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施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桃树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核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物,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味道十分鲜美,不仅如此,核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人体有很大的有益效果。在核桃树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矿质养分元素,用以维系其正常生长发育,但是绝大部分的养分还是靠施肥提供。对于多年生的核桃树,往往长得枝繁叶茂,对肥料的需求很大。现在对于多年生核桃树的施肥方法是通过人工开沟深埋的方式完成,但是这样比较麻烦,人工强度大,施肥位置不精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采用的方法是在核桃树底下用钢钎等坚硬的物体朝地下打洞,然后将肥料投入洞中,但是这样操作存在一个缺陷,就是由于钢钎端部呈锋利的尖状,在打洞的过程中会损伤核桃树树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给根系较深的核桃树施肥,施肥效果好,且不易损伤核桃树根系的施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核桃树施肥装置,包括转孔机构和撒料机构,转孔机构包括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圆筒、压簧和转头,圆筒包括顶面和侧壁;撒料机构包括输料管、伸缩管和料斗;所述圆筒下端与转头通过压簧固定连接,转头由转块组成,转块呈圆弧形;所述转孔机构内部通体设置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与顶面固定连接的伸缩气缸;所述输料管与伸缩气缸连接,伸缩气缸伸缩长度大于输料管底端到转头尖端长度;所述料斗设置于侧壁,料斗和输料管通过伸缩管连通。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施肥装置打孔后可以将肥料输送到核桃树根系深处,施肥效果好,同时有效的避免了打孔过程中转头容易损伤根系的问题;当打孔机构逐渐进入土壤的过程中,转头可能会与核桃树树根接触,由于转头呈圆弧形,同时树根硬度比周围的土壤硬度大,在继续施加力打孔的过程中,转头会发生偏移,从而带动压簧偏移,所以转头可以绕开树根,从而避免其损坏核桃树树根。
进一步的,压簧与侧壁下端连接处焊接有挡板,挡板与压簧所呈角度为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挡板可以有效的避勉压簧偏移角度太大,从而导致转头与侧壁错位太严重,无法继续打孔。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上端设置有手柄。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操作人员可以握住手柄向下施加压力打孔,方便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转块弧形角度为20°。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弧形角度为20°是本方案的优选角度,此角度下弧形面大多数点与树根接触都可以有效绕开树根,避免其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上壁和侧壁一体成型。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体成型方便铸造,同时结构更稳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可以通过先打孔,再将肥料投到根系深处,从而达到更好的施肥效果,同时有效的避免了打孔过程中损伤核桃树树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核桃树施肥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核桃树施肥装置的转头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表示为:顶面1、侧壁2、压簧3、转头4、输料管5、伸缩管6、料斗7、转块8、空腔9、伸缩气缸10、挡板11、、手柄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一种核桃树施肥装置,从外向内包括转孔机构和撒料机构,转孔机构从上到下包括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圆筒、压簧3和转头4;圆筒包括顶面1和侧壁2,顶面1和侧壁2一体成型且侧壁2上端设置有手柄12,圆筒下端与转头4通过压簧3焊接连接,压簧3与圆筒下端连接处焊接有挡板11,挡板11与压簧3所呈角度为5°,保证了压簧3的偏移角度不会太大;转头4由转块8组成,转块8呈圆弧形,弧形角度为20°,此角度下弧形面大多数点与树根接触都可以有效绕开树根,避免其损伤;转孔机构内部通体设置空腔9,空腔9内设置有与顶面1固定连接的伸缩气缸10;撒料机构包括输料管5、伸缩管6和料斗7,输料管5与伸缩气缸10连接,伸缩气缸10伸缩长度大于输料管5底端到转头4尖端长度,这样保证了输料管5可以从转头4尖端自由出入,实现施肥的功能;料斗7设置于侧壁2上端,料斗7和输料管5通过伸缩管6连通。
需要施肥的时候,握住手柄12向下施加压力旋转转孔机构,压簧3被压缩到最大限度,这样多片转头4紧紧地合拢在一起;当转头4接触到核桃树树根时,由于转头4呈圆弧形,同时树根硬度比周围的土壤硬度大,在继续施加力的过程中,转头4会向左或者向右偏移,从而带动压簧3向左或者向右偏移,所以转头4可以绕开树根,从而避免其损坏核桃树树根。当打孔深度合适的时候,启动伸缩气缸10,然后缓慢向上拔出转孔机构,输料管5会弹开呈花瓣状的转块8,同时把肥料倒入料斗7内,这样肥料就会从伸缩管6和输料管5内滑落进土壤深处的核桃树根系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