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模拟生态方式下大鲵的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4576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鲵养殖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在模拟生态方式下大鲵的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规定大鲵(娃娃鱼)只有子二代可以进行食用和买卖,违法捕获、猎杀、贩卖、食用野生大鲵将受到法律制裁。全国每年大鲵的人工繁殖量,有人报道已经突破160万尾。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蕴藏量约为9万尾,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由于大鲵具有极大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因此近年来乱捕滥猎杀大鲵的现象日益猖獗,再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减少,导致野生大鲵种群破碎、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缩小、个体小型化,许多原有的分布区已经绝迹,使得大鲵处于濒临灭绝境地。因此大鲵人工繁殖不断被推广,其人工繁殖的繁殖率关键受大鲵性腺发育情况和大鲵繁殖阶段的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影响。因受雌雄性腺发育不能同步成熟和特殊气候地理环境限制,其繁殖一直是世界水生物科研界的一大难题,这也是制约大鲵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而且如何提高大鲵繁殖“三率”(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也同样是人工繁殖的重点关注点。现有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中,已经提出过用中药挂袋的方法来培育大鲵,以此来提高大鲵繁殖的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例如文件cn103393880a中已经提到通过投喂肉苁蓉、菟丝子、山药、五味子、车前子、当归、熟地、制首乌、黄芪、覆盆子、川断、陈皮、枣皮、泽泻、枸杞子合成的中药,促进大鲵亲本性腺雌雄同步发育,从而大幅度提高大鲵亲本参繁率。以及文件cn103007031a中提到配制山茱萸70~100份,枸杞70~100份,菟丝子70~100份,车前子70~100份,海马40~50份,鹿茸40~50份,仙茅40~50份,覆盆子70~100份,山药70~100份,续断80~100份,黄精70~100份的中药生精促进剂,以提高大鲵繁殖“三率”。然而以上提到的中药配方的中药组分都太过于复杂而且其中不乏价值较高的药材,从而导致制备较为麻烦,而且制备成本较高。再是,文件河北农业科技-2003(8).-31-31里提到娃娃鱼有背光运动的习性,因而,人工培育亲体必须是在暗光环境条件下进行,光照控制在300-500勒克斯,室外养殖必须在池上设置遮栅。然而遮栅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大鲵生活的习性,但是同样会降低雌性大鲵的产卵率。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模拟生态方式下大鲵的繁殖方法,能够促进大鲵性腺发育,并提高亲鲵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在模拟生态方式下大鲵的繁殖方法,包括建立模拟生态池进行大鲵的人工培育;所述模拟生态池中设置有专门为大鲵繁殖提供优质环境的繁殖区域,繁殖区域内光照强度范围控制在50~300lux。通过建立生态模拟生态池,一方面给大鲵提供一个食物充沛、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让大鲵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繁殖,有助于解决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能同步的问题,并且把繁殖地点控制光照强度为50~300lux,可促进大鲵性腺发育。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繁殖区域内的进水口处设置有中药挂袋,且中药种类包括杜仲、何首乌、淫羊藿。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中药的配方比例为:杜仲:何首乌;淫羊藿=3:1:1。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具体还包括以下步骤:a.亲鲵培育;b.饲养管理;c.人工催产;d.人工受精;e.人工孵化;f.产后护理;g.苗种培育。其中,a.亲鲵培育,每个小单元放置亲鲵5~15尾,雄∶雌配对的比例为1∶1~1:1.5,放养后任其自然配对组合。每个单元的溪流中,亲鲵的个体大小、体质量相差不宜过大,一般以相差不超过一倍为宜,且最好为同一批饲养的大鲵,否则容易发生争斗。也不放来源相同的亲鲵,以免近亲繁殖,引起品种退化、品质降低。b.饲养管理,选取常见的几种饵料轮换投喂,包括草鱼、鲢鱼、鲤鱼、鲫鱼、泥鳅、虾、青蛙、猪瘦肉、猪肝。鱼块采用鲜鱼现杀,剔除头骨及脊椎骨,切成长条形,约50~100g,3天投喂一次。饵料中要添加适量的多维。记录大鲵摄食、增重、活动、产卵及受精情况。若河道中有未食完的饵料或污物,立即清除,以避免污染水质。c.人工催产,当雄鲵生殖孔周边有白色的小突起,外围肌肉隆起明显,用手触摸有坚硬的感觉,雌鲵后腹部明显膨胀,对手触摸腹部异常敏感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选用lrh~a2+hcg混合注射,剂量为lrh~a210~20yg,hcg1000~1500iu/kg,提起肛门处从腹基部注射,使药物直接注入体腔内;注射催产药物后控制水温18~20℃,效应时间80~140小时,然后分别抽取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受精。d.人工受精,效应时间内,每隔4小时检查一次,一般打针过后4天通过显微镜检查雄鲵精子活力,待到雌鲵开始产卵时,分批取出卵子,立即从选好的雄鲵体中用注射器吸取精子,采取干湿法进行人工授精。e.人工孵化,孵化的水温在16~20℃,28~35天左右,光照强度人工孵化时,要控制光照强度在50lux以内;ph值大鲵胚胎发育适宜的ph值范围是6.5~7.8;采取流水孵化的方法,用直径为30~40cm的光滑边盆子作为盛卵的器具,每个盆放100粒左右的卵,再把塑料盆放在有流动水的池子里,以保证孵化时水质的清新和充足的氧气。这种孵化方式优于静水孵化,能有效减少贴壳现象的发生,但要注意水温稳定。f.产后护理,大鲵在产卵后立即补充高蛋白、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饵料。如蛋黄、鱼糜、多维、矿添等。产后3~5天内不移动大鲵,有伤部位立即用聚维酮碘等进行消毒。g.苗种培育,苗种培育时的放养密度约300尾/m2。出膜30~40天后,卵黄基本上已吸收完全,大鲵幼体开始转为外源性营养阶段,需要摄取外界饵料,这时主要投喂枝角类;幼鲵长到20~30g时,开始投喂小虾;幼体体重达50g后,开始投喂小鱼、小虾、小蝌蚪和鱼糜等;幼鲵体重达100~200g后,就可开始投喂稍微大一些的鱼类如泥鳅等。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人工模拟生态池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模拟生态池选择;步骤s2:模拟生态池建造。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模拟生态池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1)植被丰富繁茂,覆盖率大于75%,安静,远离住宅区、人群、道路、工厂、污染源;(2)水源充足,四季不断流;全年水温在4~25℃,一般年积温达到5900~6100℃·d;(3)水源ph值为6.5~7.5;(4)无地质灾害,无山洪、泥石流、滑坡等。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步骤s2模拟生态池建造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1:人工模拟生态水沟溪流;步骤s22:人工模拟生态洞穴修建;步骤s23:进排水系统。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1模拟生态池建造具体包括方法为:建立人工模拟生态水沟溪流;水沟溪流设计依山涧而成,长2km左右,沿山沟底围建高1米左右的防逃墙;水沟溪流每隔1米左右梯度的水流地势落差平缓处修整为一个单元,单元为5~6米宽,且每个单元设两个繁育点,其中繁育点宽200~250cm,高25cm左右;水沟溪流中投放适量鲜活鲫鱼、泥鳅等;每个单元靠近出水口向下挖一回水坑,插入水管一头接回水坑,另一头靠近下个单元进水口处露出30cm左右,造成向下喷水状态。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2人工模拟生态洞穴修建具体方法为:人工模拟生态洞穴的直径在200cm左右,高30cm左右,洞底再深挖10~15cm,铺垫细泥土压紧压实,再铺些河沙和河道中无角的小碎石,尽量保持光滑;同时注意洞底应不漏水、渗水,以保持充足水源;洞口上沿建造类似屋檐的“洞檐”,并种植植被,如石菖蒲等,洞顶用水泥板或条石等铺盖,留一个长、宽均在30cm左右的开口,用泡沫板等覆盖;覆盖板上可盖上泥土,种植植被,开孔露出地面,确保可敞露通气。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3进排水系统具体方法为:在山沟溪流的引水处设一1.5m高的拦水坝,蓄水池通过建造的引水渠将水引入内并且多个蓄水池通过引水渠依次串联,排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采用配方为杜仲、何首乌、淫羊藿,三者之比为3:1:1的中药来挂袋培育,从而提高亲鲵10%~20%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并有效的促进雌雄同步,并且绿色无污染,对环境无害。(2)本发明通过采用在繁殖时期不加盖遮阳网来培育大鲵,防止了常年加盖遮阳网会降低雌性大鲵的产卵率,同时降低了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问题,解决了加盖遮阳网符合大鲵有背光运动的习性,有助于大鲵繁殖的技术偏见。(3)本发明通过采用繁殖地点控制光照强度为50~300lux,可促进大鲵性腺发育。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培育过程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一种在模拟生态方式下大鲵的繁殖方法,包括建立模拟生态池进行大鲵的人工培育;所述模拟生态池中设置有专门为大鲵繁殖提供优质环境的繁殖区域,繁殖区域内光照强度范围控制在50~300lux。其整个培育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野生亲鲵的选择,亲鲵需选择体壮、无伤、体型肥大、体重在1000~3000g的野生个体。然后,选择植被丰富、繁茂水源充足、水温适宜、无地质灾害的地点作为繁殖地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拟生态池,其中模拟生态池建造包括以下三个步骤:步骤s21:人工模拟生态水沟溪流;步骤s22:人工模拟生态洞穴修建;步骤s23:进排水系统。模拟生态池的建立不仅具备自然繁殖的特性,而且具备人工繁殖的优点:自然模式下,亲鲵自然繁殖,生殖寿命长,该模式选择大鲵的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地,各种生态因子。主要是水质、水温、气候、地理位置均适宜大鲵的生态习性,亲鲵无需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就能自然成熟、产卵、受精、孵化出苗,并延长了亲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该模式只需承包一段大鲵原栖息地的自然河道,建设防逃设施,看护房屋,并聘专人看管即可,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放置成熟的亲鲵当年可产卵、孵出苗。孵出苗种无论从发育质量和抗病能力都优于全人工繁育的大鲵。人工模式下,克服了原生态模式的一些不足,创造并优化大鲵生长繁育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亲鲵的生长发育。可以避免暴雨洪水、天敌等灾害。便于管护,大鲵的安全,水质均能等得到有效保证。这种繁育方式难度小,无需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激素,避免对亲鲵的伤害,亲鲵寿命较长。人工模拟生态繁育模式出的大鲵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是资源保护、增殖放流和生产利用苗种的主要来源。接着,选择合适的亲鲵进行培育,再依次经过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鲵养殖再进入亲鲵的选择和培育,从而形成一套繁殖的循环系统。本实施例其关键在于在人工繁殖过程中把繁殖区域内光照强度范围控制在50~300lux。在经不同光照强度的试验下,发现大鲵在人工模拟生态养殖繁殖状态下,基本上处于群居状态,整个试验过程中光照强度范围为50~300lux时大鲵出现繁殖特征,雄性大鲵自行挖洞做窝,并到进水处进行冲凉;雌性鲵腹部松软膨大,不停走动,选择配偶,产卵后随即离开,雄鲵继续授精,守护、孵化受精卵,可见雄鲵在繁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光照强度范围为50~300lux时,可促进大鲵的性腺发育。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繁殖区域内的进水口处设置中药挂袋,并进行试验比对,得出最优的中药挂袋效果。其中,分别进行了三次中药挂袋的比对试验,逐步分析挂袋中药的种类,配比,其试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试验一:有效中药筛选试验(1)中药选取选择杜仲、枳壳、萆薢、何首乌、续断、橘子仁、牛膝、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均来自本地中药市场,每种中药用挂袋装好在进水口处,在水温14摄氏度即产卵前两个月开始挂袋,每周换一次挂袋直至产卵,观察效果。(2)分组试验分11个组,添加中药组10个和一般对照组。每组设5龄大鲵11尾,雌雄的比例为1.2:1。详细如下表4:表4如表4的试验分组表所示,放养后任其自然配对组合。每条水沟溪流中,亲鲵的个体大小、体质量相差不宜过大,一般以相差不超过一倍为宜,且最好为同一批饲养的大鲵,否则容易发生争斗。(3)繁殖试验结果与分析添加中药后,大鲵的具体“三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见下表5:组别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杜仲组51.452.158.7枳壳组42.743,250.8萆薢组41.144.853.6何首乌组48.549.255.4续断组43.945.457.7橘子仁组46.947.252.3牛膝组46.247.754.9淫羊藿组47.848.358.0肉苁蓉组47.549.252.3菟丝子组45.947.351.4对照组41.743.648.9表5表5为添加中草药对大鲵繁殖三率影响统计表。由表5可见这10种中药中,添加杜仲提高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最明显。分析:已有研究显示很多中药能有效激活鱼类免疫细胞和性腺细胞,促进鱼类生殖系统发育,通过本试验发现杜仲对大鲵也具有良好的促雌雄同步从而达到提高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作用,提高大鲵繁殖力。试验二:中药配方确定试验(1)中药选取选择杜仲、枳壳、萆薢;杜仲:何首乌:淫羊藿;杜仲:续断、牛膝三个组方和对照组,配方比例均为1:1:1,材料均来自本地中药市场,每个中药配方用挂袋装好在进水口处,每周换一次挂袋,水温14摄氏度即产卵前两个月连续挂袋直至产卵,观察效果。(2)分组试验分4个组,3个添加中药配方组和对照组。每组设5龄大鲵11尾,雌雄的比例为1.2:1。详细见下表6:表6大鲵放养后任其自然配对组合。每条水沟溪流中,亲鲵的个体大小、体质量相差不宜过大,一般以相差不超过一倍为宜,且最好为同一批饲养的大鲵,否则容易发生争斗。(3)结果与分析繁殖试验结果:添加三种中药配方后,大鲵繁殖“三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见下表:组别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杜仲、枳壳、萆薢组52.753.255.9杜仲:何首乌:淫羊藿组57.458.559.9杜仲:续断、牛膝组50.252.354.7对照组43.646.549.4表7表7为添加中药配方对大鲵繁殖“三率”影响统计表。由表可见杜仲:何首乌:淫羊藿组提高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最明显,促雌雄同步效果最好。分析:已有研究显示很多中药能有效激活鱼类免疫细胞和性腺细胞,促进鱼类生殖系统发育,通过本试验发现杜仲:何首乌:淫羊藿组配方相对另外两种配方对大鲵促雌雄同步、提高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效果最好。试验三:中药配方最适添加比例试验(1)中药选取选择杜仲、何首乌、淫羊藿,均来自本地中药市场,大鲵产卵前两个月水温14摄氏度左右按照一定比例挂袋装好在进水口处,每周换一次挂袋,连续观察效果。(2)分组试验分4个组,杜仲、何首乌、淫羊藿配方比例分别为1:1:1、2:1:1、3:1:1和对照组。每组设5龄大鲵11尾,雌雄的比例为1.2:1。详细见下表8:表8大鲵放养后任其自然配对组合。每条水沟溪流中,亲鲵的个体大小、体质量相差不宜过大,一般以相差不超过一倍为宜,且最好为同一批饲养的大鲵,否则容易发生争斗。(3)结果与分析添加不同比例的杜仲散中药配方后,大鲵繁殖具体三率(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见下表9:组别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2:1:1组57.858.363.03:1:1组65.969.372.44:1:1组60.564.268.4对照组47.751.652.9表9表9为添加中草药对大鲵繁殖三率影响统计表。由表9可见杜仲:何首乌:淫羊藿=3:1:1时提高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最明显。分析:通过本试验发现杜仲:何首乌:淫羊藿=3:1:1时对大鲵促雌雄同步效果明显,提高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10%~20%。综上所述,可由此三次试验得出结论:采用中药挂袋法,当配方为:杜仲:何首乌:淫羊藿=3:1:1,对大鲵促雌雄同步效果最为明显,且提高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最明显。而且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挂袋中药组分太多不易配制,成本太高的缺点,本配方组分简单,且配制方便,成本较低。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对培育过程中加盖遮阳网与不加盖遮阳网进行比对,得出大鲵繁殖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光照对大鲵繁殖能力的影响。试验为:外部环境的光照对大鲵繁殖能力的影响(1)分组实验分两个组,即加盖遮阳网和未加盖遮阳网组。两组相邻,并列山沟,遮阳网全覆盖溪沟段。每组设5龄大鲵11尾,雌雄的比例为1.2:1。详见下表10:表10放养后任其自然配对组合。每条水沟溪流中,亲鲵的个体大小、体质量相差不宜过大,一般以相差不超过一倍为宜,且最好为同一批饲养的大鲵,否则容易发生争斗。(2)结果与分析结果:大鲵在繁殖过程中加盖遮阳网与不加盖遮阳网进行比对结果具体“三率”见下表11:组别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无遮阳网溪沟66.788.785.3加盖遮阳网溪沟50.085.879.9表11表11为大鲵繁殖“三率”统计表。由表11可见常年加盖遮阳网,雌性大鲵产卵率会降低,仅有一半数量大鲵产卵,而且受精率和孵化率也相对低。可推测:适当的光照强度可提高大鲵的繁殖效率。分析:大鲵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光照对大鲵的胚胎、幼苗或成体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若完全没有光照也会降低大鲵产卵率、孵化率和受精率,光照强度过大,产出的卵无法成功受精。雌鲵和雄鲵在发情期会出现自行爬出到岸上晒太阳的行为,证明适度的光照能够促进大鲵性腺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解决了长期以来认为加盖遮阳网符合大鲵有背光运动的习性,有助于大鲵繁殖的技术偏见。综上所述:常年加盖遮阳网会降低雌性大鲵产卵率,仅有50%的大鲵产卵,同时降低了受精率和孵化率。在一般情况下大鲵繁殖养殖无需加盖遮阳网;适度的光照可促进大鲵性腺发育。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对人工模拟生态池的建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建立人工模拟生态池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模拟生态池选择;步骤s2:模拟生态池建造。其中,模拟生态池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1)植被丰富繁茂,覆盖率大于75%,安静,远离住宅区、人群、道路、工厂、污染源。(2)水源充足,四季不断流。全年水温在4~25℃,一般年积温达到5900~6100℃·d。水质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3)大鲵对碱性水十分敏感,ph值6.5~7.5为宜。(4)无地质灾害,无山洪、泥石流、滑坡等,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电力充足。根据以上要求,试验组持续监测石瓮村山涧溪流水质:水温4~23℃,年积温5900~6100℃·d,ph7.13~7.44,溶解氧8.9~10.5mg/l,流速0.1~2m/s,沟长2km,沟宽3~6m,海拔800~930m,其他指标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步骤s2模拟生态池建造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1:人工模拟生态水沟溪流;步骤s22:人工模拟生态洞穴修建;步骤s23:进排水系统。步骤s21建立人工模拟生态水沟溪流的具体方法为:水沟溪流设计依山涧而成,长2km,沿山沟底用废弃大货车橡胶轮胎垫(轮胎内里朝向沟渠)围成高1米左右的防逃墙。沟溪流每隔1米左右梯度的水流地势落差平缓处修整为一个单元,5~6米宽的单元设两个繁育点,宽200~250cm,高25cm左右,窄处设一个繁育点。水沟溪流中投放适量鲜活鲫鱼、泥鳅等。每个单元靠近出水口向下挖一回水坑,插入水管一头接回水坑,另一头靠近下个单元进水口处露出30cm左右,造成向下喷水状态,并发出“哗哗哗”的声音。步骤s22人工模拟生态洞穴修建具体方法为:人工模拟生态洞穴内要尽量宽敞,直径在200cm左右,一般高30cm左右。洞底再深挖10~15cm,铺垫细泥土压紧压实,再铺些河沙和河道中无角的小碎石,尽量保持光滑。同时注意洞底应不漏水、渗水,以保持充足水源。洞口上沿建造类似屋檐的“洞檐”,并种植植被,如石菖蒲等。洞顶用水泥板或条石等铺盖,留一个长、宽均在30cm左右的开口,用泡沫板等覆盖,并开通气孔作为观察孔。覆盖板上可盖上泥土,种植植被,开孔露出地面,确保可敞露通气。步骤s23进排水系统具体方法为:在山沟溪流的引水处设一1.5m高的拦水坝,通过建造的引水渠将水引入蓄水池内。由于大鲵繁殖对水量和流速均有较高要求,若设置并联进水会因分流造成水量、水速降低,且自然状态下大鲵繁殖地点也为串联进水,因此本技术设进水为串联。仅循地形保持一定坡度使水产生冲击力。排水口处做好防逃措施。建立模拟生态池是加强亲体培育提高精卵质量是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物质基础,精卵质量好受精率和孵化率高,反之则低。然而,在亲体培育过程中,亲体的饲养方式很重要,通常在室内采取三种方式饲养,即单养、混养和人工建造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单养,水泥池面积大小不等(0.5~1.5m2)按一池一鲵原则,依个体大小分养,小者居小池;混养,椭圈型或长方型水泥池,面积8~16m2,每池放养8~16尾;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由3部份组成,一是饲养室,墙体开窗,屋顶用150mm塑料弯管,每8~10m2设一个排气透光孔,管口用聚乙稀纱窗布封口,防止异物入室,在光线强时用遮阳布遮盖,保持室内有微弱散射光透入,光线强度控制在100~500lux之间,平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二是饲养池,规格为1.6m×0.8m×0.7m,2个或3个饲养池一组,每组饲养池的中间墙体1/3用栏栅隔开,池与池水体相通,雌雄配对,或中间雄左右雌配养,池子底部铺放1/3卵石,直径为1.0~3.0cm,供亲体在活动时增强腹部摩擦和运动耗能,有利健体;三是在饲养过程中,微流水刺激,保持室内经常有流水叮当响的声音。据观察,混养摄食略好于单养,但相互打架,咬伤、咬死现象时有发生,疾病传染概率大,且不利于观察;单养克服了混养缺点,也因雌雄长期不能得到信息交流不利性腺发育;仿自然生态池饲养,克服了混养、单养的缺点,做到雌雄在饲养过程中,既能互通信息,又不相互残杀,还基本上满足了性腺发育对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的需要。所以对性腺发育十分有利,一般可提高“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8%~1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