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4122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以石笼建筑废料为鱼礁单体,组装灵活、方便部署,能够均匀投加饵料,为水生生物提供更适宜生存环境与空间的生态鱼礁。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渔业从业者不得不以竭泽而渔的手段过度挖掘中、近海渔业资源,甚至冒更大风险深入远海,致使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渔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投放人工鱼礁,则可以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它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来增殖和诱集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建设人工鱼礁不仅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加海产品的产量有直接作用,而且可以改善水域岩礁生态系,改善生态环境,限制底拖网渔船作业,保护水域生物资源。利用人工鱼礁对藻类的吸附作用、鱼礁附着生物的滤食作用、鱼礁区大量生物摄食对赤潮引发因子的抑制作用以及水泥预制礁体阻碍海底有机物的释放等功能机理,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起到净化水质的效用。

公告号为CN104221972A的专利公布了一种树形人工鱼礁,其特征是:人工鱼礁由基座、主干、支杆、悬挂绳、聚乙烯丝团组成;树形人工鱼礁设置在湖泊水体底部,30-50个为一组,使人工鱼礁成为水下人工森林,为鱼虾提供隐蔽、栖息、索饵场所,鱼虾增殖效果显著;聚乙烯丝团还是粘性鱼卵的附着基,对提高鱼卵的孵化率、增加鱼虾数量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鱼礁投放不便,后期清理维护困难,很难重复利用。而且这种鱼礁无法均匀有效的投加饵料,聚鱼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灵活、方便部署,能够均匀投加饵料的生态鱼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石笼鱼礁单元体和饵料投加装置,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包括网箱和建筑废料填充物,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通过固定连接装置连接,所述饵料投加装置与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互相连接,通向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内部和/或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网箱由六个网片拼接组成,所述网片由网丝编织而成,所述网片具有网孔。

优选地,所述建筑废料填充物为粒径10-25cm的建筑废料。

优选地,所述饵料投加装置包括饵料容器和饵料输送管,所述饵料容器呈漏斗状,漂浮于水面上,所述饵料输送管包括饵料输送干管和饵料输送支管,所述饵料输送干管与所述饵料容器最低点处连接,并与所述饵料输送支管连通,所述饵料输送支管包括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和多孔饵料输送支管。

优选地,所述饵料容器为可拆卸结构,所述饵料输送干管上连接浮漂。

优选地,所述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为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为树状结构,末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所述多孔饵料输送支管为倒“T”字形结构,底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

优选地,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采用“品”字形堆叠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石笼建筑废料生态鱼礁,结构简单、组装灵活、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组装,便于批量投放,施工方便,便于后期维修与清理。饵料投加装置能够保证饵料均匀投加于各石笼鱼礁单元体内部和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加多样化的生存空间,既能很好的实现聚鱼功能,又能维护和恢复水体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生态鱼礁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生态鱼礁单元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3是生态鱼礁单元填料示意图;

图4是饵料投加装置示意图;

图5是生态鱼礁整体布置示意图。

其中,1:石笼鱼礁单元体;2:网箱;3、建筑废料填充物;

4、饵料投加装置;41、饵料容器;42、饵料输送干管;43、饵料输送支管;44、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45、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6、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7、浮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附图3和附图5,本实用新型的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包括: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石笼鱼礁单元体1和饵料投加装置4,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包括网箱2和建筑废料填充物3,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通过固定连接装置连接,所述饵料投加装置4与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互相连接,通向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内部和/或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为箱型结构,由高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或者包覆PVC的钢丝使用机械编织而成的网面制作而成。所使用的低碳钢丝直径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而不同,一般介于2.0-4.0mm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述网箱2由六个网片拼接组成,所述网片由网丝编织而成,所述网片具有网孔。

具体地,所述网箱2由六个网片拼接组成,包括2个正方形底面21和顶面22;4个长方形的周围网面23。所述网片的边缘线直径为内部网丝直径为双线绞合部分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50mm,以保证绞合部分钢丝的金属镀层和PVC镀层不受破坏。所述网孔为边长30mm的正六边形,各网面采用绑扎丝固定,形成开口的箱体结构,为填装鱼礁材料提供空间。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附图3,所述建筑废料填充物为粒径10-25cm的建筑废料。

具体地,所述箱体内部填装经过多次分拣、捣碎和清洗工序的10-25cm粒径的建筑废料,填充后压实。也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选择不同粒径的石块填充,填充后用的绑扎丝封盖。建筑废料中的混凝土和钢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鱼礁材料。混凝土制作容易,强度好;钢制材料坚固耐用,使用年限长,融入水中的铁离子可以吸引大量的生物附着,从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附图4和附图5,所述饵料投加装置4包括饵料容器41和饵料输送管,所述饵料容器41呈漏斗状,漂浮于水面上,所述饵料输送管包括饵料输送干管42和饵料输送支管43,所述饵料输送干管42与所述饵料容器41最低点处连接,并与所述饵料输送支管43连通,所述饵料输送支管43包括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44、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和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

具体地,在饵料容器41中人工添加饵料,饵料进入饵料输送干管42后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和饵料输送支管43,经由和饵料输送支管43分配到各个空间内。该饵料投加装置可以避免饵料在水中不受限制地长距离下落后偏离鱼礁,将饵料准确、均匀的分配于各个空间内,从而增强鱼礁对鱼群的吸引力。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附图4和附图5,所述饵料容器41为可拆卸结构,所述饵料输送干管42上连接浮漂47。

饵料容器为可拆卸结构,能够防止饵料投加后一直漂浮于水面上。浮漂能够保证饵料输送干管一直漂浮在水面上,并能够确定鱼礁位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44为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为树状结构,末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所述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为倒“T”字形结构,底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

具体地,参见附图4和附图5,所述无孔普通饵料输送支管44为开口的管状结构,并与所述饵料输送干管42连通,能够将饵料传输到各个区域;所述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为树状结构,能够直接通向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空隙,或者通过网孔插入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内部,所述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末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能够将饵料投放到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内部和/或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间隙;所述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为倒“T”字形结构,能够直接通向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空隙,或者悬置在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上部,所述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底端管壁上开设有饵料投放孔,能够均匀的将饵料投放到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内部和/或两个以上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采用“品”字形堆叠方式。

具体地,参见附图5,本实施例的石笼建筑废料的生态鱼礁,底部布置9个石笼鱼礁单元体,中间布置4个石笼鱼礁单元体,顶部布置1个石笼鱼礁单元体,按“品”字形堆叠,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间距为30-50cm。上下层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通过固定连接装置连接。每两个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布置有饵料投加装置4,包括两个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和一个横置的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所述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通过网孔插入相邻两个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内部,将饵料输送并均匀投加至两侧的石笼鱼礁单元体内部。所述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横置在两个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的间隙,将饵料输送并均匀投加至两个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之间。对于顶部的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设置一个末端有孔饵料输送支管45,能够将饵料投加于石笼鱼礁单元体,同时,在该所述石笼鱼礁单元体1上方设置一个多孔饵料输送支管46,能够将饵料均匀投加于石笼鱼礁单元体周围。

这种堆叠方式,能够在石笼鱼礁单元体内部和石笼鱼礁单元体与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形成双重空间,更利于水生生物生存,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聚鱼空间。一方面,能够保障小型或幼型水生生物安全生存于石笼鱼礁单元体内部,促进其生长、繁殖与活动;同时,石笼鱼礁单元体与石笼鱼礁单元体之间又为大型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生活环境与生存原料,可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