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感应直压式电子捕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444阅读:1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感应直压式电子捕鼠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鼠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红外感应的捕鼠器。



背景技术:

老鼠是危害极大的动物,不仅会偷吃食物、破坏物品,还会传播病菌,因此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的公敌。为了消灭老鼠,人们想各种各样的办法,然而,由于老鼠具有敏捷的动作、极强的繁殖能力及较小的躯体,因此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灭鼠方法和工具。目前,较为常用的捕鼠装置有捕鼠笼、捕鼠夹、感应式捕鼠器等,感应式捕鼠器通常采用红外感应方式。然而,目前的红外感应捕鼠器基本上都存在结构复杂、操作麻烦、效果不好,捕到老鼠后还是容易被老鼠逃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捕鼠效果好、安全可靠的红外感应直压式电子捕鼠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感应直压式电子捕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红外检测机构、电磁铁、转动卡钩、底板、上压板及压缩弹簧,电磁铁和红外检测机构连接于控制电路中,上压板安装于底板之上,且上压板与压缩弹簧连接;转动卡钩一端与电磁铁对接,另一端钩住处于待机状态的上压板;红外检测机构安装于底板上并隔离出红外感应区,红外感应区位于上压板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在底板上还固定有弹簧导柱,压缩弹簧固定于弹簧导柱上,上压板套于弹簧导柱上并固定于压缩弹簧的底端,通过压缩弹簧将上压板迅速压下,使老鼠不及逃跑。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有电源、三极管Q1、控制IC、继电器K1以及作为红外检测机构的红外发射二极管D1及红外接收二极管D2,红外发射二极管D1串联电阻R1后并联于电源两端,红外接收二极管D2串联电阻R2后与红外发射二极管D1及电阻R1并联;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于红外接收二极管D2与电阻R2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电源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负极,电源负极接地;控制IC采用芯片NE555,控制IC的1脚接地、4脚和8脚接电源正极、5脚通过电容C3接地、6脚接三极管Q的集电极、3脚接继电器K1、2脚连接6脚;电磁铁连接继电器K1;电源为12V直流电源,且连接有开关K。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铁悬于上压板之上,转动卡钩通过卡钩转轴固定;转动卡钩的上端与电磁铁相对,下端则设有钩部;上压板中设有上压板钩轴,上压板处于待机状态下,转动卡钩的钩部钩住上压板钩轴将上压板固定。

进一步地,两组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二极管安装于底板,并在底板上隔离出红外感应区;在底板上还设有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的开关触片伸入于上压板正下方的正投影区域内;微动开关K2连接于开关K之后。

优选地,上压板钩轴上连接有复位拉环,用于给上压板手动复位。

优选地,在弹簧导柱的上部设有限位销,限位销下面设有垫圈,压缩弹簧抵于垫圈的底面。

优选地,在底板的上表面或上压板的底面设有缓冲胶垫,缓冲胶垫的厚度为5-10mm,防止手动复位失败及误操作,或人为触碰机关时伤人。

优选地,在上压板的底面和底板的上表面均设有用于卡钉,卡钉可以卡紧老鼠,防止老鼠逃脱。

优选地,所述底板和上压板采用塑胶板或木板制成,而上压板中设有导风孔,可以避免风阻对上压板下降速度造成影响。

工作原理:合上电源开关K,电源接通。红外发射二极管D1向红外接收二极管D2发出波长为850nm或950nm的红外光,红外接收二极管D2接收到红外光后内阻变小,三极管Q1输出信号使控制IC的2脚与6脚处于高电平,输出端的3脚为低电平,继电器K1无电断开,从而电磁铁不吸合,处于常备的待机状态。

当有物体(老鼠经过)挡住红外发射二极管D1的红外光后,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由于没有接收到红外光而使内阻增大,三极管Q1输出的信号使控制IC的2脚和6脚变为低电平,输出端3脚为高电平,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闭合,电磁铁通电吸合,带动转动卡钩,绕卡钩转轴旋转一定的角度,释放上压板,将老鼠压住。

当上压板被压缩弹簧压下来的同时,也压住了微动开关K2的开关触片,将微动开关K2的常闭触点顶开,使电磁铁断开电源。

手动复位时,先关闭电源、然后用手或脚压住底板,再用手扣住复位拉环向上提起上压板,确认上压板的卡钩转轴被转动卡钩钩住,上压板达到指定位置,复位拉环则放在上压板中的安全位置。

将捕鼠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或在红感应区内放上诱饵,打开电源开关,设置处于待机状态;待老鼠经过或进入红外感应区时触发电磁铁,上压板落下将老鼠捕获。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红外感应技术,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老鼠发现,白天黑夜均可使用;通过芯片控制检测信号并与电磁铁配合,动作灵敏、延时短、精准可靠,能迅速触发开关并捕获老鼠,效果好,老鼠不易逃脱;且电路节能环保,工作(动作)后整机为零消耗,电池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待机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下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回位状态示意图。

图中,10为电磁铁,20为转动卡钩,201为钩部,30为卡钩转轴,40为上压板钩轴,50为底板,501为缓冲胶垫,60为上压板,70为压缩弹簧,80为弹簧导柱,801为限位销,802为垫圈,90为复位拉环,D1为红外发射二极管,D2为红外接收二极管,K2为微动开关,K2-1为开关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红外感应直压式电子捕鼠器,包括控制电路、红外检测机构、电磁铁10、转动卡钩20、底板50、上压板60及压缩弹簧70,电磁铁10和红外检测机构连接于控制电路中,上压板60安装于底板50之上,且上压板60与压缩弹簧70连接;转动卡钩20一端与电磁铁10对接,另一端钩住处于待机状态的上压板60;红外检测机构安装于底板50上并隔离出红外感应区,红外感应区位于上压板60的正下方。

在底板50上还固定有弹簧导柱80,压缩弹簧70固定于弹簧导柱80上,上压板60套于弹簧导柱80上并固定于压缩弹簧70的底端,通过压缩弹簧70将上压板60迅速压下,使老鼠不及逃跑。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有电源、三极管Q1、控制IC、继电器K1以及作为红外检测机构的红外发射二极管D1及红外接收二极管D2,红外发射二极管D1串联电阻R1后并联于电源两端,红外接收二极管D2串联电阻R2后与红外发射二极管D1及电阻R1并联;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于红外接收二极管D2与电阻R2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电源正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负极,电源负极接地;控制IC采用芯片NE555,控制IC的1脚接地、4脚和8脚接电源正极、5脚通过电容C3接地、6脚接三极管Q的集电极、3脚接继电器K1、2脚连接6脚;电磁铁10连接继电器K1;电源为12V直流电源,且连接有开关K。

所述电磁铁10悬于上压板60之上,转动卡钩20通过卡钩转轴30固定;转动卡钩20的上端与电磁铁10相对,下端则设有钩部201;上压板60中设有上压板钩轴40,上压板40处于待机状态下,转动卡钩20的钩部201钩住上压板钩轴40将上压板60固定。

两组红外发射二极管和红外接收二极管安装于底板,并在底板上隔离出红外感应区;在底板50上还设有微动开关K2,微动开关K2的开关触片K2-1伸入于上压板60正下方的正投影区域内;微动开关K2连接于开关K之后。

上压板钩轴40上连接有复位拉环90,用于给上压板60手动复位。

在弹簧导柱80的上部设有限位销801,限位销801下面设有垫圈802,压缩弹簧70抵于垫圈802的底面。

在底板50的上表面设有缓冲胶垫501,缓冲胶垫501的厚度为5-10mm,防止手动复位失败及误操作,或人为触碰机关时伤人。

在上压板60的底面和底板50的上表面均设有用于卡钉(未图示),卡钉可以卡紧老鼠,防止老鼠逃脱。

所述底板50和上压板60采用塑胶板(或木板)制成,而上压板60中设有导风孔(未图示),可以避免风阻对上压板60下降速度造成影响。

工作原理:合上电源开关K,电源接通。红外发射二极管D1向红外接收二极管D2发出波长为850nm或950nm的红外光,红外接收二极管D2接收到红外光后内阻变小,三极管Q1输出信号使控制IC的2脚与6脚处于高电平,输出端的3脚为低电平,继电器K1无电断开,从而电磁铁10不吸合,处于常备的待机状态。

当有物体(老鼠经过)挡住红外发射二极管D1的红外光后,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由于没有接收到红外光而使内阻增大,三极管Q1输出的信号使控制IC的2脚和6脚变为低电平,输出端3脚为高电平,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闭合,电磁铁10通电吸合,带动转动卡钩20,绕卡钩转轴30旋转一定的角度,释放上压板60,将老鼠压住。

当上压板60被压缩弹簧70压下来的同时,也压住了微动开关K2的开关触片K2-1,将微动开关K2的常闭触点顶开,使电磁铁10断开电源。

手动复位时,先关闭电源,然后用手或脚压住底板50,再用手扣住复位拉环90向上提起上压板60,确认上压板60的卡钩转轴30被转动卡钩20钩住,上压板60达到指定位置,复位拉环90则放在上压板中的安全位置。

将捕鼠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或在红感应区内放上诱饵,打开电源开关,设置处于待机状态;待老鼠经过或进入红外感应区时触发电磁铁10,上压板60落下将老鼠捕获。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