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系统及其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7168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系统及其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短蛸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短蛸,俗名“小章鱼”,是一种体形较小的章鱼,体长一般小于25cm。短蛸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价值很高,能达到300元/公斤以上。目前短蛸主要来自海区捕捉,很多捕到的短蛸个体较小,食用价值不高也被上市出售,浪费渔业资源。短蛸有相残、善于攀爬的特性,一般的养殖设施都无法养殖。

中国专利201610874707.4公开了一种短蛸分层式立体养殖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短蛸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低、成本高、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其设有本体,本体呈中空管状结构,其截面为矩形,本体内固定设置若干个分隔板,分隔板与本体上平面呈0°~15°的夹角,分隔板将本体内分割成若干个养殖巢穴,养殖巢穴为两端开口结构,本体和分隔板为水泥材料制成,可广泛应用于短蛸水产养殖。

中国专利200810069661.4公开了一种短蛸的养殖方法,在蓄养池中进行饲养,还设有循环控温池,水循环装置将循环控温池中的水通过调温装置流入蓄养池,控制水温为12-18℃;控制水的含盐量为12-20‰;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短蛸的养殖场地,包括蓄养池和控温系统;所述控温系统由循环控温池、调温装置和水循环装置组成;水循环装置将循环控温池中的水通过调温装置调节温度后流入蓄养池;本发明的方法和场地控制短蛸栖息水体的温度及含盐量,提高短蛸养殖的成活率,获得较高的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的短蛸养殖方法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装置包括瓶盖和瓶身,所述的瓶身是一端开口的圆筒,瓶身的开口端通过合页与瓶盖连接;瓶盖的另一侧通过钩扣与瓶身保持闭合;瓶身上钻有小孔。

瓶身高20-23cm,直径5cm;瓶身上小孔直径1-2mm。

瓶身两侧各设有一个连接环。所述的连接环是半圆形。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系统是由育苗池、横杆和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组成,横杆横于育苗池上,短蛸室内养殖装置之间用细绳联成一串挂在横杆上。

横杆上每一串含有8~10个短蛸室内养殖装置;横杆上每相邻20cm挂一串;育苗池的池面每相邻30cm架一根横杆。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方法是将短蛸室内养殖装置安装好后将捕获的短蛸放入其中,盖上瓶盖,瓶盖上有钩扣扣紧瓶身,短蛸无法逃逸;瓶身上有众多小孔,保证了短蛸室内养殖装置内外的水交换;每天排水一次;排水后打开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的瓶盖,清除残饵,投喂鲜活的杂蟹、贝类等饵料,再加入新鲜海水。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装置设计了将短蛸单独养殖的“公寓”,防止短蛸逃逸和相残,配合相应的养殖技术,可实现短蛸的养成和暂养,可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公寓式模式管理方便,养殖的短蛸可以跟据市场行情波动控制销售时间,效益较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装置的示意图;

1-瓶盖;2-瓶身;3-钩扣;4-连接环。

图2是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系统的示意图;

5-育苗池;6-横杆;7-短蛸室内养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装置包括瓶盖1和瓶身2,所述的瓶身2是一端开口的圆筒,瓶身2的开口端通过合页与瓶盖1连接;瓶盖1的另一侧通过钩扣3与瓶身2保持闭合;瓶身2上钻有小孔。

瓶身2高20-23cm,直径5cm;瓶身2上小孔直径1-2mm。

瓶身2两侧各设有一个连接环4。连接环4是半圆形。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系统是由育苗池5、横杆6和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组成,横杆6横于育苗池5上,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之间用细绳联成一串挂在横杆6上。

横杆6上每一串含有8~10个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横杆6上每相邻20cm挂一串;育苗池5的池面每相邻30cm架一根横杆6。

本发明的短蛸室内养殖方法是将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安装好后将捕获的短蛸放入其中,盖上瓶盖1,瓶盖1上有钩扣3扣紧瓶身2,短蛸无法逃逸;瓶身2上有众多小孔,保证了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内外的水交换;每天排水一次;排水后打开短蛸室内养殖装置7的瓶盖1,清除残饵,投喂鲜活的杂蟹、贝类等饵料,再加入新鲜海水。

由于短蛸具有很强的攀爬能力并且具有相残的特性,一般的养殖设施无法进行养殖。本发明所采用的模式是目前唯一适用的短蛸养殖模式。采用本发明的养殖模式,一口30m2,深1.5m的水泥池,可养殖2000~2500只短蛸,在水温23~28℃情况下,短蛸每月的生长速度可达20%~30%,成活率在90%以上。单口池子每月产值18000~22000元。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