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鱼运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8604阅读:3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黄鱼运输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活鱼运输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黄鱼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黄鱼作为海鱼,有离开海洋环境后易死的特点,在进行黄鱼运输的过程中或者运输之后,非常容易死亡,所以极难以活体的形式作为商品出现。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通常在黄鱼、海鲫鱼等打包装箱前加入乙醇、乙醚、CO等医用麻醉剂,从而降低鱼体代谢,限制其活动,以达到延长存活时间的目的。

采用上述方式,虽然能够延长黄鱼存活的时间,但是,乙醚、乙醇、CO等均为医用麻醉剂,属于化学添加用品,长期食用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并且采用这种方式处理的黄鱼,在运输之后,黄鱼非常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体死亡,一旦没有在适当的时间段内出售完,则容易出现鱼群死亡的现象,不适合大批量的运输、出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添加化学药剂便能实现黄鱼良好运输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黄鱼运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幼鱼训练养殖

在养殖鱼类的时候,从黄鱼苗三个月大开始,每隔一个礼拜就进行拉网训练;

2)运输用具

包装箱,采用全暗箱形式的包装箱,并且在箱内放入3/4高度的养殖水;

3)捕捞

黄鱼在捕捞前3天进行每天两次的人工拉网训练;在捕捞前1天停止喂食,捕捞出塘之后转入所述包装箱;

4)运输

将包装箱放入运输车上,并且在运输的途中避免急刹;

5)抵达目的地后鱼的放养

抵达目的地后,将包装箱中的水位降低至15~20cm,待包装箱中谁的水温与暂养想中水温差小于2℃时,将包装箱整体放入暂养箱中,直到黄鱼自己游出包装箱进入暂养箱之后,再将包装箱从暂养箱中拿出。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步骤2)中的包装箱包括外箱壳体,所述外箱壳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暗箱单元,所述暗箱单元设置有通水结构与外箱壳体之间进行水交换,所述外箱壳体外接有一水循环装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通水结构为设置在暗箱单元底部或侧壁的网格板。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一外循环箱,所述外循环箱内装有养殖黄鱼用水,所述外循环水箱与外箱壳体之间设置有一循环管路。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外箱壳体的箱壁内设置有吸音装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暗箱单元的规格为容积12升的立方体或圆柱体,且每一暗箱单元内最多放入2条黄鱼。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包装箱内的养殖水的水温为26~28℃,含氧量为12毫升每立方米。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步骤1)中拉网训练:首先用网将黄鱼圈至鱼塘一角,然后通过收网的方式逐渐增加鱼塘中黄鱼聚集区域鱼群的密度至100~130尾/立方米,在鱼塘水温为20~30℃时,维持该密度至少5分钟,在鱼塘水温为5~20℃时,维持该密度至少10分钟。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网为尼龙编织物,网孔的孔径小于1cm。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步骤4)的运输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从小鱼苗就开始进行拉网训练,从而使得黄鱼在小时候就适应拉网收网的环境,并且将虚弱的、不适应拉网作业的小鱼苗在小时候就淘汰,减少出现当黄鱼长大时进行拉网作业时的应激反应而死亡的问题;

2、在捕捞之前加大拉网的频率,进一步提高黄鱼对于拉网的适应,并且由于从小训练拉网,并不会对突然增加的拉网训练出现过强的应激反应而出现鱼群死亡的问题;

3、将包装箱分成外箱壳体和暗箱单元的方式,提高在每隔暗箱单元中放入1到2条黄鱼进行运输,提高了黄鱼的运输环境,并且当运输黄鱼时,形成黄鱼生活的最适空间、水温和含氧量,提高鱼儿在运输时的成活率;

4、将黄鱼的运输环境设置成暗箱的形式,并且在外箱壳体中设置吸音装置,减少了黄鱼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成活率;

5、将暗箱单元与外箱壳体之间进行水流通设置,并且在外部设置循环水装置,能够实现包装箱内的养殖水进行一定范围的流动,提高黄鱼在运输时的环境舒适度,并且通过换水的方式,能够保证养殖水的清洁度和含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包装箱与外水循环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包装箱与外水循环箱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暗箱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箱壳体;11、第一箱盖;12、消音棉;2、外循环箱;21、第二箱盖;3、暗箱单元;31、第三箱盖;32、网格板;4、循环泵;41、循环管路;5、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采用本发明方法从宁波向湖北运送规格为500克左右的黄鱼300条,历时12小时。抵达目的地后,商品黄鱼存货297条,死亡3条,存活率为99%,具体步骤如下:

1)幼鱼训练养殖

在养殖鱼类的时候,从黄鱼苗三个月大开始,每隔一个礼拜就进行拉网训练,其中的拉网训练:首先用网将黄鱼圈至鱼塘一角,渔网采用柔软的尼龙编制而成,网孔的直径小于1cm,然后通过收网的方式逐渐增加鱼塘中黄鱼聚集区域鱼群的密度至100~130尾/立方米,在鱼塘水温为20~30℃时,维持该密度至少5分钟,在鱼塘水温为5~20℃时,维持该密度至少10分钟。

2)运输用具

包装箱,采用全暗箱形式的包装箱,参见附图1至附图3,包括外箱壳体1和放在外箱壳体1内的暗箱单元3,暗箱单元3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圆柱式结构,降低了因使用方形结构的容器而造成的黄鱼剧烈碰撞、受伤、品质下降和死亡率高的风险。其中的暗箱单元3的高度与外箱壳体1的高度一致,从而在盖上第一箱盖11的时候,暗箱单元3不至于晃动;在暗箱单元3的侧壁开设网格板32,从而实现当外箱壳体1内装入养殖水的时候,外箱壳体1中的水可以自由进出暗箱单元3内,在外箱壳体1内盛入养殖水,使得养殖水处于暗箱单元33/4的液面高度为宜,然后盖上第一箱盖11,从而使得暗箱单元3处于黑暗的环境下;为了保证包装箱内部养殖水的含氧量和活水性,还外接有水循坏装置,在外循坏箱内装入液面高度与外箱壳体1内液面等高的养殖水,再在外循坏箱中放入循环泵4,通过循环管路41实现外循环箱2中的养殖水喝外箱壳体1内的养殖水循环流动效果,并且为了保证养殖水中的含氧量可以将第二箱盖21打开,并且在外循环箱2中放入曝气装置5。

在使用的时候,首先打开第一箱盖11,在外箱壳体1内紧密的放入暗箱单元3,然后打开第三箱盖31,在外箱壳体1中盛入养殖水,使得液面达到暗箱单元3的3/4高度,接着在每一暗箱单元3中放入1或2尾黄鱼,盖上第三箱盖31,接着盖上第一箱盖11,形成暗室,降低黄鱼对外界环境的感知,降低应激反应的出现,并且参见附图2,在外箱壳体1的壳壁夹层中放入有消音棉12,减轻黄鱼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进一步的降低应激反应的出现,提高黄鱼的成活率;同时在外循环箱2中放入相同的养殖水,液面高度与外循环箱2中的水液面一致,通过循环泵4实现养殖水的循环流动,从而保证了包装箱中的养殖水喝外循环箱2中的养殖水含氧量一致,在使用的时候,将第二箱盖21打开,能够使得氧气迅速溶解在外循环箱2中,并且,通过曝气装置5来提高养殖水中的氧气溶解速率,尽量满足12毫升每立方米的含氧量,提高了包装箱中暗箱单元3中的黄鱼的成活率。

3)捕捞

黄鱼在捕捞前3天进行每天两次的人工拉网训练;在捕捞前1天停止喂食,捕捞出塘之后转入所述包装箱;

4)运输

将包装箱放入运输车上,并且在运输的途中避免急刹;

5)抵达目的地后鱼的放养

抵达目的地后,将包装箱中的水位降低至15~20cm,待包装箱中谁的水温与暂养想中水温差小于2℃时,将包装箱整体放入暂养箱中,在移除暗箱单元3的额时候,使得网格板32一侧朝上放入暂养箱中,然后打开第三箱盖31,使得黄鱼自行游出,最后包装箱从暂养箱中拿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