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5992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生态学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态毒理学的发展,鱼类慢性毒理试验在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试验过程中,由于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富含营养物质,导致试验容器内藻类大量滋生,降低容器透光率,影响受试生物的光照强度,并且妨碍观察鱼类致畸、行为异常等试验效果。因此,应及时排出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保证鱼缸内水质清洁。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流水式试验系统主要有2类排水方式:

(1)利用潜水泵抽水,该方法潜水泵震动及噪音容易对试验鱼造成干扰,且能源消耗较大,不适合多组浓度梯度暴露试验同时进行;

(2)溢流式排水,这种方式由于重力作用,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经常在与鱼缸内部沉积,难以排出,甚至造成排水管堵塞,需要经常对试验容器进行人工清洗、换水,不仅增加了日常维护清洗工作量,并且影响试验条件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包括鱼缸,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其中鱼缸底部设置有斜坡型结构的底部结构,可以有效防止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在鱼缸底部沉积,加快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排出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包括鱼缸,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水系统安装在鱼缸的顶端侧面,用于向鱼缸内补水,排水系统安装在鱼缸的底端侧面,用于从鱼缸中排水,所述鱼缸底部设置有底部结构,所述底部结构为斜坡型结构,斜坡型结构的底端位于安装有排水系统的一侧。

所述鱼缸内部均采用曲面结构。

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口、进水管和进水阀门;所述进水口位于鱼缸的顶端侧壁上,水平高度低于溢流堰,进水系统采用淹没式进水。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口,集水管,溢流堰和排水管;

所述排水口位于鱼缸的底端侧壁上,与集水管相连接,集水管上设置有溢流堰,集水管中的水溢过溢流堰后流入排水管中。

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集泥槽和排泥阀门,所述集泥槽为位于集水管下半部分,水平高度低于排水口,排泥阀门设置在集泥槽下方,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定期排泥。

所述排水管在排泥槽正下方通过,在排水的同时带走排出的固体残渣。

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位于鱼缸的同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的鱼缸内部结构简单,鱼缸底部设置有斜坡型结构的底部结构,可以使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及时排入集泥槽,通过定期排泥进入排水管,无堵塞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其中,1-鱼缸,2-进水系统,3-排水系统,21-进水口,22-进水管,23-进水阀门,31-排水管,32-集水管,33-溢流堰,34-集泥槽,35-排泥阀门,36-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应当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例仅能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模式实验鱼是生态毒理试验方法推荐的用于测定化学品生态毒性的试验鱼,常见的模式鱼有斑马鱼、青鳉鱼、稀有鮈鲫。流水式暴露试验是指试验过程中容器内的试验用水持续排出,同时补充新鲜试验溶液,保证模式鱼暴露环境的稳定性,观察一定浓度的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效果。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a-a剖面图,从图1和图2中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流水式生态毒理模式实验鱼养殖装置,包括鱼缸1,进水系统2和排水系统3,进水系统2安装在鱼缸1的顶端侧面,用于向鱼缸1内补水,排水系统3安装在鱼缸1的底端侧面,用于从鱼缸1中排水,为了防止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在鱼缸内沉积,特别是在与水流冲刷方向相对的一侧底部沉积,鱼缸1底部设置有底部结构11,该底部结构11为斜坡型结构,斜坡型结构的底端位于安装有排水系统3的一侧,这样鱼缸中的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可以在水流作用下沿着底部结构11的斜坡型结构向排水系统3的方向移动,从而从排水系统3中排出,加快了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排出的速度,在水力冲刷与鱼类扰动的作用下,粪便和食物残渣等沉积物可以全部进入排水系统。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鱼缸1的清洗,同时为了防止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在鱼缸1内部死角处沉积,鱼缸1内部均采用曲面结构,同时曲面结构使得容器内的试验用水全部成紊流状态,这样鱼缸1中就不存在难以清洗以及容易吸纳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的死角。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实现对进水系统的控制,进水系统2包括进水口21、进水管22和进水阀门23;其中进水口21位于鱼缸1的顶端侧壁上,进水管22与进水口21连接,进水阀门23安装在进水管22上,用于控制进水管22的打开与关闭;

进一步地,为了简化鱼缸1内部结构,方便观察试验模式鱼的毒性效应,进水口21与排水口31安装在鱼缸1的侧壁上,鱼缸内没有任何给排水管件,易清洗,不存在藻类及微生物滋生的缝隙和角落。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排出物的固液分离,排水系统3包括排水口31,集水管32,溢流堰33和排水管36;

所述排水口31位于鱼缸1的底端侧壁上,与集水管32相连接,集水管32设置有溢流堰33,集水管32中的水溢过溢流堰33后流入排水管36中。

为了进一步解决排水堵塞问题,排水系统3还包括集泥槽34和排泥阀门35,所述排泥阀门35设置在集水管32底部,集泥槽34位于排泥阀门35顶部。这样在集水管32中实现固液分离,水和悬浮物通过溢流堰33进入排水管36,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集泥槽34,通过排泥阀门35定期排泥进入排水管36,被排水冲走,无堵塞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试验用水成紊流状态,更好地在鱼缸1内部形成显著的水力环流,减少藻类和微生物的滋生,进水口21顶端低于溢流堰33,这样进水系统2采用淹没式进水,补水过程中在液面以下形成一定速度的水流,撞击鱼缸前壁,在反作用力下形成回流,从而推动中下层试验用水,使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等沉积物程悬浮状态,在水力作用下移动到排水口31。

进一步地,为了减小沉积物排出时所受阻碍,增大鱼缸1底部的排水面积,排水口31优选为鱼缸1侧壁上的长方形开口,使未悬浮的鱼类粪便和食物残渣方便排出。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说明书中的实施方式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其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起到限定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省略、替换或修改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