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7343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水源区林地人为活动强度相对较低,植被覆盖率高,能有效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蚀,与其它面源污染相比污染负荷较低,但是不当的经营管理会让林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毛竹生长快、采伐周期短、成材早而且经济价值高,在南方水源区广泛分布,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林类型之一。林农为提高毛竹经济林的效益,多营建林分结构单一的经济纯林,并且采用较高强度的经营措施,如劈山、垦复,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导致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并注入水体,造成了河流和水库的富营养化,使供水水库水质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供水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水土流失是水源区面源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降水是引起侵蚀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子。水源区毛竹林面源污染的防治应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林区植被结构、提升生态功能为目标。毛竹林林分结构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林冠截留、灌草及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也可以影响雨水对地表的冲蚀强度和径流量的大小。但是,目前我国关于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集中在控制施肥、垃圾和污水处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并没有关于通过改善水源区林地植被结构与生态功能来控制面源污染的相关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植物配置:选用适宜当地生长、有经济价值、耐荫的灌木及小乔木,进行林分植物配置,建立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林分结构,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区毛竹林涵养水源能力及改善水质功能;

2)造林:选择生长健壮的苗木进行栽植;

3)管理:毛竹林前期除草整枝、栽植前的水肥管理及在栽植后管理。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林分植物配置具体包括:上层为毛竹,下层为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和/或上层为毛竹,下层为小乔木类常绿耐荫经济树种。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造林具体方法为: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行状栽植,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小乔木类苗木去梢,根据苗木木质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浆,行状栽植,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管理具体包括:选择自然稀疏毛竹林带,前期注意除草,修枝;苗木栽植前每穴施有机肥2kg为基肥;香榧前期进行遮阴,后期保持足够光照。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为香榧和朱砂根;所述的小乔木类常绿耐荫经济树种为红豆杉和披针叶红茴香。

所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香榧选择3+2龄壮苗;朱砂根选择2年生苗,带土球;小乔木选择2年以上,地径1cm以上苗,带土球。

上述的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设计合理,通过该方法调整水源区毛竹林林分结构,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样性,提升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有利于防治水源区面源污染,保护水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水源区毛竹林结构调整方法

1)植物配置:选用适宜当地生长、有经济价值、耐荫的灌木及小乔木,进行林分植物配置,林分植物配置具体包括:上层为毛竹,下层为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香榧和朱砂根),和/或上层为毛竹,下层为小乔木类常绿耐荫经济树种(红豆杉和披针叶红茴香),建立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林分结构,增加毛竹林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区毛竹林涵养水源能力及改善水质功能;

2)造林:选择生长健壮的苗木进行栽植,具体为香榧选择3+2龄壮苗;朱砂根选择2年生苗,带土球;小乔木选择2年以上,地径1cm以上苗,带土球;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行状栽植,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小乔木类苗木去梢,根据苗木木质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浆,行状栽植,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

3)管理:选择自然稀疏毛竹林带,前期注意除草,修枝;苗木栽植前每穴施有机肥2kg为基肥;香榧前期进行遮阴,后期保持足够光照。

试验例1:

本发明的方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赋石村山区毛竹林进行示范,该地点位于浙北重要水源地——赋石水库集水区,属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00-1900mm,降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7.32%。该地区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水库面临富营养化污染威胁。

为改造高度集约化、单一经营的毛竹林,丰富水源区毛竹林生物多样性,提升毛竹林水土保持能力,改善水源区毛竹林生态功能,于2011年1-4月开始对毛竹林进行改造,具体改造措施如下:

1.示范地的选择与管理:选择自然稀疏的毛竹林带,用于改造示范的毛竹林进行除草、修枝。

2.林下苗木树种选择: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保持水土,改善水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宜毛竹林下栽植的耐荫经济树种。在该示范地,选择的林下树种有香榧、红豆杉、南方红茴香、朱砂根。改造模式有:模式一:毛竹+披针叶茴香;模式二:毛竹+香榧;模式三:毛竹+南方红豆杉;模式四:毛竹+朱砂根。即上层为毛竹,下层为灌木类耐荫经济树种或小乔木类常绿耐荫经济树种。

3.苗木质量: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木。香榧选择3+2龄壮苗,朱砂根以2年生为好,南方红豆衫、红茴香选择2年以上的苗龄,地径1cm以上,所有苗木均带土球。

4.栽植:行状栽植,穴状整地,香榧和朱砂根种植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株行距4m×3m,南方红豆杉及红茴香种植穴规格为60cm×60cm×40cm,株行距4m×3m,栽植前每穴施有机肥2kg为基肥;南方红豆杉、红茴香苗木去稍,根据苗木木质化程度,剪去50-100cm,植苗前修根,根系沾泥浆。

5.栽植后管理:种植后浇灌生根水,保证成活率,注意防火防水,禁止放牧、践踏等人为干扰。香榧前期注意遮阴,后期注意保持足够光照。

6.实施效果:与毛竹纯林对比,四种改造模式两年累计径流减少38%~67%,模式一至四总磷流失分别减少82.2%、81.9%、70.3%和63.2%,总氮流失分别减少77.2%、71.5%、46.5%、53.3%,硝态氮流失分别减少76.2%、68%、37.4%、42.7%,铵态氮流失分别减少80.4%、63.3%、51.4%和42.8%。可见,进行竹林林分结构改造减少了水土流失;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20%以上,从源头削减了可能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对涵养水源、改善水质有积极作用。

检查验收与建档

检查验收

造林单位必须预先做好造林规划设计议案,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才能施工,由主管部门对主要作业、主要环节进行检查验收,具体办法参照gb/t23231-2009和gb/t23235-2009的规则执行。

建档

造林后建立经营档案,内容包括造林地基本情况、苗木定植情况、检查验收结果、病虫害防治、损失情况等,具体参照gb/t18337.3-2001执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