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温室地温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473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温室地温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日光温室在生产过程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而土壤温度则是温室生产中的一个基本条件。研究表明,当温室内10cm处土壤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作物的生长将会停止,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如何提高温室冬季夜间的地温,成为温室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实现温室地温的自动保温控制,经济适用、节能环保地温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太阳能温室地温控制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器、鼓风机、选择器、对称保温管,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一侧通过高压气管与鼓风机连接,所述鼓风机通过高压气管与选择器连接,所述选择器通过高压气管与对称保温管进气端连接,所述对称保温管出气口上设置有气压检测器,所述气压检测器通过高压管与太阳能集热器连通形成回路。

还包括一个智能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鼓风机、选择器、气压检测器、单向阀一、单向阀二、温度探头、电子连接阀连接,用于实现整个装置的智能控制。

进一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与鼓风机之间的高压气管上设置有涂黑铝板,所述涂黑铝板具有良好的集热功能,因此,可将经过涂黑铝板的加热空气进一步加热及保温处理,减少热量散失率。

进一步,所述鼓风机与选择器之间的高压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一,所述单向阀一用于防止装置停止工作时,高压气管中的热空气向太阳能集热器扩散。

进一步,所述对称保温管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探头,用于对对称保温管固定区域温度情况的监测,当某个固定区域对称保温管发生异常,温度发生变化,对应温度探头将采集实时数据发送至装置智能控制器。

进一步,所述选择器上设置有备用高压气管,所述备用高压气管穿过对称保温管与气压检测器连接,所述备用高压管用于当对称保温管局部发生损坏时,选择器启动备用高压管进行局部替换,以保持装置的延续工作。

进一步,所述备用高压气管上设置有多个电子连接阀,所述电子连接阀用于与局部对称保温管的自动连通与关闭。

进一步,所述气压检测器与太阳能集热器之间的高压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二,所述单向阀二用于防止装置停止工作时,高压气管中的热空气向太阳能集热器扩散。

进一步,还包括一个智能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鼓风机、选择器、气压检测器、单向阀一、单向阀二、温度探头、电子连接阀连接,用于实现整个装置的智能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可实现温室地温的自动保温控制,经济适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温室地温控制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太阳能温室地温控制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鼓风机4、选择器6、对称保温管10,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一侧通过高压气管与鼓风机4连接,所述鼓风机4通过高压气管与选择器6连接,所述选择器6通过高压气管与对称保温管10进气端连接,所述对称保温管10出气口上设置有气压检测器11,所述气压检测器11通过高压管与太阳能集热器1连通形成回路。还包括一个智能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1、鼓风机4、选择器6、气压检测器11、单向阀一3、单向阀二12、温度探头7、电子连接阀9连接,用于实现整个装置的智能控制。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与鼓风机4之间的高压气管上设置有涂黑铝板2,所述涂黑铝板2具有良好的集热功能,因此,可将经过涂黑铝板2的加热空气进一步加热及保温处理,减少热量散失率。所述鼓风机4与选择器6之间的高压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一3,所述单向阀一3用于防止装置停止工作时,高压气管中的热空气向太阳能集热器1扩散。所述对称保温管10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探头7,用于对对称保温管10固定区域温度情况的监测,当某个固定区域对称保温管10发生异常,温度发生变化,对应温度探头7将采集实时数据发送至装置智能控制器。所述选择器6上设置有备用高压气管8,所述备用高压气管8穿过对称保温管10与气压检测器11连接,所述备用高压管8用于当对称保温管10局部发生损坏时,选择器6启动备用高压管8进行局部替换,以保持装置的延续工作。所述备用高压气管8上设置有多个电子连接阀9,所述电子连接阀9用于与局部对称保温管10的自动连通与关闭。所述气压检测器11与太阳能集热器1之间的高压管上设置有单向阀二12,所述单向阀二12用于防止装置停止工作时,高压气管中的热空气向太阳能集热器1扩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