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6387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花卉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温室已经成为花卉栽培中最重要、应用最广的途径。它在为许多花卉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的同时,病虫害防治问题也伴随而来。温室内的高温、高湿、空气不够流通等环境条件导致了温室花卉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大、危害重、传播蔓延快、周年发生次数频繁等特点,使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温室栽培花卉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若只采取农药防治,不仅增加成本,同时也会造成花卉产品污染。为克服这种不足,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例如用丽蚜小蜂来防治温室主要害虫白粉虱,前者既能抑制后者的发生和危害,又不对花卉产生影响。又例如月季栽培中发生严重的红蜘蛛危害,则采用另一种天敌扑食螨来防治。有目的地保护天敌,可有效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目前,生物防治法在温室花卉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少,但这方面的工作具有无污染、无残留、效力长等优点,是未来防治病虫害的一个发展方向。脉翅目昆虫用于生物防治的主要为草蛉科昆虫,草蛉属于捕食性昆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约有1300种。草蛉可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叶蝉、木虱、粉虱等多种害虫,能有效地抑制森林、苗圃、果园、农田中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目前已经成功实行了草蛉的工厂化生产、繁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对草蛉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脉翅目褐蛉科昆虫用于生物防治的报道、研究较少,褐蛉科昆虫在生物防治中也具有很大潜力,主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成虫和幼虫捕食量都很大,可以捕食很多种类的害虫,例如蚜虫、螨类、介壳虫、木虱以及其它小型软体昆虫等的卵及成虫;第二,幼虫活动灵敏,行动迅速,捕食能力强;第三,成虫寿命长且繁殖能力强,在低温条件下滞育,待条件合适后继续产卵进行繁殖。脉翅目是非常好的生物防治资源,而褐蛉科昆虫在这一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发明人在博士期间经过大量研究实验,提出了利用蚜虫饲养角纹脉褐蛉(MicromusangulatusStephens)的实验室方法,该饲养方法繁育角纹脉褐蛉在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捕食量、成虫羽化率等方面不够理想,发明人进一步对饲养方法进行了优化,结合温室花卉虫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为温室花卉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通过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繁殖角纹脉褐蛉(MicromusangulatusStephens),再用角纹脉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褐蛉防治温室花卉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蚜虫饲养,(二)褐蛉繁殖,(三)分装,(四)释放褐蛉;优选地,所述蚜虫饲养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具有2-3片真叶的大豆苗作为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的寄主植物;(2)将具有2-3片真叶的大豆苗移至蚜虫繁育室,每株大豆苗接种3-6头大豆蚜成蚜,蚜虫繁育室内温度保持在24-25℃,湿度70%-80%;优选地,所述的褐蛉繁殖包括以下步骤:(a)将待产卵雌性褐蛉成虫移入饲养盒内,再将步骤(一)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成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30-80头/天;(b)雌性角纹脉褐蛉成虫开始产卵后,将收集到的卵移入空的饲养盒内,当卵孵化后,将步骤(一)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幼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20-80头/天;(c)饲养8-13天后,褐蛉幼虫羽化为成虫;(d)所述步骤(a)、(b)、(c)在温室内进行,温室内每日24小时设置成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15Lx2小时,第二个周期保持温度25℃、湿度40%、光照强度30Lx4小时,第三个周期保持温度26℃、湿度35%、光照强度40Lx6小时,第四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15Lx4小时,第5个周期保持温度23℃、湿度55%、光照强度0Lx8小时;优选地,所述的饲养盒为透明塑料盒,长18-22cm,宽10-14cm,高6-10cm;盒盖保留一半,另外一半蒙上纱网,所述纱网的孔径为0.05-0.15mm;优选地,所述褐蛉为角纹脉褐蛉(MicromusangulatusStephens);优选地,褐蛉成虫使用饲养盒分装,褐蛉幼虫、卵、蛹采用塑料离心管分装;优选地,所述释放褐蛉包括以下步骤:将分装的褐蛉释放于温室内,所述褐蛉与温室花卉害虫的数量比为1:40-150;优选地,所述分装的褐蛉为褐蛉成虫、幼虫、蛹;优选地,所述温室花卉害虫为蚜虫、螨、介壳虫;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优化后的繁殖条件,显著提高了角纹脉褐蛉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捕食量、成虫羽化率,为规模化繁殖角纹脉褐蛉提供了技术支持。2、本发明繁殖的角纹脉褐蛉对温室花卉害虫防治效果明显,尤其对蚜虫、螨、介壳虫的防治效果佳;无污染、无残留、效力长,节约成本。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实施例11、试验方法:(试验重复三次)(1)将50盘具有2-3片真叶的大豆苗移至蚜虫繁育室,每株大豆苗接种5头大豆蚜成蚜,蚜虫繁育室内温度保持在24℃,湿度75%,繁育5-7天后备用;(2)将待产卵雌性角纹脉褐蛉成虫移入饲养盒内,饲养盒为透明塑料盒,长20cm,宽12cm,高7cm;盒盖保留一半,另外一半蒙上纱网,所述纱网的孔径为0.15mm;再将步骤(1)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少量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成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30-45头/天,准备30个饲养盒,每个饲养盒内有1头待产卵雌性角纹脉褐蛉成虫;(3)雌性角纹脉褐蛉成虫开始产卵后,将收集到的卵移入空的饲养盒内,统计每头雌性角纹脉褐蛉成虫的产卵量;繁育3.8天后,卵开始孵化(统计卵的孵化率),将步骤(1)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幼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20-70头/天,统计1-3龄褐蛉幼虫每天的捕食量;(4)饲养9.2天后,褐蛉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统计成虫羽化率;(5)所述步骤(2)、(3)、(4)在温室内进行,温室内每日24小时设置成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15Lx2小时,第二个周期保持温度25℃、湿度40%、光照强度30Lx4小时,第三个周期保持温度26℃、湿度35%、光照强度40Lx6小时,第四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15Lx4小时,第5个周期保持温度23℃、湿度55%、光照强度0Lx8小时;(6)在种植百合的温室内按照角纹脉褐蛉成虫与蚜虫的数量比为1:100释放角纹脉褐蛉成虫,释放后10天、30天分别统计防治效果;(7)平行对照设置,将步骤(5)调整为:“步骤(2)、(3)、(4)在温室内进行,温室内每日24小时设置成4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保持温度25.5℃、湿度45%、光照强度20Lx3小时,第二个周期保持温度27℃、湿度35%、光照强度40Lx10小时,第三个周期保持温度26℃、湿度45%、光照强度20Lx3小时,第四个周期保持温度25℃、湿度60%、光照强度0Lx8小时”,然后重复上述步骤(1)、(2)、(3)、(4)、(5)、(6),获得对照1;将步骤(5)调整为:“步骤(2)、(3)、(4)在温室内进行,温室内保持温度25℃,湿度50%,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然后重复上述步骤(1)、(2)、(3)、(4)、(5)、(6),获得对照2。表1不同繁育条件下角纹脉褐蛉的产卵量繁育条件角纹脉褐蛉雌成虫的产卵量(个/天)本发明32.5对照124.8对照216.3注:表1中角纹脉褐蛉雌成虫的产卵量都为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表1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繁育条件的优化使得角纹脉褐蛉的产卵量提高。表2不同繁育条件下角纹脉褐蛉卵的孵化率繁育条件角纹脉褐蛉卵的孵化率(%)本发明97.8对照189.5对照256.9注:表2中角纹脉褐蛉卵的孵化率都为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表2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繁育条件的优化能够显著提高角纹脉褐蛉的卵的孵化率。表3不同繁育条件下角纹脉褐蛉幼虫的捕食量繁育条件1龄幼虫(头/天)2龄幼虫(头/天)3龄幼虫(头/天)本发明202956对照1172440对照2131933注:表3中角纹脉褐蛉1-3龄幼虫的捕食量都为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表3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繁育条件的优化能够提高角纹脉褐蛉幼虫的捕食量。表4不同繁育条件下角纹脉褐蛉的羽化率繁育条件羽化率(%)本发明98.3对照190.6对照269.5注:表4中角纹脉褐蛉的羽化率都为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表4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繁育条件的优化能够显著提高角纹脉褐蛉的羽化率。表5不同繁育条件下角纹脉褐蛉对温室内蚜虫的防治效果注:表5中角纹脉褐蛉对蚜虫的防治效果都为三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表5的数据表明:本发明繁育条件的优化,使得角纹脉褐蛉对温室内蚜虫的防治效果提高,防治效果优于现有技术。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