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159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坡面工程应用的修复技术除了传统的播种移栽之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喷播技术,一类为植生技术。这些技术都不能够解决坡度大于80°的石质边坡的植被建植问题。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生态修复装置,可适用于坡度大于80°的石质边坡的植被建植。

如公告号为CN203457579U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包括沿高度方向上分布的多个修复单元,每个所述修复单元包括一个托举建植容器和一个植物建植容器,所述植物建植容器放置在所述托举建植容器之上,所述植物建植容器为设有进水孔和排水孔的深箱状容器,每一所述托举建植容器两端留有出水孔,导水管将出水孔与侧下方的所述植物建植容器的上端的进水孔相连接构成连通的供水系统。

该专利的缺点在于:从该专利的说明书和附图中均可明显看出,植物建植容器只是放置在托举建植容器上。当天气情况较为恶劣时,如台风大风天,植物建植容器易直接从托举建植容器上掉落,不但减少了可用于修复岩质的植物,而且会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通过设置环形凸起形成容纳槽,将建植容器的外壁抵紧于容纳槽内壁,从而使建植容器固定连接于托举架,减小建植容器从托举架上掉落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包括修复单元,所述修复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坡壁上的托举架和安装于托举架上的建植容器,所述托举架包括用于托举所述建植容器的托举板和用于支撑托举板的托举杆,所述托举板上端面固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形成一个容纳槽,所述建植容器嵌设于容纳槽内且建植容器的外壁抵紧于容纳槽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容纳槽内壁与建植容器外壁抵紧,故环形凸起对建植容器有一个轴向的限位力和一个径向的限位力,从而使建植容器稳定的固定在托举板上,即将建植容器稳定的安装在托举架上,从而防止由于建植容器掉落导致的用于修复岩质的植物变少,同时减小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凸起分体设置成两个对称设置的C型套,所述托举板上沿建植容器径向开设有燕尾槽,所述C型套相对托举板一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嵌设于燕尾槽内且滑动连接于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建植容器放置入容纳槽内时,先滑动C型套,将两个C型套分开,将建植容器放入容纳槽内后再滑动C型套,使两个C型套将建植容器夹紧即可。燕尾槽对滑块有一个轴向的限位力,可防止滑块脱离燕尾槽,使C型套稳定的安装在托举板上。从而使容纳槽内可放置多种尺寸的建植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C型套之间设有拉紧弹簧,所述拉紧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C型套两端,所述拉紧弹簧平行于托举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紧弹簧对C型套有一个拉紧力,在将建植容器放入容纳槽内后,C型套在拉紧弹簧拉紧力的作用下会自动夹紧建植容器,使建植容器更稳定的安装在托举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凸起的高度为建植容器高度的1/2-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确保环形凸起对建植容器侧壁有足够的限位力,使建植容器稳定的安装在托举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托举杆位于托举板下方,且所述托举板、托举杆和坡壁形成一个三角形,所述托举板和托举架均锚固于坡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托举杆、托举板和坡壁形成三角支撑,使托举板更稳定的固定在坡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托举板包括固定板和转动板,所述固定板和转动板呈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坡壁,所述环形凸起位于转动板上,所述托举杆转动连接于转动板,且所述托举杆呈可伸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大风天时,托举板会受到沿坡壁方向的风,从而托举板会受到沿轴向的力,此时转动板在风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减小了转动板受到的垂直转动板的力,减小了转动板和坡壁连接处的集中应力,避免转动板与坡壁的连接处由于受到集中应力而弯曲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托举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于坡壁,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于转动板,所述第二杆套设于第一杆外且于第一杆呈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杆内侧壁上开设有腰型槽,所述第一杆外壁设有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嵌设于腰型槽内且滑动连接于腰型槽,所述第二杆内底面和第一杆之间固设有支撑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板受到风的作用时,支撑弹簧、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的摩擦力和转动板转动,均可抵消部分风对转动板的冲击力,减小了托举板破损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修复单元沿坡壁径向等间隔设有若各干形成修复层,所述修复层沿坡壁轴向设有若干层,所述修复层之间呈相互交叉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各个位置的修复单元均可收到阳光和雨露,使修复单元中的植物存活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建植容器上端设有进水孔,所述建植容器下端开设有若干渗水孔,所述转动板上端面固设有框体形成接水盘,所述环形凸起位于接水盘内,所述接水盘上开设有出水口,一个所述修复单元的出水口和与其下方的修复单元的进水孔之间固连有导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层修复层的修复单元内的水较多时,水会从渗水孔内渗出,然后从C型套之间的间隙中流出,流到接水盘内,然后从出水口通过导水管流到下一层的修复层中,形成一个供水系统。在浇水时只需浇灌上层修复层即可,方便养护。同时可均衡每一层修复层中的水分,尽可能使每一个修复单元均处于水分合适的状态,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最下层的所述修复层上的修复单元的出水口上设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下方设有汇集管和集水槽,所有所述收集管下端均与汇集管连通,所述汇集管一端呈封闭设置,且另一端通入集水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不需要的水进行一个收集,在下次天气较为干旱时,可用集水槽内的水浇灌改修复装置,从而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建植容器可较为稳定的放置在托举架上,防止由于建植容器掉落而导致的植株减少和安全隐患;

2、托举板不易弯曲破损;

3、形成供水系统,尽可能使每一个修复单元均处于水分合适的状态,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

4、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托举板和建植容器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未安装建植容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支撑弹簧);

图6为实施例安装上导水管后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修复单元;2、托举架;2.1、托举杆;2.1.1、第一杆;2.1.1.1、滑动凸起;2.1.2、第二杆;2.1.2.1、腰型槽;2.2、托举板;2.2.1、固定板;2.2.2、转动板;2.2.2.1、燕尾槽;3、建植容器;3.1、进水孔;3.2、渗水孔;4、大颗粒介质层;5、心土层;6、腐殖质层;7、框体;8、接水盘;8.1、出水口;9、环形凸起;9.1、C型套;9.1.1、滑块;10、容纳槽;11、拉紧弹簧;12、支撑弹簧;13、修复层;14、导水管;15、收集管;16、汇集管;17、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陡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装置,包括多个修复单元1,修复单元1包括托举架2和建植容器3。

如图2所示,建植容器3为圆柱形深箱状的容器。建植容器3侧壁开设有进水孔3.1。建植容器3底面开设有若干渗水孔3.2。建植容器3内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有大颗粒介质层4、心土层5和腐殖质层6。大颗粒介质层4可为煤渣碎石等,同于滤出多余的水分、心土层5可用来保肥、腐殖质层6可用于为植物提供养分,从而模拟自然土层结构,提高植株存活率。

如图3所示,托举架2包括托举杆2.1和托举板2.2,托举板2.2呈水平设置。托举板2.2包括固定板2.2.1和转动板2.2.2,转动板2.2.2转动连接于固定板2.2.1。固定板2.2.1背对转动板2.2.2一端锚固于坡壁。

如图4所示,转动板2.2.2上端面固设有框体7,框体7和转动板2.2.2形成接水盘8,接水盘8可用于承接雨水。接水盘8下底面开始有出水口8.1。转动板2.2.2上端面还设有环形凸起9,环形凸起9形成一个容纳槽10,建植容器3放置于容纳槽10内。如图2所示,环形凸起9对建植容器3有一个限位,环形凸起9位于接水盘8内。为了使建植容器3在容纳槽10内防止的更加稳定,环形凸起9的高度为建植容器3高度的1/2-2/3。

如图2和图4所示,环形凸起9分体设置成两个C型套9.1,两个C型套9.1呈对称设置。转动板2.2.2上沿建植容器3径向开设有燕尾槽2.2.2.1,C型套9.1相对托举板2.2一端设有滑块9.1.1,滑块9.1.1嵌设于燕尾槽2.2.2.1内且滑动连接于滑轨。两个C型套9.1之间设有拉紧弹簧11,拉紧弹簧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C型套9.1两端,拉紧弹簧11平行于转动板2.2.2。

滑动C型套9.1,将建植容器3放置到两个C型套9.1之间,在拉紧弹簧11弹力的作用下,两个C型套9.1夹紧建植容器3,即建植容器3的外壁抵紧于容纳槽10内壁,从而使建植容器3稳定放置在容纳槽10内。

如图3所示,托举杆2.1设有两根且位于托举板2.2两侧,托举杆2.1位于托举板2.2下方。托举板2.2、托举杆2.1和坡壁形成一个三角形,使托举架2稳定的固定安装在坡壁上。

如图3所示,托举杆2.1包括第一杆2.1.1和第二杆2.1.2。第二杆2.1.2一端锚固于坡壁,另一端套设于第一杆2.1.1外,第二杆2.1.2滑动连接于第一杆2.1.1。第一杆2.1.1背对第二杆2.1.2一端转动连接于转动板2.2.2下底面。第二杆2.1.2内侧壁上开设有腰型槽2.1.2.1,第一杆2.1.1外壁设有滑动凸起2.1.1.1,滑动凸起2.1.1.1嵌设于腰型槽2.1.2.1内且滑动连接于腰型槽2.1.2.1。如图5所示,第二杆2.1.2内底面和第一杆2.1.1之间固设有支撑弹簧12,托举板2.2呈水平设置时,支撑弹簧12处于无弹性势能的状态。

托举板2.2收到轴向风时,转动板2.2.2相对固定板2.2.1转动,第二杆2.1.2相对第一杆2.1.1滑动。此时风对托举板2.2的冲击能转换成了转动板2.2.2的动能,第二杆2.1.2的动能和支撑弹簧12的弹性势能,使托举板2.2收到的冲击力小,减小了托举板2.2与坡壁连接处由于受到过大的集中应力而破损的可能性。在风消失后,在支撑弹簧12的作用下,转动板2.2.2恢复水平设置的状态,从而使植株保持在水平稳定放置的状态。

如图6所示,修复单元1沿坡壁径向等间隔设有若各干形成修复层13,修复层13沿坡壁轴向设有若干层,修复层13之间呈相互交叉设置。一个修复单元1的出水孔上插设固定有一导水管14,导水管14另一端插设固定在该修复单元1的斜下方的另一个修复单元1的进水孔3.1内。通过导水管14将这两个修复单元1相连通。最下层的修复层13上的修复单元1的出水口8.1上设有收集管15,收集管15下方设有汇集管16和集水槽17,所有收集管15下端均与汇集管16连通,汇集管16一端呈封闭设置,且另一端通入集水槽17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图6更清晰,图6中未画出托举杆。

下雨时,水落入到建植容器3和接水盘8内,多余的水分会从建植容器3的渗水孔3.2内流出建植容器3。然后从两个C型套9.1的间隙之间流到接水盘8内。接水盘8内的水通过导水管14流入到斜向下的一个修复单元1的进水孔3.1内,对下层植物进行浇水。尽可能使各层的植物均有充分的水源,提高植物的存活率。若各层的修复层13的水源均充足,则多余的水从收集管15排出最下层的修复层13,然后汇集到汇集管16内,流入集水槽17。当下次干旱时,可使用集水槽17内的水进行浇水,节约了水资源。在浇水时,由于水分会顺着导水管14分布到每一个修复单元1内,故只需浇最上层的修复层13即可,从而方便了植物的养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