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碟式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301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串碟式水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培装置,特别是一种串碟式水培装置。



背景技术:

水培盘是一种公知的水培装置。其通常结构包括盘体,盘体内具有多个盘腔,盘腔内储存有水或营养液,将植物根系置入盘腔中即可进行培养。

常见的水培装置如中国专利CN 20404761 U公开的一种麦芽水培装置、CN 106035048 A公开的一种马铃薯水培床。这类水培装置都是由多个水培盘同一平面拼接而成,占用的面积较大,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串碟式水培装置,能够节省水培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串碟式水培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通过连接机构纵向连接的水培盘;每个水培盘均具有储液空间,位于上层的水培盘被构造出能够在储液空间内的液体容量达到最大限度时向下层水培盘排液的排液结构。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管和间距调节管,所述连接管纵向地将至少两个水培盘串接在一起,间距调节管用于在上下层水培盘之间形成支撑及间距调节。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位于水培盘的中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水培盘上方设有植株固定装置,所述植株固定装置具有供连接管穿出的开口,所述间距调节管用于在上层的水培盘和下层的植株固定装置之间形成支撑并调整两者的间距。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植株固定装置包括覆盖在水培盘上方的盖体,盖体的中部为供连接管穿出的开口;在盖体表面沿着周向开设有多个贯通盖体的定植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盖体由第一定植盖和第二定植盖拼装而成;所述第一定植盖和第二定植盖的内侧面均具有半圆通孔,拼合在一起后构成所述供连接管穿出的开口。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第一定植盖在其半圆通孔所在的侧面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一凸缘;所述第二定植盖在其半圆通孔所在侧面设有与第一凸缘匹配的第二插槽以及与第一插槽匹配的第二凸缘。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排液结构包括排液管,排液管的底端贯通水培盘底部,以形成排液口,排液管的高度低于水培盘的侧壁高度。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排液管的管体底端从水培盘底部导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串碟式水培装置,通过将多个水培盘串联在一起,节省了空间,上下层水培盘的间距可通过选择不同连接机构的长度来调节,使可种植的水培作物种类更加多样化,此外,位于上层的水培盘具有向下层水培盘排液的装置,因此可以直接从上层水培盘浇灌水或营养液,就可以依次排入到下层的水培盘中,浇灌过程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串碟式水培装置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串碟式水培装置的底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个水培盘串联在一起后的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水培盘;101-储液空间;102-第二环状凸起;2-连接管;201-基部管;202-支撑管;203-加强筋;3-排液管;4-植株固定装置;401-盖体;402-开口;403-定植孔;4011-第一定植盖;4012-第二定植盖;4013-第一插槽;4014-第一凸缘;4015-第二插槽;4016-第二凸缘;4017-第一环状凸起;5-间距调节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串碟式水培装置,可用于植物的水培种植。串碟式水培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通过连接机构纵向连接的水培盘1。形成水培盘串联结构。例如,将三个水培盘呈间隔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三层水培空间。每个水培盘1均具有储液空间101,用于储存水或培养液。位于上层的水培盘具有向下层水培盘排液的的排液结构。储液空间的大小与排液结构的设计相关联,即当储液空间所能容纳的液体容量达到最大限度时,液体会通过排液结构排出到下层的水培盘中。最底层的水培盘可以设置排液结构,也可以不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连接各个水培盘1的连接机构可以是连接管2。连接管2优选位于水培盘1的中央,这样串联后的各水培盘1的连接中心位于水培盘1的几何中心,支撑效果稳固。此外,不同的植株所需要的生长空间不同,即使在同一个串碟水培装置的不同层水培盘中,也可能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为此,连接管2可以设计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水培盘1底部一体成型的基部管201,另一个部分为连接在基部管201上的支撑管202(两者可采用套管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通过支撑管长短的选取,可以灵活地调整两水培盘之间的高度差,满足不同种类植株对生长空间的不同要求。例如,当植株长成后的高度较高时,可以选取长一些的支撑管202,反之亦然。在基部管201的周面设有支撑件,以对整个连接管2起到支撑和加固的作用,防止水培盘1在串联后,因高度过高发生倾斜。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为在基部管201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加强筋203。加强筋203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宽,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液结构包括排液管3,排液管3的底端贯通水培盘1底部,形成向下层水培盘排液的排液口,排液管3的高度低于水培盘1侧壁的高度,因此排液管3的高度决定了储液空间101的最大储液量。即当水和培养液在水培盘1侧壁围成的储液空间101内积聚上升时,当水位达到了排液管3的高度时,就会流入到排液管中,进而流入下层的水培盘中。这样只要从上层浇灌水或营养液,就可使其自动流入到下层的水培盘中储存。在水培盘1的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排液管3在水平方向上错开,确保上层流下的液体能够进入到下层的储液空间101中。排液管3优选地从水培盘1底部导出一段管体(如图2所示),作为导流管道,防止液体从排液口流出出时呈辐射状发散,导致液体外溅。

在水培装置中,植株会随着高度的增长使得重心变高,进而容易发生倾斜,此外,有时一个水培盘中会栽培多株植株,其生长空间可能会在茎叶的发散时存在相互冲突。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水培盘1的上方设有植株固定装置4,用于限制植株的位置和生长空间。植株固定位置4应当具有供连接机构伸出的开口。即植株固定装置4的结构不能应当连接机构对水培盘的正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植株固定装置4包括盖体401,盖体401中央具有开口402,供连接机构伸出。例如,开口402的直径可以明显地大于连接管2的直径,以保证连接管2能够从开口伸出。在开口的外侧,沿着盖体401周向开设多个贯通盖体的定植孔403,用于固定植株,植株的根系位于定植孔403下方的储液空间101内,以吸收水分和养分,植株的茎叶从定植孔403向上穿出生长,这样在一个水培盘1中可以沿着周向培育多个植株,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为了进一步加强支撑,在下层的植株固定装置4和上层的水培盘1之间设有间距调节管5,间距调节管5可以根据上下层的间距截取合适的长度,以实现间距的调节,以盖体401为例,在盖体401上方开口402的外侧设置一圈第一环状凸起4017,在水培盘1下方位置对应地设置一圈第二环状凸起102,间距调节管5的上边缘连接在第二环状凸起102上,下边缘连接在第一环状凸起4017上,以实现两层之间的支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选取不同长度的连接管2、间距调节管5来实现两层水培盘1和植株固定装置4(如果采用的情况下)之间的连接和支撑。

由于盖体401是后安装在水培盘1上的,当多个水培盘1形成串联结构时,再拆卸水培盘1可能需要将整个连接机构拆除,这就对盖体401的清晰和更换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此,盖体401可以被设计成由第一定植盖4011和第二定植盖4012组成的可拆卸结构。第一定植盖4011和第二定植盖4012的侧面均具有半圆通孔,拼合在一起后构成所述供连接机构穿出的开口402。这样可以在不拆除连接机构的情况下将盖体卸下清理并重新安装。为了实现第一定植盖4011和第二定植盖4012的拼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插槽和凸缘配合的方式,即第一定植盖4011在其半圆通孔所在的侧面设有第一插槽4013和第一凸缘4014;所述第二定植盖4012在其半圆通孔所在侧面设有与第一凸缘4014匹配的第二插槽4015以及与第一插槽4013匹配的第二凸缘4016。这种拼接方式不需要螺栓、螺钉等附加的连接件,拆卸和组装都较为快捷。

使用时,将植株固定在植株固定装置4上,从顶层的水培盘蓄水或培养液,使得水和营养液顺流而下储存在各层的水培盘中即可。此外还可以根据植株的品种和生长空间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管2和间距调节管5,以改变水培盘之间的距离。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串碟式水培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