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大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241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大棚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棚,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大棚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及欧美国家于50年代初期应用薄膜覆盖温床获得成功,随后又覆盖小棚及温室也获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在1955年在北京用于小棚覆盖蔬菜,获得了早熟增产的效果。大棚原石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被广泛运用到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栽培,树木育苗,养殖家畜等领域。

传统的大棚利用薄膜覆盖,通过光照实现大棚内部的升温,从而达到温室效果。但是还是存在因天气或地域问题导致大棚内部温度不够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若光照条件有限,大棚室内温度上不来,而且土壤温度也比较低,因此往往会影响大棚内植物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不断对大棚地底土壤进行加温,保证大棚温室效果的太阳能大棚系统。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具有大棚和太阳能地热装置;所述太阳能地热装置包括太阳能热水器、主进水管、主出水管、多个热能扩散器、多根进水支管和多根出水支管;所述各热能扩散器埋设在大棚内的地底;所述热能扩散器具有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向外扩散热能的容腔;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端与主进水管连接,太阳能热水器的进水端与主出水管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的容腔通过一根进水支管与主进水管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的容腔通过一根出水支管与主出水管连接。

上述本体上还设有可嵌入土层用于固定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容腔的下端。

上述固定部呈圆锥形且外壁设有防滑凸起。

作为变形,上述本体呈圆锥形;所述本体从上之下依次设有连接成一体的容腔和固定部;所述容腔呈圆锥台状;所述容腔对应的进水支管或出水支管与容腔同轴设置。所述固定部呈圆锥形且外壁设有防滑凸起。

作为变形,上述进水支管设置在出水支管内;所述进水支管与出水支管之间形成水路;出水支管的出水端与容腔连通;进水支管的进水端穿过出水支管伸入容腔内。所述容腔呈圆锥台状;所述容腔与对应的进水支管同轴;所述进水支管与对应的出水支管同轴设置。所述本体呈圆锥形;所述本体从上之下依次设有连接成一体的容腔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也呈圆锥形且外壁设有防滑凸起。

上述防滑凸起呈外螺纹。

上述热能扩散器以矩形阵列方式排布,且两两间距为1~5m;所述热能扩散器的埋设深度为1-10m。

上述容腔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利用太阳能地热装置实现对大棚内土壤的增温,土壤经过长时间的蓄温和传热,使得土壤温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大棚内温度,解决了因天气或季节问题导致的温度不够的问题;

(2)本发明中热能扩散器通过固定部可以稳稳地扎根在地底,保证系统稳定;

(3)本发明中热能扩散器的容腔的形状使得其向上扩散热能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热能向上扩散;

(4)本发明中进水支管设置在出水支管内,既可以保证容腔内热水的容量。而且能减小进水支管和出水支管的占用体积;

(5)本发明中防滑凸起呈外螺纹,通过转动进水支管或出水支管即可实现固定部在土壤内的固定;

(6)本发明热能扩散的分布,可最大限度实现大棚内土壤的全面增温;

(7)本发明通过散热翅片可进一步条热能扩散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热能扩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热能扩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热能扩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热能扩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见图1和图2,本发明具有大棚1和太阳能地热装置2;所述太阳能地热装置2包括太阳能热水器21、主进水管22、主出水管23、多个热能扩散器24、多根进水支管25和多根出水支管26;所述各热能扩散器24埋设在大棚内的地底;所述热能扩散器24具有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向外扩散热能的容腔241;太阳能热水器21的出水端与主进水管22连接,太阳能热水器21的进水端与主出水管23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进水支管25与主进水管22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出水支管26与主出水管23连接。

所述本体上还设有可嵌入土层用于固定的固定部242;所述固定部242设置在容腔241的下端。

所述固定部242呈圆锥形且外壁设有防滑凸起。

所述热能扩散器24以矩形阵列方式排布,且两两间距为1m;所述热能扩散器24的埋设深度为10m。

所述容腔241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241-1。

(实施例二)

见图1和图3,本发明具有大棚1和太阳能地热装置2;所述太阳能地热装置2包括太阳能热水器21、主进水管22、主出水管23、多个热能扩散器24、多根进水支管25和多根出水支管26;所述各热能扩散器24埋设在大棚内的地底;所述热能扩散器24具有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向外扩散热能的容腔241;太阳能热水器21的出水端与主进水管22连接,太阳能热水器21的进水端与主出水管23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进水支管25与主进水管22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出水支管26与主出水管23连接。

所述本体呈圆锥形;所述本体从上之下依次设有连接成一体的容腔241和固定部242;所述固定部242可嵌入土层用于固定。

所述容腔241呈圆锥台状;所述容腔241对应的出水支管26与容腔241同轴设置。所述固定部242呈圆锥形且外壁设有防滑凸起。

所述热能扩散器24以矩形阵列方式排布,且两两间距为5m;所述热能扩散器24的埋设深度为10m。

所述容腔241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241-1。

(实施例三)

见图1和图4,本发明具有大棚1和太阳能地热装置2;所述太阳能地热装置2包括太阳能热水器21、主进水管22、主出水管23、多个热能扩散器24、多根进水支管25和多根出水支管26;所述各热能扩散器24埋设在大棚内的地底;所述热能扩散器24具有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向外扩散热能的容腔241;太阳能热水器21的出水端与主进水管22连接,太阳能热水器21的进水端与主出水管23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进水支管25与主进水管22连接,一个热能扩散器24的容腔241通过一根出水支管26与主出水管23连接。

所述本体从上之下依次设有连接成一体的容腔241和固定部242;所述固定部242可嵌入土层用于固定;

所述固定部242的外壁设有呈外螺纹的防滑凸起。

所述进水支管25设置在出水支管26内;所述进水支管25与出水支管26之间形成水路;出水支管26的出水端与容腔241连通;进水支管25的进水端穿过出水支管26伸入容腔内。

所述容腔241与对应的进水支管25同轴;所述进水支管25与对应的出水支管26同轴设置。

所述热能扩散器24以矩形阵列方式排布,且两两间距为3m;所述热能扩散器24的埋设深度为8m。

所述容腔241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241-1。

(实施例四)

见图1和图5,本发明具有大棚1和太阳能地热装置2;所述太阳能地热装置2包括太阳能热水器21、主进水管22、主出水管23、多个热能扩散器24;所述各热能扩散器24埋设在大棚内的地底;所述热能扩散器24具有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向外扩散热能的容腔241;所述容腔241内填充有蓄热材料;所述本体上设有换热管243,换热管243穿过蓄热材料并可用于为蓄热材料蓄热;太阳能热水器21的出水端与主进水管22连接,太阳能热水器21的进水端与主出水管23连接;各热能扩散器24上换热管243的进水端与主进水管22连接,各热能扩散器24上换热管243的出水端与主出水管23连接。

所述本体从上之下依次设有连接成一体的容腔241和固定部242;所述固定部242可嵌入土层用于固定;

所述固定部242的外壁设有呈外螺纹的防滑凸起。

所述热能扩散器24以矩形阵列方式排布,且两两间距为3m;所述热能扩散器24的埋设深度为8m。

所述容腔241的外壁设有向外延伸的散热翅片241-1。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