把手,所述的把手可在夹槽中绕固定轴转动,所述的把手上设有可转动的活动块,所述的活动块上设有两个平行面,所述的平行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夹槽的宽度,所述的挡板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边,所述的活动块上设有抵挡面,当所述的平行面旋转至与挡板成一个夹角时,所述的抵挡面可顶在定位边上。所述的把手上设有紧固件,紧固件作用在活动块上,使活动块向前运动,让抵挡面保持紧抵在定位边上。

当活动块的抵挡面顶在挡板的定位边上,可以使工具头和把手之间无法绕固定轴转动,并呈一个夹角。当转动活动块于其平行面至夹槽中间时,其抵挡面则偏离了原先的定位边,此时,可以转动工具头、把手,活动块将随把手绕固定轴转动并落入夹槽中。这样在工具头与把手之间转换的过程中,活动块就可以避开两个定位边的夹角处。当活动块的抵挡面转至另一个定位边处时,回转活动块,使其平行面与挡板内侧成一个夹角时,此时活动块上的抵挡面就可以抵挡在另一个定位边上,工具头和把手再次被固定。由于活动块在把手可转动,因此活动块的抵挡面与挡板上的定位边之间的间隙可以设置的很小,只要保持活动块的固定位置不变,在挖掘的过程中,无论振动多大,抵挡面都保持顶在定位边上。

当活动块的抵挡面转至挡在两个挡板的定位边上时,将紧固件固紧,此时工具头与把手之间无论如何振动,抵挡面将保持挡在定位边上,以便保持在同一个状态下的连续挖掘操作不易产生松脱。当需要转换挖掘操作时,只要松开紧固件,将活动块的抵挡面转至两个挡板的另外一对定位边上时,再将紧固件固紧,则同样可以保持在该状态下的连续挖掘操作不易产生松脱。

把手上设有外螺纹,紧固件上设有与外螺纹螺接的螺孔,紧固件的首端可顶在活动块的尾端上。当需要固紧时,只要旋转紧固件,该紧固件可在把手的外螺纹上向活动块方向旋进,并推动活动块向定位边方向逐渐靠紧,使抵挡面紧密地顶在定位边上,消除了定位边与抵挡面存在的间隙,并且通过螺旋压紧,可以在定位边与抵挡面之间施加了一个巨大的压力,避免了工具头与把手之间因为在挖掘过程中产生的不断振动而导致的相互撞击损坏。

其存在的缺点是工具头与把手之间的固定是通过紧固件和活动块,活动块则通过螺纹固定在把手上,螺纹的固定接触面积有限,在挖掘过程中,受到敲击、振动等容易损坏,造成松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铲头与手柄之间可以换角度,铲头与手柄之间采用楔紧固定结构,可以消除配合间隙的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的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包括有设置在铲头上的挡板,所述的挡板上固设有固定轴,所述的把手设置在固定轴上并且可绕固定轴转动,所述的把手上设有可纵向滑动的卡件,所述的卡件可向前滑动并顶在挡板的侧边,所述的卡件与把手之间设有空间,所述的空间内设有可滑动的楔子,所述的楔子可顶在卡件与把手之间。

以铲头在前,把手在后,铲头可以铲土的面为上面,另一个面为下面之规定,作为本技术方案的方位描述。当卡件向前滑动并顶在挡板的侧边后,由于卡件和固定轴的作用,限定了铲头无法在把手转动。当卡件向后滑动并离开挡板的侧边后,铲头可绕固定轴在把手转动,实现铲锹与锄头之间的转换。

当卡件顶在挡板的侧边后,将楔子向前推动,让楔子楔紧在卡件与把手之间,使卡件在把手无法动弹,实现固定。反之,将楔子向后拉动,实现松开。

利用楔子两个斜面之间夹角小的特点,实现在纵向上对楔子施加一个小的外力,而在径向上产生一个巨大的张力,使卡件与把手固定,固定牢固,反之再施加一个反向小的外力,则可以使卡件与把手松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铲子立体装配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铲子结构剖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铲子处于锄头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铲子处于铲锹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5为图2中的A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图3中的B局部放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铲子从正面看立体斜视装配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铲子从背面看立体斜视装配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铲子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铲子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中的A局部放大视图。

图12为图9中的B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的两个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首先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

如图1、2中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包括有一个采用金属板冲压成型的铲头1。在铲头1上面的中间部位上设置一对挡板2,挡板2采用金属冲压成型,两个挡板2分别通过铆钉铆接在铲头1上。在两个挡板2上分别设有轴孔,在轴孔中固设有一根固定轴3,固定轴3是由螺栓和螺母拧固在挡板2上形成。

把手4上对应设有一个轴孔,该轴孔套置于固定轴3上,使得把手4设置在固定轴3上,并且可在两个挡板2之间绕固定轴3转动。把手4上设有可纵向滑动的卡件5,驱动卡件5可以使其在把手4上向前、向后运动。卡件5可在把手4上向前滑动并顶在挡板2的侧边,卡件5与把手4之间设有空间6,空间6内设有可滑动的楔子7,楔子7滑动可顶在卡件5与把手4之间。

当卡件5向前滑动并顶在挡板2的侧边后,将楔子7向前推动,让楔子7在空间6内楔在把手4与卡件5之间,使卡件5被楔紧在把手4无法动弹。

将楔子7向后拉动,使卡件5与把手4松开,就可以将卡件5顺势向后滑动,并远离挡板2的侧边。如图3、4中所示,此时,可以将铲头1绕固定轴3转动一个设定的角度,使铲头1与把手4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实现铲锹与锄头的转换。

当把手4与铲头1处于铲锹状态时,使铲锹平放,铲头1的正面向下,一旦松脱,铲头1的前端向下,并绕固定轴3转动,形成锄头。

当把手4与铲头1处于锄头状态时,使锄头把手4竖起或倾斜一个角度,铲头1的正面向上,一旦松脱,铲头1的前端向下,并绕固定轴3转动,形成铲锹。

相比现有技术中的采用螺纹固紧结构,楔子7具有两个斜面,而且两个斜面之间的夹角很小,该夹角在1°~3°范围,或采用脱模斜度。当在楔子7尾端上施加一个很小的向前外力,其两个斜面就可楔在卡件5与把手4之间的两个面上,并且施加在面上的张力远大于施加的向前外力,因此卡件5在把手4固定牢固,不易松脱。而只要将楔子7稍微向后移动一些,卡件5与把手4便即可松开。只要通过纵向的推、拉操作,就可以实现铲锹、锄头快速卡紧、松脱之间的转换,快速、简单、容易。

卡件5呈环状结构,卡件5套设在把手4上,并可在把手4上纵向滑动。由于卡件5呈环状,只要具有足够的厚度和长度就不易断裂,可以很牢固地套在把手4上,又可以实现在把手4上纵向滑动,也便于装配。

而环状的卡件5在把手4上处于居中位置,并且可以从两边分别顶在两个挡板2上,使铲头1与把手4之间固定更加牢固。

空间6为设置在把手4上的凹槽,本实施例在把手4的前端外侧设有四个平面,其截面呈四方形。该凹槽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把手4的上、下两个外侧面上,有两个楔子7分别置于两个凹槽中。环状卡件5中设有一个与把手4前端截面对应的四方形孔。

把手4上的凹槽一方面可以用于容纳楔子7,另一方面又可以限制楔子7两侧,使楔子7只能沿纵向运动,同时,又不会影响环状卡件5在把手4上的滑动。

如图1、5中所示,凹槽内设有斜底面8,楔子7的内面9与斜底面8吻合,楔子7的外面10与卡件5的内侧壁11吻合。把手4的前段外侧设有四个平面,其截面呈四方形。该凹槽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把手4的上、下两个外侧面上。有两个楔子7分别置于两个凹槽中。

制造加工时,只需要使斜底面8与纵向轴线之间呈一个夹角,该夹角与楔子7的两个斜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可。这样,楔子7就会有一个斜面与纵向轴线平行。当楔子7楔在卡件5与把手4之间时,楔子7的两个面会与凹槽的斜底面8和卡件5的内侧壁11全面接触而实现吻合,此时,卡合力分散在所有的接触面上,局部受力小,部件不易损坏,而且接触面积大,摩擦力相应也大,卡合牢固,不易松脱。

把手4的前端只要略小于环状卡件5的四方形孔,以便卡件5可以在把手4上滑动即可。即使在加工过程中,把手4与卡件5之间的配合间隙偏大了些也无妨,两个楔子7在向前滑动时会抵消配合间隙,克服间隙偏大的缺陷,照样可以楔在凹槽的斜底面8与卡件5的四方形孔壁面上。由此可以看出,该结构对于机械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使用时,无论是铲锹还是锄头,在铲、挖时,把手4大多数处于上、下拗动状态。两个楔子7分别置于把手4的上、下两个凹槽中,并且紧密地楔在把手4与环状卡件5之间,消除了把手4与环状卡件5之间的间隙,可以保证把手4与卡件5之间在拗动时不会因为间隙的存在而出现松动,从而也避免了在挖掘时部件之间的松动而不断产生撞击而导致损坏。

空间6内设有弹压在楔子7上的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使楔子7在空间6内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在挖掘时,楔子7虽然会受到不断地振动,由于受到第一弹簧12施加的弹力作用,楔子7不但在把手4与卡件5之间不会松动,反而会因为不断地振动而楔的更紧。

把手4上设有滑动件14,滑动件14可在把手4上滑动,并可顶在卡件5上,滑动件14与楔子7挂钩联接。

手持滑动件14将其向后拉动,滑动件14可带动楔子7向后运动,使楔紧在把手4和卡件5之间的楔子7松弛,此时就可以将卡件5向后滑动,使其远离挡板2的侧边,铲头1被松开,并可以在把手4上绕固定轴3转换一个角度。

而将滑动件14向前运动,滑动件14可顶住卡件5同时向前运动,直到卡件5运动至挡板2的侧边止,使卡件5顶在挡板2上无法绕固定轴3转动,实现铲头1在把手4上的转换固定。

楔子7上设有挂槽15,卡件5上设有卡钩13,卡钩13处在挂槽15中,形成挂钩联接。当楔子7向后滑动时,楔子7上的挂槽15前壁则会逐渐靠向卡钩13,并且挂住卡钩13,使卡件5一起向后滑动。

每个楔子7上设有一个挂槽15,滑动件14内侧面上对应设有两个挂钩16,挂钩16是由螺接在滑动件14上的螺钉构成。每个挂钩16处在对应的挂槽15中,形成挂钩联接。无论楔子7与滑动件14滑动后处在什么位置,由于挂槽15处在楔子7斜面的下面,不会影响楔子7斜面的张顶,而挂钩16刚好处于挂槽15的空腔处,也不会阻碍楔子7斜面贴靠、顶住滑动件14内侧面。楔子7与滑动件14既可以相互楔顶,又可以形成联动。

滑动件14呈套环状,滑动件14套设在把手4上,并可在把手4上滑动。由于滑动件14为套在把手4上的套环,一方面,使把手4靠近根部位置变粗,增强了把手4的抗弯折强度,另一方面,便于滑动件14套环在把手4上滑动,并且强度好,不易损坏,便于握持。

卡件5与楔子7挂钩联接。此时卡件5向后滑动将带动楔子7向后运动。当手持滑动件14向后拉动时,滑动件14首先滑动件14钩住楔子7向后拉动,之后,楔子7再带动卡件5向后运动,用一个拉动操作,实现楔子7松脱和卡件5后退一气呵成,松脱、转换简单、快捷、容易。

把手4上设有弹压在滑动件14上的第二弹簧17,第二弹簧17使滑动件14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此时,第二弹簧17可以一直顶在滑动件14上,使滑动件14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并顶在卡件5上,直至卡件5顶在挡板2的侧边上为止。并且将一直保持使卡件5顶在挡板2的侧边上的状态,无论受到敲打、振动保持紧固,不易松脱。

卡件5上设有卡槽18,挡板2的侧边设有可进入卡槽18的卡齿19。卡槽18卡在卡齿19中,既可以使卡件5顶住挡板2,又可以使卡件5与挡板2互相卡合,不产生翻转。

如图5中所示,滑动件14呈套环状,其内侧面上设有向内凸出的环形凸台22。第三弹簧21套在把手4上,其尾端顶在向内凸出的环形凸台22上,其前端顶在卡件5尾部上。当卡件5未转动至其应当处在的位置时,如挡板2的边缘上,由于第一弹簧12的向前弹力作用而使楔子7向前运动,将卡件5楔紧,一旦卡件5转动至其应当处在的位置时,如卡槽18与卡齿19正对的位置,卡件5的前端与挡板2之间则出现一个卡槽18的空隙,此时第三弹簧21将弹压在楔子7的尾部,使其可以向前运动,直至卡件5最终顶在挡板2的侧边而使转换得以固定,避免了因为卡件5受到意外的阻挡而被固定在任意位置上,从而实现自动定位固定。

如图3、4、6中所示,卡槽18呈梯形状,卡齿19呈梯形状,并且与卡槽18的相适应。卡槽18的内侧边与中心线夹角在1.5°~4.5°之间。当梯形卡槽18卡入与其相适应的梯形卡齿19中,由于夹角很小,只要在纵向施加一个很小的作用力。就可以使梯形卡槽18的两个侧边紧密地贴在梯形卡齿19的两侧壁上,并且可以沿着梯形的斜边逐渐滑入而卡紧,此时卡槽18的斜边对卡齿19的两侧壁具有向前的顶力,而卡齿19的两侧壁对卡槽18的斜边又具加持作用,因此卡件5与挡板2之间固定牢固,不易松动,即使在挖掘过程中,卡槽18在卡齿19中不断受到振动还会卡得更紧。

如图4、6中所示,当卡槽18卡在卡齿19内时,卡槽18的顶端至卡齿19的底面之间设有预留空档20。当卡槽18两侧与卡齿19的两侧壁之间产生磨损时,卡槽18变窄而卡齿19变宽,使卡槽18可以继续向卡齿19内卡入,并且进入到预留空档20中,防止卡槽18的顶端触及到卡齿19底面,而使卡槽18两侧与卡齿19的两侧壁无法接触而产生松动。

该铲子在使用时,只要手持滑动件在把手上向后滑动,卡件和楔子则随之向后滑动,卡件与把手松开,就可以实现铲头与把手之间转换。由于弹簧的弹力作用,一旦松手,弹簧将顶着卡件向前滑动,使其卡在挡板上,使铲头与把手自动卡紧,同时,楔子也自动楔紧卡件。具有松开转换快捷,操作简单、容易,卡紧状态时部件之间无间隙,固定牢固,不易松脱,抗冲击强度高,不易损坏,并且很容易实现铲锹、锄头之间快速转换的优点。

其次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

如图7、8中所示,本发明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包括有设置在铲头1上的两个挡板2,铲头1由金属板冲压而成,两个挡板2铆接在铲头1上。在两个挡板2上固设有一个固定轴3,该固定轴3由螺母、螺杆螺接于两个挡板2上构成。把手4上设有轴孔33,固定轴3设在轴孔33中,使把手4和铲头1均可绕固定轴3转动。

如图9中所示,把手4上设有横向通孔26,横向通孔26中设有上、下叠置的卡件5和楔子7。横向通孔26具有纵向长度,以便卡件5、楔子7可在横向通孔26中前后滑动。每个挡板2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三个与轴心呈一固定角的卡槽18,其中有两个卡槽18与轴心的固定角为α,使铲头1和把手4处于铲子和锄头两种状态。另两个卡槽18与轴心的固定角为α1,使铲头1和把手4处于倒钩收起的状态。卡件5的两个侧边分别设有可卡入卡槽18的卡齿19,卡件5在横向通孔26中来回滑动行程大于卡齿19可卡入和退出卡槽18的行程,卡件5与楔子7之间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成抵挡斜面23和推顶斜面24。抵挡斜面23和推顶斜面24均为斜的平面,其与中心线27的夹角在1.5°~4.5°之间。

挡板2设置在铲头1上,一方面,可以使铲头1在把手4上可以绕固定轴3转动,另一方面,可以使挡板2的卡槽18卡夹固定在卡件5的卡齿19上,从而使铲头1固定在把手4上,实现铲子、锄头结构的转换。卡件5上的挡斜面12和楔子7上的推顶斜面24使两者形成可以互楔的两个楔子,以便在横向通孔26内可以互楔固定。由于楔子7的斜面与平面之间的夹角很小,因此只要在纵向对卡件5与楔子7施加一个很小的夹力,则卡件5与楔子7会在横向通孔26的上、下壁面上则会产生很大的张力,使卡件5与楔子7紧紧地固定于横向通孔26中。当在卡件5与楔子7的一侧施加一个很小的拉开力,则上、下壁面上的张力即可消失,卡件5与楔子7在横向通孔26内迅速松弛。不但实现了固定,而且固定时的卡合无间隙,具有固定坚固,不易受到撞击、敲打等振动而损坏的优点。

抵挡斜面23设置在卡件5的内侧,推顶斜面24设置在楔子7的内侧,当卡件5和楔子7上、下叠置时,推顶斜面24顶在抵挡斜面23上。同时,卡件5、楔子7的上、下面分别顶在横向通孔26的上、下内壁面上。

卡件5向前滑动,即向铲头1方向滑动,卡齿19可顶入卡槽18内。由于固定轴3固定在挡板2和把手4的轴线上,而卡件5上的卡齿19卡在挡板2边缘的卡槽18内,使得挡板2和把手4相对固定在一起无法动弹。

楔子7的作用是楔在卡件5一个侧面上,使卡件5可卡在横向通孔26中无法滑动。向楔子7上的抵挡斜面23方向推动推顶斜面24,会使楔子7和卡件5分别向横向通孔26的上、下内壁面上靠,直至同时顶在横向通孔26的上、下内壁面上而卡紧。当将楔子7向后滑动,使顶斜面13远离抵挡斜面23,卡件5和楔子7稍微向中心线27方向靠拢一些,两者即可在横向通孔26中滑动了,这样就便于驱动卡件5向远离卡槽18方向移动,直至退出卡槽18,等待把手4绕固定轴3转动至挡板2上的另一个卡槽18位置。

把手4上设有弹压在楔子7上的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使楔子7处于向前弹起的状态。

第一弹簧12弹压在楔子7上,使推顶斜面24始终保持顶在抵挡斜面23,此时,卡件5一直处于向前运动的状态。当铲头1在把手4上绕固定轴3转动至某一个定位位置时,第一弹簧12可以使楔子7自动向前弹起,使卡齿19卡入卡槽18内,实现快速转换定位。同时,卡件5和楔子7向通孔26的上、下两个内壁面顶起,使卡件5和楔子7与通孔26的上、下面之间无间隙,避免了在铲、挖等上、下挖掘过程中因部件之间的间隙而产生的微小松动,结构更加结实、牢固。

把手4上设有滑动件14,滑动件14可在把手4上滑动,滑动件14拧有两个螺钉29,楔子7两侧对应设有两个固定孔28,螺钉29拧在固定孔28中,使得滑动件14固定在楔子7上,使两者可以形成联动。第一弹簧12弹压在滑动件14上,这样,第一弹簧12产生的弹力就可以通过滑动件14弹压在楔子7上了。

滑动件14同样呈圆形套环状结构,把手4的前段有设有一环形台阶,滑动件14套于把手4的前段上。第一弹簧12弹压在滑动件14的后侧面与环形台阶的一个圆环面30之间。由于第一弹簧12弹压在滑动件14上,使滑动件14保持处在把手4上的向前弹起状态。当一只手握住把手4,另一只手抓住滑动件14向后拉,则滑动件14会带动楔子7向后滑动,使原本紧顶在横向通孔26中的卡件5和楔子7松弛,此时便可拉动卡件5和楔子7向后移动,实现快速松开转换。

把手4上设有弹压在卡件5上的第二弹簧17,第二弹簧17使卡件5处于向前弹起的状态。

把手4上设有通至横向通孔26后面的内孔32,第二弹簧17前端弹压在卡件5的尾端,第二弹簧17的尾端弹压在孔底支撑部31。支撑部31是一个横向插入在把手4上的销杆。把手4是由多段管体螺接组成,作为支撑部31的销杆一方面为第二弹簧17提供一个支撑,另一方面插在两个管体螺接处,可使这两个管体固结在一起不会松脱。

由于卡件5被阻在任何一个位置,楔子7都有可能楔住卡件5一起卡在横向通孔26中固定,为防止卡件5未到达卡齿19卡入卡槽18的位置而被固定,第二弹簧17卡件5始终处于向前推进的状态,当卡齿19停在卡槽18的槽外,楔子7将卡件5楔住,一旦卡齿19转动至卡槽18位置后,第二弹簧17可以继续将卡件5向前推进,使在横向通孔26中楔紧在一起的楔子7和卡件5松开。当卡件5前行至卡齿19插入卡槽18中后,第一弹簧12的弹力施加在弹压楔子7上,使楔子7再次楔住卡件5于横向通孔26中,转换卡紧更加顺畅、快捷、方便。

如图12中所示,卡件5上设有可勾在楔子7上的扣钩34,扣钩34可勾在楔子7上形成联动。当卡件5与楔子7在横向通孔26中处于夹紧状态时,在所述的扣钩34与楔子7之间设有缓冲空档25。首先,将楔子7向后拉动缓冲空档25的距离后,使卡件5与楔子7则在横向通孔26中松开,然后,卡件5则可以开始随楔子7向后运动,使卡件5上的卡齿19离开卡槽18,这样就可以对把手4、铲头1进行转动操作了。

如图11中所示,卡齿19外侧边以及对应卡槽18的内侧边分别与中心线27呈夹角β,夹角β在1.5°~4.5°之间。此时,卡齿19、卡槽18呈梯形状,卡齿19沿中心线27运动进入到卡槽18内后,由于夹角β的角度非常小,因此只需要施加很小的纵向力,就可以使两侧紧密地顶在一起,保证在卡合状态下没有缝隙的存在,结合紧密。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消除了间隙,在挖掘时不会产生松动,避免了部件之间因为间隙的存在而相互撞击,造成损坏。而为了达到无缝隙的结合,在制造加工时,只要保证夹角的度数一致,部件的其它部位的配合加工精度就无要求,比起现有技术,该结构使得加工、装配、制造变得简更加单、容易了。

如图10、11中所示,卡齿19止抵于卡槽18内时,卡齿19顶端至卡槽18底面之间设有预留空档20。

预留空档20的设置使得卡齿19一直保持着向卡槽18前行的余量,避免因为卡齿19顶端顶在卡槽18的底面上而导致两侧无法顶死的现象出现,一方面可以使在纵向长度的加工精度大大降低,加工、装配、制造变得简更加单、容易了,另一方面,即使卡齿19、卡槽18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有磨损、变形等损坏现象,也能保证卡齿19的两侧始终可以卡在卡槽18内侧面上。

横向通孔26内的上、下内壁面呈平面,并且处于相互平行状态,卡件5和楔子7的上、下表面呈平面,并且处于相互平行状态。

保证卡件5和楔子7有最大的接触面顶在横向通孔26内的上、下内壁面上,一方面,可以减小局部的受力,避免损坏,另一方面,只需要保证加工出平行的平面,这在机加工过程中是最基础的加工,因此加工精度要求低,同样使得装配、制造变得简更加单、容易了。

本发明改进转换卡合结构的铲子具有铲头与把手之间转换快捷,卡紧、松开施加力小,卡紧状态时部件之间无间隙,固定牢固,不易松脱,抗冲击强度高,不易损坏,并且很容易实现铲、挖快速转换的优点。

铲头1上的挡板2其尺寸有限,设置在挡板2的卡齿19数量无论多少,在卡合时,每个挡板2上仅有一个卡齿19受力,因此,不会影响挡板2的强度。而设置在挡板2上的卡槽18数量越多,虽然在卡合时,每个挡板2上仅有一个卡齿19受力,则会影响挡板2的刚性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