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自动采食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5576阅读:5375来源:国知局
仔猪自动采食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工具技术领域,是一种仔猪自动采食槽。



背景技术:

仔猪断奶后,要进行饲料喂养,由于仔猪处于快速生长期,因此需要频繁地进食,如果一次在食槽中放入太多饲料,仔猪容易多进食造成积食,另外容易污染饲料,仔猪食用后容易患病;如果一次只在食槽中放入仔猪一次的食量,则需要工人频繁地添加饲料,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如工人忘记在规定的时间添加饲料,则容易造成仔猪饥饿,影响仔猪的健康成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仔猪自动采食槽,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仔猪喂养过程中存在的一次放入太多饲料容易污染、仔猪容易积食的问题,以及一次放入少量饲料需要频繁地添加、费时费力、施工效率较低、影响仔猪生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仔猪自动采食槽,包括采食槽本体,采食槽本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架,支架上固定安装有料斗,料斗位于采食槽的上方,料斗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外套筒,料斗的出料口位于外套筒的内部,料斗内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下端穿过料斗出料口并位于外套筒内部,连接杆的下端连接有内套筒,内套筒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筒,内套筒的上端位于外套筒的内部,内套筒的外壁与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下料口,内套筒位于采食槽本体内部。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内套筒的下部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转动拨片。

上述内套筒的下部外壁上沿周向均布有四个转动拨片。

上述连接杆为丝杠,丝杠的上端穿过支撑板,丝杠的上端外壁安装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母位于支撑板的上部;丝杠的下端穿过内套筒的顶板,丝杠的下端外壁安装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位于内套筒的顶板下端面上。

上述第一螺母为碟形螺母。

上述料斗为锥形料斗。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采食槽本体的上方设置了一个料斗,料斗的下方设置外套筒,外套筒的内部设有内套筒,料斗的出料口、外套筒的内部、内套筒的外壁之间连通,内套筒的外壁与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下料口,料斗内的饲料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料斗的出料口进入外套筒,并通过环形的下料口进入到采食槽本体内部,从下料口流出的饲料堆积在采食槽本体内并将环形下料口封堵住,当仔猪进食时,堆积在采食槽本体内、封堵在环形下料口的饲料被仔猪吃掉,料斗内的饲料经过出料口、外套筒、环形下料口进行补充,从而使得采食槽本体内、环形下料口周围始终留有一小部分的饲料,供仔猪进食,从而不必一次性在采食槽本体内放入大量的饲料,防止采食槽本体内的饲料被污染;另一方面,饲料自动进行补充,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确保仔猪能够及时吃到饲料,有利于仔猪的健康快速成长,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第一状态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处于第二状态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采食槽本体,2为支架,3为料斗,4为外套筒,5为支撑板,6为连接杆,7为内套筒,8为下料口,9为转动拨片,10为第一螺母,11为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仔猪自动采食槽包括采食槽本体1,采食槽本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架2,支架2上固定安装有料斗3,料斗3位于采食槽的上方,料斗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外套筒4,料斗3的出料口位于外套筒4的内部,料斗3内设有支撑板5,支撑板5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的下端穿过料斗3出料口并位于外套筒4内部,连接杆6的下端连接有内套筒7,内套筒7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筒,内套筒7的上端位于外套筒4的内部,内套筒7的外壁与外套筒4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下料口8,内套筒7位于采食槽本体1内部。本实用新型在采食槽本体1的上方设置了一个料斗3,料斗3的下方设置外套筒4,外套筒4的内部设有内套筒7,料斗3的出料口、外套筒4的内部、内套筒7的外壁之间连通,内套筒7的外壁与外套筒4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下料口8,料斗3内的饲料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料斗3的出料口进入外套筒4,并通过环形的下料口8进入到采食槽本体1内部,从下料口8流出的饲料堆积在采食槽本体1内并将环形下料口8封堵住,当仔猪进食时,堆积在采食槽本体1内、封堵在环形下料口8的饲料被仔猪吃掉,料斗3内的饲料经过出料口、外套筒4、环形下料口8进行补充,从而使得采食槽本体1内、环形下料口8周围始终留有一小部分的饲料,供仔猪进食,从而不必一次性在采食槽本体1内放入大量的饲料,防止采食槽本体1内的饲料被污染;另一方面,饲料自动进行补充,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确保仔猪能够及时吃到饲料,有利于仔猪的健康快速成长。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仔猪自动采食槽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上述内套筒7的下部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转动拨片9。这样,仔猪在进食时,嘴会碰到转动拨片9,转动拨片9带动内套筒7转动,停留在环形下料口8的饲料因摩擦而松动,能够更加顺利地从环形下料口8滑落并补充到采食槽本体1内,有利于仔猪及时吃到饲料。

如附图1、2所示,上述内套筒7的下部外壁上沿周向均布有四个转动拨片9。由于仔猪都是成群喂养的,在内套筒7的外壁上设置四个转动拨片9,使得位于采食槽本体1各个方向的仔猪进食时都能够触碰到转动拨片9,有利于环形下料口8的饲料更加顺利地松动、滑落,增大了仔猪嘴部碰触到转动拨片9的概率,提高下料成功率。

如附图1、2所示,上述连接杆6为丝杠,丝杠的上端穿过支撑板5,丝杠的上端外壁安装有第一螺母10,第一螺母10位于支撑板5的上部;丝杠的下端穿过内套筒7的顶板,丝杠的下端外壁安装有第二螺母11,第二螺母11位于内套筒7的顶板下端面上。由于仔猪生长很快,因此其食量也会发生变化,环形下料口8的大小需要调整,本实用新型采用丝杠螺母的方法进行调整,当需要增大环形下料口8时,顺时针转动第一螺母10,连接杆6带动内套筒7向下运动,外套筒4的内壁与内套筒7的外壁之间的环形下料口8增大,如附图1所示,这种下料口8适合食量较大的仔猪使用;当需要减小环形下料口8时,逆时针转动第一螺母10,连接杆6带动内套筒7向上运动,外套筒4的内壁与内套筒7的外壁之间的环形下料口8减小,如附图2所示,这种下料口8适合食量较小的仔猪使用。

如附图1、2、3所示,上述第一螺母10为碟形螺母。碟形螺母操作方便,能够轻松地用手扳动,操作效率高,省时省力。

如附图1、2、3所示,上述料斗3为锥形料斗。锥形漏斗有利于饲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更加便于自动补料。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根据仔猪所处的生长阶段、食量调整环形下料口8的大小。顺时针转动碟形螺母,连接杆6带动内套筒7向下运动,外套筒4的内壁与内套筒7的外壁之间的环形下料口8增大;逆时针转动碟形螺母,连接杆6带动内套筒7向上运动,外套筒4的内壁与内套筒7的外壁之间的环形下料口8减小。

仔猪在进食时,嘴会碰到转动拨片9,转动拨片9带动内套筒7转动,停留在环形下料口8的饲料因摩擦而松动、滑落,并补充到采食槽本体1内,有利于仔猪及时吃到饲料。

定期向料斗3内添加饲料,并调整环形下料口8的大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