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8091发布日期:2018-11-02 21:13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关于花卉,特别是指可以将兰花排列呈立体半圆球面的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

背景技术

取植物的花、叶、果作为素材,经过修剪、整枝、弯曲技巧以及插花者的构思,重新融合了大自然与个人美学的搭配下产生了一件花卉艺术品,表达一种意境来呈现植物的真实与灿烂,充分呈现人们对花卉的热爱。而且在社交礼仪、活动会场、生活环境当中适当摆上花卉点缀,闻见清香身感到一丝淡雅,感受各式花卉气质神韵。特别是社交礼仪活动场所能传达喜庆、敬重、志庆、哀悼等情谊,此类用于社交礼仪活动的插花,概称为礼仪插花,例如花束、胸花、捧花、花篮等。

插花事前准备包括有挑选花材及花器,过程中调整布置插花高低位置疏密变化,顾及大小比例协调、错落排序,更需避免蓬乱,因此插花的布置、构图上决定其成果的优劣。插花因摆放时间考虑因素,更需挑选花朵尚未完全盛开,枝条上带有部份叶片与含苞待放的花蕾为佳。枝条太长又会呈倒伏状。上述考虑到插花从修剪、固定、排序以及后期生长的因素,足见其处处需留意细节与讲究的事项,插花可谓是一门立体艺术与学问并不为过。

常见兰花的插花方式是由数枝条大致直立于花器,调整各枝条的高度、整体走势位置加以表现花艺的层次感,例如图22所示。然而此种插花表现方式十分普遍,又常见于社交礼仪场所当中,体现不出兰花清雅,当枝条数量少则显得单调而数量多则显杂乱,并无法有效吸引大众人士目光。

特别是针对礼仪插花中,要将花篮上的花卉排列呈半圆球面是相当困难,且构图需要均衡多方角度观赏下都得圆整紧密呈现,才能表达出花团锦簇样貌。因此十分仰赖插花者手艺与技巧,需要多年累积经验才能完成前述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此本发明人凭借于花卉产业长年实务经验,开发设计摆设结构,有助于完整呈现圆满样貌,以及较为简便制作过程。

本发明提供一种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包括:

一花盆,其具有一容置槽,且该容置槽有多个拼装块平铺构成一平整面;

一基座,其组设于该平整面,该基座上表面与该平整面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以及多个兰花盆栽,其包括有多个第一群兰花盆、多个第二群兰花盆以及多个第三群兰花盆,所述兰花盆各有一枝条,该枝条具有多朵兰花并沿该枝条间隔排列,又该多朵兰花则由该花盆向上渐向外侧竖立绽放;

所述第一群兰花盆间隔排列组设于该基座,所述第一群兰花盆的该枝条朝向非相邻的该多个第一群兰花盆延伸并超出该花盆的外侧又向下弯弧,且所述第一群兰花盆的该枝条经对向交叉排列而呈放射状;

所述第二群兰花盆组设于该平整面并围绕于所述第一群兰花盆,且所述第二群兰花盆的枝条位于所述每二个第一群兰花盆的枝条间,所述第二群兰花盆的枝条延伸出该花盆的外侧又向下弯弧;

所述第三群兰花盆组设于平整面并围绕所述第一群兰花盆、第二群兰花盆,且所述第三群兰花盆的枝条位于所述第一群兰花盆、第二群兰花盆的枝条间,所述第三群兰花盆的枝条延伸出该花盆的外侧又向下弯弧;

以所述第一群兰花盆、第二群兰花盆和第三群兰花盆的枝条间隔排列,以及所述枝条上的多朵兰花堆砌排列概呈立体半圆球面。

该第一群兰花盆的枝条对向交叉排列处另以一束带缠绕固定。

该多个兰花盆栽进一步包括有多个第四群兰花盆,所述第四群兰花盘组设于该平整面并围绕所述第二群兰花盆、第三群兰花盆,且所述第四群兰花盆的枝条位于所述第二、三群兰花盆的枝条间,所述第四群兰花盆的枝条延伸出该花盆的外侧又向下弯弧。

该第二群兰花盆至第四群兰花盆的枝条不相互交叉,且该第二群兰花盆、第三群兰花盆、第四群兰花盆未与第一群兰花盆的枝条相互交叉。

所述第一群兰花盆至第四群兰花盆的枝条中,任一群或任二群以上的枝条相较于其他群枝条朝花盆外侧延伸距离不相等,以致该立体半圆球面下缘呈波浪状,且所述任一群或任二群的枝条相较延伸于花盆最短距离为波浪状的波谷位置。

所述兰花盆上的枝条末端包括有未完全绽放花苞,经数天养花过程花苞成为全开完整的花朵,养花期间向旋光性改变枝条上的兰花相对枝条的角度,促进兰花的花面由向外侧朝向上。

该基座组设于该平整面中央位置;该平整面的水平位置未超过该花盆的容置槽的槽口位置;该多个拼装块与该基座为发泡聚苯乙烯材质。

所述枝条包括有一直立段与该直立段相连的一弯弧段,且该直立段由该兰花盆向上延伸,而该弯弧段则由该兰花盆向外弯弧;进一步包括有多个支撑棒,所述支撑棒具有一插入段与一弯曲段,该插入段部份组设于所述兰花盆内,而该弯曲段则部份接触所述枝条的弯弧段,并另以一束带缠绕所述弯曲段以及与该枝条接触部位固定。

上述的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进一步包括有多个加强棒,所述加强棒具有一插入段与一支撑段,该插入段部份组设于所述兰花盆内,而该支撑段则接触所述枝条的直立段或弯弧段,并另以一束带缠绕所述直立段或该弯弧段固定。

本发明的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可以让施作者简便呈现半圆球面插花摆设,呈现花团锦簇表达圆满含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兰花盆排列于花盆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花盆安装拼装块、基座立体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于花盆排列第一群兰花盆示意图。

图10~13是本发明于花盆排列第二群兰花盆示意图。

图14~17是本发明于花盆排列第三群兰花盆示意图。

图18,19是本发明示意兰花盆经数天养花前后,兰花相对枝条角度变化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兰花盆组设支撑棒、加强棒强化枝条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一至四群兰花盆排列于花盆的流程示意图。

图22为习知兰花盆插花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1;

花盆2;

容置槽21;

拼装块22;

平整面23;

基座24;

第一群兰花盆31;

第二群兰花盆32;

第三群兰花盆33;

枝条34;

直立段341;

弯弧段342;

兰花35;

第四群兰花盆36;

支撑棒4;

插入段41;

弯曲段42;

束带5;

加强棒6;

插入段61;

支撑段62;

缎带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3所示,其中图1的图中显示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1。而图2表示着花盆2上排列兰花群顺序,其中最上图花盆2中央的4个圆圈(圆圈中包含有六角符号)代表为第一群兰花盆31。而围绕4个圆圈的20个圆圈分别代表四个第二群兰花盆32(圆圈中包含有洒点标记)与16个第三群兰花盆33(图式中以中空圆圈为例),如以图式为例第二群兰花盆32分别位于3、6、9、12点钟方向并交错于第一群兰花盆31间(如图2之中间图揭示),其余排列分布围绕于第二群兰花盆32即为第三群兰花盆33。图式中图2仅是表示兰花盆排列样貌,方便了解兰花盆排列,并非限定各兰花盆间大小比例,也非兰花盆之间的间隔大小比例者,对此提出说明。

本发明的兰花立体成半圆球面的摆设结构1,其包括:一花盆2,其具有一容置槽21,且该容置槽21有多个拼装块22平铺构成一平整面23,请参阅图3所示;一基座24,其组设于该平整面23,该基座24上表面与该平整面23之间形成一高度差;

以及多个兰花盆栽,其包括有多个第一群兰花盆31、多个第二群兰花盆32以及多个第三群兰花盆33,前述兰花盆各有一枝条34,该枝条34具有多个朵兰花35并沿该枝条34间隔排列,又该多个朵兰花35则由该花盆2向上渐向外侧竖立绽放;(图式中图2的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和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以实线、虚线、点链线表示);

请参阅图2和图4~9所示,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间隔排列组设于该基座24,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的该枝条34朝向非相邻的该多个第一群兰花盆31延伸并超出该花盆2的外侧又向下弯弧,且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的该枝条34经对向交叉排列而呈放射状;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分隔排列组设于基座24的四个角落位置,且该第一群兰花盆31朝向对向角落并延伸出花盆2外又向下弯弧,如此完成四个第一群兰花盆31排列于基座24上,可见相对位置的第一群兰花盆31不仅对向交叉,整体第一群兰花盆31呈现十字放射状外貌。而后续第二群兰花盆32、第三群兰花盆33则沿放射状间隔排列;在此说明图式中以有实线与虚线表示兰花盆,仅是方便判别交错、排列位置以及暂时区隔各群兰花盆等表示方式;

请参阅图2和图10~13,前述第二群兰花盆32组设于该平整面23并围绕于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且前述第二群兰花盆32的枝条34位于前述每二个第一群兰花盆31的枝条34间,前述第二群兰花盆32的枝条34延伸出该花盆2的外侧又向下弯弧;图式中图10~13虚线表示第二群兰花盆32围绕并排列于第一群兰花盆31;

请参阅图2和图14~17,前述第三群兰花盆33组设于平整面23并围绕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且前述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位于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的枝条34间,前述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延伸出该花盆2的外侧又向下弯弧;以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和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间隔且对称排列,以及前述枝条34上的该多个朵兰花35堆砌排列概呈立体半圆球面。

据此,通过枝条34与兰花35的排列组合下,让整体的兰花35更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不易出现零星的凹陷、突出等瑕疵,借以呈现花团锦簇圆满的效果,不论从任何视角观看都能呈现出最圆满的视觉,给予观看者能够以舒适的欣赏角度,体现花卉的高雅、优美。

必须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二群兰花盆32、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并未有任何交叉、交错等排列方式,前述第二群兰花盆32、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也未与第一群兰花盆31的枝条34相互交错,且前述第二群兰花盆32、第三群兰花盆33的该等枝条34由该花盆2单纯朝向外侧延伸。

前述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和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中,任一群或任二群以上的枝条34相较于其他群枝条34朝花盆2外侧延伸距离不相等,以致该立体半圆球面下缘呈波浪状,且前述任一群或任二群的枝条相较延伸于花盆2最短距离为波浪状的波谷位置,如此得以赋予外貌变化。

此外,该基座24组设于该平整面23中央位置。该平整面23的水平位置未超过该花盆2的容置槽21的槽口位置。其中该多个拼装块22与该基座24皆为发泡聚苯乙烯材质。

必须说明的是,前述兰花盆上的枝条34经常是选择末端的花苞还未完全绽放,必须等待数天(3天至5天甚至超过5天)养花过程,才能由花苞生长全开又完整的花朵(如图式图18和19)。除此之外更利用兰花35向旋光性改变枝条34上的兰花35其相对枝条34的角度,促进兰花35的花面由向外侧朝向上,更让每个枝条34上的兰花35紧密排凑,如此整体呈现更为饱满半圆球面状摆设。

如图20所示,前述枝条34包括有一直立段341与该直立段341相连之一弯弧段342,且该直立段341由该兰花盆向上延伸,而该弯弧段342则由该兰花盆向外弯弧;进一步包括有多个支撑棒4,前述支撑棒4具有一插入段41与一弯曲段42,该插入段41部份组设于前述兰花盆内,而该弯曲段42则部份接触前述枝条34的弯弧段342,并另以一束带5缠绕前述弯曲段42以及与该枝条34接触部位固定。进一步包括有多个加强棒6,前述加强棒6具有一插入段61与一支撑段62,该插入段61部份组设于前述兰花盆内,而该支撑段62则接触前述枝条34的直立段341或弯弧段342,并另以一束带5缠绕前述直立段341或该弯弧段342固定。通过前述支撑棒4以及加强棒6辅助支撑固定着枝条34,防止枝条34松动或倾倒,有效维持半圆球面外貌,避免失去协调美感。前述所指该束带5亦可使用胶带缠绕固定。

值得一提,另以缎带7缠绕在花盆2周侧上缘位置,点缀出有如配戴腰带一般,借以修饰整体外观提升质感,如图1所示。

请参阅图6和7所示该第一群兰花盆31的枝条34对向交叉排列处另以一束带5缠绕固定,如此成为第一群兰花盆31彼此枝条34的相互支撑,借以稳固对向交叉放射状结构。

前述以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和第三群兰花盆33排列为例,如果要增加整体尺寸(体型),可在增加第四群以上兰花盆的排列,如第二十一图所示,图式中增加第四群兰花盆36为例(图示中以圆圈包含有多个交叉线条为例),且减少第三群兰花盆33数量为8盆,而第四群兰花盆36数量为8盆,第四群兰花盆36排列于第三群兰花盆33周围,且第四群兰花盆36位于第二、三群兰花盆32、33相邻外侧位置。前述第四群兰花盆36的枝条34位于前述第二、三群兰花盆32、33的枝条34间,前述第四群兰花盆36的枝条34延伸出该花盆2的外侧又向下弯弧,又第四群兰花盆36的枝条34未与第一群兰花盆31、第二群兰花盆32和第三群兰花盆33的枝条34相互交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