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秆竹观赏竹苗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2902阅读:10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景观苗培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秆竹观赏竹苗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茶秆竹为禾本科茶秆竹属,为我国园林中优良观赏竹种,适用于园林绿化,可配植于亭榭叠石之间,主产于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目前,茶秆竹苗主要来源于野生竹林的带鞭小母竹,随着观赏产业发展,竹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野生的茶秆竹苗产量与质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对野生竹林的连年无度的采挖,引发水土流失、竹林衰败等生态经济问题,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人工育苗。

当前茶秆竹观赏竹苗主要采集于现有竹林中带鞭小母竹,采集过程易造成竹林衰败、水土流失等经济生态问题以及造林后的成活率低、景观效果差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现有带鞭小母竹苗的采集过程易造成竹林衰败、水土流失等经济生态问题,以及移栽成活率低、景观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移栽成活率高、景观速成、观赏美感佳的茶秆竹观赏竹苗培育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秆竹观赏竹苗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采鞭竹林选择与管理: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平缓(15°以下)、立地肥沃、土壤疏松且无病虫害的茶秆竹林作为采鞭竹林;每年4~5月和8~9月锄草1次,砍除细弱、畸形和病虫害严重的竹株,非垦复深翻年份,结合4~5月锄草沟施复合肥30-50kg•亩-1;每3年于10~12月垦复1次,深翻20~30cm、挖除石块、老竹蔸、树根,并结合深翻施复合肥100~150kg•亩-1;逐年调整林分结构,保留立竹密度500~600株•亩-1和1年生、2年生、3年生竹株比例各占1/3或4:4:2,以促进竹鞭质量与产量;

b、采集竹鞭:8~12月,于步骤a的竹林采集1~2年生健壮竹鞭,要求鞭色嫩黄至黄棕色,竹鞭直径2.0cm以上、鞭节长度4~7 cm,采集竹鞭后回土填平;

c、鞭段制作:将步骤b采集的竹鞭,去除竹鞭撕裂部分,然后按30~40cm长度、6~10个鞭芽•鞭段-1,截断、制作鞭段,做到切口平整、不撕裂;制作好的鞭段放置清水内浸泡1~2小时,然后捞出、在阴凉处堆放至30~50 cm高,用塑料膜包裹备用;

d、圃地准备及播种沟开设:结合整地作床,施200~300kg•亩-1钙镁磷肥,进行土壤消毒;床高25~30cm,床面宽100~110cm;然后按照沟间距25~30 cm,开设深度20~25 cm播种沟、待用;

e、埋鞭催芽:于步骤d的播种沟加入生根粉水溶液和土壤,搅拌均匀成浆糊状,按照统一鞭芽走向和鞭芽朝向播种沟侧面要求,将步骤c鞭段放入播种沟泥浆中,鞭段间留有10~15cm空隙,以方便控制留笋数量,利于新鞭生长;相邻播种沟的鞭段错开摆放,利于行鞭和竹苗土球打包;覆土踏实并用10~15cm厚稻草、谷壳等覆盖物覆盖播种沟,每隔15~30天于播种沟浇0.5%复合肥水溶液一次,保持土壤湿润、补充鞭段养分,促进笋芽分化;

f、合理留笋与套袋保护:于步骤e的鞭段留养1~2个•鞭段-1健壮笋后,及时疏除竹笋;竹笋出土时用30~40cm长度袋子套袋,扎紧袋口基部,预防竹笋泉蝇、竹笋象虫和竹笋夜蛾类危害;5~6月每隔10~15天于床面浇1%复合肥水溶液一次;

g、侧枝修剪与管理:6~7月,待步骤f的新竹侧枝尚未展开时,按保留枝下高要求,从竹秆基部修除侧枝,并用蜡、凡士林等涂抺切口保护;新竹初步长成时,去除多余竹梢,达到竹高要求;

h、苗期抚育与起苗:起苗前,做好圃地控草、水肥管理工作;出笋当年11~12月起可以沿播种沟侧方成丛挖起竹苗,去除部分枝叶后,用草绳包裹竹鞭土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育苗方法步骤简单,首先通过采鞭竹林选择与管理,极大地提高竹鞭质量与产量,然后经采集竹鞭,鞭段制作,圃地准备及播种沟开设,埋鞭催芽,合理留笋与套袋保护,侧枝修剪与管理,苗期抚育与起苗等步骤,诱导鞭段出笋成竹、生产带鞭小母竹的竹苗,实现优质竹苗批量生产,极大满足市场需要;培育的竹苗移栽成活率达94%,常规采挖现有小母竹造林移栽成活率仅60%,极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和景观建成速度、更具观赏美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茶秆竹观赏竹苗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采鞭竹林选择与管理: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平缓(15°以下)、立地肥沃、土壤疏松且无病虫害的茶秆竹林作为采鞭竹林;每年4~5月和8~9月锄草1次,砍除细弱、畸形和病虫害严重的竹株,非垦复深翻年份,结合4~5月锄草沟施复合肥30-50kg•亩-1;每3年于10~12月垦复1次,深翻20~30cm、挖除石块、老竹蔸、树根,并结合深翻施复合肥100~150kg•亩-1;逐年调整林分结构,保留立竹密度500~600株•亩-1和1年生、2年生、3年生竹株比例各占1/3或4:4:2,以促进竹鞭质量与产量;

b、采集竹鞭:8~12月,于步骤a的竹林采集1~2年生健壮竹鞭,要求鞭色嫩黄至黄棕色,竹鞭直径2.0cm以上、鞭节长度4~7 cm,采集竹鞭后回土填平;

c、鞭段制作:将步骤b采集的竹鞭,去除竹鞭撕裂部分,然后按30~40cm长度、6~10个鞭芽•鞭段-1,截断、制作鞭段,做到切口平整、不撕裂;制作好的鞭段放置清水内浸泡1~2小时,然后捞出、在阴凉处堆放至30~50 cm高,用塑料膜包裹备用;

d、圃地准备及播种沟开设:结合整地作床,施200~300kg•亩-1钙镁磷肥,进行土壤消毒;床高25~30cm,床面宽100~110cm;然后按照沟间距25~30 cm,开设深度20~25 cm播种沟、待用;

e、埋鞭催芽:于步骤d的播种沟加入生根粉水溶液和土壤,搅拌均匀成浆糊状,按照统一鞭芽走向和鞭芽朝向播种沟侧面要求,将步骤c鞭段放入播种沟泥浆中,鞭段间留有10~15cm空隙,以方便控制留笋数量,利于新鞭生长;相邻播种沟的鞭段错开摆放,利于行鞭和竹苗土球打包;覆土踏实并用10~15cm厚稻草、谷壳等覆盖物覆盖播种沟,每隔15~30天于播种沟浇0.5%复合肥水溶液一次,保持土壤湿润、补充鞭段养分,促进笋芽分化;

f、合理留笋与套袋保护:于步骤e的鞭段留养1~2个•鞭段-1健壮笋后,及时疏除竹笋;竹笋出土时用30~40cm长度袋子套袋,扎紧袋口基部,预防竹笋泉蝇、竹笋象虫和竹笋夜蛾类危害;5~6月每隔10~15天于床面浇1%复合肥水溶液一次;

g、侧枝修剪与管理:6~7月,待步骤f的新竹侧枝尚未展开时,按保留枝下高要求,从竹秆基部修除侧枝,并用蜡、凡士林等涂抺切口保护;新竹初步长成时,去除多余竹梢,达到竹高要求;

h、苗期抚育与起苗:起苗前,做好圃地控草、水肥管理工作;出笋当年11~12月起可以沿播种沟侧方成丛挖起竹苗,去除部分枝叶后,用草绳包裹竹鞭土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育苗方法步骤简单,首先通过采鞭竹林选择与管理,极大地提高竹鞭质量与产量,然后经采集竹鞭,鞭段制作,圃地准备及播种沟开设,埋鞭催芽,合理留笋与套袋保护,侧枝修剪与管理,苗期抚育与起苗等步骤,诱导鞭段出笋成竹、生产带鞭小母竹的竹苗,实现优质竹苗批量生产,极大满足市场需要;培育的竹苗移栽成活率达94%,常规采挖现有小母竹造林移栽成活率仅60%,极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和景观建成速度、更具观赏美感。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