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黑鲷与宝石鲈杂交用孵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410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业养殖装置,具体是一种淡水黑鲷与宝石鲈杂交用孵化器。



背景技术: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estus) 。它是澳大利亚的特有鱼类,淡水黑鲷肉质嫩滑而爽口,无肌间刺,含肉率高,极具养殖价值。淡水黑鲷具有个体较大、生长较快、食性杂、易捕捞、养殖成本低等优点,因而是很有推广价值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存在同群鱼中大小分化严重的缺点,影响推广繁殖前景。宝石鲈学名高体革鯻(Scorturm barcoo),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鯻科(Terapontidae),革鯻属(Scortum),原产于澳大利亚,肉质细嫩鲜美,是澳大利亚名贵的淡水鱼。我国于2001年引进宝石鲈苗种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目前已成为养殖热点品种之一。中国水产工作研究者经过几年的努力,陆续在长江水产研究所、山东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繁殖成功,南方地区在广东番禺、海南澄迈及其他地区都有繁殖基地。其主要缺点是体内脂肪含量太高,活鱼运输较困难,宝石鲈的摄食自控型差,在养殖过程中,常因过食导致撑死。

淡水黑鲷的卵子直径比较大,比重比水大许多,属沉性非粘性卵,宝石鲈的卵子直径较小,吸水后比重与水接近,极易在水中悬浮,两者差异极大,鱼类的远缘杂交育种是利用分类单元在种以上的亲缘关系较远的鱼类间进行杂交育种,从而为获得优良基因提供选择的可能性。现有技术中的孵化器效率低下,且通过曝气、循环水等措施来实现鱼卵的受精效果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受精效果好,孵化效率高的孵化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淡水黑鲷与宝石鲈杂交用孵化器,包括外罩,在外罩内固设多层孵化网,孵化网底部设置一塑料盛盘;沿孵化网周边设置进水管,进水管表面均匀设置出水孔;在进水管表面设置一调控板,所述调控板套装在进水管上,进水管缠绕孵化网一圈后竖直向下延伸至下一层孵化网,并缠绕孵化网一圈,直至最后一层孵化网;在外罩底部设置出水管。

优选的,进水管通过铁丝固定在外罩上。

优选的,孵化网边缘设置多个挂钩,通过挂钩挂设在外罩的进水管上。

优选的,进水管表面设置三层出水孔。

优选的,三层出水孔的疏密程度不同。

优选的,调控板的宽度小于进水管的周长/2。

优选的,调控板内侧边缘设置橡胶层。

优选的,在出水管内设置一海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外罩内依次挂靠多层孵化网,大大的提高了孵化效率,节省了孵化空间,孵化网采取挂靠的形式方便摘取查看。

2、沿孵化网边缘设置进水管,且在进水管上设置出水孔,可以从侧面、底部等方向对孵化网内的鱼卵进行冲洗,使鱼卵发生适当移动,增加受精成活率。

3、在进水管外部增设调控板,调控板可以根据情况绕进水管旋转,遮挡部分出水孔,增加对鱼卵冲洗水量的适应性。

4、孵化网底部设置一塑料盛盘,便于盛接孵化网中掉落的碎屑。

5、在外罩底部设置出水管,出水管内设置一海绵,既能实现过滤功能,又减缓水流速度,保持孵化器中的相对平静。

6、在调控板内侧边缘设置橡胶层,是为了增加调控板和进水管之间的摩擦力,以达到需要调控时,人工调节;不需要调控时不会沿进水管发生相对滑动。

7、三层出水孔的疏密程度不同,是为了实现不同出水速度,以便根据情况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外罩;2、孵化网;3、塑料盛盘;4、进水管;5、出水孔;6、调控板;7、出水管;8、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淡水黑鲷与宝石鲈杂交用孵化器,包括外罩1,在外罩1内固设多层孵化网2,孵化网2底部设置一塑料盛盘3;沿孵化网2周边设置进水管4,进水管4表面均匀设置出水孔5;在进水管4表面设置一调控板6,所述调控板6套装在进水管4上,进水管4缠绕孵化网2一圈后竖直向下延伸至下一层孵化网2,并缠绕孵化网2一圈,直至最后一层孵化网2;在外罩1底部设置出水管7。

进水管4通过铁丝固定在外罩1上,孵化网2边缘设置多个挂钩,通过挂钩挂设在外罩1的进水管4上,进水管4表面设置三层出水孔5,三层出水孔5的疏密程度不同。

调控板6的宽度小于进水管4的周长/2,调控板6内侧边缘设置橡胶层,在出水管7内设置一海绵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外罩1内依次挂靠多层孵化网2,大大的提高了孵化效率,节省了孵化空间,孵化网2采取挂靠的形式方便摘取查看;(2)沿孵化网2边缘设置进水管4,且在进水管4上设置出水孔5,可以从侧面、底部等方向对孵化网2内的鱼卵进行冲洗,使鱼卵发生适当移动,增加受精成活率;(3)在进水管4外部增设调控板6,调控板6可以根据情况绕进水管4旋转,遮挡部分出水孔5,增加对鱼卵冲洗水量的适应性;(4)孵化网2底部设置一塑料盛盘3,便于盛接孵化网2中掉落的碎屑;(5)在外罩1底部设置出水管7,出水管7内设置一海绵8,既能实现过滤功能,又减缓水流速度,保持孵化器中的相对平静;(6)在调控板6内侧边缘设置橡胶层,是为了增加调控板6和进水管4之间的摩擦力,以达到需要调控时,人工调节;不需要调控时不会沿进水管4发生相对滑动;(7)三层出水孔5的疏密程度不同,是为了实现不同出水速度,以便根据情况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先将淡水黑鲷鱼卵及宝石鲈鱼的精子混合均匀后放置到孵化网2上,然后缓慢的将孵化网2及其底部的塑料盛盘3挂设在外罩1上的进水管4上,一层层将孵化网2放置完成后,开启水龙头,形成缓慢流动的循环水,根据孵化情况随时调整调控板6挡住出水口的位置,使不同流速、不同方位的水流冲洗孵化网2上的淡水黑鲷鱼卵及宝石鲈鱼的精子,随时查看并清洗出水管7处的海绵8避免堵塞出水管7,水流不畅。为了实现水温和光照的控制,还可以在外罩1内增设加热棒及照明灯,所述加热棒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使加热管深入到外罩1内的水面即可,而照明灯可以采取夹持的方式固定在外罩1上。

参照附图,在外罩1内设置3层孵化网2,剩余的两层进水管2上没有设置孵化网2,孵化网2通过挂钩挂在进水管2上,孵化网2的底部设置塑料盛盘3,塑料盛盘3和孵化网2可以是一体设计,也可以是分体化设计。在没有设置孵化网2的底部两层,可以看出进水管2表面设置调控板6,通过调整调控板6覆盖进水管2的位置,可以调节进水管2漏出的出水孔5的数量,出水孔5分为上下三层,每一层的疏密程度不同,在附图中最后一层的调控板6覆盖了两层出水孔5,而在倒数第二层中调控板6并没有对出水孔5进行覆盖,通过调整调控板6覆盖出水孔5的多少,可以调节出水孔5流水的速度和多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