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扁尾醒目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2748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双扁尾醒目鱼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鱼漂。



背景技术:

鱼漂用于传递鱼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垂钓工具,直接关系到垂钓乐趣和渔获,被称为钓鱼人的“眼睛”,随着垂钓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鱼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随着鱼竿技术的提高,鱼竿使用越来越轻越来越长,而市场缺少专业长竿用漂和应对复杂背景环境的鱼漂;另一方面,随着各种黑坑玩法和竞技比赛玩法的普及以及钓鱼爱好者钓鱼技术水平的提高,像调顿钓顿长子线大钩距钓法越来越受欢迎,市场急需灵敏度更高的专业鱼漂来表达鱼漂咬钩前的预告信号和咬钩顿口信号,如专业轻口鱼用漂、专业草鱼用漂、专业半路截杀鱼漂、专业打频率鱼漂、专业抗走水鱼漂、专业夜钓紫光灯鱼漂等。然而,传统鱼漂千篇一律的结构已无法满足各类专业用途的鱼漂的苛刻要求,导致钓友们经常频繁购买更换鱼漂却难以满足需求。目前仅国内钓鱼爱好者数量在千万人以上,遍及少年到老年,市场繁荣景象完全可以与美容行业匹敌,鱼漂作为渔具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利润渔具之一,具有少见的极高市场价值。

一款鱼漂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主要性能要求:一是作为娱乐用品首先要具有乐趣性,垂钓乐趣主要在观漂过程和遛鱼过程,鱼漂的乐趣性是通过观察鱼漂动作信号来获得,具体的鱼漂动作有:大鱼靠近鱼钩时的鱼漂上顶动作,小鱼闹钩动作,草鱼吃钩时的大幅度上下往复动作,鱼饵下落过程中的半路接口,鲤鱼咬钩时的上顶下顿及黑漂等明显的大动作,鱼儿入窝动作,鱼儿蹭线动作,还有像鲫鱼、轻口鱼的小动作和慢动作,这种动作小到幅度只有半目,或者表现为缓慢上升或下沉,但都是良好的吃口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露出水面的漂目目数调整鱼漂的灵与顿,判断鱼钩是否到底,是单钩触底还是双钩触底,或者判断鱼饵是否已经雾化掉等情况。然而目前千篇一律的鱼漂处于很难使用或性能刚满足状态,很多情况下性能不够用,加上很多钓友视力欠佳观漂非常吃力,所以现有技术鱼漂的乐趣性受限制很大,基本无乐趣性可言。二是鱼漂要具备易翻身、灵敏度高的性能特点。鱼漂的灵敏度由鱼靠近或者咬钩引起的鱼漂动作幅度大小来确定,而幅度大小由漂尾的横截面积决定,目前占有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细尾鱼漂,因直径局限在1mm左右,再细严重影响视觉效果,再 粗严重影响灵敏度和翻身等性能,所以灵敏度很难改变。一款灵敏度高的鱼漂主要是表达咬钩前的预告信号和加强咬钩信号的顿感两个阶段,并非咬钩后摆头转身的黑漂动作,一款高灵敏度鱼漂在咬钩前表达的预告信号是非常明显的,方便垂钓者做好准备判断入口动作提竿中鱼。预告信号的子线拉力变化在毫克量级,需要灵敏度更高的鱼漂技术来用于各类专业鱼漂。另外鱼漂的翻身性能受漂尾重量和翻身水阻影响较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鱼漂要具有较远可视距离和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要求。目前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细尾鱼漂在多数情况是很难看清楚的,例如蹲下能看清而坐到钓椅上又看不清,在树荫里能看清而在树荫外又看不清楚,光线强时能看清而如果起微风水面发白又看不清,导致很多钓友无奈的情况下自己在漂尾顶端加一个橡胶头提高视觉效果,难用情况钓友都深有体会,还有经常变换钓点,需要重新换漂,重新调整铅坠,非常麻烦。另外,像加粗圆柱型鱼漂,虽然视觉效果有提高,但是灵敏度和翻身性能欠佳,大部分钓友即使是在很难看清楚状态下煎熬,也不愿意采用这种鱼漂;再有像追求高灵敏度采用夜钓紫光灯鱼漂,一是黑天后需要换漂重新调整铅坠很麻烦,二是目前的紫光灯鱼漂仍然属于细尾技术,漂尾太细视觉效果并不好。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几种鱼漂的结构以及其优缺点如下。

1)细尾技术鱼漂,包括细尾魔术鱼漂,目前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鱼漂,优点是重量较轻翻身较快,灵敏度一般,缺点是细尾直径只能局限在1mm左右,再粗严重影响灵敏度,再细严重影响视觉效果,与其他漂尾比可视面积最小,视觉效果最差,一般只能在光线、背景色彩、观察角度等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用于5.4米以内的鱼竿,再长的鱼竿使用基本看不清楚。另外细尾技术不适合做前后不同颜色的涂装设计。其中细尾魔术鱼漂指漂尾漂脚一体成型且在漂身上下各设置连接结构的鱼漂,因受连接机构重量大,漂身吃水以及细尾技术的不成熟等原因的制约,导致市场占有率极低。

2)加粗圆柱型或加粗三棱柱型醒目漂尾鱼漂,市场占有率远小于细尾,是指在细尾的顶端个别漂目做加粗圆柱型或三棱柱型的漂尾,主要是老年人或视力不佳的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优点是可视效果比细尾好,缺点是重量大,明显影响翻身及灵敏度,而且只能设计在顶端个别漂目,其他剩余未做放大目处理的漂目视觉效果跟细尾相同,有待提高,也不适合做小号鱼漂。

3)小扁尾鱼漂或带细尾的小扁尾鱼漂,例如中国专利02229145.8公开的一种扁平状漂尾。一般是将细尾两面打磨形成的扁状细长条状结构,可以直接用做整个漂尾,也可以通过细尾与漂身连接,优点是视觉效果优于细尾,灵敏度可以通过减小厚度实现比1mm细尾更高的灵敏度。通常小扁尾用来提高漂目清晰度和鱼漂灵敏度,对各种鱼漂的小动作慢动作表现 良好。缺点是其可视面因材质原因难以做到足够薄来减轻重量,以致宽度通常设置在1.8mm以内,再宽受加工技术开始影响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导致增加的视觉效果很有限。另外使用时必须保证可视面垂直于主线插入鱼漂座以确保可视面正对着垂钓者,而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能忘记确定使用方向,或者经常出现鱼线打结或者起风后随主线移动的情况,从而不能确保其可视面始终正对着垂钓者,而小扁尾的可视面并不算很宽,所以垂钓者很难判断抛入水中的鱼漂的使用方向是否正确,使用不方便影响垂钓乐趣和渔获,其缺点造成所占比例极小。

4)大扁尾鱼漂,是指在细尾顶部个别漂目额外增加薄片状可视物的鱼漂,其可视面可以轻易做到足够大,优点是增加的可视物重量与加粗圆型漂尾和加粗三棱柱型漂尾相比非常小,通常增加3目以内大扁尾段对重量增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灵敏度和翻身影响很小,但是可视面积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视觉效果比细尾和小扁尾更好,因可视面积较大,垂钓时也能保证使用者及时判断使用方向是否正确。缺点一是灵敏度还是细尾的灵敏度没有提高,即灵敏度低于小扁尾灵敏度,二是仍然只能设置于顶端个别漂目,设置过多仍然影响鱼漂性能,其他剩余漂目仍是细尾,未做放大目处理的漂目不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三是使用过程中由于水底高低不平,经常出现露出水面很高一段细尾的情况,减弱了放大漂目与水面相对运动的判断,致使鱼漂的很多小动作如轻口、慢口及调漂时其他漂目得不到良好的视觉表现效果,其缺点造成占有比例极小。

5)另外还有一类仅是提出构思并未实际投入生产的鱼漂,即电子传感器类和无线电信号传输类。该类鱼漂单从灵敏度和信号传送两个方面看,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结合实地使用状态必然存在与鱼竿的碰撞问题,损坏鱼漂和鱼竿,还有缠线打结问题无法克服,另外传感器需要达到毫克量级,该量级普及到企业都很难,普及到消费者层面更是很难实现,成本也很难被接受,最主要的是根本不符合钓鱼人的垂钓习惯,其娱乐性和审美收藏价值也远不如传统鱼漂。因此该技术思路并不能实际解决鱼漂的困境。

自对比专利02229145.8提出的小扁尾鱼漂和大扁尾雏形鱼漂以来已有十四年之久的时间,鱼漂技术没有实质的进步,就连该对比专利提出的两种鱼漂由于自身缺点仍不被市场认可,属于不成熟技术,包括加粗漂尾鱼漂技术也不成熟,以致占有率非常低。其他的鱼漂技术如排水漂,虽然市场上能见到产品,但是受灵敏度的影响并不被钓友认可。就连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细尾鱼漂,由于自身明显的缺点(如无法用于长竿、无法用于灵敏度要求很高的鱼漂,不适合做前后不同颜色设计、漂尾重量难以减小等),技术仍然不成熟,导致像细尾换尾鱼漂或者细尾魔术鱼漂受细尾性能局限性的限制,更换漂尾性能提升并不大, 加上结构复杂鱼漂的整体密度很难控制,也很难让市场认可。

自鱼漂问世以来,技术很难进步以致一直处于技术不成熟状态的原因有:一是为了实现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而在漂尾额外增加辅助可视物,便会增加漂尾重量,继而影响鱼漂的翻身和降低了灵敏度,或者说鱼漂的易翻身高灵敏度的性能要求与高视觉距离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要求在设计上存在矛盾性与排斥性,因此在如此简单的漂尾上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性能要求便成为鱼漂设计上的一大瓶颈难题。二是鱼漂结构极为简单,尤其是漂尾受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制约,具有很高的简洁性要求来保证苛刻的灵敏度和易翻身性能,稍微增加一点结构便不会被市场认可,例如加粗圆柱型和三棱柱型鱼漂,这也是细尾鱼漂能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既要满足众多性能上的苛刻要求又要满足极高的结构简洁性要求,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成为鱼漂设计的另一大瓶颈难题。

此外,目前的鱼漂技术不能根据各种鱼类信号动作不同和各人垂钓习惯的不同制作出相对应的鱼漂,例如草鱼漂、鲟鱼漂,主要原因是目前的鱼漂技术的放大目只能设置于漂尾顶端,设置在漂尾中间部位或者漂脚上时既影响不同漂目的浮力协调性和流畅性又影响鱼漂动作的流畅性,也是鱼漂技术急需解决的一个瓶颈难题。

目前各鱼漂厂家提高鱼漂性能的惯常手段是:一是通过提高加工精度和寻找密度更轻的漂身材质来提高鱼漂动作的流畅性,二是通过寻找更鲜艳明亮的色彩来提高视觉效果。因为漂尾和漂脚在鱼漂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比重甚至超过50%,所以单纯降低漂身材料密度来降低鱼漂整体密度的空间非常小,加工精度也达到很精美的程度,提升空间不大,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已经足够,很难找到提升空间。另外目前的鱼漂可以用千篇一律形容,美感度低,不符合钓友的收藏需求,美学创造空间很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鱼漂的易翻身、高灵敏度的性能要求和更远视觉距离、更高清晰度视觉效果的鱼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扁尾醒目鱼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尾的表面设置有漂目涂层;所述漂尾上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中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漂尾上至少设有一组相邻漂目,该相邻漂目处漂尾的结构特征是上方漂目处设有大扁尾段、下方漂目处设有小扁尾段。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其改进在于:所述大扁尾段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轴向平面与鱼漂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10°。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作为优选:所述大扁尾段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轴向平面与鱼漂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漂尾中还设置有细尾,所述细尾设置在漂尾顶端、漂身与小扁尾段之间和/或相邻大扁尾段之间。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的优选为,所述漂身为扁状结构,漂脚为扁长条状结构,漂身与漂脚的扁平方向与漂尾上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漂身的横截面为棱形、扁状六边形、扁状八边形或扁状十边形。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漂脚上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漂脚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扁结构与鱼漂的轴向平面平行。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小扁尾结构的改进还在于:所述小扁尾结构中小扁尾段按漂目对应长度在小扁尾段扁平方向上左右错位设置。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小扁尾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小扁尾段上可视面左右两侧边缘处设置有减重凹槽。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漂目涂层的改进在于:所述大扁尾段前后可视面的漂目和/或小扁尾段前后可视面的漂目为上下不同颜色的图案涂层设计或前后不同的鲜艳颜色涂层设计。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漂目涂层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漂尾最上方大扁尾段上的漂目包括色彩不同的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高吸光率涂层,下部分为彩色涂层。

上述双扁尾醒目鱼漂,所述鱼漂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漂尾通过连接机构实现与漂身的分离与结合。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根据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将鱼漂的漂尾形状设计成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两种具体的扁状形状,大胆增加了醒目漂目种类,却控制住了重量的增加,采用更扁的小扁尾可以实现更长的常用漂段、更轻的重量和更高的灵敏度,采用足够薄足够大的大扁尾结构可以实现视觉效果的飞跃性提高,同时还恰好弥补各自不足,结合实际材料和加工难度,可 以轻易实现相矛盾排斥的灵敏度与视觉效果要求同时比1mm细尾鱼漂提高50%以上(理论上无上限),同时将漂尾漂脚的重量降低50%,鱼漂性能实现质的飞跃,并且找到了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保证了简洁性要求;同时结合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材质特点、功能特点以及不同鱼类的信号特点,可以制作出各类放大漂目设置于漂尾中间位置的专业对象鱼用漂,以及放大目设置在漂脚上的鱼漂,巧妙的攻克了制约鱼漂发展的三大瓶颈难题。

本实用新型不仅在鱼漂最主要的乐趣性、灵敏度与视觉效果三大功能要求方面同时做出了跨越性进步,并且在翻身效果方面、抗走水方面、减小翻身水阻方面、醒目鱼漂放大目难以设置在漂尾中间位置或者漂脚方面、一支鱼漂应对不同背景环境变化能力成倍增长方面、避免经常换漂重新调整铅坠麻烦方面、漂身和漂脚的性能要求方面、漂尾漂脚的互换功能方面以及设计出专业魔术鱼漂方面做了显著的进步,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减小小扁尾结构的厚度和采用扁状漂脚以及更细的细尾来有效降低鱼漂整体密度,提高了动作信号的流畅性和敏捷性,在降低鱼漂整体密度方面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对鱼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避开了电子传感器类无线电信号传输类鱼漂与鱼竿碰撞、缠线、使用习惯、成本、审美要求等问题,具有适用范围广、针对性强、符合钓鱼技术进步发展趋势,符合各类对象鱼的信号动作规律,符合钓鱼爱好者的垂钓习惯,漂尾像一把倒立的“剑”,非常具有美感符合钓鱼爱好者的收藏要求,并且保证了足够的耐用性,在美学领域突破了鱼漂的呆板形象,大幅度提高了美学创造空间。鱼漂众多性能要求虽然极高,但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验效果方面却难以找到像现有技术那样的明显缺点,同时满足了鱼漂多项苛刻性能要求,适用范围非常广,打破了现有技术鱼漂难以改进的魔咒,具有极高实用性;鱼漂各方面性能大幅度提升有效缓解了目前钓友盲目购买一堆鱼漂的问题,节约了消费者成本,仅国内按一千万钓鱼爱好者计算每年轻松节约上亿元人工、材料等社会资源,摆脱了鱼漂十四年来停滞不前的困境,打破了目前国内高端鱼漂售价二百元左右,产品却千篇一律没有各种专业类鱼漂的奇怪现象,弥补了众多专业类鱼漂的市场空白,例如专业轻口鱼鱼漂、专业鲟鱼漂、专业鲫鱼漂、专业长竿大物漂、专业打频率鱼漂、专业抗走水鱼漂、专业色弱者用漂、专业戳窝追星鱼漂、专业夜钓紫光灯鱼漂、专业换尾鱼漂、专业魔术套漂等等,拓展了各类专业鱼漂更广阔的空间,打开了鱼漂发展新的篇章。

本实用新型采用大扁尾结构、小扁尾结构及细尾组合的结构,弥补了各自独立设置时存在的缺陷:1)克服了大扁尾鱼漂对小动作和慢动作表现不良的缺点,解决了大扁尾鱼漂的灵敏度没有更高提升的问题,解决了大扁尾鱼漂细尾部分漂目不清晰问题、解决了大扁尾鱼漂不常用漂段不能做细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解决了大扁尾段距离水面较高距离时不便于观察 与水面相对运动问题,克服了大扁尾段不易设计过多漂目影响美观及重量等缺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减小了大扁尾鱼漂翻身时细尾部分产生的水的阻力及流水侧向力,有效降低了大扁尾鱼漂的整体密度;2)克服了小扁尾鱼漂视觉效果不能观看更远距离问题,克服了小扁尾鱼漂技术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判断使用角度是否正确的缺陷,大幅度提升了前后可视面做不同色彩设计的视觉效果;3)克服了细尾无法平衡灵敏度、翻身性能以及视觉效果的缺陷,例如无法用于较长鱼竿、很难用于小号鱼漂、很难用于灵敏度要求很高的鱼漂、很难实现前后不同颜色的涂装、将不常用漂段做细影响美观问题以及细尾鱼漂整体密度过大问题等不成熟方面导致细尾魔术鱼漂的性能局限性很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换尾技术从本质上解决了细尾魔术鱼漂漂身吃水,整体密度过大问题以及不能用于长竿鱼漂和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鱼漂问题;4)摆脱了电子类传感器类无线电信号传送类鱼漂的碰撞、缠线、使用习惯、成本、审美收藏等方面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6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7中横截面为长边平行式小扁尾段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轴向平面与使用者实现之间的关系图。

其中:1.漂尾,11.大扁尾结构,111.翅翼,112.大扁尾段,12.小扁尾结构,121.减重凹槽,122.小扁尾段,13.细尾,14.平滑过渡结构,2.漂身,3.漂脚,4.漂目,5.刻度线涂层,6.空心软管;

A.前可视面,B.后可视面,E.轴向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垂钓过程中,鱼漂所受水的浮力为F,鱼漂的重量为g,铅坠的重量为G,子线对铅坠的 拉力为f,则在静止状态的力学关系为:F=g+G+f;鱼钩的重量为g’,则在半水调漂静止状态力学关系为:F=g+G+g’;当调整鱼漂位置使带饵鱼钩到底时的力学关系仍然是:F=g+G+f;当调目等于钓目时,由于浮力F大小没变,所以鱼钩带饵着底状态下子线的拉力f=g’,当鱼儿咬钩改变子线拉力f时,会打破鱼漂的平衡状态使鱼漂表现出动作信号,信号幅度的大小为l,漂尾的横截面积为s,则子线的拉力改变量f’=sl*9.8,所以在鱼儿咬钩力一定的情况下,信号幅度l与漂尾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漂尾横截面积越小灵敏度越高,漂尾横截面积越大灵敏度越低,所以灵敏度可以用信号动作的幅度大小来表达。

又因为鱼钩的重量g’非常小,常用鱼钩的重量在一二十毫克左右,所以可见在咬钩前的预告信号阶段子线的拉力变化在毫克量级范围。就目前灵敏度较高的细尾鱼漂来说,鲫鱼入口动作小到半目甚至小,一二十斤的草鱼入口动作通常也就一两目,像黑坑回锅鲤鱼警惕性很高,吃口小而且滑,再加上钓鱼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钓友喜欢采用调顿钓顿同时使用长子线大钩距来增加子线的半弯曲状态增加入口方便性和降低鱼的警惕性,这些情况咬钩前的预告信号和咬钩顿口信号被严重过滤,只能抓鱼摆头转身的黑漂信号,降低渔获而且体验不到观漂的快乐,娱乐性大打折扣。因此,设计出一种灵敏度更高即要求漂尾的横截面积更小的鱼漂,来突破细尾鱼漂1mm直径横截面积的限制,来充分表达咬钩前的预告信号、咬钩顿口信号顿感、鱼儿入窝鱼漂的晃动信号,鱼饵的雾化缓慢上升信号等,以及大幅度提升垂钓活动的乐趣性,来顺应垂钓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鱼咬钩引起子线拉力变化,无论是使鱼漂上升还是下降,浮力的改变始终是阻碍鱼漂运动的,显然漂尾越细,越不容易产生阻碍,即可提高鱼漂的动作的敏捷性。另外漂尾和漂脚占一定的鱼漂比重,该比重不容忽视,在较小鱼漂中甚至超过50%,本技术与目前只能单纯依靠减小漂身材质密度的惯常手段不同,采用减小漂尾和/或漂脚横截面积(即比重)的方式,可以大幅降低漂尾和漂脚的比重,无论理论上(理论上比重可以接近0)还是结合实际加工技术和材料特点,提升空间都非常大,从而有效的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效果远强于单纯采用更轻材质的漂身来降低整体密度的传统方法,相比目前的惯常手段有了很高的提升空间。采用本技术减小整体密度后可以进一步减小漂身体积来减小水阻,进一步提高动作的流畅性敏捷性,更有利于表达咬钩前预告信号,对各类轻口鱼用漂、小号鱼漂、和竞技类鱼漂意义重大。

视觉效果描述的是垂钓者能否看清楚鱼漂信号,可以通过可视距离或者视觉清晰度两个角度来表达,在漂尾技术中可以通过可视面的宽度来表达。漂尾宽度在毫米级别,又是远距离观察,处于视力的边缘状态,通常,漂尾每增加0.1mm,其视觉距离至少可以增加1m,因 此可以通过增加可视面宽度的方式来增加视觉效果。这一关系受背景色彩变化、空气对光线穿透力影响以及个人视力不同等因素的制约并非定值,但在手竿长度范围内基本处于正比增长关系,所以通过稍微增加可视面宽度同时减小厚度的小扁尾结构可以有效的增加漂目的视觉效果同时保证所需的灵敏度。适当的增加宽度,适当的减小厚度的方式是结合加工难度和耐用度对灵敏度和视觉效果的反方向大幅度提高,目前的漂尾材质0.5mm粗即可完全保证耐用度和灵敏度,相当于把这种较细的漂尾“捏扁”,因此耐用度和灵敏度完全够用。例如某钓友视觉能力观看1mm细尾的可视距离为10m,那么他使用8.1m鱼竿时使用可视面宽度大于1.6mm的小扁尾结构鱼漂即可,但是如果采用1.6mm的圆柱型细尾,那就非常笨重了,因此需要再根据灵敏度要求来适当减小厚度。

提高视觉效果是目前鱼漂众多苛刻性能要求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例如使用频率最高的细尾鱼漂,其翻身速度和灵敏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还算够用,但是其视觉效果在多数情况下是看不清的。小扁尾结构的视觉提升原理是利用视力边缘状态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与大扁尾结构的结合,利用大扁尾足够大可视面积的特点,视觉效果远远超越了边缘状态,将视觉效果进行飞跃性提高,同时因为大扁尾结构的足够薄的特点,三四目内其增加的重量可以近乎不计,这种效果是加粗圆柱型或者加粗三棱柱型鱼漂在控制重量增加方面望尘莫及的。

另外,鱼漂视觉效果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垂钓活动中会频繁出现背景环境变化造成的,例如更换钓位,戳窝追星钓法,树荫里阴影和亮点交替出现,时而阴天时而晴天时而起风等等情况造成背景环境频繁变化,传统鱼漂的单一涂装方式很难满足这种苛刻的使用环境,本实用新型在漂尾包括漂脚的前后可视面上设计两种不同颜色或同一漂目上下设置两种颜色的图案的涂层设计,实现针对不同背景色彩选择不同可视面颜色来针对性增加对比环境色差来大幅度提升视觉效果,结合足够大的大扁尾结构和较宽的小扁尾结构的视觉叠加原理,其视觉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了不成熟的细尾技术,包括采用细尾的各类组合鱼漂和成套设计的套漂。

然而,鱼漂漂尾由于灵敏度与视觉效果在设计上具有排斥性与矛盾性,因此,鱼漂在设计过程中,其漂尾结构并不是越复杂越好,也不是如细尾这种最简单的结构,而应该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要满足极高的简洁性要求,又要满足众多苛刻的性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利用自身的形状特点,小扁尾结构增加可视面宽度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通过减小厚度来控制重量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大扁尾结构提供足够大可视面积大幅度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做到足够薄,有效控制了重量的增加。本实用新型突破钓友们普遍认为的增加醒目结构会严重影响鱼漂性能的心理障碍,大胆采用两种不被市场认 可,占有率极低的,带有明显缺点的结构技术,突破了一般发明人劣等技术结合继续产生劣等技术惯常心理,打破了鱼漂难有成熟技术的魔咒,结合两种结构的形状特点在可视面宽度限定上使大扁尾结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宽度,实际上是对相互矛盾排斥的视觉效果与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反方向”强有力的大幅度优化,完全突破了这一瓶颈难题,两者属于互补型不可或缺结构,实现了鱼漂功能上的健全和各自缺陷的相互弥补,找到了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

鱼漂的翻身性能主要由漂脚长度、漂身形状、漂尾重量、漂尾与水面的粘合力决定,在具体使用时还受水下主线的长度影响。鱼漂围绕漂身翻转,漂身形状越接近圆球型,漂脚长度越长加大翻身力臂,漂尾越轻减小阻力扭矩,漂尾与水面的粘合力越小鱼漂的翻身速度越快翻身性能越好。水下主线长度由垂钓环境限定,属于整个钓组方面的性能,主要决定的是翻身时机或时刻的提前与滞后。

因为本双扁尾鱼漂在插入鱼漂座时是让可视面垂直于主线的,所以鱼漂朝正前方抛出后,其翻身轨迹平面与可视面重合,即可视面垂直于水面,由此可见,翻身时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最小,其翻身所受粘合阻力最小有利于翻身性能。本实用新型采用扁状漂身和扁状漂脚,进一步降低了翻身时的水阻,进一步提升了翻身速度。采用横截面积更小的小扁尾结构和采用更细的细尾时以及凹槽设计时,大幅度降低了漂尾重量,明显提高了翻身速度。当漂脚上设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时,实现漂脚与漂尾的互换功能,选择较长的作为漂脚,有效提高了翻转力臂,有效提高了翻身性能。在垂钓活动中通过采取压水线的方法结合双扁尾鱼漂优良的翻身性能,可以将翻身时机提前。本实用新型的翻身性能设计对于半路截杀鱼漂、打频率类鱼漂、钓行程类鱼漂意义重大。

在走水侧向力控制方面,无论是大水面无风情况下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方式走水,还是鱼塘因风力形成的上表层的走水,在靠近岸边的局部来看都是平行于岸边的。本实用新型的扁状漂尾、扁状漂身和扁状漂脚全部正对着面向垂钓者,所以扁平方向正好与水流方向平行,有效降低了走水侧向力。另一方面,因风力走水主要在表层,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漂脚漂尾互换功能,在起风走水时可以采用较长的作为漂尾,来加大漂身没入水中的深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表层走水对整体鱼漂的侧向力影响。

另外根据不同鱼类的鱼讯特点不同和钓友的钓鱼习惯不同,目前缺少将放大漂目设置于漂尾中间位置的鱼漂,例如鲫鱼漂、草鱼漂、鲟鱼漂、综合类鱼漂等,以及在调漂过程,水底高低不平等情况下必然会露出水面较高漂目,设置于漂尾中间位置的放大目势必影响浮力的均匀性,另外在漂脚设置放大目势必影响动作流畅性等问题,因此设计出一款能够在漂尾 中间部位和漂脚上设置放大漂目的鱼漂对鱼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双扁尾鱼漂还可以设有细尾,当细尾设置于小扁尾与漂身之间时,主要起到支撑作用,只要耐用度够用即可。一款优质的浮漂,是各方面性能相互制约权衡后设计而成的,例如在鱼漂长度、漂尾长度、漂身形状、漂身材质、整体密度、漂尾形状、以及同心度、耐用度、美观度之间进行权衡协调,再加上对娱乐性、灵敏度、翻身性能、视觉效果的极其苛刻的要求,导致鱼漂领域外行人进不来,内行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对性能越了解心理障碍越严重,以致像细尾鱼漂仅在色彩做工方面稍有提高便可轻易卖到一二百元,而且高价鱼漂普遍销量多于低价格鱼漂,说明鱼漂性能要求是非常苛刻的,鱼漂技术也是不容易提高的。例如细尾技术的不常用漂段即漂尾下半部分单从性能上考虑也可以做细,如上半部分为1mm直径下半部分为0.5mm直径,来降低漂尾重量,但是这样明显不符合美观要求,经多方面查询并未见到这种设计,包括带细尾的小扁尾鱼漂由于自身带有明显缺点,并未见到过这种刻意做细的设计。由此可见,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不仅表现在某单一方面的极高要求上,还表现在整体性能的协调上,一旦某一方面性能欠佳则该设计便不会被市场认可。

本双扁尾鱼漂中起支撑作用的细尾根据鱼漂具体性能的需要,可以尽量做细,一方面进一步大幅度降低漂尾重量从而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另一方面采用更细的细尾与漂身结合,可以大幅度降低爆顶概率,如用于带壳芦苇鱼漂;另外采用更细的细尾可以提高漂尾的柔软度,方便漂尾全方向摆动;另外,为保证同心度,目前很多鱼漂采用漂脚和漂尾同材质一体成型设计,通过贯穿漂身实现,采用更细的细尾,例如目前的玻璃纤维材质将横截面积减小到一半耐用性是可以保证的,可以有效降低漂身内部细尾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与原理,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鱼漂做针对性设计,例如调整大扁尾段个数与位置,调整小扁尾段的宽度、厚度以及小扁尾横截面的形状,根据使用环境设计不同色彩或图案的可视面,漂尾漂脚设计两种不同灵敏度、漂尾漂脚大扁尾段位置不同等,符合专漂专用的设计理念,而非像一些专利鱼漂技术试图一漂吃遍天下,包括使用频率最高的细尾技术,就不能用于远竿鱼漂和灵敏度要求很高的鱼漂,也很难实现前后不同色彩的印刷技术。

本双扁尾醒目鱼漂,采用前后不同色彩或图案的设计实现一支鱼漂可以应对多种不同背景环境;采用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实现一支鱼漂在翻身性能与钓行程性能之间的可选择性;通过一个可视面采用高反光率的添加荧光粉的涂层,或者采用漂尾最上端设置一小段细尾来放置夜光棒的方式,实现白天用漂与夜晚用漂的双重功能;另外,本实用新型所具备的漂尾漂脚互换功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魔术鱼漂功能,为更高级的魔术鱼漂奠定了基础。 本双扁尾鱼漂比采用细尾的魔术鱼漂相比所具有的优势是:1)视觉效果和灵敏度性能方面前者为成熟技术,后者为不成熟技术,因此后者在主要性能方面大打折扣;2)前者从根本上解决了魔术鱼漂漂身不牢固易松动问题;3)前者从根本上解决了漂身吃水问题;4)后者结构复杂,设有换尾机构,漂身内部还贯穿细尾,细尾粗细无法减小,因此整体密度较大;5)前者适用范围不受限制,后者不能用于长竿鱼漂,不能用于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鱼漂;6)前者一支鱼漂便可应对多种背景环境,一支鱼漂可以具备两种灵敏度,一支鱼漂可以应对不同对象鱼用漂,后者功能单一,只能靠组合实现有限水平的功能;7)前者使用过程中无需换漂操作简单,后者更换鱼漂或者更换漂尾比较麻烦。8)前者在漂脚设置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后实现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性能成倍增长,后者性能有限。9)具备互换功能的双扁尾鱼漂,当漂尾漂脚的小扁尾结构的横截面积相等时,漂尾漂脚对调使用前后的调目和钓目皆不变,使用非常方便;后者进行换尾操作后还要重新调整铅坠非常麻烦。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连接结构实现漂尾与漂身的连接与分离,方便较长漂尾鱼漂拆卸后放进鱼漂盒携带,漂尾损坏后可以只更换漂尾,降低了消费者成本。通常实际产品一支可拆卸式鱼漂可以搭配多支漂尾,例如三支灵敏度不同的漂尾、三支长短不同的漂尾或者两支涂装不同的漂尾等方案进行搭配,也可以将灵敏度高的较长的与灵敏度低的较短的两支搭配,这样搭配更换漂尾后鱼漂的调目基本不变,无需重新调整铅坠。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灵敏度和视觉效果处于不够用状态,而且很难突破,本实用新型是同时大幅度提升,体现的是一个范围,即灵敏度和视觉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当然最佳灵敏度是根据具体使用环境和对象鱼而定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有益效果大幅度上的提升,关键是多方面性能甚至矛盾性排斥性性能的同时提升,比如通常视觉效果与灵敏度之间、视觉效果与翻身性能之间、众多苛刻性能设计要求与简洁性设计要求之间、在降低鱼漂密度空间和增加醒目结构等设计要求之间同时存在矛盾性和排斥性,并且越优等的技术越应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简单说本技术结合目前最常见的玻璃纤维材质的硬度、韧性、弹性、耐磨性等性能特点,大于0.5mm直径的细尾的耐用度是可以保证的,实际上像玻璃纤维丝制成的玻璃布耐用性能都能保证,耐用性方面相当于将大于0.5mm直径的细尾“捏扁”形成扁状结构,耐用性仍然可以保证。当然本实用新型对鱼漂各部分材质不做限定。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不能等同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结构的形状方面的优化,排列方式的创新,一体成型式和可移动式的创新,以及设置位置的变化,包括在漂脚上的运用显然超出了现有技术的呆板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扁尾和小扁尾两种“结构”实际主要是运用的与鱼漂性能有关系的 “形状”属性,即本实用新型属于形状类范围的创新。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核心是找到了两种具体的醒目结构,找到了性能要求与结构简洁性要求上的平衡点使各部分各尽其用,并且巧妙地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核心设计对鱼漂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成的各类专业对象鱼鱼漂、漂尾漂脚互换功能鱼漂、魔术套漂、换尾鱼漂等对鱼漂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成熟技术并非指万能技术或完美技术,是结合具体的鱼漂历史发展状况和鱼漂的众多苛刻性能要求,对照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中的跨越性有益效果并且难以找到明显的缺点,同时考虑到形状类创新难度以及淘汰率而提出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以能够满足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且不允许具有明显的缺点这一较大分界岭为衡量标准做出的判断,并非主观上没有根据无限范围的臆断。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扁尾醒目鱼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漂尾、漂身和漂脚,漂尾的表面设置有漂目涂层;漂尾上同时设置有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中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中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段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漂目是本领域的惯常用语,可以用于表达鱼漂使用过程中与水面交界处的高低位置,如调几目钓几目,可以用于承载可视面上色彩涂层的颜色属性,也可以用漂目表达漂尾的结构部位,此时主要指漂尾轴向长度上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的前后两个较宽的面为可视面,可视面是指能起到较好视觉效果的面,即正常使用鱼漂时,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正对使用者的、前后两个较宽的、能起到较好视觉效果的规则或不规则面,图9中示出了一种前可视面A和后可视面B均为平面的小扁尾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段的主要形状特征为薄片状,其厚度足够薄,薄如蝉翼,通常由额外增加的性能优良的材质制成,大扁尾段的薄片状翅翼厚度为0.01mm~0.4mm,实际产品越薄越好,另外大扁尾段的可视面足够大,所谓的足够大不是指无限大,而是根据具体鱼漂的视觉效果需要,起到对应足够大的视觉效果,能够明显超越小扁尾的边缘视觉效果,并且不影响鱼漂美观要求和耐用性能要求的可视面积。本实用新型大扁尾段的足够大的可视面积主要依靠翅翼的宽度决定。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结构的翅翼与鱼漂的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10°时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性能,当夹角为0°时处于最理想状态,即所有翅翼同平面设置,且与鱼漂轴向平面同时垂直面朝垂钓者时可以实现最佳视觉效果。本实用新型中, 大扁尾段设置4目以内重量可以近似不计,宽度为2mm~6mm,大扁尾结构足够大的可视面积大幅度提升了鱼漂的视觉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形状可设置为矩形、带倒角矩形或椭圆形,也可以为矩形和带倒角矩形以及椭圆形的近似形状结构,或其他形状,该形状主要起到增加视觉效果作用,形状与设计原理无关,只要满足美观要求和耐用要求即可,本实用新型对大扁尾段可视面形状不做限定。在相同可视面积下,理论上以圆形视觉效果最佳,但结合鱼漂的灵敏度要求、美观性要求、漂目长度要求以及浮力均匀性要求,采用矩形或带倒角的矩形为大扁尾可视面形状,以大大提高大扁尾的视觉性能。如果采用带倒角结构的翅翼时,其倒角可以为直角、倒角也可以是圆弧倒角。

根据大扁尾结构的结构特征和形状特征,大扁尾结构的主要功能特征是大幅度提升视觉效果,而对鱼漂的美观要求、翻身性能要求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减小放大目与水面的附着粘合力,有利于翻身性能。大扁尾结构的主要作用是表达鱼讯中的大动作和快动作的视觉效果,但受其结构限制,鱼漂单独使用大扁尾结构时存在以下功能上的不足:1)目前大扁尾鱼漂中起支撑作用的细尾仍然局限在1mm左右无法突破,对鱼漂的灵敏度没有产生变劣,也没产生更高的灵敏度。2)因为大扁尾结构的视觉效果是利用与水面的相对运动来判断,对鱼讯中的小动作和慢动作表达能力欠佳,尤其是水底高低不平和有风浪时,大扁尾结构脱离水面较高距离时影响更严重。3)因为目前大扁尾结构中的细尾小于1mm直径时会严重影响视觉效果对对小动作和慢动作的识别,所以漂尾的重量和漂尾与水面的粘合力仍然很大,影响翻身性能。4)由于漂尾很难继续做细做轻,所以不适于制作吃铅较小的小号鱼漂。

根据连接方式或者说做工方式不同,大扁尾段的翅翼可采用包括内插式、外包式、可移动式和与小扁尾一体成型式结构。其中:内插式为将额外增加的薄片状翅翼内插于细尾或者小扁尾中,并固定加工形成的结构;外包式是指额外增加的薄片状翅翼包裹于细尾或者小扁尾上并固定加工而成的结构;一体成型式是指薄片状翅翼与小扁尾结构采用相同的材质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一体成型式翅翼的厚度以翅翼最薄处为准;可移动式是指薄片状翅翼采用弹性材质制作,利用弹性材质自身的紧缩力固定于漂尾主体上形成。因为不同款式的本实用新型鱼漂的细尾或者小扁尾在各款式之间的横截面积不同,只要弹性材质大扁尾结构外裹于该款鱼漂漂尾上的细尾处或者小扁尾处不易滑落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理念,可移动式结构能够在漂尾主体上上下移动,可以根据不同鱼情或钓法灵活选择合适的位置,增加了鱼漂的适用性,由于自身重量不改变,所以改变位置后无需重新调漂,避免了换漂重新调整铅坠的麻烦。

在漂尾中,大扁尾结构的可视面宽度足够大,超越了视力边缘状态,满足了极佳的视觉效果要求,而设置的足够薄,且通常只设置在个别漂目处,克制了重量的增加,保证了鱼漂极高灵敏度和翻身性能的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大扁尾结构在漂尾中有着不可置换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实用新型中,小扁尾段的形状特征是扁状长条状,只要整体表现为其宽度大于其厚度即符合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小扁尾结构由小扁尾段组成,结合小扁尾段自身横截面形状多样性、加工精准度、宽度比较小以及是在较远距离来观看等等具体情况,各段小扁尾段基本处于同一扁平方向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理论上各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与鱼漂的轴向平面平行时效果最佳。结合实际情况,本设计原理允许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与鱼漂的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在10度以内。小扁尾结构特征优势是:1)小扁尾结构可以实现足够长的常用漂段而重量基本不增加、甚至重量还会有所减小,有利于小号鱼漂降低整体密度。2)可以提高可视面宽度;3)可以通过调整小扁尾结构的厚度,实现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直径1mm细尾的灵敏度;4)小扁尾结构所在漂段可以减小与水面的粘合力;5)小扁尾结构可以减小走水侧向力。然而单独采用小扁尾结构仍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实际产品受材质和加工难度的限制,厚度难以像大扁尾额外增加的薄片那样薄,太薄则影响耐用度,通过打磨方式加工的话也容易磨破,为保证较小的横截面积,即保证翻身性能和灵敏度,小扁尾结构的常用宽度在1mm-1.8mm之间即可,使用环境特别苛刻的情况可以继续增加宽度。

换言之,小扁尾结构受材料和目前的加工技术的限制,一味地追求可视面较大宽度势必会影响灵敏度和翻身性能,例如截面为矩形的小扁尾段要制作2.5mm的宽度,要求厚度小于0.3mm才能实现高于1mm直径细尾灵敏度,打磨时容易磨破,所以既要追求灵敏度又要追求视觉效果的时候,采用同扁平角度或者说同一平面设置的大扁尾结构可以大幅度提升视觉效果,即小扁尾是结合视力边缘状态对宽度设定,视觉效果稍微强于边缘状态即可,大扁尾由于形状特征足够薄足够大的特点可以大幅度超越视力边缘宽度,使叠加后的视觉效果飞跃性提高。

小扁尾结构的主要功能是:1)小扁尾结构的视觉效果是通过观察漂尾与水面交界处漂目涂层位置变化来实现的,漂目可视面做宽后更加清晰,只要该处漂目与水面稍微发生位置变化,小扁尾段上的漂目与刻度线像一把尺子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出较小变化量,所以小扁尾结构主要作用是表现鱼漂的慢动作、小动作,如轻口鱼的咬钩动作和鲫鱼咬钩时的缓慢上升动作,还有鱼漂调顿钓顿时的动作,这些动作小到幅度只有半目,或者表现为缓慢上升或下沉,但都是良好的吃口,以及方便调漂时清楚的看清露出水面的漂目个数。2)小扁尾结构因为可 以实现结构上的足够长,而增加的重量可以控制,所以可以大幅度增加常用漂段的长度范围,提高鱼漂适用性。3)通过调整小扁尾的厚度,从而实现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直径1mm的细尾的灵敏度,因为鱼漂主要表现的是咬钩前的预告信号和顿口信号,所以多数情况采用更薄的小扁尾结构实现尽可能高的灵敏度。在特别长的鱼竿垂钓时,通常是钓深水大物,此时可以主要追求视觉效果,降低灵敏度的设计要求,例如将小扁尾宽度增加到2mm以上。此种情况也非常符合钓大物时无需太高灵敏度的垂钓习惯。4)采用更小横截面积的小扁尾结构的设置,可以大幅度减轻漂尾的重量,因漂尾在整个鱼漂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因此采用更薄的小扁尾结构不仅是降低了漂尾运动的水阻还大幅度减小漂尾重量,即相当于大幅度降低了鱼漂的整体密度,有效提高了鱼漂动作的敏捷性,有效提高了小号鱼漂和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鱼漂性能,摆脱了细尾鱼漂密度空间很小的限制。5)有效降低了小扁尾结构漂段处与水面的粘合力,有效降低走水侧向力,其中的粘合力通过实验证明在翻身性能影响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小扁尾结构的不足之处是:一是由于宽度通常不会超过2mm,在使用时存在不便宜观察判断可视面角度是否正对着垂钓者的缺陷;二是小扁尾结构受宽度的限制,在没有大扁尾结构辅助的情况下视觉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本实用新型中小扁尾段采用可视面宽度大于其厚度的扁长条状结构,能保证耐用度即可,因为正常使用时是远距离观察,因此其扁状横截面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棱形、矩形、带倒角的矩形、长边平行式四边形、半圆形、月牙形、一长边为直线另一长边为圆弧的月牙形、双圆弧形、椭圆形、从长轴劈开的半椭圆形、底边长于两倍高度的三角形以及其他不规则扁状形状。小扁尾段在加工时,通常是将细尾经打磨后形成。鉴于相同宽度和厚度的棱形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半圆形是圆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是棱形面积的一半,同时结合玻璃纤维最常用的打磨加工方式,采用截面形状为棱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小扁尾段时,可以实现比其他截面形状的小扁尾段具有更高的易加工性和更高的灵敏度。

在突出灵敏度的情况下,可尽量减小小扁尾段的厚度,此种鱼漂常用于竞技类鱼漂、鲫鱼漂、轻口鱼鱼漂、鲫鱼鲤鱼混养情况用漂、黑坑鱼类食欲不振情况用漂、短杆用漂以及无小杂鱼情况用漂。在突出视觉效果用漂的情况下,可尽量增加小扁尾段的宽度,此种鱼漂常用于大物鱼漂、草鱼鱼漂、长竿用漂以及有小杂鱼情况用漂。如兼顾灵敏度和视觉效果的鱼漂,则特别适用于主流鲤鱼漂、混养鱼漂。

在漂尾中,小扁尾结构的形状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鱼漂的灵敏度要求、表达小动作和慢动作的要求、清晰表达露出水面漂目个数的要求、翻身所受水阻要求、走水情况所受侧向力要求决定了小扁尾结构的在双扁尾醒目鱼漂中的不可置换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结构的整体轴向长度不包括刻度线涂层的轴向长度,仅是多个大扁尾段的总体轴向长度,可设置为1~4个大扁尾段,通常对应漂目的长度与大扁尾段长度相等,即大扁尾结构所占的漂目数为1~4个漂目,是对大扁尾重量以及翻身速度影响而做出的限制。漂目的长度即是彩色涂层的轴向长度。大扁尾段的长度通常与漂目长度相同,也可以不相等,当大扁尾未占满1个漂目时数量计为1个漂目,例如第一目设置大扁尾时在上方留出一小段细尾。大扁尾翅翼的厚度为0.01mm-0.4mm。大扁尾结构的宽度为2mm~6mm,保证了足够的视觉效果,其宽度即是大扁尾段翅翼在可视面上左右外边缘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各个大扁尾段的宽度可以不同,只要有一个大扁尾段的宽度大于小扁尾段的宽度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小扁尾结构的整体轴向长度只要满足常用漂段的长度需要即可。小扁尾段的厚度为0.2mm-1.2mm,十米内鱼竿用漂小扁尾宽度为0.5mm-2.5mm。当小扁尾的厚度或/和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变小时的形状为滑尾小扁尾。滑尾处理的小扁尾的宽度和厚度每个漂目不同。因为灵敏度由经常与水面交接的漂段形成,所以本实用新型小扁尾的数值以任意一组大扁尾结构下方相邻的漂目处的小扁尾数值为判断标准来确定。本实用新型的截面为棱形的小扁尾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数值。同样细尾做滑尾设计时,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数值是最细部位的数值,漂尾的总长度以及鱼漂的总长度根据具体条件设计。实际使用时,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在宽度和所占漂目数量方面的具体数值是结合其自身的材质特点、形状特点、处于漂尾具体位置特点、所要达到的功能特点以及鱼漂各种不同的鱼讯动作特点等综合因素而确定的。

所述漂尾上至少设有一组相邻漂目,该相邻漂目处漂尾的结构特征是上方漂目处设置大扁尾段、下方漂目处设置小扁尾段。即该相邻漂目处的漂尾结构靠近漂尾顶端的为大扁尾段,靠近漂身的为小扁尾段,换句话说,当漂尾上设置一段或一组多个大扁尾段时,其下方相邻漂目即开始设置小扁尾段,而不是细尾或其他结构;该设计的目的是使相邻漂目的小扁尾段与大扁尾段在使用时处于同一视野内(通常大扁尾结构露出水面三目左右整体视觉效果最佳),达到视觉叠加效果。这种大扁尾段与小扁尾段相邻的组合结构可以有一组或者多组,在漂尾比较长的综合类鱼漂,可以在漂尾顶端和其他位置设置两组或多组这种视觉叠加效果的相邻组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结构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轴向平面与鱼漂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10°,是考虑到现实垂钓活动和加工精度等复杂原因,比如鱼漂插入鱼漂座时并不能保证可视面正好垂直于主线,或者因风力原因鱼竿抛竿后鱼漂发生偏左或偏右导致可视面不能完全正对着使用者的情况,或者考虑增加光线反射角度问题, 以及实际产品不规则可视面情况、前后可视面不平行等复杂情况,或者生产加工存在误差,或者大扁尾左右翅翼的角度误差,或者可视面为曲面,或者前后可视面不对称等复杂情况,并结合小扁尾宽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小扁尾的扁平角度等情况下,给出的两者间比较合理的角度范围。在这个角度范围内,鱼漂在远距离使用时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基本功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保护范围。为了追求鱼漂的最佳性能,将大扁尾结构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需设置在一个平面内,且该平面与小扁尾结构扁平方向相平行,即大扁尾结构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与小扁尾结构扁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也就是说漂尾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为统一方向上的扁平状,或者说是两者同平面设置,从而使得使用过程中漂尾上的大扁尾结构的可视面和小扁尾结构的可视面处于同一最佳可视角度,使使用者获得最大的观察面积以及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使鱼漂的翻身所受阻力影响、走水所受侧向力影响以及美观要求等达到最佳状态。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轴向平面即图9和图10中所示的平面E,是指当漂尾的可视面正对使用者正常使用时,与使用者视线相垂直、位于大扁尾段或者小扁尾段中的通过轴线的竖直平面。轴向平面通常作为复杂扁状结构设计的参考准平面,扁状结构在实际设计和生产时以此为准的虚拟平面。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有扁状结构同平面设置时为最佳状态,各扁平方向稍有偏离的情况仍然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功能,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状漂身以及漂脚上的大扁尾段和小扁尾段采用同一个轴向平面作为角度的参考准平面进行设计和生产,即采用鱼漂的轴向平面作为各角度的参考基准平面。

将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作正对着垂钓者视线设计,或者说为同平面或同一扁平方向设置,可以实现的技术效果是:1)因为大扁尾结构具有足够大的可视面积,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轻易判断可视面角度是否使用正确,因此只要确认大扁尾结构的使用角度正确就可以确认小扁尾结构的角度正确,克服了小扁尾鱼漂忘记确认使用角度,使用时难以判断使用角度是否正确的缺陷。2)小扁尾结构的宽度的增加比较有限,通过与大扁尾结构的同一扁平方向设置,且露出水面的两者处于同一视野内,视觉效果相叠加,大幅度提升了小扁尾结构,或者说鱼漂的整体视觉效果。3)通过像尺子一样的小扁尾表达小动作和慢动作功能,克服了大扁尾结构表达小动作、慢动作欠佳的缺点。4)克服了大扁尾结构脱离水面较高距离时不便判断与水面的相对运动的缺陷。5)利用小扁尾结构可以制作足够长的优点,可以弥补大扁尾结构放大常用漂段范围过小的缺点,大幅度提升常用漂段的长度和视觉清晰度,使中上部漂尾甚至整个漂尾的视觉效果都得到大幅度提高。6)克服了大扁尾鱼漂无法改变灵敏度的缺陷。通过与小扁尾结构的结合,通常大扁尾结构露在水面外,小扁尾结构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 露出水面,小扁尾结构实现的灵敏度就是鱼漂的灵敏度。7)通过与小扁尾结构的结合,当小扁尾结构采用比较小的横截面积时,大幅度降低了漂尾的比重降低了鱼漂的整体密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漂身体积,大幅度提升了鱼漂的敏捷性。8)通过小扁尾结构采用更小的横截面积,实现更轻的漂尾重量,有效的提高了翻身性能。9)两者同角度设置,翻身站立时与该角度垂直于水面,有效降低了漂尾与水面的附着粘力,进一步提高了翻身性能。10)通过与小扁尾结构的结合,在因风力引起的表层走水情况,因走水方向平行于扁平角度,可以有效减小鱼漂的走水侧向力。

由此可见,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缺点,却又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点,使鱼漂的众多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采用两种放大漂目结构,却很好的控制了重量等不利因素的增加,未产生不利影响,保证了鱼漂的简洁性要求,找到了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在漂尾同时设置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是充分利用了二者在结构方面和功能方面的优点,大幅度提升了鱼漂的性能,同时大幅度优化了漂尾的结构,不仅是找到了性能与结构上的平衡点,还突破了视觉效果与灵敏度和翻身性能设计上互相矛盾的瓶颈难题。

此外,由于小扁尾结构中漂目的长度通常为1cm左右,小扁尾结构中刻度线的长度为在3mm左右,因此在较远距离观察时不容易识别漂目个数,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将小扁尾结构中相邻漂目的小扁尾段在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的轴向平面上左右反方向错位设置,以鱼漂的轴线为基准单方向错位距离为0.05~0.4mm,从而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能更容易识别露出水面的漂目个数,同时也有利于鱼漂对小动作和慢动作的表达。

本实用新型中,漂尾中还可设置有细尾,细尾采用传统的实心细尾。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细尾主要起到支撑连接作用,对视觉效果影响不大,所以不受1mm直径的限制也不影响美观度,可以更细,也可以采用滑尾细尾,细尾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是接近圆形的其他结构,细尾是指在正常使用中绕轴线旋转一周其表现的视觉效果无显著变化。本实用新型中,细尾可以设置在漂尾的顶端和/或靠近漂身的漂尾底端,也可以设置于相邻两漂目之间的漂尾部分,以及大扁尾段两翅翼的连接部位。

当细尾设置漂尾的顶端时,细尾的长度可以在3mm-8mm,此时细尾实现放置夜光棒功能,以便鱼漂能够在夜钓时使用夜光棒;在漂尾漂脚互换功能的鱼漂上采用时,可以通过插入鱼漂座实现互换功能;此外在漂尾顶端设置细尾还可为内插式大扁尾段结构提供更牢固的粘合固定强度。

当细尾设置于漂尾底端,即漂尾下方的不常用漂段,此种情况小扁尾段通过细尾与漂身连接,可以有效提高耐用性防止爆顶有效降低加工难度,还可以杜绝漂尾与漂身连接处吃水。 小扁尾与细尾连接部分可以采用平滑过度、平台阶或者斜台阶过渡连接方式实现。采用平滑过度时,过度部分长度计为小扁尾段长度内。因此时的细尾不起视觉效果,横截面积可以做到尽量小,如0.5mm直径甚至更细,以大幅度减轻漂尾的总重,只需要满足支撑功能和耐用性即可,不用担心像细尾那样影响漂尾的美感,进一步减小了漂尾重量提高了翻身速度和降低漂尾的比重减小了鱼漂的整体密度,提高了鱼漂信号的流畅性和敏捷性,适用于对灵敏度要求苛刻的鱼漂。

当然细尾起支撑作用时,可以用小扁尾结构代替,此时不常用漂段的小扁尾结构与常用漂段的小扁尾结构相比,宽度更小,满足耐用性及美观要求即可。

漂目设置在漂尾表层的任意位置,即通过在漂尾表层涂覆涂层来形成漂目,不同位置漂目的轴向长度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漂目长度起到表达鱼漂动作幅度大小的功能以及调漂时判断漂目数量表达钓组灵敏度的功能,漂目的色彩与背景产生色差,起增加视觉效果的功能属性,其中色差越大,起到的视觉效果越好。本实用新型中漂目的鲜艳颜色包括黄色、红色、绿色、橘黄色、草绿色等鲜艳颜色,也包括黑色和白色。还包括夜晚使用时能充分反射夜钓灯光线的涂层颜色或者是能自身充分发光的涂层。本实用新型的较强的鲜艳黑色或白色是指尽量大的吸光率和尽量大的反光率。本实用新型在视觉效果上的设计原理,首先着重采用不同种类色彩与背景环境色彩产生较大的色差,例如背景为冷色调的蓝褐色涂层采用暖色调黄色来产生较大色差。采用前后可视面不同色域颜色设计和图案设计,大范围的提高了鱼漂适用不同背景环境能力,并且采用鲜艳程度进一步提高色差,同时从可视面宽度方面采用小扁尾段和大扁尾段进行两级升级,将鱼漂的各个结构要素充分利用,实现非常理想的视觉效果。

相邻两漂目的涂层可以为不同颜色的或不同图案的,也可以为相同色彩的或相同图案的。漂目的图案涂层是指在同一漂目的上下方向排列设有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涂层。结合不同人眼的辨色能力和光线角度不同等因素影响,本实用新型对具体颜色不做限定,只要在鱼漂具体使用的特定背景环境中使用起到明显增加色差效果的色彩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

当然,相对于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来说,为适用不同垂钓环境的需要,大扁尾结构的前后可视面和/或小扁尾结构的前后可视面上可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的鲜艳颜色涂层或图案涂层,该涂层也即是对应漂目的涂层。例如:光线强时作晴天尾设计,光线弱时作阴天尾设计,起风水面发白时或者对岸倒影为白色时采用黑色设计,对于红绿色弱垂钓者采用黄色设计,夜钓在紫光灯环境下使用高反光的荧光涂层设计等等。

本实用新型中,漂尾最上方大扁尾段表面涂层为图案设计时,还可以采用色彩不同的上 下两部分来形成图案涂层,即上部分为高吸光率涂层,下部分采用鲜艳色彩涂层。高吸光率涂层例如黑色涂层、茶褐色涂层、深蓝色涂层等。此种图案设计,可以在经常出现的起微风水面发白时或对岸背景为白墙时或者逆光观漂时或者水面泛磷光情况下使用,利用与水面的镜面效应产生上下两个黑点,通过观察两个黑点的相对运动来判断鱼漂动作。

刻度线也是通过在漂尾表层涂覆涂层来形成,刻度线涂层为黑色涂层或者深颜色涂层,刻度线涂层起到减弱视觉效果从而清晰分割相邻漂目便于识别漂目个数的作用。相邻漂目涂层之间通常设有刻度线涂层,刻度线涂层属于惯常设计,但非本实用新型的必要组成要素。刻度线部分的漂尾结构可以是细尾,也可以是小扁尾段。当刻度线采用小扁尾段时,可以在刻度线可视面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减重凹槽,因漂尾通常设置若干个漂目,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漂尾的重量,有利于提高鱼漂翻身性能,也有利于降低鱼漂的整体密度,同时还可以提高辨识漂目个数的视觉效果。本实用新型对凹槽的形状及个数不做具体限定。当漂尾不设置刻度线涂层时,减重凹槽可以设置在相邻漂目之间。

漂尾的大扁尾段和小扁尾段与表层的漂目涂层及刻度线涂层只是依附关系,在轴向长度上没有必然限定,因此漂尾的自身结构与漂尾表面涂层的轴向长度可以依次对应,也可以为根据自身需要设计。通常只有第一目大扁尾段的长度存在小于第一目漂目涂层的长度,其他位置通常做相等设计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指的第一目漂目即是漂尾最上方的漂目。

本实用新型中,漂身还可以采用扁平状结构,例如漂身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型、双圆弧型、棱形、扁六边形、扁八边形等。漂脚可以设置为扁长条状结构,漂身与漂脚的扁平方向与漂尾上小扁尾结构和大扁尾结构的扁平方向相同,即扁状漂身、扁状漂脚、大扁尾结构、小扁尾结构的扁平方向与鱼漂的轴向平面夹角为0度,也即是同扁平角度设置可以获得最佳使用效果。采用此种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鱼漂正常使用时,漂尾的可视面垂直于主线,所以在鱼漂翻身站立过程中,其翻身轨迹所在平面垂直于水平面,即扁平面与水面垂直;采用上述结构可使大扁尾结构、小扁尾结构、扁状漂身、扁状漂脚所处的同一扁平面与翻身轨迹平面重合,从而实现了最小的翻身阻力,进一步提高了翻身速度;2)无论是无风情况下的大水域旋转方式走水,还是因为风力原因的风浪走水,在靠近岸边水域的水流运动方向平行于岸边,而正常垂钓鱼漂都是基本朝向正前方的,即水面主线垂直于岸边,采用上述结构可使鱼漂的大扁尾、小扁尾、扁状漂身、扁状漂脚所处的同一扁平面垂直于水面主线,即扁平方向与流水方向平行,从而实现鱼漂流水产生的侧向力最小,也进一步保证了鱼漂的灵敏度。3)将漂身做成扁状,有利于将横漂在水面的鱼漂快速切入水中,打破漂尾的附着粘合状态,将翻身时刻提前,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做成扁状漂身,其最大浮力不变,快速切入水中 相当于向上的反转力快速提升,鱼漂相对于漂脚最下端做中心向上旋转力快速提升,有利于提升反转速度,减少手持鱼竿等待时间以及表层风浪对主线的侧向力影响,同时对于提前压水线操作,利用水下与水面主线的合力作用提高压水线效果,将鱼漂翻身时刻进一步提前,弥补了未翻身前鱼儿咬钩不能表达动作的不足,有利于制作专业打频率鱼漂、钓行程鱼漂和打接口鱼漂,且在深水垂钓水下主线长,摆动时间长的情况有较好的表现。4)由于漂尾与水面存在附着粘力,翻身时鱼漂的轴向平面垂直于水面,采用扁状漂尾可以减小漂尾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幅度降低水面的附着粘力,进一步将翻身时刻提前加快翻身速度。

在漂脚上设置同一扁平方向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并与扁状漂身以及漂尾上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同平面设置,可以实现漂尾漂脚的互换功能,并具有以下优点:1)在扁状漂脚上设置与漂身同平面的大扁尾结构,对鱼漂上下方向运动产生的阻力和流水侧向力以及浮力均匀性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不影响鱼漂的所有性能。2)当原鱼漂为短漂脚长漂尾设计时,体现的是比较好的钓行程特性和比较差的翻身性能,此时将鱼漂上下翻转使用时,即原先的漂尾变成现在的漂脚,原先的漂脚变为现在的漂尾,可以将原鱼漂变为一款翻身迅速的鱼漂。3)同理,当原鱼漂为长漂脚短漂尾设计时,体现的是优良的翻身性能,此时将鱼漂上下反转使用,可将原鱼漂变成一款主钓行程的鱼漂。4)将漂脚上设置同平面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实际上原漂脚变成了备用的漂尾,可以实现其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色彩或图案的涂层设计,当频繁更换钓点而出现更复杂的背景环境时,备用漂尾可以更多的适用于不同的背景环境,成倍提升了鱼漂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5)所有漂尾漂脚上下调换使用时,因为鱼漂的浮力不变,无需重新调整铅坠,省去调整铅坠的麻烦。6)漂脚上可以设有细尾,也可以尽量做细,起到减轻漂脚重量、减小加工难度,避免漂脚与漂身连接处进水破裂等问题。7)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结合漂身上下形状的不同,可以实现在有无小杂鱼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有小杂鱼的情况漂肩朝下使用,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小杂鱼闹钩动作,鱼漂表达不同鱼讯的能力成倍提升。8)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可以实现在漂尾和漂脚做两种不同灵敏度设计,应对两种不同灵敏度要求的使用环境。9)漂尾与漂脚上大扁尾位置可以一个设置在顶端,另一个设置在其他位置,实现一支鱼漂应对不同对象鱼的功能。10)当漂尾上的小扁尾横截面积与漂脚上小扁尾的横截面积相等的情况,漂尾漂脚对调使用前后调目和钓目皆不变,使用非常方便。

鱼漂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结合现有鱼漂座的结构,是需要在漂尾的最顶端和漂脚的最下端设置一小段细尾的,但是考虑到随着鱼漂座技术的发展创新,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要求做结构上的进一步限定。通常扁状漂脚因横截面积与细尾横截面积差别不大时,可以直接插 在现有技术鱼漂座上使用。

漂尾通过连接机构实现与漂身的分离与结合时,连接机构可以为固定设置在漂身顶端、与漂尾底端过盈配装的空心管,空心管为软管;也可以设有内螺纹的硬管,与底端设有外螺纹的漂尾实现连接与分离;还可以是外层为硬管内层为软管的结构,与漂尾低端过盈装配。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机构可以部分露出漂身,也可以全部隐藏在漂身内部,还可以设置在漂身外部,通过细尾与漂身连接。当然鱼漂漂尾不可拆卸时,还可以是漂尾、漂脚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漂身固定连接以便实现较佳的同心度,也可以是漂尾漂脚断开的方式与漂身固定连接。

漂脚上同时设置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设计原理实现的是一支鱼漂同时具备两支漂尾功能,不管是漂尾还是漂脚只要结构符合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或者说不管“漂尾”“漂脚”的名称,只要结构覆盖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即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将漂尾的可视面旋转到与主线垂直方向,然后将漂脚插入鱼漂座即可使用。当改变钓点或者背景环境时,只需将鱼漂在鱼漂座上旋转180度即可使用应对另一种背景环境。正常使用时,以大扁尾结构高离水面1~3目最佳。

垂钓活动是一项各个环节非常繁琐的过程,这种繁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蕴含了垂钓的乐趣性,目前大扁尾鱼漂和小扁尾鱼漂因为只是在众多苛刻性能要求里单一方面性能的提升而且具有明显的缺点,并且存在使用角度问题,加上很多钓友对该类鱼漂可能存在招风一吹就歪了的误解,影响认可率。然而,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众多苛刻性能上同时有革命性飞跃进步,满足了钓友多方面迫切需要,鱼漂性能有了显而易见的飞跃进步,并且没有像现有技术那样都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在插入鱼漂座时多增加一个角度判断动作,并不影响钓友的垂钓习惯,就算是忘记确认也可以在垂钓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且在插入鱼漂座时需要根据背景来选择相适用的可视面涂层颜色,所以具体使用时想忘记确认使用角度都难。

需要将快速翻身功能与钓行程功能互换时,或者需要使用漂脚上更多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功能时或者选用不同灵敏度时等等情况下,需要实现漂尾与漂脚的互换功能,只需要将鱼漂上下对调,即将鱼漂的漂尾和漂脚反转后,再将漂尾顶端的细尾插入鱼漂座使用即可,此时,原先的漂尾变成现在的漂脚,原先的漂脚变成现在的漂尾。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鱼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漂尾1包括大扁尾结构11和小扁尾结构12,整个漂尾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漂目,相邻漂目之间设置有黑色刻度线。

大扁尾结构11包括一个大扁尾段112,大扁尾段的长度为一个漂目的长度,大扁尾段上 的色彩涂层即为大扁尾段漂目的色彩涂层;每个大扁尾段包括两片左右对称设置的薄片状翅翼111,两片薄片状翅翼111位于同一平面。小扁尾结构12为一段一体的小扁尾段122,小扁尾段上设有若干漂目,大扁尾段的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所在平面以及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平面与鱼漂的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即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同平面设置,此时大扁尾段的可视面与小扁尾段的可视面同时正对着垂钓者,以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实施例中,大扁尾段设置在顶端的第一漂目,大扁尾结构的做工方式采用内插式,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5mm,大扁尾段翅翼的厚度为0.05mm。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前可视面上的涂层为图案涂层,该图案涂层包括上方三分之一部分的黑色涂层、下方三分之二部分的晴天色彩涂层;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后可视面上的涂层为阴天色彩涂层。

小扁尾段设置在第二漂目到漂身之间所有漂段,大扁尾段与小扁尾段为同平面设置,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棱形,如图1中放大的黑色阴影部分,小扁尾段的宽度为1.4mm,小扁尾段的厚度为0.4mm。小扁尾段可视面上的漂目与大扁尾段可视面的漂目采用相同设置,即前可视面均为晴天色彩涂层,后可视面上均为阴天色彩涂层。

本实施例可以实现横截面积为0.28mm2的灵敏度,相当于0.6mm直径细尾灵敏度,相对于传统截面直径为1mm的细尾,灵敏度提高64%,小扁尾处宽度提升40%,结合同视野内大扁尾段视觉叠加效果,漂尾的综合视觉效果至少提升250%,漂尾重量降低了64%,在实现灵敏度提升64%的同时,视觉效果得到飞跃性提高,在使用时不仅视觉效果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在表达咬钩前的预告信号方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乐趣性得到充分彰显。这种大扁尾设置于最顶端位置、灵敏度较高的鱼漂,常用于小号鱼漂、黑坑垂钓用漂、普通鲫鱼鱼漂、轻口鱼用漂、打频率鱼漂、水底较平整情况用漂、无小杂鱼情况用漂以及光线强弱变化的情况等,视觉效果好,乐趣性更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大扁尾结构11包括两个大扁尾段112,漂尾还设置有细尾13。

两个大扁尾段设置在漂尾顶端第一目、第二目处,第一目大扁尾段的长度大于第二目大扁尾段的长度,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5mm,大扁尾段的翅翼厚度为0.05mm。小扁尾结构设置在第三漂目至第七目,小扁尾段的横截面采用棱形结构,小扁尾的可视面宽度为1.5mm,厚度为0.5mm。从第八目开始到漂身漂段为直径0.6mm的细尾。漂脚为扁长条状结构。整个鱼漂的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长条状漂脚为同一扁平方向。

大扁尾段及小扁尾段的前可视面漂目为晴天设计,后可视面漂目为添加荧光粉涂层设计, 且在第一目大扁尾段前可视面的上三分之一漂段做黑色涂层设计;

本实施例的鱼漂能够实现0.38mm2灵敏度,相当于0.7mm直径的细尾,可以用作主流鲤鱼鱼漂,灵敏度和翻身性能高于目前细尾鲤鱼鱼漂,视觉效果有飞跃性提高,适合黑坑专用鲤鱼漂,可以在白天和夜晚紫光灯照射下使用,作为专业夜钓紫光灯鲤鱼漂,还可以对起微风水面发白的时候使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漂尾第八漂目上方漂段在可视面的左右两侧边缘位置的刻度线处分别设置减重凹槽121;漂身采用扁状长漂身,漂脚与漂尾一样采用截面为棱形的扁状结构,整个鱼漂的大扁尾段、小扁尾段、扁状漂身、扁长条状漂脚各自所在的轴向平面互相平行或者说同平面设置,即各扁状结构在生产时以鱼漂轴向平面为基准参考平面进行0角度的校准生产。

本实施例中,漂尾通过空心软管6实现与漂身的分离与结合时,空心软管6与漂尾底端过盈配装。

本实施例的漂尾重量进一步减轻,扁状漂身和扁状漂脚进一步降低了翻身阻力和走水侧向力影响,适用做专业竞技鱼漂、抗走水鱼漂、打频率鱼漂、长漂尾鱼漂,以及大物鱼漂需要减轻漂尾重量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小扁尾结构包括三个小扁尾段,大扁尾段设置于漂尾中间位置;具体为:漂尾自顶端向下的第一漂目至第三漂目为第一小扁尾段,第一小扁尾段的横截面采用棱形结构,小扁尾段截面对角线长度为1.4mm和0.4mm,则横截面积为0.28mm2,灵敏度等同于直径0.6细尾的灵敏度;大扁尾段设置在第四漂目,大扁尾段采用外包式结构,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mm,大扁尾段的翅翼厚度0.05mm;漂尾的第五漂目至第九漂目为第二小扁尾段,第二小扁尾段的横截面采用棱形结构,第二小扁尾段截面对角线长度为1.5mm和0.5mm,则横截面积为0.38mm2,灵敏度等同于直径0.7mm细尾的灵敏度;第十漂目至漂身之间的漂段为第三小扁尾段,第三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椭圆形,小扁尾段截面的长轴与短轴分别为1mm和0.5mm,第三小扁尾段的横截面积为0.39mm2。本实施例中,漂身采用枣核型漂身设计;漂脚做扁长条状,漂脚横截面为椭圆型,椭圆形漂脚的长轴与短轴分别为1.6mm和0.5mm,横截面积为0.6mm2,相当于0.9mm直径的细尾,因此可以直接插入现有鱼漂座使用;整个鱼漂的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扁长条状漂脚各自所在的轴向平面互相平行。

本实施例适合钓高目的情况,例如用作专业鲫鱼鱼漂,或用作专业混养鱼塘使用以及水底高低不平的鱼塘使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漂尾顶端第一漂目的上方设置有一段细尾13,细尾的截面为圆形,直径为0.9mm,长度为5mm,用于放置夜钓用夜光棒。漂尾上的两个大扁尾段设置在自顶端向下的第一漂目和第二漂目,采用内插式结构,即大扁尾段的两片翅翼插接在细尾可视面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5mm,厚度为0.1mm,第二漂目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3mm,厚度为0.1mm;第三漂目至第八漂目之间的漂段设置为小扁尾结构,此处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棱形,小扁尾段截面对角线长度为1.4mm和0.4mm,则横截面积为0.28mm2,灵敏度等同于直径0.6mm细尾的灵敏度;第九漂目至漂身之间的漂段设置直径0.9mm细尾结构。

本实施例中,漂脚做扁长条状,长度是漂尾的一半,漂脚上也同时设置大扁尾结构、小扁尾结构和细尾,此时漂脚也具有漂尾功能,漂尾最顶端的一小段细尾除放置夜光棒功能外还具有将漂尾实现用于漂脚的功能。漂脚上的大扁尾结构包含一个大扁尾段,小扁尾结构包含一段小扁尾段;大扁尾段的两个翅翼采用外包式结构包覆在漂脚最下端往上第三漂目的小扁尾段上,大扁尾段的宽度为3.5mm,厚度为0.1mm;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矩形,小扁尾段的宽度为1.5mm,厚度为0.4mm,漂脚用作漂尾时相当于0.9mm直径细尾灵敏度,漂脚最下端设置5mm长的细尾用于插入鱼漂座使用。

整个鱼漂的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均与鱼漂的轴向平面夹角为0度,漂脚上前后可视面设有不同种类颜色的漂目。

本实施例主要是实现了漂尾漂脚的互换功能,以及夜钓放置夜光棒功能,本实施例具有强大的应对不同背景环境能力,以及可以使用于多种不同的对象鱼,并且在水底不平时,翻身性能与钓行程性能互换选择上有很好的表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第一漂目大扁尾段的翅翼111与第二目大扁尾段的翅翼111’角度为交叉设置,且分别与鱼漂轴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度,如图7所示;漂尾与漂身连接处为细尾13,小扁尾段与细尾13之间为平滑过度结构14,平滑过度结构的长度计入小扁尾段长度。位于漂尾前可视面上的漂目涂层为添加荧光粉的涂层,且漂尾的前后可视面上的漂目段均设置为黄色涂层。

本实施例能够对红绿色弱垂钓者产生极佳的视觉效果,并可以在夜间紫光灯照射下使用, 适用作专业色弱鱼漂,且在有风不能朝正前方抛竿时视觉效果较好。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漂尾顶端第一漂目设置大扁尾结构,大扁尾段采用内插式结构,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5mm,翅翼的厚度为0.1mm;第二漂目、第三漂目设置为小扁尾结构,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棱形,小扁尾段截面对角线长度为1.7mm和0.4mm,则横截面积为0.34mm2,灵敏度等同于直径0.7mm细尾的灵敏度;第四漂目设置大扁尾结构,大扁尾段采用外包结构,此处大扁尾段的可视面宽度为3mm,厚度为0.1mm;第五漂目至第九漂目设置为小扁尾结构,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长边平行式结构,即小扁尾段的前后可视面均为平行平面,如图9所示,该段小扁尾段的宽度为1.8mm,厚度为0.4mm,横截面积约为0.72mm2,灵敏度等同于直径1mm细尾的灵敏度;第十漂目至第十三漂目采用小扁尾结构向细尾过渡的平滑过渡结构14;第十四漂目至漂身之间的漂段设置为1mm直径的细尾。漂身为扁状,其截面为扁状六边形,漂脚做扁长条状结构,整个漂尾的两个大扁尾段、所有小扁尾段、扁长条状漂脚以及扁状漂身的扁平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特别适用于水底不平时的混养鱼塘,以及对灵敏度要求不高的专业草鱼漂、鲟鱼漂等大物鱼漂。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鱼漂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对大扁尾段可视面形状、小扁尾段横截面形状进行选择性设计,也可以对大扁尾结构、小扁尾结构和细尾的排列组合位置、做工方式等进行优化,从而保证鱼漂的灵敏度、翻身性能和视觉效果。当然,也根据鱼漂不同的种类和用途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偏向高灵敏度方向,也可以偏向突出宽度增加视觉效果方向,还可以折中兼顾方式处理。但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鱼漂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对于因生产加工精度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大扁尾段与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偏离鱼漂轴向平面的情况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