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2283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牡丹种苗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



背景技术:

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由于牡丹在培育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较高,而目前的牡丹种苗培育室比较简单,不能满足牡丹种苗对温度的要求,而且目前的牡丹种苗培育室在对牡丹种苗浇灌时比较浪费水。为此提出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包括培育室、温控管、输水管、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培育室的左侧设置有空气加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通过管道与空气泵连接,所述温控管架设在培育室的左右两侧,且温控管通过送风管与空气加热器连接, 所述温控管上均匀密布有气孔,所述培育室的右侧设置下方设置有水箱,所述输水管架设在培育室的左右两侧,且输水管通过水泵与水箱连接,所述输水管上连接有滴灌头,且滴灌头正对于培育室内的育苗盆,所述滴灌头上安装有控水阀,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培育室的右侧上方,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培育室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控水阀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为若干组,且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培育室的内部各处。

优选的,所述温控管设置为2-4组,且温控管呈间隔等距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在牡丹种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培育室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控,空气加热器通过对空气进行加热,热空气通过温控管上的气孔释放至培育室的内部,可以有效的对培育室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满足牡丹种苗的生长温度;在对牡丹进行浇水时,通过控制器设置水量,并通过控水阀控制滴灌头的滴水速度,使得牡丹种苗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大大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培育室、2空气加热器、3空气泵、4温控管、5气孔、6水箱、7水泵、8输水管、9滴灌头、10控水阀、11育苗盆、12温度传感器、13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 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牡丹种苗控温节水培育室,包括培育室1、温控管4、输水管8、控制器13和温度传感器12,所述培育室1的左侧设置有空气加热器2,所述空气加热器2通过管道与空气泵3连接,所述温控管4架设在培育室1的左右两侧,且温控管4通过送风管与空气加热器2连接,所述温控管4设置为2-4组,且温控管4呈间隔等距设置,所述温控管4上均匀密布有气孔5,所述培育室1的右侧设置下方设置有水箱6,所述输水管8架设在培育室1的左右两侧,且输水管8通过水泵7与水箱6连接,所述输水管8上连接有滴灌头9,且滴灌头9正对于培育室1内的育苗盆11,所述滴灌头9上安装有控水阀10,所述控制器13设置在培育室1的右侧上方,在对牡丹进行浇水时,通过控制器13设置水量,并通过控水阀10控制滴灌头9的滴水速度,使得牡丹种苗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大大的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述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培育室1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12设置为若干组,且温度传感器12设置于培育室1的内部各处,所述温度传感器12和控水阀10均与控制器13电连接,在牡丹种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通过温度传感器12对培育室1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控,空气加热器2通过对空气进行加热,热空气通过温控管4上的气孔5释放至培育室1的内部,可以有效的对培育室1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满足牡丹种苗的生长温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