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用牡丹的嫁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7264阅读:1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油用牡丹培育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油用牡丹的嫁接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用牡丹是一种灌木植物。分布于中国山东省菏泽、聊城、河南省洛阳、陕西省太白山一带、陕西省富平、安徽省亳州市、铜陵市凤凰山、甘肃省以及湖南湘西等。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同时,牡丹籽油还具有养生保健、抗氧化、消炎等功能作用。

目前,对于牡丹的嫁接技术的研究还未获得较好的效果。可能的原因是:(1)相关的研究较少,难以总结出适用性好的技术;(2)各个品种之间的嫁接效果差异大;(3)不同嫁接方法的嫁接效果差异大,如采用平面芽接技术,成活率几乎为零,而进行高枝接的成活率大约为60%;虽然一些报道可达到接近90%的嫁接存活率,但其仅针对特定的品种;(4)可选砧木较少;对于牡丹嫁接而言,通常所用的砧木为牡丹根或者芍药根。

由于油用牡丹具有产油作用,因此,对于其嫁接技术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嫁接成活率,还得考虑嫁接油用牡丹的产油效果。然而,目前几乎还没有针对油用牡丹的嫁接技术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用牡丹的嫁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2~3年生健壮、无病菌、茎粗0.6~0.8cm的芍药根作为砧木;选取一年生的油用牡丹壮枝上的饱满芽作为接芽;

(2)在砧木芽点位置横切,再从横切切口中央处竖直下切,横切切口与竖直下切切口的长度比为1~1.5:1,然后将切口旁砧木表皮略向外拨;将接芽两端切斜30°角,保留芽原基切平一侧;

(3)将接芽下端轻插入砧木上竖直下切切口的末端,并将接芽上切平的一侧紧紧贴附在砧木上竖直下切切口内,然后对接口进行密闭绑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嫁接的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2)中,竖直下切的切口长度为3~5cm。

可选的,步骤(3)中,进行密闭绑缚时,用塑料薄膜进行。

作为优选方案,步骤(3)之后,嫁接成活后,还进行剪砧和除萌处理。

作为优选方案,进行剪砧时,间口离接叶0.8~1.2cm。

所述除萌处理为:在嫁接成活后,去除砧木上所有的其它鳞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所示,利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嫁接时,嫁接存活率可以稳定的达到95%以上,而且嫁接成活后,结籽量、出油率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可达到较好的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所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下述嫁接操作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进行,分为三组,每组100枝,第一组于9月中旬进行,第二组于9月下旬进行,第三组于10月上旬进行。

(1)选取2~3年生健壮、无病菌、茎粗0.6~0.8cm的芍药根作为砧木;选取一年生的油用牡丹(丹凤)壮枝上的饱满芽作为接芽;

(2)在砧木芽点位置横切,再从横切切口中央处竖直下切,横切切口与竖直下切切口的长度比为1~1.5:1,竖直下切的切口长度为3~5cm,然后将切口旁砧木表皮略向外拨;将接芽两端切斜30°角,保留芽原基切平一侧;

(3)将接芽下端轻插入砧木上竖直下切切口的末端,并将接芽上切平的一侧紧紧贴附在砧木上竖直下切切口内,然后用塑料薄膜对接口进行密闭绑缚。

嫁接后,第一组的成活率为98%、第二组的成活率为97%,第三组的成活率为97%。

嫁接成活一周后,进行剪砧,剪砧时,间口离接叶0.8~1.2cm;同时进行去除砧木上所有的其它鳞芽。

之后,参照申请号为201610525475.1的中国专利中实施例4的培育方法,对成活后的嫁接牡丹进行培育。并参照其实验例1的方法对结籽量、出油率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为:

结籽量:430~445kg/亩;出油率:55~56%;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7.5~98.0%。

对比实施例1

除了对象品种为“胡红”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嫁接存活率为48~65%。

对比实施例2

除了对象品种为“姚黄”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嫁接存活率为35~60%。

对比实施例3

除了采用中国专利201210347837.4进行嫁接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一致。

嫁接存活率:72~78%。结籽量:350~375kg/亩;出油率:43~47%;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0~93.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